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七年級語文下冊《傷仲永》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下冊《傷仲永》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57W 次

《傷仲永》重在一“傷”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後的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後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傷”字背後的含義是傷什麼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其意在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為仲永也。聰明弟子,宜懸為座右銘”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穫。

七年級語文下冊《傷仲永》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和文章對話。學習文言文究竟讓學生學什麼?是單純地讓學生學習一些文言知識呢,還是讓學生學習、吸取思想精華和優秀文化呢?我認為,後者的價值要比前者大得多。眾所周知,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來,文言文的閲讀教學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教師逐字逐句講解的極端,一個是學生用主要精力做習題的極端。教師大都喜歡上文言文,因為上文言文可以大講特講。一處不講,學生便一處不懂,教師豈能放心?不可否認,有些教師講字、詞句,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這種口傳耳受,學生只有聽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識只能使學生了解文章裏的一點一滴,卻不能使學生感知文章裏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學生心動神搖。學生喜歡做習題,是為求得分數,不是為求得“營養”。所以,他們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脈。上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試的負面影響,即圈劃ABCD。學生在做習題的時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對了,得了分,也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只取文章“骨骼”,拋棄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語文變成面目可憎的骷髏。

那麼,怎麼解決這兩個極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強對話。誦讀其實是古人早就指出來的一條正確道路。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裏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都需要反覆誦讀,牢記在心的。只要學生反覆誦讀了,他們總會對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誦讀之後,還需要進行對話。只有對話,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那些對話是學生自己的閲讀感受,最直接,最真實,最動人,也最有價值。

在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時,我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就是想讓學生和仲永進行對話。由於學生的閲讀角色發生了轉換,他們成了仲永的老師,讀書就格外小心了。一下子把學生讀、思、寫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讓學生寫評語,學生由仲永的同齡人變成了評論者,他們的角色發生了轉換,閲讀的視角也就發生了轉變。這種轉變,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很重要的。也許他們對某一個字的意思或者用法還沒搞明白,但那並不妨礙他們和仲永的對話。他們和仲永的對話過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的過程嗎?不就是他們吸取營養,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嗎?這不比單純記住一字一詞有意義得多嗎?

初中的文言文教學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正確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養成閲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所以字、詞的積累還是很重要的,不是不要落實,關鍵是方法。

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瞭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惋惜,並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給學生展示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

在平羅四中給七年級(2)班的孩子們上完《傷仲永》這課後,我感觸頗深,首先,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表現在老師要求學生必須預習課文,並且老師親自一個一個地檢查。這些不僅僅是在培養學生的習慣,更是在幫助我順利的完成本次公開課,在此,我特別要感謝周春老師。其次,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都比較高,學習起來就比較容易了。

在本次講課中還有很多不足,希望聽了我的課的老師們能給以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