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實用的高考作文集錦八篇

實用的高考作文集錦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87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高考作文集錦八篇

高考作文 篇1

有人説,“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會是什麼滋味。”

現代人大多都會有看天氣預報的習慣,根據未來天氣情況改變自己的計劃。不過,天氣預報也會有不準的時候。當一個不喜雨天的人,看了天氣預報之後做好了全副武裝,結果遇上的卻是一個豔陽天,這應該也算得上是一種意外的驚喜了吧。

其實,生活的最美妙之處就在於它的不可預見性,你不知道你的未來,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但是,生活不是全然沒有規律的,你完全可以根據現狀和一些規律,推測出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從而做好充足的準備來面對未來。當然,預測,並不是現實,所以也不可全部依賴預測。畢竟,有些預測也許不會成真。

然而,總是有人會選擇性地不接受一些在他們看來不好的預測,並且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那只是預測,不一定成真。卻經常會忽略,有一些預測並非是空穴來風,假使他不以為然,那些目前還只是預測的結果將來很可能會在未來發生。就如蔡桓公不聽名醫扁鵲對於他身體情況的預測,沒有在病症剛顯露之時及時治療,等到真正病入膏肓,連名醫都無法救治之時,才有了後悔的意思,卻再也無力迴天。又如項羽不聽范增對於留下劉邦必然留下後患的預測,沒有及時免除後患,最後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因為不相信預測而最後使預測成真的例子遠不止這些,卻總還是會有人重蹈覆轍,不撞南牆不回頭。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預測就一定會成為現實。任何預測的提出,大都只是建立在當時的情況下的。換句話説,只有當前的情況持續下去,預測才有可能實現。但是,任何的情況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我們不希望成真的預測實現不了。試想一下,假如蔡桓公一開始就聽取了扁鵲的話積極治療,項羽聽了范增的建議免除後患,那麼,那些預測不就不會實現了嗎?所以説,預測的最終實現與否,實際上都在於你自己。

對於預測,應當接受,並不是説預測一定會成真,而是説要接受預測可能會發生的可能性,從而對其做好準備。假如預測到的結果是理想的,那就應該保盡力而為;假如預測到的情況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更應該反思自己,從而使自己向好的方面轉化。當然,也不要被預測所束縛,因為它不一定會實現,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考作文 篇2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發現了“小孔成像”這種現象,一個物體通過小孔後,縮小數倍真實投現在幕布上。

人們就如小丑般在那幕布上舞動着自己的世人的人生

早晨,我在空寂的大房子裏張開眼。耳邊只有鍾嘀嘀嗒嗒的聲音。暗自苦笑,我還有期許什麼呢?他們兩個人已經名存死亡,不離婚不過是因為名聲問題罷了。一起吃早餐的日子連回憶都已經丟棄了它們,桌子上的一疊錢彷彿是在嘲笑我的笑。

天空灰暗的如死去了一般,沒有風,也沒有云彩。略帶嚴惡地越過躺在地上的民工,他們找不到工作,又不想務農,整天坐在這裏慢慢發臭。

我不動聲色地將幾個硬幣放在一個小乞討者的手中,沒有回頭。我不想看見身邊那些面無表情的路人眼中突現的嘲諷,也不想看見乞討者討好的笑容。雖然我知道那些小孩可能有母有父,那些成年人可能比普通人還有錢,但我仍會給他們錢,我同情他們,一個連尊嚴都可以丟在地上任人踩踏的人難道不是一個真正讓人同情的人嗎?

到了學校,生活委員當着我的面在老師問:“誰沒來”後大聲喊出我的名字,他為得就是博取眾人的一笑和抱負我昨天讓他擦了黑板。我也對他笑了,面對這種人,我累了,真的累了。人們都説學校是純潔的天堂,裏面只有歡聲和笑語,我想我這不是欺騙沒上學的,就是欺騙他們自己的。

只要人類還是羣居生物,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着商品交換,那就不可能會有純潔的地方,人為利而生,人為欲而活。老祖宗也説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更何況是現在的中學生,那些也即將走出校園面對社會的人羣,其實説白了,他們也是學習保護自己,畢竟世人皆如此。

我遊蕩街上,雖然七點多了,但我仍然不想回家,回去了那裏也是一片黑暗,不到午夜,他們是不會回來的。我路過奶奶家,卻不敢走進去了,我和她沒有話可説,而且我害怕看見她寂寞空間的眼睛。

趕快買點東西填飽我自己,回去後好早點睡。我在肯德基的店裏,看着幾張熟悉的同學的面孔,我不由地想,我的臉也是和他們一樣面無表情麻木不仁的嗎?算了,算了,快回來吧,回到我的家,不,我的房子。

睡吧,也許這便只能是我的人生,我的世界。但,這不也是世人的世界和人生嗎?眾生平等是這個意思嗎?也許,人的一生不過如此吧?

晚安,上帝,希望明天會是個好天氣。

高考作文 篇3

一、 課題選擇説明

我為什麼選擇這個課題? 今年我有幸參加了上海市的高考語文閲卷,親歷了高考作文閲卷的高度緊張與辛苦, 非常幸運的是在作文閲卷過程中,我發現了那篇描述農民工子弟的,後來那篇被閲卷中心組評為滿分作文——成為上海市今年高考唯一的一篇滿分作文。滿分作文公佈後,褒貶不一,有人大加讚賞,有人極力痛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也有很多學生也向我質疑:高考作文評分是不是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到底有沒有絕對的標準?這個問題開始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不能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不澄清學生心中的迷惑,學生就缺少作文訓練的動力,也找不到作文訓練的方向,作文是高考語文的半壁江山,指望高考臨場碰碰運氣是多麼不負責任的心態呀。其實不用諱言,作文是主觀題,不可能像數學題那樣,答案是客觀的,分數是絕對的。既然是主觀題,作文批改自然帶有批閲者的主觀性,作文分數又怎麼可能是絕對的呢?每次作文具體得多少分確實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對於每一位能夠充分認識作文本質的態度嚴肅的閲卷老師來説,高考作文獲得高分,肯定有其必然的理由。這些必然的理由從根本上來説有哪些?我得讓學生明白,他們須心服口服才行。

二、 教學設計説明

我該怎樣讓學生髮現並認同作文高分的理由?對於作文獲得高分的理由,我已經作過深入的探究,並且有自己深刻的認識,我完全可以向學生灌輸我的理念,但是沒有體驗的知識最後還是屬於他人,發現的快樂永遠大於接受的快樂。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給同學們安排了充分體驗的過程和發現理由空間。我的教學設計分為三個步驟:課前準備、課堂安排和課外拓展。

1、課前準備設計説明

在正式作文指導前,我特別設制了《XX年上海市高考高分作文鑑賞作業單》,讓同學課外預讀並書面作業。這裏有兩點需要説明,一點要説明的是《XX年上海市高考高分作文鑑賞作業單》裏面的四篇,都是網上公佈的XX年上海市高考高分作文,其中一篇是滿分作文,另一篇題材相當敏感。我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這些作文已經經過專家認定,具有相對的權威性,一般來説也應該得高分;我特別選擇一篇題材相當敏感的高分作文,是想引起同學們的疑惑,並在教學中藉機加以説明:題材無禁忌,看你怎麼想,看你怎麼用。第二點要説明的是我讓同學課外書面作業是防止學生偷懶,是為了敦促學生課外認真閲讀,深入體會,有充分的時間尋找作文高分的理由。

2、課堂安排設計説明

課堂教學我安排兩個課時,先後分為六個教學環節,每一個環節的設計看似隨意,都藴含我的用苦良心。

⑴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説明。

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是“教師總評學生作文鑑賞心得”,我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對學的課外學習加以鼓勵,激勵哪些學習懶惰的學生。

⑵課堂教學的第二個環節説明。

課堂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是“教師請幾位同學分別朗讀自己鑑賞心得,教師書寫留存。”我之所以這樣安排是拋磚引玉,讓同學快速進入角色,思維逐漸興奮起來;教師板書留存,是增加內容的直觀性,也是為了方便後面歸納總結。

⑶課堂教學的第三個環節説明。

課堂教學的第三個環節是“教師請同學自由發言,補充鑑賞心得”,我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為了反饋交流更加充分,讓每一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都有展示的空間。

⑷課堂教學的第四個環節説明。

課堂教學的第四個環節是“教師請同學暢言對高分作文的質疑”,我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為了袒露同學們的困惑,讓同學們集中探討;

⑸課堂教學的第五個環節説明。

課堂教學的第五個環節是“教師歸納同學質疑的焦點,大家集中探討一個問題:緣何有質疑的作文高考能夠獲得高分?” 我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為了讓同學們在集體探討中進一步消除作文獲得高分理由的困惑,特別是那些題材敏感的作文今年為何得了高分?

⑹課堂教學的第六個環節説明。

課堂教學的第六個環節是“教師結合同學回答,歸納作文高分的.根本理由”。我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為了讓同學們在充分體驗之後,再和教師的作文理念對接,對作文獲得高分的理由有一個具體的全面的認識,為同學平時作文訓練提供有效的指導。

3、課外拓展説明

我認為好的不是臨場幾下子就能訓練出來的,而是平時修煉出來的。平時修煉的途徑很多,如多閲讀,多觀察,多體驗,多積累,不斷錘鍊我們的思想,不斷提升我們的境界。恰如人的影子,人的境界提高了,思想獨立了,自然也立竿見影。但是高三學生似乎與生活隔離了,生活圈子很小,視野越來越狹窄。這就需要老師提醒和援助。為此我自己編輯《時文閲讀》週刊,開闊學生視野,並鼓勵學生在可憐的時間裏保留自己的個性化閲讀,如閲讀各種影視畫報等。

結束語:我今天的説課就到此為止,如果教學設計中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專家及時指導。謝謝!

高考作文 篇4

多年經驗得結論,老師最愛議論文

不管是材料作文還是話題作文考生都應該儘量寫成議論文體裁,除非題目要求寫成其他體裁。

從我和其他老師的閲卷經驗來看,議論文相比其他文體來説其寫作有一個便捷的套路,就是古人常説“起承轉合”。所謂起,就是開門見山端出論點;所謂承,就是分析論點,指出如此會怎樣,不如此又會怎樣;所謂轉,就是轉而説開去,用舉例的方式證明論點,因而也是全文的主體部分;所謂合,就是全文結尾,與開頭部分遙相呼應,再次肯定論點。運用這樣一種便捷的套路,它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是輕車熟路地行文可以節省寶貴的時間;二來邏輯思維清晰,極富條理性;三來不會引起閲讀歧義,因此考試中閲卷老師通常更青睞議論文。

鳳頭豹尾得出彩,作文高分勝券穩

出彩的題目能給閲卷老師留下好印象,考生應該儘量運用知名的歌曲、歌詞、典故、名句、諺語、成語或者其轉化形式使標題新鮮動人,比如《給點陽光就燦爛》、《星期八的故事》等等,這個還要靠大家平時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琢磨多體會就能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

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作文的開篇須大氣磅礴才是,起筆就寫排比句,三句排比後再加兩句概述性的話做小結。第一段的字數大約佔作文紙的四行半,這樣的長度好似黃金分割一般最讓人“賞心悦目”。閲試卷的老師一拿到你的卷子開篇一讀便能感到一股氣勢並被深深吸引住。

作文最講究的就是“鳳頭豹尾”,結尾的好壞可以影響一篇文章的好壞,一個精彩的結尾,可以使文章燦然增輝;一個低劣的結尾,可以讓全文黯然失色。好的結尾不外乎就是歸納總結、呼應開頭、言簡意豐、發出號召、重申論點、發人深省這幾種。而且結尾在句式上以短句為主,整散結合。另外考生的字跡一定工整,常言道字如其人,閲卷老師通常不會給寫字漂亮的考生太低分。

哲理思考不可少,明確“十忌”做文章

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大多為提供材料寫議論文,考生只能在材料提供的範圍選題論述。首先考生應明確議論文是獎善懲惡的,是對人們進行規勸疏導的,因此必須有説服力,並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另外想要寫好議論文還要注意以下十忌。

一忌審題片面,要把握主旨。二忌論題貪大,要準確簡明新穎。三忌下筆拉扯太遠,要小巧俊美。四忌立意雷同,要獨僻蹊徑。五忌用例不當,要擴大幅射面。六忌“油水分離",要深入論證。七忌以敍代議,要敍得簡。

高考作文 篇5

作文是高考語文的重頭戲。考生如何唱好這出“戲”?前些日子,有着豐富高考語文閲卷經驗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蒞臨洛陽,為我市考生作《“高考體”作文弊端與解決之方》主題報告。

看清“六大關鍵點”

漆永祥表示,高考作文至少要反映當代青年的所思所想,是當代中學生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這是高考作文的底線。用真誠、真心、真情和樸素雅潔的語言,來描寫身邊的人和事,就是好作品。

要想寫出優秀的高考作文,漆永祥認為,需要把握住“六大關鍵點”:一是無論寫什麼題目與內容,要説實話、説真心話、杜絕虛假;二是要有感而發,寫真實的事情,寫自己的體驗與感受,不是杜撰遙遠古老的“故事”;三是要切合題意,不能離題萬里,想説什麼就説什麼,或者過猶不及,一定要在審題立意上“擊中十環”;四是儘可能寫自己的日常見聞與身邊故事,敢説真話,不是默寫宿構的成文;五是作文寫作講究“法”,純粹用所謂技巧寫不出好作文,太多技巧反而讓文字失去靈魂,考生需要多閲讀、多積累、善於觀察,才能寫出真實感人的細節;六是辭藻不一定非要華美,不一定非要用排比句,不一定要講“高深”的大道理,要學會以小見大。

寫好作文,與考生以下方面有關:個人語文素養和修為,語文基礎知識儲備,對所學知識能否真正理解與靈活應用,寫作者自己的生活體驗與閲歷,對生活與社會的觀察能力,熱愛生活熱愛父母師友,個人性情愛好與寫作方式。

規避這些問題

漆永祥説,從這麼多年的閲卷經驗看,高考作文常見的錯誤包括語文、歷史及其他知識性錯誤,審題跑偏、只抓點不抓面等,考生要多讀幾遍材料,有大局觀念。

此外,這些寫作問題需要規避:不假思索、倉促開筆;不慮大局,現抓現炒;東接西拼,鬥湊成篇;內容空洞,不知所云;最為大忌,中途更轍。

漆永祥説,寫作,其實就是寫自己,寫自己的感受,寫自己的生活、甘苦、體會,寫自己的靈魂。任何寫作都有一定目的性,就是發現、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而非空發議論,考生要結合題目材料,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高考作文 篇6

合適的標準猶如一面旗幟,在人生旅途上引領着我們前行。因此,給自己一個合適的標準,我們才能贏得人生。

合適的標準就是做事的準則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瞭解自己,也瞭解他人,不虛妄,不菲薄。

人們把蛋白質含量極其豐富而又十分廉價的大豆,用鹽滷點制豆漿的標準發明了豆腐,豆腐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大豆的命運。豆腐有利於人體對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並適應了不同地區人們的口味和喜好。有了這樣的標準,普通的大豆就得到了昇華。

可見,合適的標準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重慶鳳凰山古聖寺創辦了一所育才學校,收容抗戰烽火下的難童。為了不受的控制,他不要政府的經費,組織師生四處募捐。他宣佈一條紀律,募捐所得點滴歸公,任何人不得藉故暫借或挪用。一次,他到很遠的地方募捐,收穫頗豐,此時他已經飢腸軲轆、體力不支,但他也不肯動用一分公款,而是連夜趕回了古寺。面對責任,他一點也不含糊,堅持踐行自己的準則,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也正因如此,他贏得了後人的景仰。

合適的標準是正確定位人生的尺度。一個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峯,當他攀到8000米時就返回了。下山後,很多人非常惋惜地對他説:“你應該繼續攀登,因為你離頂峯只有800多米的距離,這樣放棄真是遺憾!”但這個運動員説:“我知道我自己,我的能力只能達到8000米。”8000米,就是這個運動員的標準啊!試想,若他繼續攀登,面臨的結果有兩種:一是突破極限,到達山頂;二是在低温低壓下永埋冰雪之中,前功盡棄。成功的標準有很多種,但試想,如果離開了生命的存在來談標準,意義何在?我們不得不對這位運動員肅然起敬,“我知道我自己”“只能達到8000米”,他用適合自己的標準來定位人生,最終找到自我價值,同樣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合適的標準是找到快樂幸福的路標。愛因斯坦一生過得極為快樂,祕訣在於他有一個生活標準,即“四不”:不求人,不求名,不求利,不求掌聲。他還表示,“四不”使他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從事科學研究,生活充實了,就有一種被幸福包圍的感覺。大豆命運的改變,正在於它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標準,讓生命價值得到了昇華。讓我們放下工作的重擔,拾起生活的平淡,原來幸福就在身邊,合適的標準讓我們每天都能快樂盈懷。

面對責任,面對困境,面對生活,給自己定一個合適的標準吧,我們將迎來嶄新的人生。

高考作文 篇7

當大家來到這個世上時,上帝便在大家每個人的心中播了一顆叫做夢想的種子,而大家的任務便是通過不懈的努力來使它生根發芽,讓它開出最絢爛的花朵。

興許命運給大家的逆境大於幸運,但正如奧斯特洛夫斯基説的那樣:生命的洪水奔流,不遇見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有一位孤獨的年輕畫家,除了理想,他一無所有,為了理想,他毅然出門遠行,來到堪薩斯城謀生,他將他的作品拿給編輯部,但主編認為他的作品缺乏新意而不予錄用。他和所有出門打天下的年輕人一樣,他初嚐了失敗的滋味,但他不忘初心,堅持着自己的理想,再一次去嘗試,雖然他又失敗了,但他還是沒有放棄,秉着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他最終成為了美國最負盛名的人物之一一一才華橫溢的沃爾特迪斯尼。他遭到那麼多的困難,但他仍不忘初心,在創作中他得到了永生。

大家處在激情飛揚的青春年華。青春,一個美好的字眼,一個夢想成真的最好時機。興許在追逐夢想的途中,有很多人都與大家背道而馳,逆境重重。但泰戈爾説過: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場對種種困難無盡無休的鬥爭,一場以寡敵眾的戰鬥。青春,不是大家拿來揮霍的資本,而是大家拿來拼搏的基礎。也許很瘋狂,但那又怎樣,不忘初心,堅定地一步步地走下去。也許,青春早已逝去,但卻仍堅持自己的初心,這也是一種成功。

保羅説:有些人到了老年才第一次體驗自己的青春,他一生都在碌碌無為中度過。他5歲時父親便去世,14歲時他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涯,他在農場幹過雜活,但一點都不開心,18歲時,他的太太懷孕的同時,他又被解僱了。他後來什麼都試過了,但什麼都失敗了。時光飛逝,眼看一輩子都過去了,而他卻一無所有。若不是有一天郵遞員給他送來了他的第一份保險支票,他還不會意識到自己老了。隨之他身上的一點東西憤怒了,覺醒了,爆發了,他開始拿着自己的退休金支票,並用它開創了新的事業。今天,他的事業欣欣向榮,而他,也終於在88歲高齡大獲成功,這個到該結束時才開始的人就是哈蘭德?桑德斯,而他所創的便是肯德基。青春易逝,但那又如何,堅持自己的初心向着成功而努力,也會邂逅永生。

堅持自己的初心,大家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大家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不忘初心,在不朽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高考作文 篇8

回望百年前,在列強的鯨吞蠶食瓜分豆剖中,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陷入了苦難的深淵。無數冷酷的事實把一個異常尖鋭的問題擺在中國人面前:中國是不是要滅亡了?它像可怕的噩夢那樣,沉重地壓在每個愛國者的心頭。“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山華嶽低”,便是這種屈辱和憤懣的真實寫照。面對亡國滅種的“時代問題”,孫中山第一個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喊出了中華民族埋藏已久的心聲。

一個口號就是一面旗幟。在這面旗幟的召喚下,一代又一代中華優秀兒女奔走呼號、殊死抗爭,才有了清末志士仁人的放眼向洋,才有了辛亥革命的驚雷炸響,才有了帝制的結束、民國的誕生,才有了新主義新政黨的崛起......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先輩未竟的理想事業,高擎真理的火炬,在荊棘叢生的密林中走出了一條直奔光明的大道,使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如今,在中國這塊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孫中山先生和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的理想,日漸化為輝煌的現實,中華民族日益從封閉走向開放,從保守走向改革,從貧窮走向富強,書寫了歷史嶄新的篇章。然而,那一代人從心底裏喊出的“振興中華”的鏗鏘之聲,那一代人苦苦思索和探索的歷史軌跡,那一代人的理想信仰和精神追求,卻並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仍然那麼強烈地扣人心絃、催人奮進。

一個民族是需要有一種精神來支撐的。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們對民主共和的信仰和追求,凝聚成矢志不渝的奮鬥精神。用鮮血和生命去實踐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甘為“四萬萬同胞受死”,這種愛國情懷和不懈奮鬥的精神,具有超越時空、經久不衰的永恆魅力

是我們血液裏的鐵和鈣,是我們的精神脊樑和力量之源。正如一位學者所説:凡是有凝聚力、向心力、進取心的民族,都對自己艱苦卓絕的奮鬥傳統有一種光榮感和敬畏心,都會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加以褒揚和傳承。

一個國家是需要在變革中展示作為的。孫中山先生總結19世紀百年曆史並思考人類文明走向時,提出“百年鋭於千載”的論斷。他們所開創的歷史偉業,猶如在荒蕪原野上開闢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雖然這條路不免坎坷崎嶇,但它是通往中華民族的復興之門。大

國自有大定見。作為一個文化積澱深厚的大國,中國不會跟着別人亦步亦趨,不會照搬其他模式。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對振興中華崇高理想的最生動實踐,是對革命先驅的最好告慰。今天我們所走的是一條前所未有的變革之路、創新之路、特色之路。

當年,孫中山先生如是寄語:“我輩既以擔當中國改革發展為己任,雖石爛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敗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難而縮步。精神貫注,猛力向前,應付世界進步之潮流,合乎善長惡消之天理,則終有最後成功之一日。”只要我們志存高遠,奮發努力,為了遠大目標而心無旁騖,淡定執着,我們也會如先輩那樣,在迴應時代問題中不斷創造新的業績,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