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有关高考话题作文汇总八篇

有关高考话题作文汇总八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3W 次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话题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高考话题作文汇总八篇

高考话题作文 篇1

1、0的通常意义是无,天下之事,非有即无,故若以有无而分天下,则0有其一。无的世界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且有种种妙用。君不见无字之书、无乐之幸、无声之叹、无言之情,有时候不是比有更含蓄、恢宏、深沉、动人的力量吗?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歌《一无所有》,不是使人感受到一无所有者所拥有的是比整个有的世界更为丰富的世界吗?

请以0的遐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时间是一把剪刀

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棉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城残红踏入泥沙!

[要求]

(1)根据诗意,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限文体。

(2)自拟题目。

(3)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金圣谈从狮子玩绣球中,领悟并总结出写文章的拉碾法;倪大毅从深山有回声这一现象中,总结出呼应法;杨载从元宵玩龙灯中,总结出首尾照应法写作如此,许多发明创造也经常如此,你在生活中有所经历,有所见闻吗?

请以生活与创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高尔基:我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扑在书本上。

托尔斯泰: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莎士比亚: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凯勒: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歌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书籍是贵重的珍宝。

卡莱尔: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请以上面的某一句或某几句名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绚丽的色彩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对我们的心理、情绪乃至思想都会产生影响。比如蓝色,或淡如轻烟,或深如碧海,使人想起天空和海洋,给人以宇宙无垠之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性格气质,因而对各种颜色的感觉也不一样。你最喜欢哪一种颜色,为什么?

请以一种给我感受最深的颜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报道:山野莱贸易中,蕨菜出口主要是对日本。以前销路非常好,有多少收多少。可是最近几年,国外客商却不要了,因为莱不好。

采蕨莱的最佳时间只有十天左右,这期间的蕨菜鲜嫩好吃,早了不成,晚了就老了。采好后,要摊放在地里晾晒一天,第二天翻个个,再晾晒一天,把水分蒸发干,然后再成把捆好,装箱。等食用时放在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当地农民为了多采多卖,把蕨莱采到家,来不及放在地上晾晒,而是放在热炕上暖,这样只用两个小时就烘干了。这样加工处理的蕨菜,从外表上看哪都一样,可是食用时,不管放在水里怎么泡,都像老树根一样,又老又硬,根本咬不动。

客商发现后,对此提出警告,一次,两次,还是如此。结果,人家干脆封杀,再不从我国进口了!那些一心想加工速成蕨菜的农民,省略了两天的阳光,但是最终被烘干的却是自己!

请以捷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等,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家正在聚精会神学习,某人却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大家正在认真美化环境,某人却无所顾忌当街吐痰;某甲偶有急难,有求于乙,乙却乘人之危,大敲竹杠;张王两家本来和和睦睦,李家媳妇却跑去翻嘴弄舌

这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行为,引发你想些什么?请以公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公德的范围之内。

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晚报在头版头条以《果蔬世界,美轮美奂》为题报道了在本市召开的首届世界果蔬博览会盛况,当天即引起市民强烈反响,人们纷纷指认美轮美奂应写成美仑美奂,井嘲笑头版头条的大标题竟然出现错别字。在查阅了大大小小的词典和请教有关专家之后,正确的写法还应该是美轮美奂结果,嘲笑他人的人却嘲笑了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自以为很有把握的事情,却出人意料。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看准了的事情,因缺乏自信,当断不断而坐失良机。要避免以上情况,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自己。

请以正视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右侧站立,左侧急行是乘坐传送式的电梯的国际惯例,目前大多数中国人还不了解这一国际约定俗成的规则。北京为保证地铁有序有效的运行秩序,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今年1月5日开始推行这一文明乘梯规则,与国际接轨。中国加入世贸后,有很多约定俗成是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与不断学习的。在日常工作、学习、交往中,也有许多的规则是需要我们不断了解,不断学习的。不断了解,不断学习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成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请以不断了解、不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是不断了解,不断学习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准抄袭。⑤不少于80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之所欲便可滥施于人?

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

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就不会是失败之母?

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哲理的方面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

根据材料的提示,结合自身的人生体验,以人生哲理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可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情感等。③不少于800字。

[标签:高考]

高考话题作文 篇2

高考作文导写教程

话题作文

高考话题作文是近几年来考查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所谓“话题”,是指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其想像力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与以往的材料作文相比,最大的差别是:“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语)。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作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而材料作文行文的主旨要与材料相吻合。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区别,抛开话题,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此外,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外,写成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都是允许的;而材料作文常常是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再从结构上看,材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如果是议论文,一般应放在的开头作为引出论点的依据,而话题作文的材料,用不用它无所谓。这种开放性作文其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地。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或联系实际,或发挥想象,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熟悉的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一种开放、宽松、灵活的命题形式,深受广大考生的喜爱。

一、话题作文的特点

1、话题作文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作用) + 提示语(启发审题、立意和明确写作的范围) + 话题 (是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 要求(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 )。

2、在文体选择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考生可根据内容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

3、不限定文题,考生可依据话题材料和自己的选材特点、文体特点自拟题目,展示自己的文题的个性。

二、 话题作文的类型

(一)材料型话题

材料型话题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择取材料中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概括成一个话题。如20xx年的天津卷: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之中……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型话题作文题目一般包含材料和写作要求两部分,由于材料占据主要地位,所以不少考生往往只关注材料,而忽略写作要求。其实,写作要求直接体现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它对考生的思维方向起重要的引导作用。材料型话题作文中的材料是确定话题或立意的凭借,因此,审题时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反复阅读。抓准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可以快速、准确立意。

(二)关系型话题

关系型话题揭示了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如并列、对比、条件、因果、从属关系。面对关系型话题,审题立意时就要首先辨析话题中出现的几个概念间是什么关系,审题的着眼点和立意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上。关系型话题作文要突出二者关系的同时,还应该有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如面对多个核心词的关系型话题作文,考生必须具有整体把握各个核心词及其彼此关系的能力,丢掉任何一个核心词,或忽略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写出来的作文都难以切合题意,甚至偏离题意。如20xx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xx年高考全国卷“忘记与铭记”,都属于关系型话题作文。

(三)解析型话题

解析型话题作文,为了帮助考生全面理解话题的含义,以拓宽思维空间,降低审题难度,命题者在话题推出之前先来一段解析话题的文字。如20xx年的安徽卷作文命题:“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感悟,读是品位,读是沟通,读是超越……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四)寓意型话题

寓意型话题,命题者并不出示具体话题,而是出示一则材料,让考生或以“材料的寓意为话题”作文,或根据自己阅读材料的“启发”作文。

如下列材料:某人喂了两只鸡,一只爱唱,一只喜静。每天,一听到“咯咯嗒”的叫声,主人就从爱唱的那只母鸡旁边拾到一个鸡蛋,因此主人喜爱它,喂它精致的饲料。一天,主人从鸡笼旁经过,刚好看见那只喜静的鸡在草窝里产蛋。蛋一落地,它便起身不声不响的离去,而那只爱唱的鸡却大摇大摆地走到蛋旁,“咯咯嗒”地叫个不停,主人至此如梦方醒。请以寓意为话题,写一篇。寓意型的话题材料是用来说明道理的,语言简约,意旨隐蔽。在行文构思时,应当把思维发散开去,联系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相似的事物或现象,这样才能写出切合话题而又立意深刻的。

三、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所以说,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一)话题作文的审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这几年的话题大多数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简洁的句子来表达,我们要准确弄清它的中心词,它的修饰语,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次要注意吃准题目要求中的关键信息,尤其要准确把握引出话题的材料并认真研读提示语。最后,尽可能激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发挥想象和联想,再现一些有着个性特征的生活例子,使自己的与话题整体契合。话题作文审题要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话题材料,话题作文的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是用于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对提供的材料,要善于通过抓修饰、限定成分来抓命题者要强调的意思,要善于透过分析材料本身的详略来抓命题者的意图。

2、仔细阅读提示语,弄清材料内涵。提示语的作用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帮助考生理解材料,启发思考,拓展思维。借助提示语,对迅速、准确地把握材料及话题内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扣住要求,全面获取信息。高考作文试题中的“要求”或“注意”,是整个试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譬如对文体、字数的限定,我们都要严格“照章办事” 。

4、抓关键词语和句子。要读懂材料的意蕴。一段话、一段文字的内涵,在文中总会有最重要的词语或句子来体现。

【精例详解】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户人家,生了三个儿子。一个眼睛失明,一个天生驼背,一个天生跛脚。他们的父母让眼睛失明的学占卜,让天生驼背的搓麻绳,让天生跛脚的在家纺线织布。后来三个儿子都过得很好,衣食不愁。

三个儿子三个残疾,弄不好会成为一个家庭的沉重负担。可作为父母,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没有把他们看成家庭的不幸破罐子破摔,更没有把他们当作负担累赘而鄙夷嫌弃;而是怀着深沉的爱心,把残疾儿子当作有特长的人来看待。理智地为他们计划深远,让他们各自干自己适合干的事情,从而使个个都能扬长避短,自食其力。可见,对子女光有爱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理智。爱,需要智慧。请以“爱的智慧”为话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步骤一:整体感知——材料、话题、要求

1、审材料,理清材料关系

父母: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没有把他们看成家庭的不幸破罐子破摔,更没有把他们当作负担累赘而鄙夷嫌弃。

三个残疾儿子:一个眼睛失明,一个天生驼背,一个天生跛脚。

父母为残疾儿子择业:让他们各自干自己适合干的事情,从而使个个都能扬长避短,自食其力。让眼睛失明的学占卜,让天生驼背的搓麻绳,让天生跛脚的在家纺线织布。

2、审话题,把握命题意图

爱的智慧是一个偏正短语。其着重点在智慧上,范围不能超出“爱”的限制。二者之间又是互为因果的,因爱而产生智慧,因智慧而爱的更深,更加体现爱的力量。

3、审要求,全面获取信息

话题作文写作要求一般遵循“三自原则”:(1)题目自拟:不能用原话题直接做题目。(2)文体自定: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3)立意自定(略)

步骤二:抓关键词语或句子

关键句:对子女光有爱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理智。爱,需要智慧。

由此可见:审题,就是指仔细研究材料和话题,通过分析和综合,达到正确理解题意、把握在写作体裁、选题范围、中心思想、表现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精细思维,抓住“三要”原则,即一要审清材料。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其实也给写作者作了提示;二要分析话题,话题具有定向功能,因而需要认真分析;三要重视要求,搞清具体要求,所有要求都要在写作中体现。

(二)话题作文的立意

1、关于“立意自定”

话题作文都有一定的文字来引出话题,这段引言,在形式上与材料作文也有一定的相似,但这段引言并不是用来限制考生的,它只是话题的一个引子,只是提供一定的思维启发,并不是要让考生从中提炼出作文的主题。

写作时的立意倾向、主提思想,由作者自己决定。如20xx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话题“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

“有时,常识易知而难行”,很多常识性的东西,人人都明白,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办得到的。对于学生来说,这一点应该体会很深,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就拿学习来说,记忆、背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又有多少同学在这种基本功上下足了功夫,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呢?没有大量的积累,没有基础性的知识支撑,学习复杂性的知识就很难。这就是“易知而难行”。做人更是如此,诸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助人为乐”“持之以恒”等等品质,谁个不懂,但就是很难做得到,这也是“易知而难行”。其实关于做人、求知这两翼的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由此观之,这道作文题可写的东西实在很多。

“有时,常识又须推陈而出新”,真理是不断发展的,从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从宗教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对人类自身和物质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之中。这都是“推陈出新”。中国社会的进程,由前苏联的“高度集中”模式到如今的“市场经济”模式;由民主法制不健全,到如今法制比较健全;由过去的比较闭关,到现在的改革开放30年……那一次社会进程的更替,不是对“常识”的发展和扬弃?

2、关于立意“符合题意”

(1)在所要求的话题范围之内进行写作

仍以20xx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话题“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为例。作文的立意都要符合题意,都要在所要求的话题范围之内进行写作。而这个作文的核心词语无疑就是“常识”二字。但题目没有对常识做出明确的界定,因此,这个领域就是学生大显身手的地方,也是区别学生认识高下的地方。这类的题目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因此,在考生的作文里面,这个“常识”内容要具体,这是行文的关键。那么“常识”都是有哪些呢?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常识写出对人生的感悟,例如“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交通安全常识,这样的常识也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在生活当中还难以做到呢?于是深层次挖掘“知易行难”的根源,写出一篇颇具个人观点又有一定深度的。再例如食品安全是生产常识,而三鹿事件却严重违背了这一常识。然后考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为何如此简单的常识却“知易行难”,同样可以写成非常深刻的,也体现了考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这样的应该比较受青睐。

第二个关键内容就是对“常识”的态度:知易行难或推陈出新。这两个内容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如果只是停留在对常识的介绍肯定是不行的,而是应该落实到对“常识”的态度上,而这两个内容就是对考生的最有力的提示。既可以写“知易行难”,也可以写“推陈出新”,或者二者都兼顾到。关键是要分析的透彻,有一定的深度。无论怎样确立的主题,都不能离开“常识”这一话题范围。

(2)注意作文题本身的提示

话题作文的命题一般对写作有一定的提示,这是在动笔之前应认真研究的。

20xx年全国高考卷话题作文提示有: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这些都是对写作的一种提示,可以以提示中某一点为写作角度,再结合这一角度来确立的立意。

3、关于“立意深刻,思想健康”

“意在笔先”,“意者,一身之主也”,“文以立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立意深刻、高远,的质量才高。立意是思维的深度和厚度的体现,是思想的提炼和升华。说穿了,是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

立意深刻,就是要能全面驾驭题目或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和思考,能透过现象触及问题的实质,深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深刻的立意无疑会使具有极强的震撼力,进而能在众多的中脱颖而出。要使自己的立意深刻,就要注意理性的思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如20xx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要求考生以“倡导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江苏一考生以“绿色生活”为题目,立足于作者眼中平民百姓的“人间烟火”,无论是中年妇女手中的小煤炉,还是端午节的粽子,在作者笔下都充满了“绿色生活”的韵味。 最后写道:

“无论是绿色蔬菜,还是绿色粽子,总是让我深处绿色生活中,正是这样残败古老的红墙绿瓦中包容了一切绿色,那些友善,那些真诚,那些热情,总让人们时时生活在生机勃勃的绿色中。依然用景仰的神情仰望高楼,依然用享受的姿态拥抱绿色生活。”

虽然立意自定,但在作文中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向上,要有时代气息。在情感的表达上,要融入一种诚实守信、宽容友善的心态;在主旨上,要体现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要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意识相一致。

4、关于审题立意新颖

立意是作者思想境界、认识水平的体现,也是衡量一篇作文思想深度和认识价值的标杆。立意新颖说白了就是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立意最忌跟随人后,“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再好的地方,去的次数多了,也会失去新鲜感的。考生应力图在别人的观点上挖奇掘新,写出具有个性的东西来,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如20xx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试题,要求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一考生以“相信自己依然优秀”为题,写一个中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希望自己是最优秀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从小学的门门优秀,到初中的勉强保持,再到高中的力不从心。内心世界的展示真切感人。文中大量的笔墨写自己上学过程中经历的心理矛盾,结尾处写在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使表达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最优秀是有条件的”,这种充满着思想光芒的人生思考,不但让考生本人从痛苦中解放出来,也同样给大家(包括成年人)以人生的启迪。

四、审题立意应注意的问题

1、审题要准。要吃透题目或所提供的材料,毫无差错地把握旨意;立意准确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否则即使满篇珠玉锦绣,也不可能得到高分。

2、立意要新。“新”是指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立意最忌跟随人后,再好的东西,如果说的人多了,也会失去新鲜感的。

3、挖掘要深。“深”就是要能全面驾驭题目或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和思考,能透过现象触及问题的实质,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深刻的立意无疑会使具有极强的震撼力,进而在众多的中脱颖而出。

4、开口度要小。话题作文是一种很宽泛的作文题,写作内容及文体选择都非常广泛,加之题目大,限制少,写起来容易面面俱到,杂而无味。从小处入手,才能把问题谈深谈透。把大题目写小,写细,写准,“以小见大”,才有个性、有特点。

5、要紧扣话题,中心要集中,所写内容要紧紧围绕话题所限定的范围,不能打“擦边球”。

高考话题作文 篇3

色彩是丰富而蕴藉深厚的,盎然的生机绿,宽厚的深海蓝,热烈的火样红,娇嫩的葵花黄我们往往能够把我们的情感与象征倾注于五颜六色中,但你是否关注了简单但同样丰富的黑或白?请以黑或者白为话题,写作一篇文章。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可以编写故事,也可以抒发情感,还可以发表议论,字数不少于800字。

高考话题作文 篇4

曾在高考中风靡一时的“话题作文”,如今正在渐渐让出高考作文的舞台。刚刚结束的20xx年全国高考,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20套试卷中有19套为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仅有天津卷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依旧保留着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

1999年,一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文题开启了“高考话题作文”的时代。这种命题形式甫一出现,便受到社会各界的纷纷赞赏,并从此被反复使用——话题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宽松规定为考生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让考生有话可说。而在此之前使用多年的材料作文命题形式,被人认为标准单一、发挥空间小,容易束缚考生的思维。

然而,随着话题作文在高考中的多次出现,其弊端也渐渐开始显露。话题作文在题面上一般没有观点、主题上的限制,形式上也往往是体裁不限,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但另一方面,也为模式性、投机性的写作提供了可能。

受益考生 打磨作文模板“屡试不爽”

“高三一年老师让我们写了五六十篇作文,不管什么题目,我每次都用三个人物:李白、苏轼、陶渊明,最后高考时也是如此。”浙江大学的研究生(论坛)苏岳告诉记者,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他都采用同样的模式:先写一个题记,开头用一串排比句进行总述,然后分列三个小标题,分别写李白、苏轼、陶渊明,最后一段引用名人名言进行结尾。

“这三个人无论是性格还是经历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特点,不管话题怎么变,总是能沾得上边。”苏岳称自己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反复打磨这套作文模板,并且“屡试不爽”,从来没有失灵的时候。

随着高考临近,作文训练由原先的一周一写改为两天一写,苏岳的模板也随着反复练习而愈发稳定,不仅是文章结构和人物,就连具体内容也几乎不用做改动,只需根据话题的不同,稍微调整若干关键词即可。“到了高考的考场上,几乎就是在默写。”

与苏岳的“自主研发”相比,湖南大学的赵宇则是在语文老师的刻意训练下进行模板化写作的。“我老师的方法总结起来有三点最为核心:开门见山,巧用排比,旁征博引。”赵宇具体解释道,“开门见山”,是为了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巧用排比”,是为了显出文采和气势,“旁征博引”,则是展现丰富的积累和开阔的视野。

基于这三个要点,赵宇的老师为班上同学总结了一份近一百页的作文写作须知,内容可谓极其详细具体,不仅有大量排比句式和写作素材,就连文章应分几段,每段写多少字,用多少个句子,每句话起什么作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赵宇所提到的“旁征博引”,几乎是所有受访者的共识。积累背诵大量名言警句和名人轶事,是许多考生在考前一年的必修课。赵宇说,康德、尼采、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的著作,他至今没有读过,今后也不大可能去读,但在准备高考时,这些人却像是他的多年老友一般被他在作文中熟练地提起。

一位高考满分作文的作者更是向笔者坦言,他对自己在作文中所引用的著作和言论毫无了解,都是来自于高考前的突击准备。而这篇作文获得的评语,则是“知识面极广”,“材料信手拈来,令人耳目一新。”

专家学者 阅卷方式加剧“模式化”

尽管依靠自己总结的模板在高考中吃到了甜头,但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苏岳却显现出几分失落。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他,在高考过后,却发现自己下笔时不再像从前那样轻松自如,总是不由自主地写成“高考体”,而对文字的敏感度,也感觉大不如前。上大学后一年多,他才慢慢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

在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话题作文的盛行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违背了它的初衷。不限体裁,本意是鼓励考生们尝试各种文体,但在实际当中,考生却常常会抱定一种文体进行反复训练而不及其余,这很有可能造成了文体偏废的状况,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熊丙奇认为,高考作文阅卷过快是造成作文模式化的一大原因。他向笔者谈到,一位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曾在《南方周末》撰文表示,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作文评分均速每篇只有20多秒钟时间。正因如此,老师在指点学生写高考作文时不得不迎合这种“快速”评判的需要,多引用好词好句,搭好花架子,甚至不惜让学生说谎。

对熊丙奇的观点,北京某大学的学生程欣感触颇深。他毫不讳言自己在作文中常常说谎,“不是不愿意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是高考毕竟太重要,实在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冒险。”

与诸多考生相同,程欣也十分推崇在作文里引经据典,但与不少考生下工夫突击掌握大量素材相比,他的招数则显得更有“效率”。程欣所引用的材料,常常是自己的`“原创”。“引用的人一定要真实,要著名,但他说的话和做的事则可以灵活处理。”

所谓“灵活处理”,就是写作者自己编制出符合话题需要的观点和事例,安排在一个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身上。程欣对自己的方法很有自信,“阅卷老师在那样的快节奏下不可能花时间进行核实,他反而还会觉得考生的知识面很宽。”

后话题时代 应试作文的先天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话题作文问世之初一片叫好,随后质疑声频频的情况下,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又在悄然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话题作文在高考中的连续出现,考生渐渐摸清了它的套路,模式化的写作越来越多,而这种情况也引起了命题者、评卷者的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创新”一步步地成为了“俗套”,也不再受到阅卷者的青睐。

“在一定程度上,高考作文已经进入了‘后话题’时代。”北京精华学校高中语文教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马昕告诉笔者,20xx年高考是话题作文的鼎盛时期,全国15套试卷中,共有14套试卷采用了话题作文。而在此之后,话题作文所占的比重便逐年降低,到了20xx年,全国18套试卷中,仅有2套试卷依然采用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到今年,更是只剩下了一套试卷。

与多数省份纷纷采用话题作文,又逐步回归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相比,北京卷却一直对话题作文说“不”。自20xx年起,北京市高考开始自主命题,除当年高考为话题作文外,从20xx年的《转折》、20xx年的《包容》直到20xx年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xx年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近8年来,北京高考一直采用命题作文。

相比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由于命题和材料选取的不可预测性,能够较为有效地遏制“套作”的现象。然而,人们对其产生的质疑也一直从未停止。由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建立在透彻理解题目和材料主旨的基础上,如果考生与阅卷者对题目的理解稍有不同,整篇作文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在很大程度上,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话题作文有话题作文的问题,命题作文有命题作文的弊端。”马昕说。

熊丙奇认为,这种两难处境在目前情况下难以得到有效的化解,“一刀切”的高考制度注定了高考作文的困境。学生在平时用一套思维体系、表达体系,到了考场上,却必须用另一套思维体系、表达体系,按照出题人、阅卷人的思路写作文,难以做到“我笔写我心”。在熊丙奇看来,目前情况下,考生不应将作文训练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应该加强日常的写作与积累。

高考话题作文 篇5

20xx伦敦奥运会,每一位选手都在书写着自己的传奇,每个传奇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对于步入新高三的同学们来说,他们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学习的动力,下面让我给大家讲诉他们的励志故事。

最美的维纳斯独臂女神帕蒂卡

她用一只手臂做到了常人用两只手都很难做到的事情。她的名字叫娜塔莉娅帕蒂卡,一个天生右下臂残疾的坚强姑娘,一个被誉为为乒乓球而生的波兰维纳斯。

今年23岁的帕蒂卡又一次站在了奥运会上的舞台上,其实早在北京奥运会上,这位乒坛独臂女神就被人熟知,当时她就代表波兰出战女团,成为既参加奥运会又参加残奥会的首个乒乓球运动员。虽然首轮就遭淘汰,但帕蒂卡的精神震惊了全世界观众。在伦敦奥运会上,她的成绩取得较大突破,除了代表波兰队参加奥运团体赛的争夺外,帕蒂卡还站在了女单的赛场上。出人意料的是,她在前两轮顺利过关历史性闯进奥运会女单32强。虽然没有闯进16强,但帕蒂卡已经很满意了。

7岁开始练习乒乓球的帕蒂卡,在乒坛创造了许多奇迹,11岁参加残奥会,15岁赢得20xx年雅典残奥会乒乓球冠军。今年她还在世乒赛首轮小组赛中打败了世界排名第六的新加坡名将李佳薇,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作为残疾运动员,帕蒂卡站在奥运会的舞台上用别样的美丽诠释着体育运动的真谛,也感动着世人。

高考话题作文 篇6

秋叶,缓缓落下,似翩跹的叠翅,旋,飘落,在金色的余辉中交错,划下深深浅浅的弧。望着树更疏的叶,心头掠过多遐想

小时候,总任性天真的认为,与小伙伴天天粘在一起,有快乐分享,有苦难同当,这便是挚友。如果有一天,他离开了你,他与你的关系变疏了,你们便不是朋友了,因为小时片面的理解,因为搬家我们稀疏的见面,渐渐淡却了我们情谊

长大后,听着你的话,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妈妈在田间插秧,调皮的我也爱跟着妈妈赤着脚在田间走,看水田中倒映的星空,看田野间整齐排列的秧苗,感受水田中泥土抚触角揉揉的感觉,不时偷偷在秧苗的间隙中再插一棵。妈妈发现了:“小鬼,这秧再往中间挤就长不快长不高了,疏的空间可以给予它更多的养料,更多的生长范围,它们可以更旺盛的长大,就像朋友,有一定的疏的空间,有一定稀疏的距离,才能让果实结得更大,让芬芳的花朵开得更盛。”我点点头,似懂非懂,那时我才七岁。

而现在,疏是一种媒介,可以将矛盾化解,将冲突解除。次数繁密的见面会冲淡朋友之间浓烈的想念,像一棵浓烈的咖啡,少了几许醇香,更多了几分苦涩,见面次数的稀疏会使我们更加珍惜在一起仅有的时光,会让思念绵延开去,去让关怀恰到好处。以前与你天天呆

高考话题作文 篇7

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若是活鱼,卖价比死鱼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抵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渔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他们的方法很简单,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因环境陌生而四外乱游,挑起摩擦。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到达渔港。此现象即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说穿了就是竞争。竞争使人感到了压力,更使人充满活力。

请以“竞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立意自定。

(2)题目自拟。

(3)文体自选。

(4)不少于800字。

话题分析

作文材料给了我们审题暗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成灵光。”生物体在不断运动中与冲撞中延长了生命,增强了自身的生命力。联系现实生活,国有企业改制,政府机构改革,可以说同类的例子举不胜举。给生活的“鱼槽”放进一条“鲶鱼”,将使人生永葆青春。如果仅是材料作文,就如上寓题就够了。但作为话题作文,审题的关键还是话题本身。所以除了上面所说的由材料引申的思路外,单就“竞争”话题想到竞争需要公平,要反对不正当竞争,应该如何面对竞争等等主题都是切题的。

佳作示范

广东 黄晓明

家中后院栽有一盆太阳菊。时值初春,锦簇的花瓣在硕大的叶片映衬下,绽放着金黄色的光彩。

忽一日,盆中黑土钻出了一点青色,点破了墨绿的沉寂,为这单调的春色平添了几分新意。惊喜之余,我不禁暗自担忧:与这枝粗叶壮的太阳菊共处一盆,这纤弱的小 苗能顺利地生长吗?

然而,我多虑了。有限的泥土,令她珍惜所拥有的土地;稀疏的阳光,使她向往每一方晴空。她吮吸着,接纳着,生长着,与粗壮的太阳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她仿佛逆江而上的一叶扁舟,在竞争的激流中,虽然时时有覆舟的危险,却总能在小心翼翼中奋勇前行。终于,她出落得亭亭玉立,花枝招展。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幕景象。市公园内有一排市民们自发栽种的小树。其中有两棵种得很近。按理说,由于光照不足,这两棵树的成长必定不如其他树。但出人意料,在新树中,长得最高大茂盛的便是这两棵。正因为种得太密,为了生存,两棵树都尽可能地伸展着枝叶,伸向对方所不能及的空间,同时积极地向上生长,以求摆脱对方的遮挡,获取充足的阳光。就这样,这两棵树不断竞争着,虽然彼此承受着生存的威胁,但“力争上游”使得它们茁壮成长,脱颖而出,成为公园一处别致的景观。

竞争使生存变得窘困。竞争更令生命朝气蓬勃、生机焕发!

“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的定律,一切生命概莫能外——包括人。竞争无处不在,有竞争自然就有压力。但是,正因为有了竞争,才有了我们个人的成长,才有了社会的进步,才有了历史的前进。前不久,一位就读于浙江大学的朋友颇有感触地对我说:“在浙大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学习,每一个人,时刻都有遭排挤的危险。但我们感谢竞争,是竞争造就了我们渊博的学识、谦虚的人品和坚毅的性格。浙大也因此成为人才的输送站。竞争,使生活演绎得五彩缤纷。”

是的,竞争使人感到压力,更使人充满活力。背上了竞争的行囊,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将留下光辉的足迹。那么,坦然地面对竞争吧,我们的体格会因此更健壮,我们的身姿会因此更丰腴动人,我们的生命会因此更美丽!

简评

《竞争,让生命更美丽》是一篇抒情性很浓的叙事性散文。文章由两种植物的例子入手,让人感受到了竞争带来的活力。然后由朋友的话,明确主题。语言流畅,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广东 林文斯

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

人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美好得如大同世界一般。

一对孪生兄弟统治着这个地方。

哥哥公平、弟弟竞争。

终于有一天,哥哥先弟弟而逝。临走的时候,公平紧紧握住弟弟的手,怔怔地望着他,不发一言,只是用仅剩的一口气默默地叹息。

“哥,我知道你放不下什么。你就放心吧,我一定好好治理这个地方,让它像从前一样。”而公平摇摇头,依旧只是叹息。最后才喃喃地说:“没有了我你怎么行……”黯然的双眼流露出一种莫名的眼神。

公平终于走了,走得哀怨无比,连眼睛也没有闭上,露出的净是绝望的神色。出殡的那天万人空巷,那里的居民都去为他们亲爱的统治者送行。一直以来如果没有公平和竞争,他们如何过得上如此幸福的生活?

公平走了以后,竞争决定好好治理自己的王国,希望它长盛不衰。

只是奇怪,竞争用尽了全力,耗费了所有的心思,好端端的一个地方却从此没有了昔日的安宁。那里的居民尔虞我诈,心狠手辣,最后连原来的富足也失去了。

竞争跑到哥哥的墓前,伤心地放声大哭。悲痛自己全心全力却落得如此结局。模糊的泪眼中,公平临走时那种莫名的哀怨的眼神却清晰可见。就在电光火石一刹那,他仿佛清楚了哥哥那种眼神的含义。他微笑着朝公平的墓碑撞去。

那里的居民终于发现竞争在公平的墓前死去。血流了一地,仿佛漫山遍野都可以嗅到那血腥的气味。竞争随公平而去了。

人们含泪埋葬了竞争。他们终于明白:

竞争在哪里,公平也就应该在哪里。

没有了公平,竞争也就再没有了意义。

能带给人们幸福的,是公平的竞争。

竞争与公平同在。

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记着公平和竞争,幸福地生活着。

简评

《竞争与公平同在》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通过公平死后竞争无力治国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竞争必须与公平同在。语言简练,故事短小但情节完整。

高考话题作文 篇8

公祭日:以国之名悼,以历史之名缅怀

今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今天,站在历史的凭栏处,人们以某种肃穆仪式追忆逝者、缅怀英灵。悼以国之名,祭以民族之大义。

民族劫难,无法因时间消逝而抹去;历史疤痕,也被许多人的记忆存档。77年前,秦淮河畔、金陵城中,一场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屠杀,让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让山河为之泣血。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烈的悲剧之一,亦是中华民族永远消不掉的伤痕。

77年过去了,时过境迁,可对那些死难同胞的悼念、追思,却丝毫不能因时间河流的冲刷而淡去光色。与追悼逝者伴随的,还有对这场屠杀关联命题的思考,如民族复兴、和平愿景、人道尊严等等。而这些,都始于对历史的铭记,正如某句名言所说的: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也正基于此,让铭记历史找到一个可倚靠的栏杆,让激越情绪得到一个集中迸发的出口,成了我们“以史为镜”“汲取教训”的方式,也是抚慰逝者的必由路径。

如今,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标注着刻度的日子,能以警钟鸣响,唤醒我们或已沉睡的民族历史记忆,也在传达历史痛感中砥砺我们前行。随着今年2月全国人大对公祭日的立法确认,13亿人民终于得以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用举国同祭的庄严仪式寄托哀思,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共同祭奠中,我们可宣示正义的音量,也凭吊生命的凋零。

要知道,在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站立着的从来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他们的苦难指控着每一份指向无辜者的罪恶,也提示着战争的残酷。我们无法轻易将其简单化约为一个抽象的群体,只能把他们经受的人道主义灾难写进史书。

公祭日是为“溯及过往”,更是为了提醒今人:勿忘历史。一如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铭记历史是为了不重蹈覆辙。当然,这不是什么历史宿怨的低回,也非民族主义的发酵,而是让我们能穿透时空迷障,去打探到历史的幽深之处,对灾难进行记忆的温习,进而知耻而后勇,化痛感为前行的动力;究其旨意,也绝非培养什么仇恨,将民族感情矮化为街头泄愤,而恰恰是让我们在是非之辨中,懂得守护和平。

诚然,我们无法穿越到历史现场中去,去亲历、见证那些罄竹难书的恶,可擦拭掉记忆石碑上的尘埃,至少能让历史被看见。它有利于将罪恶的指证存照,据了解,随着国家公祭日临近,新征集的7602件珍贵文物、《南京大屠杀辞典》等著作及大屠杀死难者姓名,都以较为丰富翔实的确凿事实,向世界揭示了大屠杀的真相,也让罔顾公义、企图歪曲历史的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不攻自破,让为军国主义招魂者无法讳认那一段历史。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抚今追昔,默哀致敬,就是为了照亮未来,让未来不必罩上历史悲剧的阴影,能在明亮的路途上走得更远。

而今,我们集体为过往的逝者悼念、缅怀,在记忆苦难的仪式感召中记住那些伤痕,也在民族情感的共振中找到一种奋进推力,既不忘来时的路,更为找到通往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