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孩子的信散文

孩子的信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15W 次

親愛的爸爸!你已經快二年沒有回家了,平常也很少寫信回來,媽媽、我和妹妹都很想念您。不知您現在的身體怎樣?那異鄉的風沙是否吹瘦了您的臉?

孩子的信散文

爸爸!去年過年,村裏出外去打工的人都回來了。我們天天昐呀昐呀,最後只昐到您捎回來的一句話:今年不回家過年了。爸爸!您為什麼不回家過年呢?是捨不得那來回的路費?還是想多掙一些錢,早一點還清欠債?除夕的那一天,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團圓飯,非常熱鬧;我們家卻冷冷清清地,怎麼也熱鬧不起來。

記得以往過年,您總是帶着我們一起放鞭炮,做遊戲,給我們講故事,一直要等到新年的鐘聲響了才肯去睡,一家人歡歡樂樂的,是多麼地熱鬧。可是如今,您又在哪裏呢?

吃團圓飯的時候,媽媽多擺了一副碗筷,對我和妹妹説:“給你們的爸爸敬一杯他最愛喝的高梁灑吧!他一定也在想念着我們……”媽媽説着説着竟難過得流下了眼淚,引得我和妹妹也忍不住哭了起來。

爸爸!您可知道?自你走後,家裏的重擔全都落在了媽媽一個人的肩上,種田、種菜、洗衣、做飯、餵豬,還要輔導我和妹妹的學習,裏裏外外,一天到晚忙個不停。有好幾次我深夜醒來,還看見媽媽在燈下操勞……可是媽媽從來沒有哼過一聲苦。

有一次,學校提早放學。我回家時,遠遠看見媽媽獨自一人站在村頭,在望着遠處悄悄流淚。我知道,媽媽那是想您了。但媽媽從來不在我們面前流淚。這一次,媽媽實在是心中太苦了,這才忍不住在我們的面前流下了眼淚。是呀,一年到頭盼呀盼呀,臨到過年了,一家人還是天各一方,連一餐團圓飯也吃不上,又怎麼能不叫媽媽傷心呢?

時間過得真快呀!轉眼間春節過去了,清明過去了,端午過去了,中秋也過去了,眼看着又來到了重陽節。常言道:“九月九,喝家鄉的酒。”爸爸身處異鄉,不知能不能喝到您最喜愛的家鄉的高梁酒?當您醉卧夕陽,面對着異鄉的山水時,是否也會想起遠方的家,家中的我們,從而引起您深深的鄉愁呢?

啊!回來吧,爸爸!別再讓那異鄉的風吹冷了您的心。媽媽需要您回來主持我們的家,我和妹妹也需要您的關懷和輔導。

回來吧,爸爸!別再讓那離人的淚沾濕了您的忱頭。我知道,您是想掙夠還債的錢;但為什麼掙錢就一定要拋井離鄉,遠去他鄉呢?聽老師説,咱縣的農民也有種水果、種大棚菜發家致富的,有一些城裏人還想來咱農村搞種養呢……

附:這是一封偶而拾得的信,沒有信封,不知道收信的人是誰;也沒有署名,不知它寄自何處。但讀之卻催人淚下。

牛 眼 與 鵝 眼

七歲那年,我跟隨父親去鄉下的四叔家作客,在那裏第一次見到了牛和鵝。

那是在一塊綠草如茵的草地上,一個牧童正在那兒放牛。那牛長得膘肥體壯,頭上一對犄角又彎又長,甚是威武。我既好奇又害怕,遠遠地站着,不敢近前。牧童哥哥笑着對我説:“別怕!這牛可温順呢,從不傷人。”在他的鼓勵下,我才一步一步地走近那牛,並且還大着膽子伸手去摸了它一下。那牛回頭看了我一眼,接着又低下頭去吃它的青草,果然十分温順。

我還在那塊草地上看見了一羣白鵝,大約有十多隻,也在那兒悠閒地吃草。如茵的綠草襯着它們的潔白的`身影,是那麼美麗可愛。我不覺高興地吟唱着那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詩歌,向它們飛跑過去。但還沒等我跑近,它們就“哦哦”叫着,張翅伸頸地衝過來,向我發起了進攻,嚇得我轉身就逃。

四叔得知我的這一遭遇後,笑着説:“你別看牛那麼高大,它眼睛裏看到的人卻比它更高大,所以它在人的面前服服帖帖,任人奴役。那鵝雖然很小,但它眼睛裏看到的人卻比它更小,所以它敢在人前作威,不自量力地向你發起進攻。”

父親點頭説:“記住,以後可不要用牛眼看人,更不要用鵝眼看人!”

事情已經過去很久很久了,四叔也早已作古,但他説的這一段話卻仍然銘記在我心裏。

“牛眼看人大,鵝眼看人小。”此話也許缺少科學依據,但它所藴含的哲理卻常常引我深思,引我聯想起歷史上的許多人和事。

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世人多將晉將謝安背水一戰,以八萬軍隊戰勝前秦符堅的九十萬大軍奉為典範;卻很少去深究符堅戰敗之原因,引以為前車之鑑。史載符堅戰前登壽陽城,見晉軍嚴整,遙望八公山上,以為草木皆兵,“憮然有懼色”。其實,戰爭的勝負這時就已判定。指揮官的心情必然會影響軍心,因此當符堅下令軍隊略作後退,讓晉軍渡河決戰時,士兵便以為前方戰敗,一退而不可收拾,風聲鶴涙,潰不成軍。這豈不是以“牛眼”看人“大”造成的失敗?

關雲長是婦孺皆知的三國名將。劉備在漢中稱王后,命關公駐守荊州;孫權拜“意思深長,而未有遠名”的陸遜為將,代呂蒙守陸口,呈書備禮致關公求兩家和好。關公頗不把陸遜放在眼裏,見其書信言詞極其卑謹,“仰面大笑”,遂不再有戒備江東之意,竟然撤了荊州的大半兵力赴樊城聽調。他就這樣中了陸遜之計,導致了後面的失荊州,走麥城,父子喪命的一系列結果。這也就是以“鵝眼”看人“小”造成的悲劇。

赤壁之戰是歷史上又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率領八十萬大軍南下伐吳,東吳的滿朝文武莫不“響震失色”。周瑜卻力諫孫權説:曹操所帶中原軍隊不過十五六萬,所降劉表的軍隊也只有七八萬,前者久已疲憊,後者心存狐疑,人數雖多,“甚未足畏”。但在具體戰術上,他卻十分重視曹操的水軍主力,先設計離間曹操殺了蔡瑁、張允二水軍將領,繼派黃蓋假降獻計,將曹軍的艦船用鐵索串連在一起,為火燒赤壁,一戰擊敗曹軍作好了準備。這卻是既以“鵝眼”又以“牛眼”觀人察事所取得的輝煌勝利。

凡此種種,可見以“牛眼”或“鵝眼”觀人察事者,自古以來不乏其人。至於是否採用“牛眼”或“鵝眼”?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采用“牛眼”,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又採用“鵝眼”去觀人察事?其中奧妙甚多,千變萬化,不可一概而論,更不是我這篇短文能夠一一敍述得清楚的。

我又常想:戰爭之中如此,在和平建設的年代裏呢?諸如在激烈的競爭之中,該如何去看待自己的對手;處於逆境之中,該如何去看待困難與挫折;乃至於在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去接人待事,交朋接友等等,是否也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