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俗世奇人》教學反思範文

《俗世奇人》教學反思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俗世奇人》教學反思1:

《俗世奇人》奇絕!妙絕!奇在人物,妙在情節、語言。行事奇的泥人張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馮驥才先生寫人敘事的高超技藝更讓我們拍案稱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樸素而又幽默傳神的語言更是餘音繞樑,歷久不絕。讀這樣的作品,如夏日飲冰茶,爽口又爽心。

《俗世奇人》教學反思範文

值得人深思的是該如何保護這些無形的民間文化遺產,我們該做點什麼?從馮驥才先生充滿睿智的文字中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讓我們勇敢地承擔起這一責任,為文化大廈添磚加瓦,為文化巨輪保駕護航!

  《俗世奇人》教學反思2:

經過對這節課的認真準備,我對新課標的理解加深了,瞭解了更多教學手段,鍛鍊了自身素質,自我感覺在課堂教學上有一大進步。

課後反思,總結如下:

有所進步的地方:   1、教學靈活性增強了。在設計教案時,為了講清楚文章的奇妙之處,我安排了人物之“奇”、語言之“奇”、情節之“奇”三個環節。但在實際授課講到語言之“奇”時,我發現時間拖長了,但學生仍沉浸在語言文字的魅力中,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我就臨時決定砍掉後面的情節之“奇”這一環節,因為我覺得與其讓學生平平的學兩個環節,倒不如認真地鑽透一個方面的知識,這樣他們的收穫應該更大。另外,一堂課上得好不好,應該可以從學生的臉上看出來。如果學生面容愉快,那麼這堂課應該就是成功的,如果學生眉毛緊鎖,表情困惑,那麼這堂課很大程度上就是失敗的。所以教師還應該學會課堂觀察,只有觀察仔細了,才可以從學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從而作出自我反思、及時調整。  2、對“如何上自讀課”的問題上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因為自讀課不像講讀課,不需要老師去精講,老師在自讀課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點撥。所以在同備課組的老師的幫助下,設計了一份學案,這份學案並不是機械地將課後習題擺上去,而是將教案處理成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案。使之作為溝通學與教的橋樑,將講讀課的思想及其方法延伸,讓學生的學習反饋立竿見影,起到“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

有待改進的地方:  1、上課過程中,老師的強勢地位過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因為在課堂上,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上課更有效。而這節課在讓學生反思質疑這一塊上則較薄弱。  2、在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傳授上顯得不足。“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可見,方法的傳授的.確比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雖然在本節課上也教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來快速獲取資訊,但總覺得沒落到實處。另外,本篇文章寫人敘事的技巧及語言的運用上都值得學生借鑑,但上課時我在這方面點撥得較少。  3、應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在語言講解上應精練簡潔、生動活潑,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同時作為語文老師,這樣也才能在語言表達上給學生作個很好的示範。

  《俗世奇人》教學反思3:

《俗世奇人》是馮驥才先生創作的同名小說集,共包括19個短篇小說。八下第四單元民俗文化單元選取了其中兩篇短文《泥人張》和《好嘴楊巴》。這兩篇文章中出現的泥人張和楊巴分別代表了“奇人”中的兩類:手藝人和買賣人。

在文字選擇時,考慮到課堂時間問題,所以選取了這一篇自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學習任務。另外,文字內容故事性較強,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語言富有幽默性,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於教學內容的選擇,我想的是以作文文字來處理。所以重點放在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來分析人物性格。最後,設定了一個簡單的課堂辯論賽,讓學生討論是“手藝好更重要”還是“口才好更重要”。在準備過程中,課件和導學案我都採取了簡化。就按課堂流程設定了幾個問題,從複述“奇人”故事引入,再到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的分析,最後以對“手藝”和“口才”的探討結束。

正式課堂教學中,我一直都是在看著時間解決問題,課堂安排的內容還是有些雜亂。本是兩個獨立的短文,卻被我放到一起進行分析,所以難免會有處理不當的地方。學生的反應也是預料之中的,雖不那麼熱烈,但也都能微笑面對我所提出的問題,這個也還是給了我很好的心理安慰。至少看到他們的笑容,我不會擔心點到他們的某一個會讓我冷場。

整堂課我自己感受最大的缺點就是一直處於一個提出問題,然後找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我作為這堂課的引導者,並未給他們的發言作出明確的點評和總結。還有一點就是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到位。主要體現在課堂開頭,概括故事情節部分,缺少對學生概括故事內容方法的點撥,所以導致學生概括不到位,也因此耽誤了後半部分內容的時間。到最後本應是整節課亮點的辯論賽因時間緊迫而草草收場。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聽課領導老師們的評價才是我講課的最大收穫。丁老師提到在文字處理時,淡化了對《泥人張》這篇短文中心的把握。這個短文除了給讀者展示了一個活靈活現的泥人張形象外,更偏重於對泥人張這種不畏強權,敢於抗衡的這種精神的刻畫。在他說了以後自己才有所體會,但如何能不著痕跡的把這一點在有限的時間內突出來,還有待進一步思考。魯校長提到了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導讀,要引導學生去認識中國的這種不登大雅之堂,但在市井裡巷裡廣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民俗文化。這一點是我在文字選擇時就忽略了,也充分體現了我教學思想的不成熟,只想著如何去組織課堂內容,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文字的目標選擇。他給了一個很好的建議就是在課堂匯入時加入一些泥人張優秀的作品圖片,既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也對這種文化有了一些瞭解。還有覃主任提出的,課堂氣氛前後有著明顯的區別。前半部分沉悶,後面學生情緒剛被調動起來,一節課也接近尾聲了,能不能想出什麼辦法在開始時就激發起學生進入到課堂、進入到文字中來。這個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著力去探究的重頭戲,如何讓學生被課堂內容吸引,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思考。

在這堂課的準備過程中,辦公室的幾位老師都給出了很著力的建議。特別是唐老師,對我們新上崗老師的悉心指導和誠懇意見,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和財富。也感謝學校領導老師們的關心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