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赤壁賦》教案

高一《赤壁賦》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如何體會課文的大意以及思想,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意思就是教案的製作方向。因此教師要在課前提前做好備課,下面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高一《赤壁賦》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重要的實詞和虛詞,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品鑑技巧之美。:

3、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教學課時:二課時

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匯入:唐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詩詞發展的鼎盛時期。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擅天下”的美譽。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裡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一下這位曠世奇才的佳作——《赤壁賦》。

(二):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奏,找出 韻的韻腳,聽教師對感情變化的處理。

(三):讀課文,疏通字詞,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

(四):具體方式:學生把在課前預習整理的材料進行交流。

首先交流實詞和虛詞,把它們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在校 教師及時作判斷,給出正確的答案。(實詞和虛詞略)。

接著交流詞類活用情況: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名詞作狀語;東望武昌

接著交流句式:

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的語言,字詞和句式特點,全面解決的邊面意思。

(五):全面分析內容和思想感情。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麼內容? 是什麼樣的景? 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景: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月出東山 徘徊鬥牛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

第二段思考:(1)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悲從何來?明確: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後的苦悶,觸景生情,見茫茫月色江水,產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嘆,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麼?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3)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4)本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學習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了什麼?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闡發當時的情懷的?

明確: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

(2)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六)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七)總結

蘇軾採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於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裡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八):板書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遊 景樂 (以景動人)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水月” 歌 情悲 (以情感人)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