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看《客從何處來》觀後感

2016看《客從何處來》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7.92K 次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已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小時就讀過,漸已淡忘,近來再回味,是從央視推出的尋根紀錄片《客從何處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看《客從何處來》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看《客從何處來》觀後感

  【2016看《客從何處來》觀後感1】

很多情感就只隔着一層薄薄的冰片兒。不去想我是誰了,不去想這對社會什麼用,是政治經濟的什麼形態表現了,那些真的都不重要了。

在電視上放大來看,當年那就是讓我們皮連着肉掉着淚的,有傷痛,撫平他。一切波瀾落幕之後,我們作為受害者施暴者謀反者甚至是陌生者的骨肉,在上一代人的手心手背下長大了,去學習歷史。如果放在一條時間軸上,距離我們幾十年幾百年的過往在我們的課本里連一句話都沒有,就好像我們什麼都沒有。

尋根,尋過往,最直接的就是再去迎接那些熟悉的而素未謀面的疼痛,流淚,當我們觸及【再也不回來】【最後一面】【不知道在哪裏了】這樣的字眼,那隨之而來的不捨含着今世的温度,然後我們回首我們仰天,我們長歎。

現在的歷史老師講過一句話【在座的諸位都生活在一個很好的時代啊】當時僅僅覺得有道理,現在想起來,後面的抽筋扒皮連着絲兒的苦難是我們這一代只隔着十幾年卻完全無法想象的。我們根本什麼都不用做就縱情消費着社會資源,我們每天都挺着胸膛在走路,我們每天都有睡覺的權利,有講話的權利,哇,多好。當然,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曲折,我們在和平年代中,人們相互卻越來越複雜,當一切慢慢落入正常軌道之後,道路往往就開始不知不覺地偏移。

易中天推開兩湖書院的正門那一刻,我們彷彿都看到一個眉眼和易中天很像的穿着長褂揹着兩個藍麻布包袱的年輕男人意氣風發的推開這扇大門,不管周圍事物變遷了多少,我們總能在血緣的指引下找到,某年某月的那個人,他不是朋友,不是長輩,甚至沒辦法和威嚴的祖先聯繫在一起,但你很關注他,你很想了解他的一切,親人,我家裏的人,大抵就是這樣的沒由來的聯繫吧。

以至於瞭解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嶺南人士大量南下遠洋,到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在最基層裏謀生,那時候,管這樣的人叫【豬仔華工】,我很心酸的,那時候中國才多少人,戰爭打的人們受不了了,抱個包袱就遠遠地離開了飄蕩着這家香那家鬧的土地,年紀很小,還很有可能,再也回不來了。

戰爭在現在再去譴責,再去追究,對於個人來講還有多少意義呢?帶着傷從戰火中走下來,滿目瘡痍,還追究什麼呢。

易中天的明朝祖輩易先,阿丘的外公陳斌,它們都與戰爭有關,都算是無辜的人,包括後來易中天的曾祖父住處營田,也是戰爭的無辜犧牲。外交官吳建民先生談過戰爭,説這個是衝突的最有利解決方式,一打仗,誰輸誰贏,都搞定了。而我們被迫去面對的是,在戰爭中夾縫求生的大多數民眾不可避免的遭受災難。總體看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而放大到每個有血有肉的人,在舊資料上看到【兩個華人被綁,砍斃】【華人男子被抓槍斃,其華婦則被重傷】。。大大小小發生了幾百件,而電視前的你除了掩面低泣,還能怎麼辦呢。

一對夫妻過着很艱難的生活,在兩個尖鋭勢力的敵對下喪生後,女兒又深陷慘痛中,經歷了二十年的殘害,被壓迫的透不過氣,一個人在這雙親魂散的異鄉,才11歲,什麼是她活着的念想呢?而當時,馬來西亞32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多少個在不安中惶惶的受害女孩呢?

全世界,到目前為止,七十億魚龍混雜中,又有多少個承受着苦難的生命每夜每夜的抑鬱,懷裏揣着幾十年前的家庭照片,該有多少啊。。

深夜月眠,人影燈曳,欲言暫止。

  【2016看《客從何處來》觀後感2】

《客從何處來》是中國中央電視台打造的國內首檔明星真人尋根、追溯家族歷史的紀錄片。紀錄片分八集,每集片子僅講述一位嘉賓的故事,通過闡釋個體與家庭、宗族、民族之間的關係,復原我們的故土牽掛、追思念舊、家國情懷的精神線索。多集拍攝下來後就不斷的接近“我們是誰”、“我們的民族是誰”的意義。它不僅是一部有趣的紀錄片,更是可以撰寫出真正具體的,真切的,無法被篡改的,關於我們自己的家國史、民族史。

在課上,我們看了曾寶儀那一期,曾寶儀追尋着外公的足跡一路從南京到淮安,片中有2個場景讓我也不知不覺紅了眼眶。第一個場景在舊南京老火車站,檔案館老師給寶儀講述當年他阿公背井離鄉從這裏離開去台灣的種種,寶儀沉默不語,轉身背對着鏡頭,良久。我想寶儀應該是在細細體會當時阿公離開家鄉的心情:無奈、彷徨、惶恐….原來那段歲月是多麼的不堪回首。

第二個場景是寶儀回到台灣阿公家中,當寶儀跟80幾歲的阿公講述這次的尋根之旅的時候,阿公臉上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沒有特別的傷心難過,只有淡淡的神情,彷彿在説一件很久遠很久遠的事情….鄉愁,對於阿公來説,曾經是一道反反覆覆撕開又慢慢癒合的傷口,時間久了,結痂了,只會留下隱隱的痛,離開家鄉的阿公在台灣成家立業,這麼多年的離別讓阿公看淡了、想通了很多人與事,唯獨這淡淡的鄉愁,與父母的記憶一起深深的塵封在心中。

這部紀錄片沒有大起大落的音樂,沒有特別的剪輯手法,只是單純的記錄一個關於"尋"的故事,卻令我感觸頗深,不失為一部好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