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5篇

【實用】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5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孩子參加學習教學,幫幫他們體會散文詩的語言美,情境美。

2、激起孩子仿編散文詩,啟發孩子聯想力,創造力。

3、體會場景表演帶來的快樂。

教學預備:

與散文詩內容一致的圖片(如:雲朵、太陽公公、胖娃娃、獅子、小白船等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教學課題:

1、教師:你們明白天空中均有啥嗎?

2、教師:今日蘇教師把天空中的一樣物品帶到我們大三班,你們想明白是啥嗎?

3、展示雲朵圖片師:你們平日裡看見的雲會動嗎?

4、探討:是哪個讓雲朵變了?(讓孩子明白空中有風,風一吹白雲便會挪動)

二、協助孩子欣賞、理解散文詩。

(一)欣賞散文詩1遍

引言:今日蘇教師帶來了1首美妙的散文詩,我們來聽一聽雲朵都變為了啥。

師:風兒讓誰變了樣?風兒是怎麼樣讓雲朵變形的?(大夥兒一塊兒學做吹的動作)

(二)分段欣賞散文詩2遍,啟發孩子用動作表現散文詩的內容

師融合教學用具提問:

1、吹呀吹,雲朵變為了啥呢?小白船是怎麼樣向前行進的啊?誰來學一學小白船漂在海里的動作?(豎起桅杆、揚起風帆)

2、雲朵還變為了啥呢?是否大獅子哩,大夥兒一塊兒來瞅瞅。(變出獅子)這隻獅子是怎樣的呀?(孩子效仿獅子躬起身子、張開大嘴巴的模樣。)

3、最終,風兒而且把雲朵變為了啥?這就是一個怎麼樣的胖娃娃呀?她在幹啥哩?

(三)完好無損欣賞散文詩3、遍,啟發孩子仿編

1、教師:有意思的雲朵除可變小白船、大獅子、胖娃娃之外,亦能變為啥呢?開動小腦子立馬來想想。

2、教師:×××孩子講的可好好,我們一塊兒將它編到詩歌裡吧。

3、教師:如此有意思的雲朵,如此美妙的詩歌,但是尚未有題目哩,我們一塊兒來取個美妙的名稱吧。

三、場景表演

一邊詠誦、一邊用形體語言來分組表演:男生來扮演雲朵,女生來扮演風兒開展表演。(再次角色相互交換)

完結語:

詩歌裡的雲朵如此有意思,我們一塊兒到外頭瞅瞅天空中的雲朵都變為了啥。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探索、發現篩子能分離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2、學習用不同的篩子分離東西,發現篩孔的大小與被分離物的關係。

3、能大膽表述操作過程和結果。

4、主動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及成功的喜悅。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重難點:

幼兒發現篩子能分離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能根據分離物的大小選擇適合的篩子。

活動準備:

1、篩子若干個、筷子、勺子、調羹等;

2、分組操作材料:大米和紅豆混合物、蠶豆和紅豆的混合物、大米和麵粉的混合物,盛分離物的塑料盤子若干

3、視訊《生活中的篩分現象》。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混合物,設疑。

1、教師出示紅豆和大米的混合物,以情景匯入活動。

(師:今天,王阿姨家的小弟弟把大米、紅豆混在了一起。請我們一起想辦法幫助她,把混在一起的糧食分開。)

(師:怎樣把大米、紅豆分出來?)

2、提問:有什麼辦法能把兩樣混在一起的東西分開?幼兒自由猜想。

3、幼兒操作,使用筷子、手抓、調羹等工具分開混合物。

(師:你們分完了嗎?用的什麼方法?你覺得快嗎?)

二、初次嘗試:發現篩子能分開東西的原因。

1、教師以帶來神奇的工具出示篩子,引導幼兒認識,知道篩子上有篩孔。

(師:你發現了篩子上有什麼?這叫篩孔。如果東西放在上面就會漏下去。所以要用盤子接住漏下去的東西。)

2、幼兒合作用篩子篩分大米和紅豆的混合物。

3、教師及時跟進,予以啟發引導與深入。

(師:大米和紅豆分開了,請你們把它們送回家。)

4、集中討論,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啟發幼兒發現:比篩孔大的東西留在篩子上,

比篩孔小的東西會漏下去

(師:篩子的本領就是能又快又方便地把混在一起的東西分開。)

三、教師出示新的混合物,再次設疑。

1、教師出示蠶豆和紅豆的混合物、大米和麵粉的混合物。

2、出示大孔篩子和小孔篩子,請幼兒比較它們的不同。

四、再次嘗試:發現篩孔與被分離物大小的關係

1、幼兒動手操作,選擇合適的篩子分離不同的混合物。

2、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3、教師分別使用不同的篩子來分離混合物,通過比較得出結論:

(師:要根據分離物的大小選擇適合的篩子)

五、瞭解篩子的作用。

1、在小朋友的生活中還有什麼地方也能用到篩子的本領,讓我們的生活變的很方便?幼兒自由交流與討論。

2、視訊《生活中的篩分現象》(農民用竹編做的大竹篩篩選著稻種,農婦用米籮淘洗大米,茶葉包,夏天的蚊帳,家庭中的地漏以及捕魚的魚網等),擴散幼兒的思維。

六、留下疑問,發散思考。

1、出示大米、蠶豆、紅豆、麵粉的混合物,請幼兒討論、交流如何分開。

2、請個別幼兒來試試看。

延伸活動:

1、在科學角,放置不同大小篩孔的篩子和各種混合物,引導幼兒繼續探索和發現。

2、繼續找找生活中的“篩分現象”。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活動來自主題《彎彎繞繞》,彎繞既是許多物體的自然形態,又凝聚著人們的刻意創造。這種形態不僅體現了物體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體的實用性。而對於植物的彎曲運動對於孩子來說說近不近,說遠不遠,活動中需要老師引導孩子觀察各種植物的彎曲現象,並對一些彎曲瞭解他們的作用,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對植物的盤曲彎繞現象產生興趣,認識幾種攀緣植物。

2、更主動地關注各種特定的形狀,體驗發現的樂趣。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掛圖第25號。

2、事先在幼兒園附近尋找有彎繞植物的.場所。

3、記錄紙和筆。

【活動過程】

(一)植物為什麼會彎繞

1.出示掛圖。你看到了什麼?你知道它們的名稱嗎?這些植物長得怎樣?

2.爬山虎長得怎樣?為什麼會爬得這麼高呢?(引導幼兒說出爬山虎是依靠彎彎繞繞的藤蔓及葉片上的“腳”,向上攀緣的)

3.牽牛花是怎樣生長的呢?(引導幼兒觀察牽牛花莖的攀附纏繞現象,即卷鬚及莖附著在別的東西上蔓延生長)

4.西瓜長在地裡時有一根長長的藤,這根藤又是怎樣的呢?(幫助幼兒理解瓜藤都是彎彎繞繞的)

5.這些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都離不開彎彎繞繞的藤蔓。

(二)找找彎彎繞繞的植物

1.彎彎繞繞的植物還有許多,讓我們去找找看吧。

2.幼兒結伴去戶外尋找攀緣植物並記錄。繪畫記錄不必強調畫面的逼真,只要能表現植物的盤曲彎繞現象即可。

3.你找到的是什麼植物?它的藤蔓(莖、須)是怎樣長的?

【活動反思】

4-5歲的孩子喜歡動手動腦探究事物,他們喜歡這樣的活動。在幼兒的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支援、接納孩子的探究行為,並給予一些觀察和探究方法的指導:如比較性觀察法、連續觀察法、分類法、記錄法等。在活動中我運用提問的方法,讓幼兒對幾種爬藤植物的外形特徵和攀爬方法進行比較性觀察,使幼兒更好地發現它們各自的不同。除了橫向的比較,還有縱向的比較,我們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時機,對比觀察爬山虎葉子顏色的變化,發現了爬藤植物爬高的原因;對比薔薇開花前開花後的效果,發現了它對我們人類的用處。當苒苒發現了一棵類似攀緣植物的小苗時,我支援、讚賞她的發現,並利用拍照的方法幫她記錄,將照片貼在主題牆上,有助於她後續的觀察。在觀察和探索過後,我和孩子一起對幾種植物按照攀爬的方法不同進行分類、概括,使他們對藤蔓植物的種類及其特徵有了較清晰地認識。幼兒在不斷地觀察、探究的過程中,他們會慢慢地積累經驗,遷移經驗,形成受益於終生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讓幼兒瞭解物體膨脹的條件。

2、激發幼兒學會用比較觀察的方法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絡。

3、萌發幼兒對物體膨脹現象產生興趣和探索慾望

教具準備:膨脹的食物圖片ppt、

實物準備:菊花、木耳、乒乓球、黃豆(幹、溼)

活動設計過程:

一、引導幼兒認識遇水膨脹

1、 小朋友,今天有這麼多老師陪我們一起上課你們高興嗎?老師還請來了一位客人(出示泡過的和沒泡過的兩種黃豆)

師:小朋友,你們認識這位小客人嗎?

幼:黃豆

師:咦,這兩種黃豆怎麼不一樣呢?

幼:有一種用水泡過了。

師:對,這是老師昨天晚上用水泡過的,你們看看有什麼不一樣呢?

幼:泡過的大,沒泡過的小。

幼:泡過的是軟的,沒泡過的是硬的。

2、 豆寶寶還帶來了它的好朋友,你們想知道是誰嗎?出示木耳

師:小朋友,木耳是什麼顏色的?

幼:黑色

師:因此,有人叫它黑木耳。你們再用手摸摸,什麼感覺的?

幼:硬的

師:既然木耳又黑又硬,我們給它洗個澡怎麼樣?你們想想,洗澡後它會變成什麼樣子的呢?幼兒分組操作

師:通過實驗你們發現了什麼?

幼:木耳泡過後變大了

:像黃豆、木耳這樣經過用水泡之後,體積慢慢變大,這種現象就叫做遇水膨脹。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這種遇水膨脹現象呢?

幼:菊花

出示紫菜、菊花茶、茶葉、銀耳的圖片讓幼兒再次觀察膨脹前後的變化。

二、引導幼兒認識遇熱膨脹

出示玉米

師:小朋友,你們摸摸什麼感覺?

幼:硬梆梆的

師:你們猜猜如果我們把玉米放在炒鍋裡經過高溫不斷加熱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幼:變大了,變成爆米花了

師:我們來看一段視訊,看看你想的對不對,好不好?(放視訊)

師:小朋友,玉米經過高溫變成什麼了?(爆米花)爆米花 好吃嗎?請問你們吃過爆米花嗎?吃過的是什麼感覺呀?

幼:甜甜的、脆脆的

師:爆米花好吃可不能貪吃,像爆米花、蝦條、薯片這些都是膨化食品,吃多了對小朋友身體可沒好處,所以我們平時要少吃。那像玉米這樣經過高溫加熱變大的現象是膨脹現象嗎?這種現象叫做遇熱膨脹。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遇熱膨脹現象呢?

幼:麵包、饅頭、豆腐、油條、蛋糕等等。

3、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難題

出示癟了的乒乓球

師:你們能不能幫助老師把癟了的乒乓球恢復成原來的樣子呢?想想辦法

幼:用手捏捏、扎個眼兒吹吹、用熱水泡泡(讓幼兒逐一操作)

:像乒乓球這樣受熱以後隨著溫度升高,體積慢慢變大這種現象也是遇熱膨脹。

延伸活動

小朋友,我們今天認識了什麼現象呀?一種是像黃豆、木耳那樣遇水膨脹的現象;一種是像玉米那樣遇熱的膨脹現象。你們回家再找找除了食品以外的膨脹現象好不好?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挑食?幾乎成了現在孩子的一個通病。班上的小朋友們孩子這不吃那不吃:有的小朋友喜歡吃麵食,見到了滷麵能吃上兩三碗,見到包子能吃上三個,但一到吃米飯就比別人慢上三拍,喂也喂不進去;有的小朋友見到了蔬菜就像見到了敵人,可愛的康康入園時高高興興的,可是一看見早餐上的蔬菜,急哭著找媽媽;還有的小朋友很喜歡吃蔬菜,但是一點兒肉也不吃,真是令人頭疼!《我絕對絕對不吃西紅柿》這本書以查理和蘿拉玩想象力遊戲,從正面引導孩子吃下各種有營養的食物。不失為教育孩子挑食的好體材。因此,我設計了這節語言活動。

活動目標:

1、瞭解繪本故事內容,理解書中對食物的有趣聯想。

2、嘗試用“不是……而是……”大膽進行創造性地講述 。

3、在對食物的有趣聯想中培養孩子養成從小不挑食的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PPT、食物圖若干、詞卡、大書、碗豆

活動過程:

一、出示封面,激發興趣

1.觀察,建立對主要角色的初步認識。

你能從圖中看出羅拉最不喜歡吃什麼嗎?說說你的理由?

2.瞭解繪本名稱,認識查理,激發閱讀興趣。

二、欣賞繪本,理解食物的有趣聯想

1.理解繪本角色,瞭解查理的任務

查理的任務是什麼?為什麼她說這是個很困難的任務?羅拉都不吃哪些東西?

2.以提問的方式激發幼兒對食物聯想的興趣

①通過對胡蘿蔔、炸魚塊的提問,引發幼兒對食物聯想的粗淺興趣。

哥哥怎麼哄羅拉吃胡蘿蔔的?他為什麼要這樣說?

②幫助幼兒理解狼吞虎嚥一詞

③請幼兒嘗試用“不是……而是……”的句式進行創造性講述

豌豆是什麼樣子的?像什麼?如果你是查理哥哥,你會怎樣說呢?

三、拓展思維,豐富食物聯想。

角色體驗,幫羅拉完成其它食物的有趣聯想。

四、延伸閱讀

課後反思:

《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這是一個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主題了,並不出位。全世界的小孩子都會喊出 “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這樣一個挑食的口號來。而且它的敘事的風格也談不上有多麼反骨,文字是很俏皮,在書中查理與蘿拉兄妹進行了一場充滿想象力與遊戲色彩的對話。如果看過這本書的老師肯定會發現,書中的內容已經做了處理,我是這樣認為的,恰當地引導兒童閱讀,最大限度地刪除那些和閱讀無關的內容,清清爽爽地讓孩子享受清楚明白的“悅讀”,讓繪本為孩子的發展服務。

因為這是一群剛從中班升上來的孩子,因此在課堂設計上我主要從以下幾個點來處理:

1.觀察——培養孩子的細心品質。

觀察是繪本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活動開始,就直接匯入主題,通過觀察封面,激發幼兒閱讀繪本的興趣。並幫助孩子理清故事的主人公,在後面的活動中,我也激發孩子的多次觀察,引導他們從畫面、表情、動作入手,學著體會主人公的心情變化。

2.猜測——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猜想情節是繪本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如果運用得當,能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學中,我給幼兒充分的機會,在猜測中積累閱讀經驗,瞭解繪本構成元素,知道故事中的基本情節和主要角色。故事發展過程中,巧妙採用師幼交流——幼幼交流、集體交流——個別交流等方式,讓幼兒充分表述,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在想象猜測中,幼兒的思路得到了擴充套件,思緒飛揚,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3.提問——巧妙達成目標。

提問環節是繪本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追問還能在繪本教學中能起到化龍點睛的作用,能幫助教師巧妙的達成目標。比如:豌豆是什麼樣子的?像什麼呢?如果你是查理哥哥,你會怎麼說呢?……

4、體驗——激發幼兒活動興趣,通過兩兩互動,讓孩子變成繪本里的你和我,身臨其境的感受查理和羅拉之間有趣的奇思妙想,這也是激發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自我認識過程。

一本好的繪本書,每翻閱一次,都會得到不同的啟示和資訊。在本次的活動中,我所傳達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活動中,還有許多的地方處理的不是太好,比如在迴應問題上的處理方式還不是太及時。普通話說的還不是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