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下冊《十五從軍徵》教學設計(精選8篇)

八年級下冊《十五從軍徵》教學設計(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下冊《十五從軍徵》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下冊《十五從軍徵》教學設計(精選8篇)

八年級下冊《十五從軍徵》教學設計 篇1

設計思想:

1、根據新的教學理念,本著讓全體同學積極參與的原則,能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在整體上初步感知詩篇的思想、內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

2、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六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在思維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教學設計在匯入上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國際形勢,創設情景,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完成本課教學的重點時,採用了小組討論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課文內容,瞭解課文主旨,互相取長補短,效果很好。

4、注重讀寫結合,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教學設計就設計了寫作的片斷練習,同時也結合了課文內容,加深了對詩的理解,達到了一箭雙鵰的目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借朗讀、想象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領會意境。

2、過程與方法:讀—議—講—問—拓—畫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戰爭的殘酷,增強和平意識。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意境,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從文章樸實的語言中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主題。

教學流程:

一、激情匯入:

同學們,全球關注的伊拉克戰爭已告一段落,但戰爭給伊拉克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從古到今,在人類歷史上可以說戰爭不計其數,有人曾做過這樣的統計,在人類五千年文明史裡,和平年只有392年,打個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話,一天中有23個小時在打仗。我國古代戰爭的頻繁,同樣給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十五歲從軍到頭髮蒼白才拖著傷殘的身軀回到故鄉,這又是怎樣的悲劇,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戰爭題材的古詩《十五從軍徵》。

二、誦讀體味:

1、師範讀:正音

2、生讀(反覆)

3、片斷朗讀。指導朗讀,重讀、停頓指導

4、繼續朗讀

三、探究討論:

學生以四人小組進行討論探究。

思考題:

1、《十五從軍徵》是一首什麼詩?

2、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內容?用自己的話講成故事。

3、“松柏冢壘壘”說明了什麼?“兔從狗竇入------井上生旅葵”幾句詩,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4、為什麼老翁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5、說一說讀了這首詩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

四、明析深化:

1、《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樂府詩。(小資料)

2、指導學生把詩的內容講成故事。(用自己的話)

3、從“松柏冢壘壘,兔從狗竇入------井上生旅葵”說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溫馨的家已成為荒涼之地,這一切是殘酷的戰爭造成的。

4、最深的感受:詩中的老翁實在太可憐了,然而現實就是如此悲慘,由此引導學生領悟出此詩主題,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殘酷,戰爭的殘酷。

五、拓展引申:

1、播放美伊戰爭後,伊拉克人民生活鏡頭。

2、讓學生談一談對伊拉克戰爭的看法。

3、教師小結: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對戰爭。

六、課堂練筆:

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寫一段話描寫老翁回家後的心理活動(字數不限)。

教師適時點評。

七、歸納總結:

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對人類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壞,作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們要反對戰爭,呼籲和平與發展,創造人類共同的進步。

八、作業:

俗話說詩畫不分家,拿起手中的筆,根據詩的內容畫一幅畫。

教學評析:

1、對新課程理念,對新教材的編寫意圖的理解和把握都很到位。

2、教態親切,教學民主,從而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情趣,課堂上洋溢著和諧、民主、快樂的氣氛。

3、啟發學生合作學習,仔細品味,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4、三維目標落實到位,尤其情感目標達成突出。

八年級下冊《十五從軍徵》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1、瞭解樂府詩的文學常識,掌握詩歌內容。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並有感情地朗讀。

3、領會詩歌抒發的悲涼悽苦之情,深刻體會長期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並有感情地朗讀。

難點:領會詩歌抒發的悲涼悽苦之情,深刻體會長期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戰爭是無情的,是殘酷的,戰爭是可怕的,它給世人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它讓多少人流離失所,讓多少人家破人亡啊。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和戰爭有關的古詩——《十五從軍徵》,讓我們通過這首古詩去感受戰爭給人們造成的苦難。

講授新課

一、檢查預習

1、樂府常識

一、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叫“樂府”。後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

二、最大的特點是:敘事性強

三、《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南北雙璧”。

四、後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稱樂府或擬樂府。

中國古典詩歌的分類:古體詩、近體詩

2、朗讀詩歌正讀音

3、理解字詞

始:才

阿:語氣詞,無意義

冢:墳墓累累:連續不斷的樣子

狗竇:狗洞雉:野雞

旅:野生葵:葵菜

舂:放在石舂裡把穀類的殼搗掉

羹:糊狀食物

貽:送,贈送

4、讀詩歌解詩意:

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路遇一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裡還有什麼人?”“你家那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裡進出,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院子里長著野生的穀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送給誰吃。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5、創作背景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揭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二、品詩句,悟詩情

1.詩歌開頭就告訴我們“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為什麼會這樣呢?

殘酷的兵役制度(在漢朝,男子23歲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歲。如遇戰爭,還要做好隨時從軍的準備,兵役時間可能會更長。這位老人遇上了戰爭,所以才——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久服役

2、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可回家後會是怎樣的情景,老人心情怎樣的呢?

(1)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親人亡)

(2)兔從狗竇入、旅谷旅葵。(家淒涼)

(3)舂穀持作飯——舂穀做飯,採葵做湯(無依靠)

3、“松柏冢累累”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暗示老兵的家人都已過世,等待老兵的,只有家敗人亡的景象。以哀景寫哀情,與下文相呼應。

4、怎樣理解:面對這一切,讓老人再也忍不住“老淚縱橫,哭泣無聲啊!——出門東向看”這一細節?

描寫老兵們張望與老淚縱橫這一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三、揭主題、談感想。

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首詩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主題思想: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兵役制度的樂府民歌,詩中描繪了一位少年從軍數十年後返回故里時,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

感受:雖然在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戰爭,但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世界的文明,讓和平之花遍地開放,我們的世界變已經得越來越美好,越來越精彩。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和平世界的美好吧!

四、課堂練習

1、說說下列詩句的意思

①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遠遠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邊松樹柏樹很多,墳墓一大堆。

②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走出門外向東望去,(心情極其悲痛),眼淚就流了下來。

2、詩中主人公離家歸家的年齡分別是多大?

十五、八十

3、用詩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現在怎樣?

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4、全詩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全詩通過對一個久別家鄉重歸故里的老兵回家時所見情景的描述,表現了他的孤獨和淒涼,反映了戰爭的殘酷無情,也體現了人民

對戰爭的厭惡和憎恨之情。

五、拓展提高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誇張,暴露封建社會兵役制度的極端的不合理。

2、此詩抒發了老翁怎樣的心情?通過哪句詩體現出來的?

抒發了老翁孤獨淒涼的心情。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在兵役嚴苛的封建社會,這首十五從軍徵裡道不盡的心酸與批判。

六、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該詩。

2、積累古詩中有關描寫“戰爭”的詩句

課堂小結

從古至今,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就一直存在著戰爭,你們希望和平嗎?那就讓我們一起熱情地呼籲吧:消除戰爭,維護和平。

板書

從軍之久

回鄉所見

回到家中

回家心情

主題:反對戰爭,揭露黑暗。

八年級下冊《十五從軍徵》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品味、比較、想象等多種方式學習古詩,深入詩歌,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揣摩理解詩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

2.難點:理解詩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未成曲調先有情

1.談話匯入:同學們,我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浩若繁星。在這筆豐厚的文學遺產中,反映戰爭的作品為數不少。想一想,在你們積累的古詩中,有哪些是以戰爭為題材的呢?誰願意背給大家聽?

2.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反映戰爭的古詩:《十五從軍徵》。

3.這是一首樂府詩,同學們知道什麼是樂府詩嗎?

交流:什麼是樂府詩?

4.出示有關資料,瞭解樂府詩。

5.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這首漢代的樂府詩《十五從軍徵》。

二、破解題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生齊讀課題。

2.釋題。

3.從古詩的題目大家知道了什麼?

三、初讀詩歌,瞭解詩意醞釀情

1.師:詩中的主人公十五歲就被徵從軍離開家鄉,當他八十歲返回故里時會有怎樣的經歷呢?師範讀課文。

2.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小組內交流詩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3.全班交流。

(1)文中有幾個生字比較難讀,我們一起來看。

出示:冢竇舂葵羹貽

指名認讀,齊讀。

(2)師:生字會讀了,誰願意讀讀這首詩?

指名讀。

糾正字音:有讀錯的字音嗎?

(3)齊讀古詩。

(4)詩我們已經讀通順了,詩句的意思同學們理解了沒有?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大家幫助解決。

指名提問題,其他同學幫助解答。

(5)師出示重點詞語解釋:這首古詩中有幾個詞語的意思比較重要,我們一起來看。

齊讀,師補充講解。

(6)知道了詞語的意思,詩句的意思還有不理解的嗎?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指名說,集體評議。

四、品詞析句,對話文字悟詩情

1.詩讀了好幾遍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詩的感覺,你會用哪個詞?

2.指名回答:悲傷、淒涼、悲苦、難過……

師板書:“悲”。

3.這是一首樂府詩,從內容來看,也是一首敘事詩,詩中的主人公是誰?文中哪句話介紹了他悲苦的一生?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4.詩中的主人公十五歲從軍,什麼時候才得以回家?

生:八十歲

師板書:八十始得歸。

師:他當了多少年的兵?

生:65年。

師:65年啊,是多長的時間呢?是兩萬三千七百二十五個日日夜夜啊!他人生絕大部分的歲月都是在軍營中度過的。這樣漫長的歲月,想一想,他是怎樣度過的呢?

生自由發言。

5.如今終於在垂暮之年踏上了回鄉的路程,體會一下,此時的他心情怎樣?

6.這位老兵他本應該是滿心的喜悅、激動、期盼,滿懷著希望。但是,我們卻從詩中讀出是悲涼、悲傷……是哪些地方,哪些詞句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呢?出示:

老兵回到家鄉,他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又做了什麼?畫出詩句並作批註。

7.交流。

(1)他聽到了什麼?

生:“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示)

師:用你自己的話說說。

生:遠遠看去那就是你的家,松樹柏樹中間的一塊墓地。

師:鄉鄰不忍直接打擊老兵,所以說得很委婉,說得直白一點是什麼意思呢?

師:假如你就是那位老兵,聽到鄉鄰的話,這時候的你會是什麼反應,什麼心情?

學生各抒己見。

指導朗讀“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當80歲的老人拄著柺杖。踉踉蹌蹌地走進自家院子時,他又看到了怎樣的場景呢?

這是怎樣的畫面啊!請同學們展開想象。

在65年前他離家時,他的家,可能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請同學們猜一猜。

學生想象,說話訓練。

師(語調一轉,變得緩慢而低沉)可是,如今這一切都蕩然無存了。

曾經是炊火融融、庭園整潔;如今是——

生讀: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師:曾經是家人團聚,共享天倫;如今卻是——:

生: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師:人去屋空,人亡園荒。苦苦思盼的親人早已離世,曾經溫馨熱鬧的家園已是一片荒涼破敗。

指導朗讀“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面對這樣的家園,這樣的場景,老人該怎樣生活?他又做了什麼?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示)

相互交流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4)六十五年的艱辛,卻依然過著悲苦不堪的生活。面對這一切,老人又能怎麼樣呢?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出示)

這滴滴流淌的是怎樣的淚啊?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8.討論:是什麼造成了百姓的悲慘生活?師相機板書:“悲”。

9.讓我們通過朗讀全詩來感受老人的悽苦與悲涼吧!

10.練習背誦。

五、總結全課,感悟內涵昇華情

1.通過學習這首詩,同學們對戰爭又有哪些新的認識呢?

2.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無論是怎樣的戰爭,帶給人民的只能是無盡的苦難,然而,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煙不斷,依然有許多人在忍受著戰爭帶來的痛苦。我們無法阻止戰爭,但我們能夠不斷壯大和平的力量,千言萬語道不盡我們對和平的企盼,讓我們將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聲音——

出示: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對戰爭!

六、佈置作業,課後練習拓展情

1.將《十五從軍行》改寫成一個故事。

2.寫一寫你對戰爭的感悟。

附:板書設計

十五從軍徵

悲戰爭給人民帶來苦難

八十始得歸

八年級下冊《十五從軍徵》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樂府詩,也是一首敘事詩,描述的是一位少年從徵65年後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經熟悉的,而今卻家破人亡的故鄉,絕望地望著東方……

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也很少有唐詩宋詞中那些使人過目不忘的句子,只是用極其樸實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八旬老人淒涼、無助的形象。16行的詩句雖然容量大,但卻寫得從容舒緩,絕無侷促之感。65年的從軍生涯;65年的苦苦思鄉之情;多少人生的苦難;多少社會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樣遭遇,都盡在其中了……

二、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心靈的體驗上,情感的體驗上。本課在設計時,將通過創設“情”境把靜止的文字元號賦予情感的溫度,通過對比讓學生隨著“境”的變化而產生情感的落差,通過引導學生在情感中反覆誦讀,以讀促思,以讀促情,讓學生真正的進入文字,走進文字背的的意蘊,去觸控那“有溫度”、“有血肉”的文字。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瞭解詩歌大意,能夠運用聯想和想像,揣摩理解詩句含義。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想像詩歌的意境走入人物的內裡世界。

3、瞭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4、背誦全文。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插圖匯入,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瞭解詩歌大意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指名讀課文,糾正字音(重點提醒學生“阿”、“冢”、“竇”、“雉”、“葵”、“羹”、“貽”)

3、全班齊讀

4、交流:詩歌講了一件什麼事?(大意:一個從軍65年的老人回到家後,看到家變成了一片廢墟,他感到很悲哀!)

(三)細讀文字,舉象對比,深入人物內心世界

1、出示:“免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1)學生自讀這四句詩,一邊讀一邊“用心地看”,你看到了什麼?那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2)指名交流。(學生可能根據詩句的意思:我看到了兔子在狗洞裡亂竄,雞在樑上亂飛,院子中長滿了野谷,井上長滿了野葵……)這樣的景象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淒涼、荒涼、冷清、形同廢墟……)請你帶上這種感覺,把你內心的感受讀出來(讀這四句詩)

(3)這就是我的家,我那無限淒涼的家,那形同廢墟一般的家(音樂響起)全班再次齊讀“免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板書:無限淒涼)

2、出示:“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全班齊讀,

(2)引導想像,再現往事

①教師:在那松柏林的深處,在那一個連個一個的墳墓中,靜靜躺著的人是誰啊?(我的親人)他們可能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

②我曾經和親人、家人渡過一個怎麼的時光呢?

3、出示:“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1)這樣的飯菜,吃起來是什麼味兒呀?———苦!!!(指名讀出“苦”的感覺)

(2)這僅僅是飯菜的苦嗎?(還是生活的苦,是失去親人的苦,是無盡悲哀的苦……帶著新的體會再讀。板書:無盡悲哀)

在這65年中,難道我就不想我的家,難道我就不思念我的親人嗎?難道我就不想回家去看看嗎?

4、出示:“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1)指名讀

(2)教師簡介漢朝的兵役制度(在漢朝,男子23歲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歲止。如遇戰爭還要做好隨時從軍的準備,兵役時間可能會更長。)

(3)師:在這65年間講不完老人對家鄉的思念,道不盡老人對親人思念,他也想家啊,他想親人啊,可是他能回得了家嗎?(不行)他能去一眼自己摯愛的親人嗎?(不行)他甚至連寫一封信回家都不行啊!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板書:殘酷的兵役(再指名讀“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4)在那個殘酷的世道里,老人這樣遭遇僅僅只是他一人嗎?還有多少人連家都不能回了啊!還有多少人戰死沙場,暴屍荒野啊……(再讀“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5、出示:“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1)重點研讀“東向看”

(2)老人流下的是怎麼樣的淚水?反覆誦讀“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6、結合板書小結:老人的淚水流不盡這無限的淒涼,流不盡這無盡的悲哀,流不盡這殘酷的兵役。

(四)迴歸全文,有感情地配樂誦讀

八年級下冊《十五從軍徵》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第七單元《戰爭》主題單元

教學目標:

1、藉助字典詞典,課外資料,通過獨立學習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並有感情地朗讀。

3、瞭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學難點: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所查閱的資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瞭解主題,引入新課

1.師: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戰爭始終蔓延不斷,並構成人類歷史的一個獨特的篇章。據統計,從地球上出現文明以來的5000多年中,人類先後發生了15000多次戰爭,有幾十億人在戰爭中喪生,在這5000多年中,人類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環境中。也就是說,每100年中,人類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戰爭狀態中。古往今來,詩人也用他們的筆,寫下了許多有關戰爭的詩,想想我們以前學過哪些與戰爭有關的詩,一起背一背:

(《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涼州詞》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

(《涼州詞》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從這些詩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2.板書課題:十五從軍徵。齊讀課題,從哪裡看出這也是與戰爭有關的?(“從軍徵”)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3.瞭解樂府詩。

閱讀課後小資料中對樂府的介紹。

師:我們以前所學的《江南》也是一首樂府詩,從《江南》和《十五從軍徵》這兩首詩都可以看出詩的語言樸實自然,這是樂府詩的一個特點。我們今天所學的《十五從軍徵》就是一首樂府詩,這首詩沒有具體的作者,來自於民間。

二初讀課文,瞭解詩意

1.生自由讀課文,師提出要求:藉助字典或詞典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師巡視,幫助學困生,發現共同的困難,以便在後面加以指導。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詩,師生評價,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學習生難字,“冢竇雉舂羹”,用以往學過的方法自主記憶。

重點指導:“冢”,與“家”相區別。字形上,關鍵在一點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點,“家”是“宀”;字義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與“春”的區別,“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讀作“lěil ěi”;“家中有阿誰?”的“阿”讀作“ā”,不讀“ē”,語氣助詞。

(2).再次讀課文,提出要求:讀出五言詩的節奏。

3.再讀課文,藉助書上的插圖,知道詩歌敘述了一件什麼事。指名說,補充、糾正,知道課文敘述了這樣一件事:一位八十歲的老兵退伍回來,看到曾經熟悉的家園淪為一片荒野,家中的親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淒涼地站在家門口,悲傷流淚。

三細讀詩歌,藉助聯想,體會詩歌的情感

1學習1、2句詩,體會老人“始得歸”的心情

師:看插圖,你能用一個詞說說這是一位什麼樣的老人嗎?一位()的老人。(飽經風霜、白髮蒼蒼、孤苦伶仃、神情悽苦、衣衫襤褸、老態龍鍾……)

師:齊讀1、2行詩,十五歲就去從徵,“八十始得歸”的“始”是什麼意思?(才)從這個才字,你體會到了什麼?

師:是啊,好漫長的.時間呀,算一算中間經過了多少年?

師:65年啊,780個月,23739個日日夜夜,多麼漫長的歲月呀,讓一個朝氣蓬勃,天真無邪的少年,成了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齊讀1、2行詩。(讀出漫長的感覺)

師:這漫長的六十五年裡,他都經歷過些什麼呢?(生自由說)

師總結,引讀:這65年裡,他南征北戰,多少次死裡逃生,讀——

這65年裡,他殺敵無數,九死一生,半夜裡常常被惡夢驚醒,讀——

這65年裡,他在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中,忍受著傷痛的折磨,讀——

師:這些都算不了什麼,這漫長的65年裡,他孤身一人在外,你知道他想得最多的是什麼嗎?(對親人刻骨銘心的思念)

師:讓我們一起和老兵去經歷他的心路歷程,從十五歲離家開始,十五年過去了,他三十歲,應該是成家立業的時候了,他還在征戰:十五從軍徵,三十盼歸去。

又過了十年,他四十歲了,皺紋開始爬上了額頭,他還在征戰:十五從軍徵,四十盼歸去

又過了二十年,他已是六十歲了,頭髮開始花白,換今天,應該是退休的年紀了,他依然在征戰:十五從軍徵,六十不得歸

又過了十年,他已經七十歲了,背開始佝僂,腿腳已經不靈便,他依然在征戰:十五從軍徵,七十不得歸

哦,又過了十年,他已經八十歲了,步履蹣跚,拄著柺杖,他實在不能再征戰了: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板書:血雨腥風九死一生——戰場上

2學習3——6行詩,體會老人希望落空後的心情

師:他終於可以回家了,他收拾起行裝,踏上歸途的時候,該是怎樣的心情?拿出筆寫下來。他會想到誰?叫著親人的名字寫下來。彙報。

讀:道逢鄉里人:“家裡有阿誰?“

板書:滿懷希望急切回家——歸途中

師:可是“鄉里人”告訴他“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好比一盆冷水當頭撲下,在戰場九死一生,跋涉千山萬水回到家,等來的卻是這樣一個訊息,此時老人是怎樣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讀:5、6行詩

板書:聞噩耗希望落空——遇鄉人

3學習7——14句詩,體到老兵回家後徹底失望的心情

師:鄉里人並沒有直接告訴他家裡人都死光了,此時他的心裡還存著最後一線希望,當回到家時,他看到了怎樣的景象,用筆勾出來。

讀7——10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他看到了什麼?他想到了什麼?(生通過聯想,想象老兵對少年時代生活的回憶,和如今的滿目荒涼相對比,體會老兵的痛苦)

師:曾經熱鬧溫馨的家園,變成了墳地、荒野,父母沒有了,兄弟姐妹沒有了,早已物是人非,再讀7——10句詩。

師:走了多少了路,這個筋疲力盡的老人,他多希望喝上一口熱水,吃上一口熱飯啊。他只能——讀“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做好了飯,卻沒有人一起分享——讀“

讀8——14句詩

板書:家破人亡絕望——回到家

師:作為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經歷了九死一生回到家中,他最希望得到的是什麼?可是呀,殘酷的現實,讓他的一切希望都化為了泡影。讀最後兩句詩,他絕望地走出家門,站在門口老淚縱橫。

再讀全詩,體會老師的情感變化。總結全詩,請生總結

四聯絡大主題,

思考:在那樣一個社會,只是老兵才有這樣的悲慘遭遇嗎?

是誰造成了這樣一幕幕人人間悲劇?

五改寫本詩(改寫提示:)

六拓展,課後閱讀《三吏》《三別》

七練習題

教後記:這堂課,我被自己精心準備的教案束縛了。忘記了以“學生為本“這一條基本理念,總想讓學生順著自己既定的思路走。比如這首詩的主要內容,學生在初讀之後已經能比較清楚地講出來,對於詩句的含義不必再反反覆覆地說,而是應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詩文的誦讀上面。學生在讀完第一、二句詩裡,有學生談到“這老頭多麼幸運,打了六十五年的仗卻沒有死,還活著回來”此時教師應順著學生的思路,說:“是啊,這是一件多麼值得慶幸的事呀,可是請看詩的最後兩句‘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回到家裡他反而悲傷流淚,是為什麼呢?自然而然把學生的思路引身了本文的重點部分:老兵回家看到了家園淪為荒野,家中的親人一一凋零的慘狀。

八年級下冊《十五從軍徵》教學設計 篇6

教材簡析:

《十五從軍徵》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7單元《戰爭》中課文《古詩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淒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及對和平的嚮往。

設計理念:

教學中使學生在積極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掌握學習古詩文的方法,體會詩中的情感,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地去誦讀,注重學生的自主感悟,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總之在教學中,始終要注重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使學生在掌握語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薰陶。

教學目標:

1、看註釋和插圖,聯絡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邊讀邊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理解詩歌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和平的熱愛。

教具準備:

ppt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同學們,老師這節課給大家帶來了幾組圖片,你們想不想看?我們一起來看大螢幕。

(課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伊拉克戰爭中家園被毀、人民流離、傷亡慘重的悲慘畫面。教師隨機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圖片解說。)

師:同學們,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無情的,它給世界和國家都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它又給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百姓帶來什麼呢?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與戰爭有關的古詩《十五從軍徵》。

(師板題,學生齊讀詩題。)

二、感知理解。

(一)初讀詩歌,讀通詩句。

1、學生自由試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教師檢測學生掌握情況。

(二)細讀詩歌,理解詩意。

1、學生自由讀古詩,邊讀邊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後利用藉助工具書與同伴交流等方法解決不理解的字詞,最後記下自己沒有解決的字詞。

2、學生彙報自己理解的字詞義,師生共同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字詞問題。

3、教師引導學生採用看註釋和插圖及聯絡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

(課件出示詩句及學生已理解的字詞義。)

4、學生互相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話完整地敘述這首詩所講的事情。

6、指名帶著自己的感情朗讀整首詩。

7、教師配樂朗讀。

(三)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1、學生概括本首詩的主要內容,並說說自己從哪裡知道的。

2、從重點內容入手,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家的淒涼。

3、教師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從老人一生的悲慘遭遇中感受到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沉重災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從而激發學生對和平的熱愛。

三、積累運用。

1、背誦整首古詩。

2、摘抄感觸最深的詩句。

四、作業設計。

1、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則小故事。

2、把自己對戰爭的看法寫成小片段,與同學交流,或放入自己的部落格、q群裡與更多的人交流。

附:板書設計

十五從軍徵

服役久

家淒涼戰爭的殘酷

淚沾衣

八年級下冊《十五從軍徵》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並有感情地朗讀。

3、瞭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理解詩歌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和平的熱愛。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從古到今,在人類歷史上可以說戰爭不計其數,有人曾做過這樣的統計,在人類五千年文明史裡,和平年只有392年,打個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當作一天的話,天中有23個小時在打仗。我國古代戰爭的頻繁,給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位十五歲從軍到了頭髮蒼白才拖著傷殘的身軀回到故鄉,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悲劇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首與戰爭有關的古詩《十五從軍徵》。

(師板題《十五從軍徵》,學生齊讀詩題。)

二、初讀詩歌,瞭解詩意會讀(初讀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1、師:在讀詩的題目中,從哪兒可以看出是與戰爭有關的?

生:我從從軍徵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徵到軍隊裡打仗。

師:當你在預習時第一次讀到詩的題目時,有沒有問題想問?

生1:我想知道是誰在15歲的時候去打什麼仗?

生2:他為什麼要去打仗?

2、師:這是一個80歲的老兵的回家經歷師範讀(配樂)

師:你彷彿感受到了什麼?(是呀,悲呀,慘呀)你們也來讀一讀體會一下他的心情。

八年級下冊《十五從軍徵》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並有感情地朗讀。

3、瞭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學難點:

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教學準備:

學生:讀通詩句,對難字注音,標註自己不理解的詞句。

教師: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匯入:

1、同學們,在講新課前,請回顧一下,我們曾經學過哪些有關戰爭的課文?

2、這僅僅是我們在課本上學的有關戰爭的課文。其實,描寫戰爭的文章遠不止這些。因為從古至今,戰爭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主題。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也是與戰爭有關,題目是:(齊讀詩名)《十五從軍徵》。

二、解詩題,知詩人:

在詩的題目中,從哪兒可以看出是與戰爭有關的?(從軍徵,被徵到軍隊裡打仗)。這首詩是兩漢時期的樂府詩,選自《樂府詩集》,它來自勞動人民中間,沒有具體的作者。我們再讀課題:《十五從軍徵》

三、初讀詩歌,瞭解詩意:

1、我請一個同學來讀讀這首詩,看看大家預習的情況怎麼樣。(一生讀詩歌)

2、這首詩歌有很多生字比較難,咱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容易讀錯的字:(出示課件,生跟讀:冢,竇,雉,舂,羹,貽。)

3、通過預習,詩中的詞語你都理解了哪些,我們來共同討論一下?

4、瞭解了詞語的意思,請大家結合剛才的交流,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生自己說一說)

5、誰能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四、深入誦讀,展開聯想:

1、這是一位15歲參軍,80歲才得以回鄉的老兵。這首詩開篇第一句就給我們介紹了老兵一生的經歷。(生接讀: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這是人生絕大部分的歲月。在漢朝,男子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歲止。如遇戰爭,還要做好隨時從軍的準備,兵役時間可能會更長,這位老兵十五歲參軍,80歲才離開戰場踏上回鄉的路程,體會一下,此時的他心情怎麼樣?生個性化地朗讀。

2、是啊,雖然歷經了艱辛,但終歸活著回來了,這畢竟是件可喜的事。(板書:喜)他欣喜地歸來,道逢鄉里人,便向鄉里人打聽“家中有阿誰?”鄉里人是怎麼告訴他的?學生讀鄉里人說的話:“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鄉里人,會帶著怎樣的心情告訴老兵這個訊息呢?不僅是鄉里人,連我們每一個人心裡也是充滿悲傷,(生齊讀)假如你就是老人,聽到鄉里人的話,這時候的你會是什麼反應,什麼心情?

3、可是,這樣的打擊才剛剛開始。80歲的老人拄著柺杖,一步一步,由遠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麼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發揮你的想象:配樂,師讀那四句詩)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象?

4、情景誦讀:看到這一切老人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親人,感受不到熱鬧的家園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魂牽夢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這樣化作了滿目蒼涼。然而65年前,我離開家時,我的家並不是這樣的啊,它會是什麼樣呢?

5、而現在呢,一切都已經蕩然無存,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親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經熱鬧的家園也是一片荒涼破敗,這真是久而不歸,歸而不見啊,這番荒涼的景象,怎不讓人悲傷難過呢!(板書:悲)

6、在這樣的一個家中,80歲的老人是怎麼生活的呢?生齊讀: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這樣的飯菜,吃起來是什麼味兒呀?結合剛讀的句子來談。他的苦,不僅是生活上的艱苦,更是失去親人,無依無靠的心裡的痛苦。讓我們用朗讀讀出他心裡的苦吧!(想讀的齊讀)

7、面對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讀: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淚縱橫,無聲地哭泣呀!(板書:泣)他在泣什麼?他為什麼而泣呢?(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並提筆寫下來,一段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