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趕集棉紗灣散文

趕集棉紗灣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29W 次

金沙江九曲十八灣,距巧家縣城沿江而下三十里,在這裏灣出了一個村莊----棉紗灣。棉紗灣不大,顧名思義,曾以盛產小棉花而出名。人臨江而居,小街便座落在江岸的大黃桷樹下。

趕集棉紗灣散文

每逢農曆二、五、八,是棉紗灣趕集的日子,這個規矩至少已經沿襲百年了,據當地張氏家譜記載,棉紗灣原來的老街毀於火災,現在存在的街道及房屋是清朝末年當地望族張王兩家各家捐紋銀五百兩而建,只是村莊建築,實用為主,不敢於奢華而對外宣稱。

集市雖小,卻是一條交通驛道,舊時不通公路的年代,往返均要經過小街盡頭那座叫培元橋的鐵索橋,盪盪悠悠,羣羣馬幫從這裏運出了成框的紅糖和豬油,運回來這裏需要的鹽巴布匹和洋火。

江對岸大涼山的彝胞喜歡渡江過來賣些苞谷蕎子換回一些豬仔和生活的必須品。小街上有當地方言,也有彝族土話,就這樣循環往復,生存繁衍,有漢彝文化的交融,也曾有過解放前土豪劣紳打冤家爭地盤的血雨腥風。

小街精緻,卻熱鬧非常,就是賣蔬菜,水果,農副產品。這都是自己地裏自產的物品,都很新鮮。尤其是那蔬菜,黃瓜的花蒂和刺都在,想必是剛摘下來,到集市上來賣吧!原生態的碗豆涼粉是棉紗灣人的最愛,物美價廉,趕集的人兩碗涼粉下肚,吃得五飽六足便有了回家的力氣。

冬末春初,是榨紅糖的季節,江邊人家都種有甘蔗,過去沒有通電的歲月,糖房裏最辛苦的老水牛架着個大石碾子反覆滾動將甘蔗的汁水榨出,流到大鐵鍋裏,那乳白色的汁水被熊熊燃燒的大火熬成了紅棕色或金黃色,火候到了,糖匠們便用大鐵瓢舀起來,裝進一個個小巧精緻古色古香的小碗裏,凝固後便成了小碗紅糖。

小街上擺滿了用大竹背蔞裝着的紅糖待價而沽,糖香噴噴,在陽光的照射下連空氣也變得甜絲絲的。棉紗小碗紅糖的名氣早已傳遍滇渝川藏。只嫌產量太少供不應求,不到幾天便被外地客商搶購一空了。

紅糖賣完了,但堆積得像小山樣的甘蔗渣仍有用處,放在專用的發酵池裏,釀酒的季節又到了,那渣皮酒的香味濃郁得令人想醉,一條街上又全部擺滿了自家釀造的渣皮酒,此時整條街上酒香飄飄,如墜雲霧,慷慨而厚道的賣酒人總是拿個小碗,從大膠壺內倒出渣皮酒邀請你先嚐後買,買不買沒關係,嚐嚐我家釀的酒咋樣。

我兒時親眼看見過幾個貪杯的老者,趕集買渣皮酒從街這頭一直嚐到街那頭,每家的酒都好吃,家家的味道都香,直到嘗酒嘗得酩酊大醉,夕陽西下集市散場,賣酒的人都全部回家了,這幾個老者品嚐比較了半天還一斤酒沒買成。

老者們乾脆橫七豎八的倒在街頭,有的大聲罵街,抒發着平日裏被家裏老婆娘壓抑已久的情緒。有的呼呼大睡,睡得口裏流涎天昏地暗,但願長醉不願醒。有的又唱又跳,卻聽不清到底在唱些什麼。

街上住的人們也懶得理他們,只有幾條土狗圍着這幾個酒醉鬼汪汪汪叫得心煩。此時便有一個老者將本來已經買來準備回家改善生活的一塊豬屁股肉扔給了這幾條土狗,土狗們立即大塊朵頤,吃完後滿足地搖着尾巴走了,也不圍着他們叫了。

天上出現星星的時候,便有了他們的家人打着手電筒找來,一邊罵咧一邊攙扶着回家去了。明月江風中的山路上,便出現了“家家扶得醉人歸”的醉人風景。

小街現在依然熱鬧,如果你有幸遇見這小街人家辦喜酒,不會亞於哈尼長街宴的.特色。棉紗灣的婚嫁是要熱鬧三天的,由於山形陡峭,街道是唯一空曠的地方,便成為了殺豬宰牛,大擺宴席的地方。

幾十張桌子支在了街道上,把本來狹仄的街道佔得嚴嚴實實,八人一桌的流水席人來人往,有司儀的招呼聲,有親朋好友的祝賀聲,有幫忙抬菜人的吆喝聲,有小孩兒的玩樂呼叫聲……

棉紗人辦喜酒夜間還要宵夜,一天三頓酒足飯飽,雷都挺不脱。我曾經私下打聽過這裏的風俗,棉紗灣的喜酒主人家從不興發請柬,都是親朋好友知道後自願而來。也收禮金,但從不圖賺多少錢,基本上都要倒貼,只是圖個大家高興熱鬧的婚禮。相比之下,令城市裏那些變味的婚宴在一聲聲虛偽勢利的祝福聲中感到心虛而汗顏。

喜歡棉紗的集市,緣於這裏曾是我外祖父解放前安身立命的地方,他經營的客馬店贏得了誠信厚道的讚譽,解放後離開棉紗灣參加工作成為了一名養路工人,如今老屋尚在,親人不存。在江岸山上叫鬆樑坪的地方立着他的墳塋。他生前常對我説的一句話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他們家族的家訓是“勤謹勤謹,衣食把穩。懶惰懶惰,挨凍受餓”。

走在棉紗的集市裏,心裏湧動着特別温暖的感覺。只是想想數年後,隨着白鶴灘電站的築壩,這個村莊,這個集市將全部淹沒,還有那承載歲月滄桑的培元古橋也將成為歷史,那糖香酒醇的繁華場面將不復存在。於是就格外珍惜這道風景,除了感受那純樸,濃郁的鄉情外,更有一些説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心間久久縈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