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外與內作文

外與內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44W 次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外與內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外與內作文

外與內作文1

作業——作業——作業。

“啊,我快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我趴在課桌上,抬眼看了一下那如城牆般的,足以掩蓋我頭顱的作業,發出一聲幽怨,一聲憤滿,甚至帶有輕微的哭泣聲的呼喊……

我用下巴抵在桌面,目不轉睛的盯着面前如山的作業本。我開始發呆了,嘴巴張的大大的,我的感官全都失靈了,思想也停止了,變成了一片空白,靈魂似乎被一個惡魔抽去了的,變的虛無。我呆呆的看着這成堆的作業,口水從嘴中流出,流到桌面,開始氾濫,我仍呆望着……

我居然疲倦的在上課時間睡着了。

我的那聲呼叫,竟然也是在睡夢裏……

窗外,吹來了爽爽的風。我的感官一下子恢復了,大腦也正常運轉,我感到有人在推我,轉頭向旁邊看了一下,見同桌抓着我的手臂死命的搖。他見我回過神來,便停止搖動,眼睛盯着黑板前的老師,嘴巴輕聲而着急地説道:“到這種時候了,你還有空發呆啊!”説完他又埋頭作業中。只見他的額頭有一顆晶瑩的汗珠滑落。今天氣並不熱啊!

舉目四望,教室裏寂靜無比,除了那沙沙地筆珠劃過紙面的聲音,別的什麼也沒有,氣氛壓抑極了。

看大家一個個都這麼專心的在寫作業,我也跟着奮力疾書了。可不一會,心兒就不耐煩了,看着前面這無盡的作業,似乎完全失去了信心,我感到束手無策。那後窗外香樟樹梢的布穀鳥,不時的發出一兩聲“布——咕咕”那清脆悦耳的叫聲,打破了死寂的空間,把我引向了窗外。

春日的太陽高掛在天空,它是天空最含情脈脈的瞳孔。散發着金色的光,照着大地,温暖着萬物。雲朵兒在無暇的藍天上自由的飛翔,它們互相調皮的追逐大鬧着。樹木在暖和的陽光中伸了伸懶腰,打了幾個哈欠,它舒服級了。樹葉兒今天似乎有一個聚會,都穿上了渡金邊的綠色禮服,精神抖擻地顫抖着。遠處的小草早已用忍受一個寒夜的眼淚將身上的污穢洗去,翠綠的都滴出了水。校門前的小河泛着粼粼地金光,幾隻小鴨在水面上嘻戲,搖尾展翅間濺起幾朵金光流盈的水花。

“啊,”今天天氣真好呀!真想到外面去玩呀!”我看着窗外的世界痴痴的想着,但回頭看看桌子成堆的作業,我歎了口氣:

“別幻想了,還是先把作業做好再説吧!”

外與內作文2

玫瑰園裏奼紫嫣紅的玫瑰漂亮而高貴,它們嘲笑着角落裏黑玫瑰的醜陋,黑玫瑰雖然委屈,卻仍然堅強的的活着,極力吸取的養料。終於有一天,黑玫瑰被發現是曠世少有的珍品,受人們讚歎,而那些豔麗卻普通的玫瑰卻任人採摘。

我們認識事物總是從外表入手, 儀表、衣着、裝飾的美可以給人以美感,讓人賞心悦目。外貌的美麗是上天賦予的資本,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上天的垂憐。難道這樣就該自哀自歎,鬱鬱寡歡嗎?須知外表美是短暫的,全受時間、年齡的限制。時光流逝,年華老去,就變成了雞皮鶴髮,又哪還有美貌的存在?就從另一角度來看,一個女人就算有一隻希臘女神鼻子,但嗅不到世間人情味,那就不美;有一對鳳眼,但看不透世間善惡,亦不算美;有圓滑細緻的面頰,但領悟不出生命的意義,更不是美。

伏爾泰曾經説過:“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 心靈的美、智慧的美、行為的美所激發起的人們的美感,總是要比外表的美強烈得多。有的人外表美麗,內心卻齷齪不堪,像郭美美,在一張漂亮的皮囊下掩蓋着一顆醜陋污 濁的心,大肆的張揚炫富,不檢點的私生活,招搖撞騙,令人反感。與其相反,像加西莫多,這個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雖然外表醜陋,內心卻如金子般閃耀,令人敬佩。

內在美,才是真的美。愛美是人的天性,然而我們卻不應該花過多的時間在打扮上,對於那些粗鄙之人,即使穿上名貴的衣服,戴上奪目的珠寶,化上美麗的粧容,也依舊掩蓋不住他們的浮華與低下。修飾打扮,保持整潔大方就好,更多的我們應該注意個人內心的修養。孔子曰:“里仁為美”,墨子曰:“務善則美”,孟子則認為“充實善信”才是美,不管先聖們怎麼説,善良、誠實、智慧、有教養、有氣度,都是內在美的表現,這些品質,是人的一生無可比擬的財富,是人人都羨慕崇尚的美麗。

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追求外表的華麗,這個社會似乎成了看臉的社會。甚至於,某市的清潔工都是按美醜的程度來劃分工資標準的,更甚至於,擁有一張漂亮的臉蛋似乎有犯一切過錯的理由。這讓人不禁扼腕長歎,這個社會怎麼了?再炫目貴重的金銀首飾也不能掩飾人們光鮮背後的空虛與單調,只有內心充實,才能使自己更強大,才能使自己散發出奪目美麗光彩。

外表的缺陷,可以用內心美來彌補,而心靈的卑劣卻不是任何外表美可以抵消的。所以,讓我們一起讓心靈乾乾淨淨,清清白白吧!

外與內作文3

古時宋濂艱苦求學,“藴袍敝衣”處於同窗之間,雖然,仍“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其內在修養已然充實。而今高中生畢業便去整容院“開刀”,不免顯出今人對外表的越發重視。無論重視外在還是內在,我們都得做好一點:認清自己的價值,提升自己的價值。

前些時候,有人戲稱當今社會是“看臉的社會”,因此,我也很能理解現在人們對形象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的情況。誠然,誰都有選擇美麗的權利,若是為了完善自身,這沒問題;可若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使自己不輸於人,便有些得不償失了。無數人通過面部整形重拾了自信,卻也有人整形之後失掉了人生的位置。後者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她沒有認清自己的價值。

想要認清自己的價值,最為有效的方式便是修煉自己的內心。於內修心,我們需要有一定知識的累積,需要帶着思考去看待這個世界。有些人認為,變得美麗,就可以獲得幸福感;卻也有人認為,獲得知識,得到提升便可擁有幸福。可就如毛姆所言:“幸福並不是依存於你是什麼人或擁有什麼,它只取決於你想的是什麼。”認清自己擁有的價值,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思考,人們才能超越世俗意義上的身份形象之外,獲得真正的幸福感。

上佳的外表會使人心生愛慕,而上佳的內心可使人心生敬慕。近日引起廣泛關注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中,有兩件國寶最令我印象深刻。

一件是乾隆召人集各時代鍛造工藝之長而燒製的“各種釉彩大瓶”,一件是其貌不揚、卻承載着華夏智慧的“石鼓”。論外貌,各種釉彩大瓶雍容華貴,製作精美,而石鼓就有些“相形見絀”,顯得笨重質樸,但石鼓身上流淌着華夏民族的智慧血脈,是最負盛名的中國古代石刻,見證了中國歷史的滄桑變遷,而各種釉彩大瓶就像是皇帝一時興起造就的濃粧豔抹的寶貝,究其內涵便空無一物。若我可以選擇一件珍藏,那必定是石鼓。

時光會摧枯拉朽般侵蝕一切,你的感情不再熱烈,面龐不再嬌嫩,但你擁有的知識有着抵禦一切強大外力的能量。外表可能會對你產生一定影響,但最終決定你的價值的,還是才學。

外秀於形固然可喜,然唯有內修於心,才有立人間、行世路的底氣,才能認清並提升自己的價值。

外與內作文4

莎翁曾這樣形容人類:外表熱鬧而喧譁,內心空無一物。這句話直擊那些,為了刷存在感而將自己湮沒於外界的人。誠然,存在感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與世界的聯繫,然而,不以獨立思考為基礎,只從他人感知那獲得存在感的人,最終只能被“庸俗世界”所吞沒。

為何?因為一味尋求外的存在感的人,得來的只有短暫與虛幻。

當今社會,一些人過度迎合以求存在感。在這個以浮躁喧囂為主導趨勢的時代,人人都想炒作自己進而爆紅,但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曇花一現,流水無痕。過多在意別人,隨波逐流,最終的結果是失去自己。這就説明,唯有尋求內心的存在感,才能由內而外煥發光彩。否則,越竭盡全力地想和這個世界發生聯繫時,反而會越感到自己像個無聲無息的影子,孤獨寂寞。

一個人的存在感,大部分應來自身。且看那個被稱為“國寶級科學家”的李小文吧,在被評為中科院院士後仍不改樸素的風格,“一雙布鞋任平生”。一次因穿的太樸素而被門衞當成農名工攔下,他不願為了在他人眼中的存在感而輕易改變自己,正是這樣使他少了許多名利的羈絆,能潛心研究,進而不斷取得成就。

那麼,如何獲得一種內在的存在感?堅守本心應為不二法門。

有人説,大師的時代已經過去,功利化的趨勢下,學子為一紙文憑隨波逐流,上名校僅僅是為了他人眼中的存在感,而不是受名校的文化底藴或大師精神而影響。而民國時期的那些大師,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清華四大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先生輾轉半生,遊歷名校,只為學識,不為學位。獲取知識是他全部的目的。正是這種自我審視,使其堅守本心,學識大大超出同輩,在各大名校都以天才聞名,在清華更被稱為教授的教授。

堅守本心後,才能更好地把握外界,更從容地面對萬象。

正如貝克萊的“存在既被感知”,外界感知而來的存在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外界對自我存在的感知,瞭解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進而更加努力。單單自我充實而不聽取外界的反饋,只能在自我的桃源中顧影自憐。

我們思考“我思故我在”的同時不斷打磨自己,獲得由內而發的存在感後進而與世界相聯繫,方的人生精彩畫卷。

外與內作文5

曾幾何時,人們釃酒流觴、提筆潑墨是真情流露而不是玻璃框下的藝術展示;曾幾何時,人們駕葉扁舟、與雲俱閒是閒情逸致而不是心血來潮;曾幾何時,人們棄官隱逸、山歌樵露是對真意的探尋而不會被人惡意冠以清高厭俗之名……

城市的邊緣圍起了一圈高聳入雲的城牆,環狀的籠子裏即便是太陽也黯淡了幾分驕傲的神色。

我們,便是那灰色籠中囚困的鳥,只是翅膀被電線綁死了而已。

我們在旋轉跳躍的顯示屏上假想瀕臨滅絕動物毛髮粗糙的`觸覺,感受電磁脈衝敲擊音響薄膜發出的粗獷狼嚎,從紅藍綠三種馬賽克拼湊成的世界去認識世界。

誰又能察覺到籠子外面的世界裏,那黑暗中,那一雙雙靈動又燃燒着熱量的眸子?那一顆顆血脈噴張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血色心臟?那一根根為了拼命求得生存,求得再能深吸一口清冽而時刻繃緊的神經?

“籠外”的世界是有血有肉,有聲有色,有歌有淚的,而“籠內”則是温室花園,連每一朵花從生根到腐爛都是會有時刻表的。

就像你躺在竹牀上搖着蒲扇靜觀近處樹影斑駁,遠聽蟬鳴沉醉和打開空調吹冷風一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

也許你能在籠內以上帝的全知視角俯瞰世界,也許你能在籠內用神之智慧回眸看盡上下五千年,也許你能在籠內用盡所有高端科技精確計算着未來。我卻想説:“嘿,你為什麼不走出牆去,聽一聽風呢!”

在牆的外面,時光都會在你的腳下流淌的慢一些,讓它在你生命裏留下像雨後青石板上蝸牛留下的歪歪扭扭、濕噠噠的痕跡不是更有趣嗎?聽一聽最真實的風帶來的呢喃,嗅一嗅緑油麥子的清香,不比那扁平的顯示屏更有吸引力嗎?

真實的事物每一顰一蹙都是動人的,真實的事物每一張一弛都是有力的,真實的事物每一分一秒都是充實的。

其實這座叫做“城市”的籠子它從未上過鎖,它甚至連鐵皮框架都沒有。真正把我們自己鎖住的,是我們對自然對門外世界日漸麻木的內心。若你能放下心中的雜念,打開心扉,山中的野風吹到鋼筋水泥地裏的那股野味兒,也絲毫不會減。

外與內作文6

夏季的天空像個孩子,時而嬉笑,笑聲化作微風撥開雲層,讓人們看到他燦爛的笑容;時而哭鬧,抽噎化作滾滾雷聲伴着雨水降臨人間,讓人們感到他的悲傷。

我坐在窗前,雨珠滴答滴答敲打窗檐,我靜靜地望着手中的許願瓶,那道裂痕格外顯眼。閉上眼,任思緒紛飛……

雨夜。大雨傾盆灑下伴着電閃雷鳴顯得格外驚心,我站在屋檐下,焦急地望着雨幕。今天是我最好的朋友生日,她的父母出差未歸,我們一起去訂蛋糕,拉鈎鈎約好今晚一起過生日。我在屋檐下來回踱步,一遍遍祈禱快快天晴。可是天不遂人願,時間一點點過去而雨勢卻未減。我舉起手中的傘猶豫着要不要冒着雨去找她。終於,我撐起了手中的傘。一陣涼風不知趣的突然襲來,夾雜着冰冷的大雨珠,撲面的涼意讓我不由打了個冷戰。我頓了頓,收回將要邁出的步子,抬頭望着那厚厚的雲層被閃電照亮,在大片大片的黑裏那道光芒彷彿能使你信念的城牆倒塌。我想,還是算了吧,相信她會理解的。我轉過身,一聲雷鳴響起,我縮了縮脖子,恍惚間我聽到什麼東西破裂的聲音……

第二天,我照常去學校上課。她坐在座位上看着我,眼中是説不盡的疲憊與失望。我小心地走過去想要道歉:“對……”“我知道了。”她打斷了我的話,我還想説什麼,她卻搖搖手讓我回去上課。是有什麼改變了吧?我想。

時光靜悄悄地走過,我們沒有吵,沒有鬧,跟原來一樣,又跟原來不一樣,那件事情成為我們友誼上的一條無形的溝壑,我們就像那個許願瓶,沒有支離破碎,卻再回不到從前。

後來,她將離開,離開前她給了我一張白紙,上面沾染了一點墨跡,顯得格外突兀。

我怔怔地望着那張紙許久,終於明白了她的意思,心中滿是愧疚與感謝。

信任就像一張白紙,上面沾染了哪怕只有一絲污穢,都再也回不到當初。當初承諾過的,就一定要盡己所能做到,這樣才能無愧於心,無愧於人,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之間的裂痕,就是因為我沒有履行自己的諾言,我的不守信而造成的。宋朝詩人晁説之曾説過,不信不立,不誠不行。這張沾染了墨跡的白紙,讓我深刻地明白了,做人需內誠於心,外信於人,此乃誠信也。

外與內作文7

但是認可碎片化閲讀的同時,也許警惕,不能所有的東西都用碎片化閲讀。因為有些藝術性的、思想性的東西絕不是碎片化閲讀能夠涵蓋得了的,這依然依賴於傳統閲讀方式。像孔孟之道,碎片化閲讀可以告訴我們“仁義”兩個字,但具體措施呢?核心觀念呢?這些終究還是要回歸《論語》《孟子》這些書本當中。倘若一切都依靠碎片化閲讀,那這個人的學識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做一個雜而不精的偽學者。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即使是現代社會,電子設備發展迅速,我們仍然不能離開書本,那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

我認為,這句話前半段是正確的,碎片化閲讀確實不能給人們更多深入思考的空間,但這本就不是碎片化閲讀的目的,碎片化閲讀的目的只是為了提取相應的信息。但碎片化閲讀,絕對是有其可取之處的。碎片化閲讀可以大大加快人們提取信息的速度,單單幾個詞語,就可以簡單勾勒出一件事情的輪廓,而傳統閲讀,卻需要看大段的描寫性文字,這對於追求信息提取速度的現代人來説,絕對是不效率的,所以在提取信息方面,碎片化閲讀替代傳統閲讀是必然的,是歷史發展的規律。而且碎片化閲讀實際也不是21世紀的新產物,實則古來有之。像古代一本詩集的目錄,只不過有一排排的詩名,但卻能讓人一目瞭然,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現在的人們,只不過講這種狹隘的“目錄式”推廣到普遍的“碎片化閲讀”。

所以碎片化閲讀和傳統閲讀其實並不互相矛盾,它們是不同領域的兩種閲讀方式,一個是為了快速讀取有用的信息,一個是為了學習知識、思想,以昇華自我。而且碎片化閲讀其實能反而促進傳統閲讀,古人曾説過讀書要精讀,若是樣樣都讀,那就若臭油壞醬悉貯其中了,而碎片化閲讀能提高信息的提取速度,自然也能幫我們快速分辨哪些書可以精讀,而哪些書不能讀;哪些思想值得深思,而哪些思想有本質上的錯誤。這也是碎片化閲讀的第二大好處。現代人們閲讀的方式最為理想的應該就是外碎而內整了。

談論現代生活,總離不開“快節奏”這個詞。所謂“快節奏”,實則是因為生產力的發達,人們的辦事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所以一切都相對於古代變得快了起來。而隨着“快節奏”,碎片化閲讀形成了新的潮流,漸漸充斥這我們的日常生活,不禁有學者提出質疑:碎片化閲讀不能帶給人們深度的思考,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