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下冊《17、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文原文

高二下冊《17、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文原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①

高二下冊《17、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文原文

 魯迅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②,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③,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註釋】

①選自《且介亭雜文》(《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本篇最初發表於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文中加粗的語句,是最初發表在《太白》月刊上時被國民黨書報檢察機關刪去了的。

②國聯:“國際聯盟”的簡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1920年成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它標榜以“促進國際合作,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為宗旨,實際上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控制併為其侵略政策服務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即在南京發表講話,聲稱“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聯公理之判決”。國民黨政府也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採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後,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指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並非“合法之自衛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採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③ 求神拜佛:當時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仁王護國法會”等。

④“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當時輿論界曾有過這類論調,如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中說:“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

⑤“正史”:清高宗(乾隆)詔定從《史記》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為正史,即二十四史。梁啟超在《中國史界革命案》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

 附說課稿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選自《且介亭雜文》,寫於1934年九一八三週年之際,屬於魯迅的後期雜文。這篇雜文針對當時抗日前途悲觀失望的論調提出義正辭嚴的批判,既猛烈抨擊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國民黨反動派,又熱情歌頌了英勇鬥爭的中國人民,對中國前途充滿信心。文章短小精悍,對敵人的諷刺犀利如刀,對中華兒女的歌頌熱情似火,能充分顯示出魯迅雜文的語言風格。

學習目標

1、瞭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抓住對方薄弱環節進行有理有據的駁斥。

2、朗讀品味,體會尖銳犀利、富有戰鬥性的語言特點。

3、學習作者的愛國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

教學方法

教學本文,要指導學生多多誦讀,從寫法和語言兩方面突破。首先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理解駁論文的思維流程,深層討論課文意蘊,體會駁論文的特點;其次組織學生品味語言,揣摩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魯迅雜文尖銳犀利,富有戰鬥性和嘲諷意味的語言特點。

課堂上採用誦讀、品讀、圈點勾劃、討論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用心感知,深入體驗,反覆品味,思考探究,最終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評價。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朗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瞭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際,距今70年了,文章又是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寫的,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文章思想深邃,語言簡練,學生了解魯迅的作品風格,對深入理解文章大有裨益,不妨讓學生通過圖書館、網路或其他途徑蒐集課文和作者的有關背景資料。

學習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上個單元我們從《雪》一文中讀到魯迅先生象北方的雪一樣有著不屈服於黑暗現實、獨自抗爭、頑強奮鬥的精神。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再次聆聽先生的教誨。

(由剛學過的魯迅先生的文章匯入,學生印象深刻,便於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介紹時代背景及駁論文的有關知識

學生介紹,老師補充。

1.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當時資產階級《大公報》發表社論,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為國民黨反動政府推卸責任。針對這一觀點,魯迅先生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

2.議論文從論證方式上看,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論點,即先舉出對方荒謬的論點,然後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加以批駁,揭示謊言同事實、荒謬與真理之間的矛盾;二是通過批駁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是支撐論點的,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三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述一個問題,論點和論據之間必有內在的邏輯聯絡,否則論點就站不住腳,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無內在邏輯關係,即所持論據證明不了論點,其論點不能由論據推出。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駁論文,所以有關知識老師一定要講清楚、透徹才能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分析課文)

[NextPage]

三.檢查預習

疏通字詞。

讀一讀,並挑選較難寫的字寫一寫。

玄(xuán)虛 慨(kǎi)嘆 誣(wū)蔑(miè) 誆(kuāng) 騙

省(xǐng)悟 搽(chá) 渺(miǎo)茫 脊樑( jǐ )

懷古傷今 自欺欺人 為民請命

(識記生字詞是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任務之一,應培養學生紮紮實實地記憶,認認真真地書寫,自覺積累的習慣。)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朗讀全文,思考問題,並在文中勾劃:

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

(引導學生多誦讀,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去感知、領悟、理解、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迅速篩選資訊,攝取要點,在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在朗讀思考中明確答案。)

第1題:對方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之所以以為他是錯的,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未相信過自己而現在又求神拜佛,則是自欺了。

第2題: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五.精讀課文,討論探究

根據老師所講的有關駁論的知識,細細品讀課文,談談作者用什麼方法駁倒對方的觀點的。

(四人小組討論探究,建議學生多讀重點段落,結合具體段落作出分析,提倡各抒己見,使學生在多種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對課文的認識。)

明確作者用兩種方法來駁斥對方觀點:

1.用駁論證的方法直接批駁,

第3至5段,作者承認所擺出的論據是事實,是“真”的,但通過分析事實,發現對方說的不是自信力的問題,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論。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是直接批駁。

2.從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個觀點與對方觀點針鋒相對。證明了這個論點的正確,等於宣告對方觀點不成立,是間接駁斥對方的論點。

7、8兩段熱情歌頌從古到今許多有自信力的“中國的脊樑”,用事實證明了“有並不失掉自信的”中國人,間接批駁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錯誤論調。

六.品味關鍵語句,體會語言魅力

問題:這篇文章戰鬥性語言表現在哪裡?

(本文語言尖銳犀利,富有戰鬥力,代表了魯迅雜文的語言風格,因此應引導學生自由選讀,舉出一些典型語句,通過聲請並茂的朗讀,體會魯迅先生的情感,品味、分析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要注意結合課文的感情基調,讀出句子節奏——輕重、快慢、高低等語速語調的變化。)

例如,在文章開頭,“總自誇著‘地大物博’”、“只希望著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充滿著嘲諷意味。“總”,表現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樣子;爸弧保杌媼艘桓毖鋈吮竅ⅰ⒆ゾ讓靜蕕男蝸螅弧耙晃丁保袒順撩雜諂渲脅荒蘢園危綣灘換難印U廡┘餿衿美鋇撓鋂裕蜩蛉縞鞀雋吮勐壅叩牧稱祝琳吡糲律羈逃∠蟆?nbsp;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仿擬等修辭方法,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擬,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顯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僅僅改動一個字,就將反動當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難忘。

七、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充分感受了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在“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上下一片悲觀,魯迅先生洞悉先機,發出中國人應該自強自信的吶喊!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學們,當這一切過去,你們將是第一,你們將成為“新中國的脊樑”,相信自己,你們將贏得勝利,創造奇蹟。

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論據是真,但不能證明論點

錯誤 直接反駁 正確

敵: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間接反駁我: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