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持之以恆的故事(通用8篇)

持之以恆的故事(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持之以恆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持之以恆的故事(通用8篇)

持之以恆的故事 篇1

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軻)小的時候,母親送他到學堂讀書。剛開始孟軻還懂得用功,後來就漸漸學會偷懶、貪玩,不肯用功讀書了。有一天,他竟然逃學回家。

母親此時正在家中織布,一看見他逃學回來,就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織了一半的線剪斷了。孟軻很惶恐地跪下,問母親為何要把線剪斷。

母親責備說:“求學跟織布的道理是一樣的,必須一絲絲不斷積累,才能織成有用的布料。如果中途把它剪斷了,那就會前功盡棄,成為一堆廢料。求學更是要不斷地用功,最後才會有所成就。而你現在卻偷懶逃學,不肯用功讀書,這樣自我墮落,如何能成就學業?”

孟軻聽了母親這番話,非常慚愧,立刻向母親認錯,從此發憤向學。經過長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學問。(《菜根譚典故》)

持之以恆的故事 篇2

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交給妻子。

妻子說:“我聽說有志氣的人不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何況拾取別人丟失的東西謀求私利而玷汙自己的品德呢?”

樂羊子非常慚愧,把金子扔到野外,到很遠的地方求師學道去了。

過了一年,樂羊子回來了。妻子問他回來的緣故。樂羊子說:“只是出門久了,想家,沒別的事情。”

妻子拿刀走到織機跟前說:“這綢布是蠶兒吐出來的絲,經過織布機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積到一寸那麼長,又一寸一寸不停地積累,才能成丈成匹。現在如果割斷這塊綢布,那就會半途而廢,白白浪費時間。你出外求學,半路上就回來了,那和割斷這綢布有什麼兩樣?”

樂羊子被她的話感動了,回去修完了學業。([南朝]范曄《後漢書》)

持之以恆的故事 篇3

李白小的時候非常貪玩,不用功讀書。有一天,他到野外遊玩,見到河邊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手裡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用力磨著。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問道:“老婆婆,您這是在幹什麼呀?”

老婆婆一邊磨鐵棒,一邊回答說:“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

李白被老婆婆的行為所感動,向她深深行了個禮,回家發奮讀書去了。([南宋]祝穆《方輿勝覽》、[明]陳仁錫《潛確類書》)

持之以恆的故事 篇4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八歲的時候就跟父親學習書法,他聰明好學,每天都要伏案練字。可是,時間一長,王獻之有點兒沉不住氣了,感到厭煩,想走捷徑,就問父親學書法有什麼祕訣。

王羲之指著家裡的.七口大水缸說:“祕訣就在這七口缸裡,你把這七口缸裡的水寫完了,自然就知道其中的祕訣了。”

王獻之從此苦練基本功,真的寫完了七口大缸裡的水,終於成為與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

持之以恆的故事 篇5

齊白石年輕的時候愛好篆刻。一天,他去向一位老篆刻家求教。那位老篆刻家說:“你挑來一擔石頭,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些石頭都變成了泥漿,你的印也就刻好了。”

齊白石真的挑來一擔石頭,夜以繼日地練習篆刻。他一邊刻一邊拿篆刻名家的作品對照、琢磨。他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磨起了泡,仍然專心致志地刻個不停。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石頭越來越少,地上淤積的泥漿越來越厚。最後,統統“化石為泥”了。

持之以恆的故事 篇6

我們都知道齊白石是國畫大師,其實齊白石也是一位篆刻大家,齊白石決意學篆刻,緣於齊白石受到的一次冷遇。

一次,齊白石在白石鋪一大戶人家描容,偶遇從長沙來的篆刻名家。人們送來不少名貴石料請齊白石刻印,齊白石懷揣一塊壽山石,也希望這位刻印人為齊白石雕琢一番。

齊白石按規定日期找到那位篆刻名家,深施一禮,恭敬地問:“先生,前幾天我送的石料刻好了嗎?”

“你是誰呀?”刻印人答非所問。

未等齊白石開口,一個管家模樣的人說:“齊白石是我家老爺請來的描容匠。”

“描容匠?”篆刻名家漫不經心地從箱裡翻出一塊石科,“是這塊嗎?”

“你曉得此為何石料?”

“壽山石”,齊白石從容地回答道。

篆刻名家想不到眼前這個平庸的小字輩答得如此爽快,便不敢再問了。為了顯示自己的學問,齊白石舉起壽山石,面對眾人,口若懸河:“這種以葉蠟石為主組成的石料,品類繁多,我手中的壽山石是治印的上品。因該石產於福建省的壽山……”

齊白石見篆刻名家滔滔不絕,好像忘記了自己的存在,急忙問道:“先生,我的印到底刻好沒有?”

篆刻名家不耐煩地把石料往桌上一扔:“不平,拿回去磨平再來!”

受到如此冷遇,齊白石不免怒火中燒。齊白石衝上前,一把抓起那塊心愛的石料,回到住處,捲起行李,撕掉未畫完的人像,不辭而別了。

齊白石不知自己是如何跌跌撞撞地趕了幾十裡山路回到家的。儘管父母、妻子的勸導是那樣言之諄諄,而齊白石卻“聽之藐藐”。因為齊白石胸中燃著一堆火,憋著一股氣。齊白石托起那塊壽山石,久久凝視著,任胸間的怒火燃向眼中,又任感情的淚水將怒火澆滅。

驀地,齊白石瞥見窗臺上那把錚亮的修腳刀。齊白石想:別人用刀能刻印,難道我就不能上“刀山”,下“石海”?難道我就不能開始卓有成效的鐵筆生涯?齊白石左手握石,右手持刀,把全身的憤懣和滿懷的情志凝聚於刀尖,平生第一方印章“金石癖”終於刻好了。這“憤怒之作”佈局合理,刀法蒼勁,隱隱有一股剛毅之氣。齊白石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凝滯心頭的悶氣也驅散了不少。

當齊白石把那方“金石癖”拿去請教黎鬆安時,後者甚感驚喜:“了不起,了不起,妙趣天成,頗有韻味,與長沙名家所刻,大有雅俗之分嘛!”“這是被逼出來的,”於是齊白石講了自己遭受冷遇的經過後,又拿出幾方印章求教於黎鬆安。

黎鬆安打趣道:“這有何難。南泉衝有的是‘楚石’,你挑上幾擔回家,隨刻隨磨,隨磨隨刻,等刻的石粉能裝滿三、四點心盒,功夫就到家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從此,齊白石白天描容作畫,晚間操刀刻石。功夫不負苦心人,齊白石的刻印技巧在同輩中後來居上,很快獨步一時了。在師友們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援下,齊白石從所刻眾多的印章中精選出一部分,刊出了自己的第一次印稿,共四本,題名為《寄園印存》,每印均附拓邊款。而收在印稿中的第一方印章,便是當年奮發圖強時用修腳刀刻的“金石癖”。

持之以恆的故事 篇7

“聽說山那邊生長著一棵無比甜蜜的果樹,我們一起去吧!”小麻雀說。

“真的嗎?好啊好啊!”小烏鴉回答。

說完,小麻雀就和小烏鴉就出發了。

飛著飛著,小烏鴉飛了了好遠,走累了,就在一棵樹上歇了下來。

小麻雀說:“小烏鴉,我們繼續往前飛啊!”

小烏鴉卻對小麻雀說:“飛不動了,小麻雀,我不想吃什麼果子了。我實在是太累了。”

小麻雀聽了,仍舊繼續朝上飛。

飛了很久很久,小麻雀終於翻越過大山,看見了那棵果樹,它飛到果樹上,品嚐著無比甜蜜的果實。

持之以恆的故事 篇8

前一陣子,日本知名攝影師森山大道的作品在美展出,有朋友去逛過之後,大失所望的表示:“這就是大師的作品嗎?和一般人拍的作品沒什麼兩樣嗎?”

相信這也是不少人對於部分藝文創作者被尊為大師,感到疑惑之處!?

作品明明看起來很普通,為什麼會被稱為大師?

以森山大道為例,他最常使用的相機,其實是一般人也會用的傻瓜相機,而我個人以為,其作品的特殊性並不在於構圖等技術性的面向,而是他本身做為攝影師,經年累月不斷地在街頭不斷不斷地大量拍攝所累積出來的經驗厚度,這些東西貫穿累加起來的東西,才是森山大道作品的力量。

就像天天在報章雜誌上寫文章的作家,作品不可能永遠保持高水準,人或多或少會碰到低潮或身體不好的時候,此時就算能堅持寫作,作品水準也無法和平日的水準下相比。

從單篇作品的水準來看,一般人或許可以寫出超越這些天天在報章雜誌上刊登稿件的專業寫手,然而,如果要一般人也和專業寫手一樣,天天週週月月年年的不斷、不斷地寫,長期穩定地供稿給報刊雜誌,無論陰晴圓缺,你家生小孩還是親人生病,總之沒有任何理由就是要不斷地寫,恐怕能夠做得到的人就少了許多。

運動員也好,音樂家也罷,作家、攝影師…都一樣,專家達人的強韌之處,專家與業餘的差別,不在個別作品本身,而是在能否長期持續地,不斷反覆做同樣一件事情,保持一定水準,還能樂在其中,樂此不疲。

簡單的事情持續做,就不簡單,專家之所以能夠成為專家,說穿了祕訣也只有一點,持續不斷反覆地做同一件事情,務求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做得更好,縱然偶爾有失誤或低潮,但渡過之後,卻可以再攀高峰,且繼續持續不斷地做著同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