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上冊複習教案(通用10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複習教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只要懂得相關的理論,掌握了科學的方法,一般教師都能實際操作。因此,學習和運用教案的原理是促使七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科學化的有效途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的複習教案,僅供參考。

七年級語文上冊複習教案(通用10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複習教案 篇1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文言句式,注意古今語言和文化的差異。

2、理解課文的內容,熟讀課文,並背誦《(論語)十則》和《詩五首》。

(二)能力訓練點

1、學習文言文敘事具體、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語言簡練等寫作特點。

2、運用所學到的一些文言知識,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學習古文化中所體現的人物的樸實、正直、智慧等美好品德。

(四)美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體會古代文言中語言表達的精確美和作品所表達的感情,培養美好的審美情趣。

二、學法引導

1、指導學生進行本單元知識彙總,編寫好單元知識點彙總細目表

2、進行單元鞏固練習,知識搶答賽,誤點矯正,以練代講。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文言詞語的理解和運用,要結合不同語境加以分析。

2、課文所體現的中心思想,反覆朗讀,適當點撥,重點理解。

四、課時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投影儀;

2、知識細目表、搶答題、綜合練習題。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彙總單元知識;

2、組織知識搶答賽;

3、質疑誤點矯正。

七、教學步驟

(一)情境匯入

師生共同回憶本單元的知識體系。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五篇古代的詩文,對學於古代文言文中的實詞掌握。如“識”“逝”等,古今詞義也有不同的變化,如古代的“疾”,相當於現代“小毛病”,而古文“病”,卻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病”,即大病。

學習古詩文中敘事具體、重點突出的寫作特點,如《扁鵲見蔡桓公》等;語言簡練,短小精悍,這在這一單元的篇目中都有所體現。

對於古代詩文來講,要多誦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信不但文章的.表層意思能掌握,深層含義也會了解。

(二)指導學生進知識積累,學生製作單元知識細目表,彙總或製成知識卡片。提示可從下面的角度複習彙總

1、字詞和書寫與讀音。

2、詞語的理解:

(1)一詞多義;

(2)古今詞義不同;

(3)通假字。

3、文學常識:

(1)強記;

(2)區別。

4、課文內容識記

(1)人物的事件;

(2)主要內容及體現的中心思想及寫作特色;

(3)重點句子理解、翻譯;

(4)重點語段分析;

(5)知識探究。

(三)質疑釋疑,並進行誤點矯正

(四)師生互動,進行知識搶答題

學生根據複習彙總表各設計3個題型不同的題例,集體搶答或分組搶答。教師或學生做評委,集體評點和誤點矯正。

(五)課堂綜合訓練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1、給下列字注音,並解釋:(3分)

腠()___應()___悅()___

2、這段話中扁鵲共勸告蔡桓公幾次?(1分)

3、桓侯對扁鵲的第一次忠告,是怎樣評說的?(用原話回答)(1分)

4、根據這段話含義,寫出一句成語。(1分)

5、“立有間”是什麼意思?說明什麼(1分)

6、下列字在文中的注音,正確的一個是()(1分)

A、桓B、湯C、齊D、熨

7、下面是對滾文中四句話的理解,其中理解正確的一項是()(1分)

A、“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是說,醫生不應該把治別人的病看作是自己的功勞。

B、“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是說,那是司命所管的,醫藥已經沒有辦法了。

C、“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是說,扁鵲第四次來見桓侯,仔細觀察了他的病情,發覺已無藥可救,於是就走了。

D、“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是說,過了些時候,桓侯病情惡化,就派人

去追究扁鵲的責任,而這人怕受牽連,於是逃到秦國去了。

8、下列四個判斷,正確的一個是()(1分)

A、久本文選自《韓非子·扁鵲倉公列傳》。

B、本文寫桓公的態度,運用了“不應”“不悅”的動作描寫。

C、本文主要是用空間的轉移和時間的順序來記敘事件的發展的。

D、本文內容帶有勸諭性,可以當作寓言看。

9、對本文說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種理解,正確的一項是()(1分)

A、說明扁鵲醫術高超,是我國古代的神醫。

B、說明扁鵲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職業道德。

C、告訴人們,過分自信而不相信群眾,是極其錯誤的。

D、告訴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能拒絕批評。

(六)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後題目。(25分)

魏文侯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為善醫?”

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下。”

魏文侯曰:“可得聞耶?”

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毫毛,故名不出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間,而名出聞於諸侯。”《鶡冠子·扁鵲之兄善醫》

1.對下列兩組加點詞的用法判斷正確的是(5分)

(1)()(2)()

(1)①神未有形而除之③故名不出於家

②而名出聞於諸侯④桓侯故使人問這

(2)①其孰最為善醫③可得聞耶

②扁鵲最為下④而名出聞於諸侯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2、下列句子理解有錯的一項是()(5分)

A、長兄於病視神___大哥治病是從人的內在精神察覺出病情

B、神未有形而除之___精神尚未表現於外形,就消除掉病因

C、名不出於家___自己的家庭出不了名聲

D、副肌膚間___從病人的血脈肌膚中進行診斷治療

3、本文記敘了扁鵲和魏文侯和對話,扁鵲認為是取高明的醫道是。(用自己的話回答,不超過15個字)

4、聯絡實際說明扁鵲所說的醫術愈高的人,為什麼聲名反而愈小。(5分)

答:

5.這段文字,對你有什麼啟發?(5分)

答:

七年級語文上冊複習教案 篇2

複習目標

一、鞏固語文基礎知識:生字詞、作家作品、名言名句、文言文字詞的識記等。

二、提高現代文、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三、能熟練地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

四、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

複習重點

提高語文應試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積累能力。

複習方法:

學生在自主中與同學合作地完成。

一、掌握一些生字詞

《風箏》

伶仃:孤獨,沒有依靠;瘦弱。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肅殺:形容秋冬天氣寒冷,草木枯落。訣別:多指不再見面的離別,分別。笑柄:可以拿來取筆的資料。塵封:擱置已久,被塵土蓋滿。

什物:泛指家庭日常應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驚惶:驚慌。

虐殺:虐待人而致死。寬恕:寬容饒恕。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樣子。苦心孤詣:費盡心思鑽研或經營。孤詣,別人所達不到的。

《憶讀書》

懸念:持念,惦記。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什麼。

無聊:這裡是精神無所寄託的意思。人情世故:指為人處世的道理。

消遣:用自己感到愉快的事來消磨時間。索然無味:沒有一點趣味。

無病而呻:沒有病卻發現痛苦的聲音。這裡比喻文藝作品沒有真情實感而矯揉造作。風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學作品裡描寫自然景物的四種物件,後來比喻堆砌詞藻、內容空泛的行文。自已: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山中避雨》

趨之如歸:很快地走過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樣。趨,小步急走。寂寥:寂靜空曠。怨天尤人:埋怨天,責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觀條件。尤,責怪。嘈雜:聲音雜亂,喧鬧。

冗長:(文章、講話等)廢話多,拉得很長。這裡是持續不斷的意思。

工尺: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各個音的總稱。望洋興嘆: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樣子。興,發出。陶冶:燒製陶器和冶煉金屬。比喻給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響。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樂以教和:音樂是用來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諧相處的。

《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

煞費苦心:費盡心機。

滑稽:(語言、動作)引人發笑。

猝不及防:事情來得突然,來不及防備。惡作劇:指戲弄人的、使人難堪的行動。六神無主:形容十分驚慌或著急,沒有主意。俗不可耐:趣味低下,令人無法忍受。奸笑:陰險的笑。

心血來潮:形容突然產生某種念頭。

言簡意賅:言語簡單而意思概括。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乳臭未乾:奶腥氣還沒有去掉。指人年幼或年幼無知。盛氣凌人:傲慢的氣勢逼人。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談。

趾高氣揚:高高舉步,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

大動肝火:大發脾氣。

二、知道一點文學常識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冰心(1900~1999),當代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長樂,生於福州,幼年時代就廣泛接觸了中國古典小說和譯作。有詩集《繁星》和《春水》等。

豐子愷,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江蘇省桐鄉縣石門鎮)人,號稱“中國漫畫之父”。

馬克吐溫,美國作家。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

三、課文內容梳理

《風箏》第一部分(1、2),比較北京和故鄉放風箏的時令,引出回憶。

第二部分(3、4),“我”回憶小時候在故鄉故意弄壞了小兄弟的風箏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到了中年,“我”才意識到自己弄壞小兄弟的風箏非常不應該,於是心中充滿懺悔,但當面道歉時才發現他已忘卻,“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12),看著眼前北京的風箏,“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憶讀書》全文為總——分——總結構,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讀書好。這一部分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⑴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發人的各種感情,讓人獲得多種美的享受。

⑵能擴大知識面。

⑶對寫作有幫助。

⑷有助於提高人的品德修養。

第二部分:多讀書。涉獵古今中外。

第三部分:讀好書。要會比較挑選。

《山中避雨》第一段:記敘山中避雨於小茶店。

第二段:記敘心情的轉變:由掃興而感趣味。

第三段:記敘茶博士的琴聲難以解悶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記敘作者學琴經過及琴聲使苦雨荒山活躍起來。

第五段:抒發自己的體悟作結。

課文按作者所記內容的'因果聯絡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的具體內容。

⑴撰寫希金斯投河的報道。

⑵撰文嘲笑兩位知名人士。

⑶給新來的外鄉人的詩增寫腳註。

第二部分:寫“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的巨大反響。

⑴展示了作者的文學才華。

⑵使報紙銷量大增。

⑶使周圍的人對作者刮目相看。

四、積累一批優美的語句或一些含義深刻的語句

1.“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這句話應當怎樣理解?

這裡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因而“久經逝去的春天”與“在這天空中盪漾了”不相矛盾。

2.作者說:“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音樂的趣味。”這句話如何理解?

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環境與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種天然之美。人物除作者和兩個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輕人,大家素不相識,是琴聲、歌聲把大家結合在一起,有一種和諧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發自內心,感情十分真摯,有一種真摯之美。大家一起歌唱,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氣氛熱烈,把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有一種氛圍之美。以上種種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這次拉琴與歌唱,十分自然真摯,是音樂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大家相處得如此和諧,這就是音樂的魅力。這是作者以往沒有體會過的。所以作者說,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音樂的滋味。

五、理解各篇文章的主題

《風箏》本文回憶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並由此抒發了自己懺悔自責的思想感情。也表示了對封建的教育思想的倫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惡痛疾,並啟發人們思考,從而有所覺悟。

《憶讀書》課文圍繞“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展開,其中“讀書好”是全文的重點,可從四個方面來看:⑴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種感情,讓人獲得多種美的享受。⑵讀書能擴大知識面。⑶讀書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⑷讀書有助於提高人的品德修養。

《山中避雨》本文記敘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經歷和感觸,告訴我們音樂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彼此相處更加和諧。

《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本文通過撰文諷刺希金斯投河、嘲笑兩位知名人士以及挖苦一個新來外鄉人這三件事,敘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學嘗試。它們發表在報紙的同一期上,不僅展示了作者的文學才華,而且使這一期的報紙銷量大增,使得周圍的人不能不對作者刮目相看。

六、學習一種妙想

《風箏》文章開頭兩段與結尾一段都是總寫的段落,在結構上起到什麼作用?在內容上作用相同嗎?

文章開頭兩段與結尾一段都是總寫,起到了前後呼應,使結構完整的作用。

從內容上看,開頭由北京的春天寫起,寫了北京春天中“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引起對故鄉的“風箏時節”的回憶,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同時奠定了懷念的感情基調。結尾一段是對風箏事件的總結,有總結全文的作用。與此同時,字裡行間裡表明了自己深深的自責。

《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

本文敘事詳略得當。

叔叔外出,讓“我”編一期週報,“我”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諷刺和《漢尼巴爾週報》對立的一家報紙編輯希金斯,這件事寫得很詳細,文章標題、插圖內容及“我”當時的心理狀態,都有交你。第二件事情,是撰文諷刺兩位名人,概述,一筆帶過。第三件事是諷刺新來的外鄉人——一個僱工裁縫,起因、經過,甚至原文都寫出來了。三件事情,兩詳一略,疏密有致,重點突出。“我”的這次嘗試,產生了很大反響,文章一一道來,使我們從而面瞭解到作者語言的諷刺力量,讀來妙趣橫生。

七、重溫一個閱讀語段

(1)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哪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3)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筍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4)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現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胡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祕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1.概括這段選文的內容。

2.用橫線畫出選文第(1)(2)段中景物描寫的語句,說說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3.選文第(2)段中的加點詞語“盪漾”用得好不好?為什麼?

4.選文第(3)段的畫線句作者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表現了弟弟怎樣的感情?

5.你說弟弟知道哥哥討厭風箏嗎?為什麼他還要做風箏呢?

6.選文第(4)段中,加點詞“傲然走出”寫出“我”當時怎樣的心理?

7.想像一下,絕望地站在小屋裡的弟弟,想了什麼?又做了什麼?

參考答案

1.由冬天在北京看到放風箏,回憶起小時候在故鄉故意弄壞了小兄弟風箏的事情。

2.第(1)段環境描寫渲染肅殺氣氛,奠定感情基調。第(2)段寫故鄉放風箏時春天的溫和,與嚴冬的肅殺形成鮮明的對比,引出對往事的回憶。

3.“盪漾”用得好。因為這裡的春天指小時候故鄉的天空中飛盪風箏的春天,現在看到冬天北京天空的風箏,就聯想到故鄉春天的氣息,充滿了整個世界,所以用盪漾。

4.神態、動作,表現弟弟的天真活潑和對風箏的喜愛之情。

5.知道。因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6.寫出“我”當時以破獲祕密為滿足,以弄壞小兄弟風箏為勝利的驕傲心理。

7.略

七年級語文上冊複習教案 篇3

複習導引

(一)複習目標

1.回顧基礎知識,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單元的知識結構。

3.品位賞析文章中的精美語言,領悟課文的深長意味。

4.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二)複習重點

1.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2.品位賞析語言,領悟課文的深長意味。

(三)複習方法

構建知識網路,梳理剖析主幹知識;強化訓練以實現理解,,互動探究以尋求規律。

第21課 風箏

1.在本單元的5篇課文中,《風箏》是意蘊最豐富的一篇,應該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宜從多種角度加以引導,拓展思維空間。

2.訓練探究文意的能力。這篇課文的難點較多,正是研究性學習的理想教材,要讓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劃出來,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髮問精神。教師教學用書裡提出並解答了的九個問題,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點,可以一次性提出來;同時,在“有關資料”中精選部分有助於探究課文主題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將問題整理一下,根據材料和課文,有步驟地研究。

3.課文研讀要以難為樂,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徹。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是收穫,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將來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講深講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魯迅的.人格、胸懷。

第22課 羚羊木雕

1.可以分角色朗讀。

2.課文從孩子的眼光和心態看待——場家庭矛盾,敘事角度和敘事語氣與學生很接近,據此,教師應設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可以提問:女兒既然已經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恰當?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發生?

2.這場矛盾沒有一個完滿的結局,留下一個空白,正好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比如探討人物語言後的許多刪節符號所蘊涵的意味:比如指導學生分組,分別代表矛盾的三方,討論這場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發展變化的幾個層次。

4.抓住人物內心變化發展的線索。

第23課 散步

1.先要求學生跳讀課文,思考:“文章講述的是什麼事?表現哪個方面的話題?以此來整體把握課文。

2.問題研討:①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麼?②散步本來是一件小事。作者卻小題大做、大詞小用,請把這些地方找出來,並說說這樣寫的意圖。⑧對我們寫作有什麼啟示?

3.研討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比如全文中母親僅有兩句話,第一句話“還是走小路吧”,因為她是“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後說的,有一個思想轉變的過程,所以應該讀成拖音“還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揹著我。”不必大聲,應讀出母親吩咐兒子時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讀的時候要表現出斬釘截鐵、沒有商量餘地的味道。

詩兩首(《金色花》《紙船》)

1.從揣摩語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寫或重要語句展開討論(見教學用書): 同時,最好聯絡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想象畫面和情景,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動筆畫幾幅詩意圖。

2.在課的最後就本課組織一次朗誦比賽,鼓勵學生配樂朗誦。

3.瞭解散文詩的特點,瞭解冰心“小詩”的特點。

4.利用自讀課本,擴充套件閱讀泰戈爾詩、冰心小詩。

第24課 《世說新語》兩則

1.基本教學模式應當是“誦讀一討論一—誦讀”。兩次誦讀的要求應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複述故事結合起來,達到基本成誦,並且讀懂,字詞句過關,最好能翻譯;後一次是背誦課文。

2.探究討論的重點可以有:A、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你認為哪一句更好?為什麼?我們能想出一二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詞嗎?B、你如何看待陳元方的為人原則、是非觀?

3.簡要介紹《世說新語》這部書。

綜合性學習;我愛我家

1.本次活動大多是學生個人在家庭中活動,所以,教師要做好佈置和安排。比

如:A、通過適當途徑和方式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對活動心中有數,便於活動順利而有效地展開;B、活動涉及到對家長的諮詢、追問或採訪,教師最好和學生一起討論一個具體的採訪提綱,設計一些具體問題。

2.提前一週佈置下去,提出具體要求。在這期間可以抽查學生的訪談提綱或記錄,以收到督促、監控之效。

3.評價不可缺少。評價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評價→同桌互評→小組評價→教師批改→講評作文,還可以通過問卷形式徵求家長意見,瞭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對錶現優秀的同學予以表揚。評價的時候還需注意定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4.課內活動時間:寫作2教時,交流1教時、評價1教時。

關於課後練習

1.體現了少而精的原則。就數量來看,精讀課文三四道題,略讀課文兩三道題, 引導學生少做練習多讀書,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

2.練習分必做題和選做題,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選用。

3.兼顧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如《羚羊木雕》—文後的練習,具體分析略)。

4.特別強調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拓展,並嘗試讓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比如《風箏》和《散步》後都附錄了用來比較閱讀的短文,通過課內外的比較閱讀,對兄弟間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間的親情有一個更深入的體驗和思考。

5.十分強調通過誦讀來理解、體味和感悟課文,有些還特別要求背誦。

6.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發散性的題目(略)。

七年級語文上冊複習教案 篇4

一、詩詞複習要點

1.王灣《次北固山下》

(1)賞析“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一句。

參考:用大小映襯的手法。小景(順風而來的白帆)與大景(開闊平靜的江面)互相映襯,精妙傳神。

(2)賞析“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

參考:這兩句中用“生”“入”二字用擬人化手法。將“海日”“江春”人格化,而寓有生機。生動地描寫時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著時光的流逝,蘊含自然理趣。

(3)最後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參考: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2.杜牧《赤壁》

(1)這首詩是懷古詠史之作,它題詠的是哪一件歷史事件?赤壁之戰。

(2)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

運用了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慨嘆,以兩個美女象徵國家的命運,別出心裁。

3.蘇軾《浣溪沙》

(1)這首詞體現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2)上闋描寫了怎樣的景色?幽靜、充滿自然生機、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象。

(3)賞析下闋。下闋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勸阻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體現了詩人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性格。

4.王建《十五夜望月》

(1)這首詩通過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環境氣氛,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營造了清冷寂靜,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

(2)賞析“中庭地白樹棲鴉”一句。

“地白”二字字庭中月色,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三字,樸實、簡潔中、凝練,既寫出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月夜的寂靜。

(3)賞析“冷露無聲溼桂花”一句。

“無聲”二字,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還使人聯想到月宮中美景。

(4)賞析“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兩句。

這兩句詩人不正面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將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深沉。“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化虛為實,給人以動態形象感,將無形的秋思寫得生動可感。彷彿秋思隨著銀色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似的。

(5)這首詩抒發詩人怎樣思想感情?抒發了詩人別離思聚的感情。

5.蘇軾《水調歌頭》

(1)分別概括上下闋的主要內容。

上闋寫月下飲酒,詞人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下闋寫對月懷人,詞人由感傷離別而轉為對離人的祝福。

(2)這首詞反映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脫物外,但積極的出世態度終於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樂觀的。

(3)簡要分析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全詞深沉婉曲,流轉自如,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4)“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意思是什麼?(見課文)

二、文言文複習要點

(一)《古代寓言二則》

1.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2)反歸取之反同“返”,返回

2.一詞多義:

其:自度其足鄭人的之:至之市到——去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何不試之以足代鞋子

遽契其舟那,那個是吾劍之所從墜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度:自度duó其足量長短而忘操之代尺碼

吾忘持度dù尺碼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劍

3.特殊句式:

(1)倒裝句:鄭人有欲買履者有個想買鞋的鄭國人

無自信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2)反問句:不亦惑乎(表示委婉語氣)不是很糊塗嗎

4.性格:固執、迂腐

5.手法:通過人物對話諷刺;通過議論諷刺

6.道理: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成功的。

7.啟示:學習上不能讀死書,死讀書。要善於思考,靈活應用………

(二)《幼時記趣》

1.通假字:項為之強“強”同“僵”,僵硬

以土礫凸者為邱“邱”同“丘”,土山

2.一詞多義:

之:故時有物外之趣(助詞,的)昂首觀之(代詞,指“群鶴舞空”的景象)

項為之強(代詞,指“昂首觀之”)觀之正濃(代詞,二蟲鬥)

心之所向(助詞,用於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驅之別院(代詞,指“癩蛤蟆”)

為:項為之強(因為)以叢草為林(當作)

以:徐噴以煙(用)以叢草為林(把)

3.固定句式:

作……觀(當作……看),以……為(把……當作)

4.一箇中心:記趣

5.兩個原因:眼力好,善於觀察和想像

6.三個故事:觀蚊如鶴,神遊山林,鞭打蛤蟆

7.四幅畫面:群鶴舞空圖,青雲白鶴圖,神遊山林,鞭打蛤蟆

8.語言簡樸、自然、生動。

(1)昂首觀之,項為之強。“昂”“強”這一細節表現了觀賞群鶴舞空圖的專注入迷。

(2)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吐”“吞”生動表現蛤蟆用舌頭捕捉小蟲動作的迅速、準確,極為傳神。

(3)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捉”,“鞭”,“驅”既表現驅趕蛤蟆過程,又表現了驚恐方定,隨即懲罰蛤蟆,驅除強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4)衝煙飛鳴“衝”使人想見蚊群在瀰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景。

(5)果如鶴唳雲端“唳”彷彿使人聽到鶴飛雲端高亢的鳴叫。

(6)拔山倒樹而來“拔”“倒”形容蛤蟆撲來的氣勢和力量,雖然在成人看來有違常理,但以兒童的眼光看卻是自然、貼切,所以真實、生動,使人如見如聞。

三、鞏固練習

(一)《次北固山下》

1.《次北固山下》作者,代詩人,他經鎮江到江南一帶去,一路行走,當舟次北固山下時,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題目中“次”是的意思,本詩屬言詩。

2.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集中表現了這一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歷來為人稱道,請選擇一個角度,作簡要評析。

4.請發揮想象,具體描繪“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一聯所呈現的畫面。(30字左右)

(二)《赤壁》

1.這首詩的作者是,他與同時期的並稱為“小李杜”。“前朝”是指朝,周郎是指。

2.試簡析這首詩的後兩句的藝術特色。

(三)《浣溪沙》

1.請展開想象,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這首詞的上闋的展示的畫面。

2.說說下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水調歌頭》

1.詞前小序的作用是什麼?

2.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映了詞人怎樣的'心理?

3.蘇軾的詞以豪放著稱,你還能說出宋詞中與豪放相併列的另一種風格嗎?並舉兩個作家。

4.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組是()

A、“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映了作者現實與理想、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思想。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作者由幻境回到了現實,表達了對人間生活的讚美。

C、“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作者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地反問。

D、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之後,消極地逃避現實,想躲到天上宮闕去,不問世事的思想。因此,整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消極悲觀的。

6.試分析這首詞流傳千古的原因。(提示:可從藝術構思和思想內容兩方面分析)

(五)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鄭人買履》選自《》,作者,x(朝代)人。

2.給下列字注音。①履()②寧()

3.解釋字詞。(1)履()(2)操()(3)寧()(4)罷()

(5)及()(6)遂()(7)市()(8)坐()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②寧信度,無自信也。。

5.這則寓言故事包含了什麼道理?

6.請你至少寫出兩個帶“履”的成語。

(六)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劍》這則寓言出自《》,編者是x。

2.給下列字注音。①墜()②遽()③契()④惑()

3.解釋下列詞語。①涉()②是()③遽()④求()

4.分別指出加點詞所指代的內容。

①其劍自舟中墜於水()②遽契其舟()

5.翻譯句子。

①是吾劍之所從墜。譯文:。

②求劍若此,不亦惑乎?譯文:。

6.這則寓言故事包含了什麼道理?

7.“鄭人買履、刻舟求劍”是兩則成語典故,你還能舉出類似的成語嗎?最少四個。

(七)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1.聯絡上下文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⑴張()目對()日⑵明()察秋毫()

⑶項()為之強()⑷蓋()

2.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必細察其紋理必先苦其心志B、以蟲蟻為獸徐噴以煙

C、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項為之強D、驅之別院故時有物外之趣

3.翻譯下列句子。

①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譯文:。

②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譯文:。③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譯文:。

④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譯文:。

4。出自《幼時記趣》的成語有:(1)xx(2)xx(3)xx

5。“拔山倒樹而來”的描寫帶有誇張想象,作者把xx想象為山,將xx想象為樹。

6.一位哲人說:“童年的趣,是夢中的真。”請結合本文說說,看似瑣碎的事物在“我”的眼裡為什麼會變得趣味盎然?

七年級語文上冊複習教案 篇5

一、本單元的重點

第三單元共五篇課文,為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語言。既有對春的描繪,又有對秋冬的熱愛。總之,本單元側重描景,抒情。

本單元入選的課文,以散文為主,又有詩歌,以名家名篇為主,又有時文,有助於我們學習一些寫作技法和修辭手法。

二、複習設想

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要引導學生模仿名家名篇說和寫,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教學,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者的感情。

朗讀要多聽示範,對名篇要達到熟讀成誦。

三、教學重點

1.複習第三單元內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現出來的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及熱愛,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3.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四、教學難點:

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說話和仿寫

掌握並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

五、課時:

1課時。

六、教學方法:

自讀、練習、點撥

七、教學過程: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後面的問題

(一)①“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a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②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b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裡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師:選文①②段描寫的是 和 。

生:春風 春雨

師:文段①從哪幾個角度寫風的?寫出了它的什麼特點?

生;觸覺 嗅 視 聽覺 溫暖柔和

師:文段中畫線句子a從 上(味、嗅、聽、視覺)寫春風。

生:嗅覺

師:文段②寫春雨渲染了一種 、 的優美氣氛。畫線句子b寫出了春雨的 、 、 特點,這和杜甫寫春雨的兩句詩極為相似,這兩句詩 、

生:安靜 和平 多 細 柔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師:文末三段運用了 等修辭手法,寫出了春的 的特點,這三段的順序能否改變?為什麼?

生:比喻、排比、擬人、新美力 不能。從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有一個生順序,形象地點明春天的成長過程。

師:寫出你積累的描繪春的古詩句(至少三句)

生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生二: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生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二)①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 著一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③山尖全白了,給藍天上一道銀邊。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⑤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師:給文中三個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依次是 、 、

生:頂、鑲、射

師:文中第①句話說“妙”,“妙”在何處?

生:小雪把小山裝點的秀美貌

師:文段第②④⑤句運用的修方法分別是 、 、 。

生:比喻 擬人 擬人

師:文段的寫作順序是 。給文段加一個標題應是 。

生:空間順序 雪後小山秀

師:反覆朗讀畫線的句子,這句話寫得生動形象,根據你的理解,說說為什麼好?

生: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靜中有動,突出了雪後小山的美麗和嬌柔,富有情態,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的熱愛之情。

師:劃分文段的層次,概括大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生:①/②③④⑤/⑥

(三)比較閱讀,回答問題。

天淨沙

馬致遠

A B

枯藤老樹昏鴉, 平沙細草斑斑。

小橋流水人家, 曲溪流水潺潺,

古道西風瘦馬。 塞上清秋早寒。

夕陽西下, 一聲新雁,

斷腸人在天涯。 黃雲紅葉青山。

師:這兩首散曲均出自馬致遠筆下,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生:A中有景有人,寫人是目的。B中有景無人。

師:這兩首散曲的主旨句各是什麼?

生:每首的末句。

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首散曲在景物描寫上有何不同?

生:A寫景的目的是寫人,以淒涼之景襯淒涼之情。B寫景是表現景物的本身特點,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兩首散曲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麼?

生:……

生:……

生:……

七年級語文上冊複習教案 篇6

一、單元複習意圖

本單元以童話為中心安排教學,其目的一是讓學生進一步瞭解童話的特點(如情節設計、人物刻畫、主題、語言等),二是練習學生說、寫童話的能力,三是引導學生感受童話中蘊涵的人文思想的薰陶,純潔心靈

二、單元選文意圖

本單元四篇課文,既有當代作家的新童話,也有19世紀唯美主義代表人物的童話佳作;既有表現當代中國的主題,也有反映異國社會風貌的篇章。但它們都具有情節曲折跌宕、形象生動活潑的特點,童趣十足,而蘊涵的主題又健康積極,真正是“寓教於樂”,是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三、單元教學重點

重點應放在把握課文蘊涵的人文思想上,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陶冶情操。本單元四篇課文可讀性強,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條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還可以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四、課文講解

1、駱駝尋寶記

這是一篇具有當今時代特點的新童話。課文通過駱駝歷經艱險尋寶成功的故事,歌頌了無私無畏的精神。

本文淺顯易懂,塑造了一個堅忍不拔、勇敢無畏、造福他人的藝術形象。教學重點可以放在對駱駝性格特徵的把握上。

本文寫作的.特點主要有兩條:一是襯托手法的運用,以眾多動物的無功而返襯托駱駝的百折不撓,以眾多動物的心懷私念襯托駱駝的無私胸襟。二是語言運用的準確、生動,描寫十分符合動物自身特點。

2、地毯下的塵土

這是一篇富有生活情趣而又充滿神奇色彩的童話,十分貼近兒童生活。本文情節簡單,主題明確,即歌頌了誠實、善良、勤勞。從寫作上說,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如表現米妮勤勞,既正面寫她怎樣打掃屋子,又通過小矮人、星星的誇讚從側面刻畫人物;二是巧妙的心理描寫,如通過米妮與星星的對話來展示人物內心。

有一個問題需要關注:如何看待童話結尾處地毯下出現金幣這個情節?不能簡單地把這看成是物質的回報。我們體會,作者意在告訴人們:誠實、善良、勤勞必有回報,這回報可能是物質的,但更重要還是精神的。良好的品德是為人處世之本。中國古語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與這篇童話有相合之處。

3、巨人和孩子

這是一篇在世界各國傳誦了百餘年的著名童話。作者通過對比的手法,歌頌了愛心,歌頌了愛的力量,今天讀來仍不失現實意義。

本文脈絡清晰、主題鮮明,教學難度不大。重點可以放在對愛心的認識和理解上,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自己的體會。

本文大量運用了擬人手法,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領悟擬人的妙處,進而模仿和借鑑,學會巧妙運用這種修辭手法。

一個問題:童話中的“小男孩”是誰,有何寓意?作者筆下的這個“小男孩”是基督的化身,是愛的使者。這也體現了作者基督教的思想。當然,今天我們教學這篇童話,重在關注它蘊涵的博愛精神,而不在其中的宗教思想。

4、蟋蟀在時報廣場

這是一篇充滿異國情調的現代童話,雖然寫的是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人之間的故事,反映的卻是當今美國社會一定階層的人們的生活。本文的主題是積極健康的,歌頌了真摯的友誼,歌頌了人性美。我們收選這篇童話,意在讓學生接觸、瞭解多元文化,感受真情的美好,受到心靈的洗禮。

七年級語文上冊複習教案 篇7

一、內容及其解析

1、內容:這篇課文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家通過它,能給我們展示出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奇異畫面。化石功不可沒,科學真是神奇,科學家更是偉大。

2、解析:為了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有必要聯絡生物學的內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魚類的進化,鳥類的進化,兩棲類的進化,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內容本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的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二、教學目標及意圖

1、教學目標:

(1)、理解和積累一些重要詞語。

(2)、有感情地頌讀課文,理清結構,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3)、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4)、初步瞭解現代詩歌的特點。

2、解析: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設疑提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深入領會。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的內涵,體會詩歌所表達的豐富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的興趣。

四、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1、教材分析:《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通過優美的語言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

習本詩,首先應該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認識化石,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2、學情分析:本文是一首語言優美的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應指導學生反覆誦讀,細細品味。體會作者由衷的讚美之情,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激發學生熱愛文學的熱情。

七年級語文上冊複習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和識記,積累和豐富語彙。

2、在朗讀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清作者寫作思路及思想感情的線索。

3、讓學生領悟人生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二、重點、難點

1、感情和領會文章的字裡行間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在無際的天空自由飛翔的感情。

2、誦讀體味文章詩意盎然的語言,積累豐富自己的詞彙。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教師: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見附一)

2、印發田曉菲詩《露》給學生閱讀。

學生:1、藉助工具書自學詞語,每人並準備2個詞語準備向別的同學提問。

2、反覆朗讀,對精彩片段多讀幾遍。

3、試著提出幾個問題。

二、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十二、三歲正是充滿幻想,憧憬未來的年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夢想,“志當存高遠”只要去努力,我想信你們最終會取得喜人的成績,夢想一定會成功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一個十三歲就走進北大校園的少年———————田曉菲。

(二)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

1、由學生上講臺,請別的同學認讀並解釋自己卡片上寫的詞語。

2、分男女生對讀下列兩組詞語(幻燈片)。

際遇 絮語 惆悵 沉澱 塵緣 犀利 嗚咽 似曾相知

穹窿 凝垂 紳士風度 茫然若失 迷離 安恬 白駒過隙

七年級語文上冊複習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並最終背誦課文。

2、學習用文言文“九字翻譯法”,翻譯課文;以“意義”劃分句子節奏。

【學習重難點】:

以“意義”法劃分句子節奏。

【學考考點】:

1.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用“意義”法劃分句子節奏。

【評價設計】:

通過自讀、聽範讀在教師指導下達成讓每個學生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課下注釋,“九字翻譯法”,達成讓每個學生正確翻譯課文。通過小組合作,讓80%的學生達成按“意義”劃分句子節奏的目標。

【預習導學】:

1、朗讀課文不少於4遍,力爭讀熟,(讀熟後自己在橫線打鉤)

2、給下列橫線字注音:

佳餚( ) ( )自強( )兌命( )學學半( )

3、藉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字詞。

雖旨至道善困

是故自強自反

故曰:教學相長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

【背景資料】:

本文節選自《學記》(《禮記集解》)。《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

2、閱讀本課學習目標、重難點。

【學習過程】

一、檢查預習,課前活動。(七年級練字、八年級話題演講、九年級詩詞積累)

二、學習研討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後,聽範讀。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語調。學生大聲朗讀。

2、誦讀展示。(學習小組形式展示)

(2)速讀課文,根據課下注釋,使用文言直譯-“九子法“疏通文意。(不理解的提出來小組交流,最後班內共同解決)。

1、預設問題:解釋加點字及翻譯句子。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我不能解決字詞或句子:

2、細讀文章,讀出節奏,注意停頓。

方法指導:要正確解答這類問題,前提是讀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義”劃分停頓為主,聯絡上下文,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句子的語法結構和一些標誌性的文言虛詞。

如;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3、讀懂文章,說說這篇短文跟我們講了怎樣的道理。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3)拓展延伸,展示提高。

本文講授“教與學”的關係,開頭“雖有佳餚”一句有什麼作用?

【小結】(我收穫,我快樂)

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課外延伸】: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七年級語文上冊複習教案 篇10

一、文學常識:

《詠雪》與《陳太丘與友期》都選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人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二、內容及中心:

《詠雪》敘述了謝太傅帶子侄輩詠雪的故事,表現了謝道韞兒時過人的才華。

《陳太丘與友期》敘述了陳元方幼時批評父親友人“無信”“無禮”的故事,表現了元方的聰敏、懂禮。告訴人們為人處事一定要忠信、有禮,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三、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問,相當於“嗎”。

四、古今異義:

1、兒女 : 古,子侄輩; 今,子女。

2、 去: 古,離開; 今,到什麼地方去。

3、文義: 古,詩文; 今,文章意思。

五、一詞多義

1、顧:元方入門不顧: 顧:回頭看。(如相顧一笑,瞻前顧後)

相顧驚疑。 顧:看。(如顧野有麥場)

將軍宜枉駕顧之。 顧:拜訪。(如三顧茅廬)

2、信:則是無信。 信:講信用。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誠、誠實。

必以信。 信:實情。

六、敬辭與謙辭

1、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

2、家君: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七、其它關鍵詞

1、寒雪日內集。 集:聚會

2、白雪紛紛何所似。 似:像

3、俄而雪驟。 俄而:不久,一會兒。 驟:急速(暴風驟雨)。

4、陳太丘與友期行。 期:約定

5、未若柳絮因風起。 未若:比不上。 因:趁著、隨著。

6、相委而去(太丘捨去)。 委:丟下。 舍:丟下、捨棄。去:離開。

7、下車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 欣然:高興的樣子。

10、差可擬。 差:差不多。 擬:相比。

八、句子翻譯

1、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

譯文: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丟下他先離開了。

2、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譯文:您跟家父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3、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裡下來,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4、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譯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

5、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譯文: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風起。

譯文:不如比作柳絮隨風吹飛舞。

九、理解問答:

1、《詠雪》一文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你對此有何感受?

答:(1)營造了一種溫暖、和諧、愉快的家庭氣氛。

(2)和諧、平等、寬鬆的家庭氣氛有利於開發孩子智力。

2、為什麼“公大笑樂”? 對於兩個比喻,作者更欣賞哪一個?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公大笑樂”是因為孩子們的比喻生動、形象,他為孩子們的聰明智慧感到欣慰、快樂。

答:作者並沒有直接表態,卻在最後補充交代了道韞的身份,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讚賞道韞的才氣。

3、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麼?你還能說出古詩中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

答:“撒鹽”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形似是基礎,據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後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蘊,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而“撒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撒鹽空中”,幹什麼呢?誰也不知道。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

形容飛雪的比喻句

(1)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 李 白《北風行》

(2)旋撲珠簾過粉牆,輕於柳絮重於霜 。李商隱《對雪二首》

(3)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 愈《春雪》

4、元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從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麼啟發?

答:(1)陳元方是一個聰敏,懂禮的孩子。

(2)沒有失禮:客人失信、無禮在先,元方批評對方“無信”“無禮”,維護父親尊嚴,令人欽佩,對於年僅七歲的孩子我們不能求全責備。

(3)失禮:客人已有悔意,應該給對方致歉的機會,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則更令人欽佩。

(4)啟發:做人要誠實、守信、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