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5W 次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

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

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標:

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

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説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瞭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繫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

好學教育:

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着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採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加大教學密度:

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優化教學過程:

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2)

好學教育:

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鐵的性質是現行教材(人教版)第六章第一節內容。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非金屬元素氧、氫、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學習了本章內容之後,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將較為完整,同時本節內容的學習也為第八章中金屬活動性順序和酸、鹼、鹽的知識奠定基礎,而且本節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可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視野。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A.瞭解鐵的物理性質,掌握鐵的化學性質。

B.學會鐵製品的一般防鏽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A.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初步學會運用對比、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並用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

B.通過符合認識規律的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A.通過探究性學習,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習興趣,並樹立珍惜資源、合理利用資源的觀念。

B.通過宣化鋼鐵公司的發展史及我國鋼鐵史的.學習,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好化學的志向。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鐵的化學性質

(2)難點:A.鋼鐵製品鏽蝕條件的探究

B.學生對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理解。

二、學情分析及教材處理

1.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鐵製品已是司空見慣,對鐵的一些物理性質也有所瞭解。因此,對於鐵的物理性質,可採用以生活中常見的鐵製品入手,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分析、討論、歸納。關於鐵的化學性質,在本章之前已經學過了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鐵與酸的反應,在學習氫氣的實驗室製法時也曾接觸,則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導,進一步學習。

2.教材處理及意圖

(1)課前佈置學生調查宣化鋼鐵公司生產發展情況,鋼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我國的鋼鐵發展史及產量情況等資料的收集。每一組推選一人課堂發言,教師評價總結後轉入鐵的性質學習。這樣處理能使學生自主認識身邊常見物質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瞭解化學與社會、技術的相互聯繫,學會收集處理信息,同時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鐵的物理性質主要通過討論題的形式完成,教師選取生活中的鋼鐵製品為例,由學生討論各應用了鐵的哪些物理性質。在此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認識金屬物理性質的一般順序和方法。

(3)鐵的化學性質採取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例如,在學習鐵跟氧氣的反應時,在學生了解鐵絲在純氧中能夠燃燒但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憶在空氣中點燃鎂條的實驗,探究鐵鎂兩種金屬跟氧氣反應時的條件的差別,得出鎂比鐵活潑的結論。在學習鐵與酸反應時,由氫氣的實驗室製法導入,學生親自動手做鋅、鐵、銅與酸混合的實驗,探究鋅、鐵、銅的活潑性差異。學習鐵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時,則通過一個新奇的實驗導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銅溶液,片刻取出,鐵刀變成了銅刀,引導學生分析其中奧妙,探究反應的實質。如上的教材處理目的在於使學生通過觀察現象;比較分析;歸納結論;總結規律的過程,獲得主動發現的快感,增強了學習興趣。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2.瞭解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及合金的特點。

3.瞭解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觀點,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質的觀念。

3.樹立為社會進步而學習化學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係。

難點

1.培養學生運用探究方法得出相關結論的能力。

2.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工具

投影儀、金屬製品(如曲別針、鋁箔、銅絲、水龍頭等)、金屬製品的掛圖(如飛機、坦克、輪船等)、鐵架台(帶鐵圈)、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片(鐵片、銅片、鋁片)、乾電池、小燈泡、導線、酒精燈、火柴、砂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碳、氧等非金屬的性質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種元素中約有80%為金屬元素,這些金屬元素在生產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廣泛的用途。本單元我們將學習一些常見金屬的性質、用途和冶煉方法等。

二、新課教學

1.展示一些金屬製品(如訂書釘、鋁箔、銅絲電線、不鏽鋼水龍頭等)和金屬製品的圖片(如火箭、坦克、輪船等)。

[分析]常見的材料很少有純金屬,多數為金屬的合金,即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以及它們的合金。金屬材料種類繁多,與人類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

[提問]同學們知道人類是從什麼時代開始使用金屬材料的嗎?想了解金屬材料的使用歷史嗎?

[小結]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鋁的使用→鈦的利用

我國從商代開始使用青銅器,春秋時期就會鍊鐵,戰國時期會鍊鋼,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鋼和鋁合金材料,鈦被認為是21世紀最有前景的金屬材料之一。

2.與學生一起欣賞課本第2頁的兩幅圖。

鋁的利用要比銅和鐵晚得多,那僅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於鋁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蝕等優良性能,現在世界上鋁的年產量已超過了銅,位於鐵之後,居第二位。下面,我們就以銅、鋁、鐵為例,對金屬的物理性質進行探討。

[板書]一、金屬的物理性質

【活動與探究】根據教師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分組實驗探究:

請學生取三塊同樣大小的銅片、鋁片和鐵片。

(1)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然後用細砂紙打磨,再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

(2)試試它們是否容易被彎曲、折斷,並感覺一下它們的硬度。

(3)感覺一下它們的質量大小,由此判斷它們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屬片的一端,在酒精燈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實驗安全:時間不要長,防止燙傷),試試它能不能導熱。

(5)用電池和小燈泡試試它們能不能導電,並比較燈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鐵錘錘一下(驗證金屬的.延展性)。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思考、討論、總結:

(1)金屬都有顏色、有光澤,純淨的鐵和鋁為銀白色,銅為紫紅色。

(2)金屬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屬能被彎曲,而且不易折斷。

(3)金屬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屬有輕金屬和重金屬之分,如鋁為輕金屬,而銅為重金屬。

(4)金屬具有導熱性。不同金屬的導熱能力不盡相同。

師:金屬的這一性質決定了它們可應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們可用作炊具、餐具、熱交換器、散熱器等。

師:在製造餐具的材料中,鋁、鐵製品最多,但需注意人體若攝入鋁過量,可能導致大腦遲鈍,故餐具最好少用鋁,多用鐵,因為鐵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元素。

(5)金屬具有導電性。不同金屬的導電能力不盡相同。

(6)金屬具有延展性。

討論:什麼是延展性?(抽成細絲的性質為延性,打軋成薄片的性質為展性。)

(展示細鐵絲、銅絲、鋁箔等)

師:金屬的這種形變説明金屬具有什麼性質?

生:延展性。

師:對!金屬的延展性決定了金屬一般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便於加工製造。

[討論](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屬都是固體?

(2)金屬用砂紙打磨前後,其顏色和光澤是否相同?説明了什麼?

(3)製造飛機或機械底座對金屬的密度和硬度有什麼要求?

(4)炊具加熱時有沒有熔化?説明炊具的熔點怎樣?

(5)燈絲是用鎢絲製成的,説明鎢的熔點如何?鎢可能還具有什麼性質?

學生討論並總結:

(1)常温下,汞即水銀是液態。

(2)説明有些金屬在打磨後可能與某些物質反應而使表面的金屬光澤失去。

(3)製造飛機的金屬密度小,機械底座的金屬密度大。兩者為防止變形都需要有較高的硬度。

(4)製造炊具的金屬熔點一般較高。

(5)鎢的熔點很高,同時具有導電和導熱性。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探討結果,總結出金屬的物理性質,並用簡短的語言進行回答。

生分組討論、歸納、總結並彙報。

師總結並板書:常温下為固態(除汞外),有顏色和光澤,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熔點較高,密度、硬度因金屬的不同而不同。

師:物質的性質和用途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生: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

[板書]二、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

師:物質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質決定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一些常見金屬物理性質的比較。

[投影]一些金屬物理性質的比較

師:請大家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展示]

(1)為什麼菜刀、鐮刀、錘子等用鐵製而不用鉛製?

(2)銀的導電性比銅好,為什麼電線一般用銅製而不用銀製?

(3)為什麼燈泡裏的燈絲用鎢制而不用錫制?如果用錫制的話,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4)為什麼有的鐵製品如水龍頭等要鍍鉻?如果鍍金怎麼樣?

生討論回答:(1)因鐵的硬度大於鉛,鉛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鐮刀用鉛製,用的時候刀刃容易捲起來;而錘子用鉛製,很易變形。

(2)電線用銅製而不用銀製的理由:①銀在自然界的含量少,價格昂貴;②銀的密度大,不易架設。

(3)燈泡裏的燈絲用鎢制是由於鎢有較高的熔點,且易導電。若用錫制的話,燈絲導電產生的熱量易使燈絲熔斷(因錫的熔點低),從而影響燈泡的壽命。

(4)水龍頭鍍鉻:①可增加水龍頭的硬度,而使其不易變形;②不易生鏽;③鍍鉻可使水龍頭變得美觀大方。鍍金雖然更好看,更耐腐蝕,但不經濟。

師:根據以上討論結果並結合實際思考:物質的性質是否是決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認為還需考慮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質決定。還需考慮價格、資源、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廢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對環境的影響等。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份資料。

[投影]

金屬之最

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鋁

人體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鈣

目前世界年產量最高的金屬——鐵

導電、導熱性最好的金屬——銀

硬度最高的金屬——鉻

熔點最高的金屬——鎢

熔點最低的金屬——汞

密度最大的金屬——鋨

密度最小的金屬——鋰

師:你能很快記住它們嗎?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賽一賽,看誰是冠軍。

板書

第八單元 金屬和金屬材料

課題1 金屬材料

第1課時 金屬的物理性質

一、金屬的物理性質

常温下為固態(除汞外),有顏色和光澤,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熔點較高,密度、硬度隨金屬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質性質決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質決定。還需考慮的因素:價格、資源、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廢物是否易於回收利用和對環境的影響。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學生自主探究解決金屬材料的課題為中心,引導學生從故事化的教學情境入手,由學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並用交流、實驗、設計、討論等方式,得出如何區分常見的金屬和非金屬以及金屬的物理性質和用途的關係,學生掌握得較好。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4

21.第六章 化合價 (新授物質課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常識性介紹化合價的涵義;瞭解常見元素、原子團化合價;初步學會應用。

能力培養:結合課堂上對問題的設疑、解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從課堂練習中培養、鞏固學生應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通過化合價基礎知識的學習,鍛鍊學生的記憶力。

科學思想:在學習元素化合價的知識更新中,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教育。

科學品質:隨着課堂上對化學問題的層層置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合作精神和創造意識以及克服困難的持久力。

科學方法:在對元素化合價的學習中,使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從現象到本質、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法。

重點、 難點:化合價的概念的建立;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形成規律性認識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請寫出氯化鈉、氯化氫的化學式。

請一個學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學生練習。

承上啟下,創設問題情境。

根據原子團結構回答:為什麼在氯化鈉中鈉原子與氯原子的個數比為1:1,在氯化氫分子中是一個氯原子與一個氫原子結合在一起嗎?

學生思考討論後回答

實事求是地分析事實,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Mg Cl H O的核外電子排布情況

根據上圖討論:鎂與氫,氫與氧之間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四人一組討論,動腦思考,動口參與,加以猜想,探索,然後請一個組的代表發言,其它組糾正補充。

用提問的方法激疑,用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培養集體主義的合作精神。

討論提綱

①Mg Cl H 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

②鎂與氯,氫與氧各是靠什麼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③在氯化鎂、水分子中,原子個數比各是多少?

①四個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Mg為2個,Cl為7個,H為1個,O為6個。

②在氯化鎂中鎂失去最外層兩個電子形成Mg2+,Cl得電子形成Cl—,相反電荷數的離子互相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MgCl2。在一個水分子中,一個氫原子的兩個電子與一個氧原子提供的兩個電子形成兩對共用電子對,形成了穩定的共價化合物水。在水分子中,氧原子比氫原子對電子的吸引力稍強些,所以電子對偏向氧的子一方,因此氫為正價,氧為負價,但整個分子仍為電中性。

對NaCl、MgCl2、HCl、H2O的化學式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原子個數比。

一、化合價的定義:一種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的一定數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質。

思考後小結:根據原子結構,元素的原子在化合時,個數是一定的。

結合這四個化學式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概念。

把討論的結果上升到理論。

學習新概念。

課本80頁第二小節:

閲讀提綱

化合價的數值在離子化合物中如何判定?在共價化合物中如何判定?

閲讀,思考,理解

分組討論總結,請代表發言,大家加以補充。

激疑,探索,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元素化合價的判定

填寫小表:

價數

正價

負價

離子化合物

得失電子數目

失電子原子顯正價

得電子原子顯負價

共價化合物

共用電子對數目

電子對偏離顯正價

電子對偏向顯負價

根據閲讀結果填寫表格,填好後,反覆看兩遍。再現上述閲讀內容。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及科學方法。

課堂練習

1.確定水中,H的化合價為___價,原因是___個H與___個O共用___對電子,電子對偏___H。O的化合價為___價,原因是___個O與___個H共用了___對電子,電子對偏___於O。

2.確定氯化鎂中,Mg元素化合價為___價,原因是__個Mg___電子,Cl元素化合價為___價,原因是___個Cl原子___電子。

同理練習:CO2中碳與氧元素化合價的確定。

MgO中,鎂與氧元素化合價的確定。

請學生説出答案。

鞏固知識。

再現知識。

培養學生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

課本第80頁至第81頁內容。

閲讀提綱

1. 在化合物中,氧、氫、金屬、非金屬元素,通常顯價規律是什麼?

2. 有些元素在不同的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化合價嗎?

3. 找出有關化合價中“兩個零”的敍述是什麼?

根據

閲讀結果,歸納小結,請學生描述,再現閲讀的內容。

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入科學方法。

三、化合價的規律

1. 在化合物中,情況如下:

氧為—2價;

氫為+1價;

金屬元素為正價;

非金屬元素為負價;

在非金屬氧化物中,氧為—2價;

另一種非金屬元素為正價。

2. 兩個零:

在單質中,元素化合價為零

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

3.元素的變價:許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條件下可顯示不同的化合價。但在一種化合物中元素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價態。

練習判斷各元素的化合價:

1. H2 O Cu Fe S

2. H2O CO SO2

3. Fe2O3 FeO Fe Cl2 FeCl3

複習,固新知識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態度及科學方法。

小結:1.元素化合價的確定方法;

2.化合價的一般規律。

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學生在此課中表現良好,對一些抽象難於理解的概念學生都認真聽講,從課後的小結來看學生掌握情況也很好。這樣好的學習勢頭應加以適當鼓勵,突破全書中的最難的知識點。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2)瞭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3)初步認識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些常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測定空氣裏氧氣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瞭解空氣的組成;

(2)通過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的比較,瞭解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

(3)通過對空氣污染情況的調查,知道空氣污染的危害,學會一些簡單的防治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瞭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危害;

(2)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內容分析】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大類物質。空氣是人人都離不開的物質,由於看不見,摸不着,學生只知其重要,卻又不十分清楚空氣到底是什麼。

本單元選擇空氣和氧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因為小學自然課中對空氣和氧氣的知識已有過介紹,如空氣有體積、有質量、形成大氣壓、空氣流動就形成風等;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們在自然界分佈極廣、是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條件、是化工生產的廉價資源;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是人類須臾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還因為氧氣是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元素,它能與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過對它們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選擇以空氣為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的。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內容的安排既不能與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重複,又應以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

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繫,並逐步深入。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保護空氣(污染與保護)總的看來,本課題教學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可以説不存在什麼教學難點。

本課題主要研究空氣的成分及空氣污染的有關知識。小學自然課中學過有關空氣的知識,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從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把“空氣”作為較系統地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開始,有利於引導學生進入化學殿堂。

【教學模式】

調查與討論,實驗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利用電腦播放一段身邊美麗的自然環境,藍天、白雲、溪水、綠樹、陽光,引出我們須臾離不開的空氣

請大家做個深呼吸,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實例來説明無色無味不易察覺的空氣確實存在嗎?

討論發言:

能夠説明空氣確實存在的實驗或實例。

學生互相評價。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鬆心情,暗示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繫。

引導學生探究,激發探究慾望,激活學生的思維。

實驗導學探究原理

(過渡) 出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並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仿照這個着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

[實驗2—1]所需的儀器,並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説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並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聽故事、思考問題:

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了1/5的?

搶答有關問題。

連接裝置,進行實驗,觀察現象並及時記錄。

通過搶答,鞏固舊知,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知道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通過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究過程,體驗實驗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

觀察記錄分析討論

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麼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

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

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

由於紅磷燃燒消耗了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實驗現象;

2、小結並交流成功的經驗;

3、尋找並分析失敗的原因。

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範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

分析討論

1、根據拉瓦錫的研究結果,氧氣約佔1/5,而我們在實驗中,為什麼氣體減少的體積小於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紅磷熄滅後瓶內還有沒有殘餘的氧氣?

分組討論、交流結果:

1、水面上升不滿1/5的原因有:①裝置漏氣或紅磷不足等;②當氧氣含量低時,紅磷不能繼續燃燒。

2、沒有對實驗現象作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歸納總結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閲讀教材的有關內容,歸納空氣的組成成分,形成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化學符號。

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範表達能力。

觀看課件

播放課件空氣的成分測定

觀看思考

通過課件,加深學生對空氣成分的測定的認識

收:

分析討論

合 :

得出結論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淨物?(小結)

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這樣的物質叫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於純淨物。

比較各物質的異同,歸納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

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總結

回憶歸納總結本課題知道了哪些知識?

引導總結本課題內容要求。

讓學生了解空氣的成分。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

2.知道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關係密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具體的事例,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並渴望瞭解化學的情感。

2.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二、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2.培養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並渴望瞭解化學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

四、教學準備

教學設備:投影儀,計算機,教學課件。

實驗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寫好“化學”字樣並晾乾的濾紙,事先用酚酞溶液畫好“小笑臉”並晾乾的濾紙,稀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濃氨水。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7

化學是初三學生剛接觸的一門課,我相信只要師生齊心協力,一定可以將化學學好。在過去的教學工作中,讓我收穫最大的是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對於每一位教師而言,發現問題、並從問題和困惑中去尋求解決的辦法是自身提高工作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而要走通這條途徑就必須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探尋失敗的教訓!

我在教學工作中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備課要被學生,才能講好每一節課。備課是教師課前所作的準備工作。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它既有明確的意義又有大致的範圍,因此上課前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通過認真備課來了解教學大綱、熟悉教材、收集和組織材料,更應從備課活動中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減少教學時的不確定感,找到一個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就會顯著提高。 教學實踐中,我更多的是從教材、教參出發來進行備課,很少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教學中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我自認為講解分析清楚的時候,學生卻不知所云、鴉雀無聲;當我自認為內容簡單、不必強調時,學生卻常在此出現錯誤;當我自認為學生在考試中能取得較好成績的時候,學生的成績卻讓我慘不忍睹。經過反思,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加以改進,備課環節更注重“備學生”。我發現我所教這三個班的學生大多數缺乏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更缺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他們更多的是寄希望於老師直接的講解。這一點與正在實施的“課程標準”中對學生能力培養目標是背道而馳的。要讓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就得先讓他們學會主動思考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陳述應少,提問應多,學生思考與回答問題的機會就多了。讓學生在不經意中樹立這種觀念——想知道為什麼,不能再坐等老師的講解,自己要先行思考。對於後進生,我將教學要求適當降低、教學進度適當減緩、課後作業量適當減少,讓他們覺得這門課程並不難學、並能保持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二、老師幽默,學生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我們教師工作的動力基礎,要善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調節課堂氣氛的能力,要敢於和學生説笑話。天南的、地北的.、國內的、國外的、與化學有關的、無關的。有的學生説水是由h2 和o2組成的,我説“那壞了,h2 和o2是氣體喝一口你就飄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飛機的感覺,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會飛向美國了。同學們想,如果在空中點火抽一支煙,什麼結果?”,同學們吆喝“爆炸”,因為h2 和o2遇火可能發生爆炸,我説那只有唱“傷心太平洋”的份了,生哈哈大笑。學生要喜歡這課,肯定要先喜歡老師,如果哪位老師很幽默,學生肯定喜歡與他交流。喜歡老師,就會主動接近老師,肯定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三、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熱愛所教的學科,要找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找一種與學生分享快樂的感覺;用某老師的話説“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學習熱情。”

四、抓住每一個教育的契機,不放過任何一個教育的最佳機會。如: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在上第一節化學課時要用最短的時間認識所教的所有學生,下課後不看花名冊能認識各位學生。 “張三,你很聰明” ,“李四,第二節課你就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實在沒有話説,就“認識你很高興”,利用這短短的5分鐘,讓學生知道老師很瞭解他們,加強了師生間的聯繫。 再如:老師檢查目標作業時,有的學生自信地説“老師,你看”,有的則説“沒問題!”,再看部分沒有做完作業的同學只有不好意思的份了,老師則説“很多同學作業寫得很好,老師都很受鼓舞,一定盡心教好同學們,你不受鼓舞嗎?下次作業你能主動給老師看看嗎?”

五、課堂設計懸念,撲捉學生亮點。課堂教學要有懸念,要利用問題或問題組給學生提供閃光的機會,讓學生告訴學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體積如何?猜一猜,有猜大的,有猜等於的,有説不知道的,但有許多學生説“小於”,而且還能説的同學們心服口服,一個小問題就能增強好強心、好奇心,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下課前留一些新穎、難度較大的小題目,告訴學生“老師等待着你的結果”,往往是當天就有許多學生在課間圍着老師,“答案是幾?”“我做的對不對?”,熱情特別高。

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師的教學要有特點,形成規矩,並且要引導學生儘快適應教師的教法。①新課堂堂清,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輕鬆、愉快。最笨的辦法:講完後領學生集體讀一遍、集體背一遍、個別學生再檢查一遍。②課前作業必檢查,哪怕寫一個或幾個關鍵字,也能顯現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③習題講評課,要求學生拿起筆,把題目種的關鍵字、關鍵次劃出來,把牽扯到的計算式子列出來,答案自然就明確了,下次再見到類似的題目,眼睛肯定會一亮。教有規矩,學有方圓。在學生適應老師後,他們就知道了老師要講那一個題、以哪一種物質為例、甚至説哪句話,表現出學生較強的主動性。如:在講化合價時,九年級六班一名男同學不等老師開口就一邊聚首,一邊對同學説“老師肯定要問誰把化合價標在題目上”,真是説道老師的心裏去了,很高興,因為學生知道老師要求他們做什麼,知道老師喜歡什麼。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適應老師,走在教師的前面,佔領學習的主動權,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每節課後必反思。一節課有很多問題或情景,課堂上的效果不一定與我們設計的一樣,那麼我們就應該反思一下原因,記下這節課的不足,為以後的每堂課做好準備。

總之,作為一位老師,無論多忙都應該先反思自己一節課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成長,在不足中尋找自己的失誤,成就自己,成就學生。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8

目標與要求

知識與技能

l 能瞭解化學式和相對分子質量的涵義;初步掌握並運用化學語言——化學式的書寫及其意義。

l 知道並熟練記憶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

l 能用化學式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並能利用化合價推求化學式。

過程與方法

l 能根據物質化學式進行如下計算:計算相對分子質量,計算物質組成元素的質量比,計算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l 通過調查和分析某些商品標籤或説明書上標示的物質成分和含量,感受並讚賞化學對改善個人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

教學建議

1、本課題內容較多,建議分兩課時完成。

2、關於圖4-11化學式H2O的教學,最好是從實物水以及水分子模型出發,來認識水的化學式H2O的宏觀和微觀意義。看整體還是看局部?突出數字還是強調符號?並引申出符號前面加數字的'含義。然後來一個節目表演:超級模仿秀,我行你行他也行!完成課本P79 討論題。最後由學生概括總結出符號周圍數學的含義。

3、記憶化合價或編寫化合價韻語、歌謠或快板,在第一節課上佈置,第二節課前5分鐘交流,檢查,選取其中琅琅上口的“作品”予以“推廣應用”。課後將所有交上來的口訣都張貼在教室裏,以肯定同學們辛勤勞動的成果,保護他們探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講練結合。對於化學式的寫法與讀法,其活動與探究應在課堂上完成,最好是採取小組競賽的方式看誰做得又快又準。

4、關於相對分子質量計算的教學。建議採用教師啟導學生自學討論互糾概括小結應用實踐形式組織教學。

5、創設問題情景,創新遷移應用。可以改編或自編聯繫實際的題,培養學生的臨場閲讀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猜想假設能力和遷移創新能力。

6、關於藥品標籤的教學説明。收集一些化學藥品的標籤,教給學生如何查看它們的成分、含量或純度,並適當講解化學試劑按純度分級的情況。課後佈置學生探究:按組分配不同的任務,分別收集食品包裝、飲料標籤、洗滌用品標籤、塗改液標籤等,從中你瞭解哪些知識,談談你的收穫。將學生們的作品予以展示。此目的是培養學生關注和關心產品説明書的意識。

賽一賽,看誰填得快。

物質名稱

化學式

含幾種元素

哪幾種元素

屬於單質

還是化合物

一個分子中

含幾個原子

水銀

氫氣

二氧化硫

初中化學化合價與化學式

硝酸銨

NH4NO3

鹼式碳酸銅

Cu2(OH)2CO3

初中化學化合價與化學式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9

一、引入:

思考與交流:我們學過哪些分類概念呢?

二、課堂教學:

※純淨物和混合物

(一)問題、任務引領(PPT出示下列問題)

討論①:

1、什麼是純淨物?什麼是混合物?你是怎樣區分的?請你各舉2個例子。

2、找出下列物質中的純淨物與混合物,並説出你的判斷依據。

①空氣②氯化鈉③液氧④氫氧化鈉

⑤鐵⑥赤鐵礦⑦乾冰⑧鋁合金

屬於純淨物的有:;屬於混合物的有:

(二)自主學習

1、學生自主做題,教師巡視指導。

2、分小組討論答案或結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師指名小組代表回答問題。

(四)教師小結:以表格形式歸納純淨物和混合物的關係。

※單質、化合物、氧化物

(一)問題、任務引領(PPT出示下列問題)

討論②:

1、什麼是單質?什麼是化合物?什麼是氧化物?

2、你能快速找出下列物質中的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嗎?

①Fe ② Na2CO3 ③H2 ④CaO

⑤SO2⑥KNO3⑦ KCI ⑧CaCO3

(1)屬於單質的.有,化合物的有,氧化物的有

(2)怎樣區分一種純淨物是單質還是化合物?

單質是由組成的;化合物是由組成的。

(二)自主學習

1、學生自主做題,教師巡視指導。

2、分小組討論答案或結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問題,有質疑的地方,讓其他學生補充解答(充當小老師)(四)教師小結:以表格、填空形式歸納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關係。

※氧化物

1、概念:由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分類:氧化物

※酸、鹼、鹽

(一)問題、任務引領(PPT出示下列問題)

討論③:給下列純淨物分類,並説出分類依據。

①鹽酸②氯化鈉③熟石灰④氫氧化鈉

⑤硫酸銅⑥硫酸⑦氯化鉀⑧碳酸

屬於酸的有:;屬於鹼的有:;屬於鹽的有:

你的判斷依據:酸是由組成,

鹼則是由組成,鹽是由組成。

(二)自主學習

1、學生自主做題,教師巡視指導。

2、分小組討論答案或結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問題,有質疑的地方,讓其他學生補充解答(充當小老師)。

(四)教師小結:以表格形式歸納酸、鹼、鹽的關係。

三、※小結:

物質分類知識網絡圖。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歸結小結物質分類知識網絡圖。

※能力檢測:(PPT出示相關練習)

※中考怎樣考?(PPT出示相關題型)

※結束。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0

一、教學設計理念:

以學生髮展為本,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發現過程和對新知識的體驗與探索,將認知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中引導學生懂得合作、討論與交流,實踐與探究,查閲資料等多種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以此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二、教學設計思路:

關鍵是讓學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結構信息的引導下,讓學生髮現它們的異同點,然後導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現兩組原子結構信息,讓學生練習,並鞏固元素的定義;接着自學地殼中、生物細胞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認識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認識觀;通過閲讀元素符號的表格,歸納元素的簡單分類;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最後,通過字母組合遊戲、元素與健康、物質中的元素組成練習來加深本節課知識的學習。

三、教學設計策略:

1、從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 從學生存在的問題出發設計化學教學

2、從化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設計化學教學

課題2 元素(第一課時)

導學案設計

一、教與學目標導航

1、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元素符號的意義。

2、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點:元素的概念,常見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元素符號的意義。

二、預習案

⑴ 什麼是元素?找出元素定義中的關鍵詞,並在書上圈劃。 ⑵ 質子數為26、中子數為27的原子和質子數為26、中子數為26的原子是同種元素嗎?

⑶ 決定元素種類的是原子結構中的( )部分 ,與中子數有無關係?不同種元素的本質區別是( ) 不同。

⑷ 讀課本73頁圖4-4,瞭解不同元素在地殼中的分佈情況。在地殼中含量佔前四位的元素( ),生物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 ,地殼中含量少,作物生長大量需要的元素是( ) ,所以作物要施肥。

(5) 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三、教學案

(一)自學質疑

1、O2、O3、H2O、H2O2等物質中都含有相同的什麼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質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中什麼是相同的?我們把質子數為8的一類原子統稱為什麼元素?

3、H2、H2O、H2O2等物質的分子中都含有氫原子,這些氫原子中什麼是相同的?我們把質子數為1的`一類原子統稱為什麼元素?

4、什麼是元素?原子的什麼決定了元素種類?

5、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組成物質的元素有100多種,地殼中含量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較高的元素分別是哪些?

6、圖4-5中外國人遇到了什麼問題?你想到了什麼?

7、書寫元素符號的方法是什麼?

8、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有哪些?

9、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種類由原子的質子數(即核電荷數)決定。

2.地殼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鋁、鐵

3.國際上需要用統一的符號來表示各種元素-------- 元素符號

4.元素符號書寫方法

5.元素符號的意義

7.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繫

(三)互動探究

1.對比觀察化學反應前後,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原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2.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四)精講點撥

1.化學變化中(分子會發生分裂),分子種類改變

2.化學變化中(原子不會發生分裂),原子種類不變

3.化學變化中(原子種類不變),元素種類不變

4.元素是宏觀概念,用於描述物質的組成,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原子是微觀概念,用於描述物質或分子的構成,即講種類又講個數。

(五)矯正反饋

1.元素是宏觀概念,是對物質的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決定元素種類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種元素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_______

2.判斷下列敍述的正誤,並説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個碳元素和一個氧元素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的。

3.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

A.水是由一個氧元素和兩個氫元素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氫兩種元素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氫兩種單質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氫分子構成的

(六)遷移運用

課堂練習

(一)元素符號組合遊戲:請把它們變為你認識的元素符號。

ABCMN

a u e l g

(二)試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質裏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氣(O2)、 水(H2O)、 過氧化氫(H2O2)、

二氧化硫(SO2)、 氫氣(H2)、 硫粉(S)

(三)身邊的元素——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經常看到為健康勸人們進補的廣告,這裏的鋅指的就是元素,像這樣的元素你還知道哪些?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前後的質量關係,理解和描述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學會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常見的化學變化。

2、利用微粒觀點,通過對化學反應的微觀分析,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和實質。

3、通過學生合作設計、交流實驗方案,動手實驗,初步學習用實驗、觀察法定量研究化學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和實踐能力。

4、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能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5、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樂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6、通過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史,讓學生知道科學的發展是曲折而漫長的,學習科學家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物質是永恆存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材分析

《質量守恆定律》一課在初中化學體系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還具體學習了氧氣有關的化學反應,這些知識都為本節教學提供了知識基礎。本節課的教學將引導學生從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為化學方程式的教學以及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做好理論準備,因此本節課學習的質量守恆定律,對全部初中化學的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質量守恆定律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定律,新課標中要求達到“理解”的層次。本課題教學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總結出質量守恆定律,並運用化學反應的實質解釋和分析“質量守恆定律”的根本原因,讓學生體會科學知識的探究方法。通過學生參與“質量守恆定律”的整個實驗探究過程,使學生從被動的聽課者成為主動參與各項學習的探究者,並學會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和品質。

三、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心理特點上看,初中學生對化學的學習還處於啟蒙階段,這就需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繫、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知識儲備來看,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物質的微觀構成有了一定的認識,初步建立了微粒觀;對化學反應也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化學變化一定生成新物質,能判斷出反應中的反應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學反應過程中原子是不變的。從能力水平上看,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一些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並可以進行簡單的化學實驗。但是學生沒有從定量的角度認識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關係,也沒有把原子不變跟物質總質量不變聯繫起來,我們可以初步培養學生應用實驗的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和意義。

2、能夠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常見的化學變化。

3、學生能用微觀的觀點解釋質量守恆定律。

教學難點:

1、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如何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從而達到從定量角度理解化學反應。

2、學生能用微觀的觀點解釋質量守恆定律。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情境教學、比較分析、啟發引導

學法:實驗探究、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六、教學過程

導入:

1、創設情境,激思引趣

我們身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着化學變化,食物的消化、身體的成長、呼吸作用等,蠟燭燃燒也是我們身邊常見的化學變化。

情景再現:點燃蠟燭

問:關於蠟燭燃燒你有哪些瞭解?

這些都屬於定性研究,蠟燭燃燒是一個化學變化,這節課我們從定量的角度來研究化學變化前後物質的.質量總和是怎樣變化的?

展示本節課學習目標。

認真聽老師介紹。認識化學變化的重要性。

從化學的角度觀察蠟燭燃燒這個化學變化。

學生從生成物、宏觀現象等來描述這個變化。

仔細閲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設疑創景,激發引學。

聯繫生活實際,以學生身邊的化學變化為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初步認識定性、定量是研究化學變化的兩個角度,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

目標指導學生後面的學習。

新授:

提出問題,建立猜想。

提出問題:化學變化前後物質的質量總和是怎樣變化的呢?

初步猜想: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做出猜想。

“權威”對比,進一步引發認知的矛盾衝突:

(1)1673年波義耳的燃燒實驗,結果質量增加。

(2)1756年羅蒙諾索夫煅燒金屬後質量不變。

(3)1774年拉瓦錫的燃燒實驗,結果質量不變。

根據老師的問題説出自己的想法:不變、變大或變小。

根據科學家的實驗結果,對反應前後的質量變化真正產生疑問。

引發猜想,認知衝突。

讓學生大膽參與並闡明自己觀點,教師適時激勵評價,激發學生的信心和勇氣

通過化學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產生過程,感受化學家的探究歷程,通過科學家的實驗結果,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質量是否守恆的慾望。

2、實驗探究,收集證據

(1)引導思考,明確思路

讓學生思考:通過實驗探究反應前後質量變化需要考慮的方面

(2)設計方案,合作探究

可供選擇的三個反應:

1、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

2、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硫酸亞鐵溶液和銅

3、鹽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

(3)展示交流,互相評價

組織學生小組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鼓勵小組之間互相評價和改進方案。

教師演示:探究白磷在空氣中燃燒前後物質總質量變化。

(4)小組合作,實驗探究:

一組:探究鐵釘跟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物質總質量變化。

二組:探究稀鹽酸與大理石反應前後總質量的變化。

教師巡迴指導,針對學生實驗情況拍照上傳。

學生獨立思考,積極説出自己的想法,師生一起明確研究的思路。

學生小組合作設計三個實驗的方案,可以利用老師準備的儀器和用品,也可以自己創新,把方案記錄在學案上。

小組代表交流方案的設計思路、步驟或者裝置圖。

學生仔細觀察現象

根據分組,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實驗探究。

動手動腦,合作探究

通過實驗思路的整理為後面實驗方案設計奠定基礎,突破分組實驗中的障礙。

使學生個人探究與他人的經驗互相借鑑和補充,培養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讓學生在交流中思維碰撞和創新,使實驗方案不斷優化,學習成果不斷地豐富和提升。

防止學生做白磷實驗出現意外。

培養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同時在實驗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為後面的展示交流保留資料。

3、展示交流,獲得結論

(1)小組彙報,展示交流

教師組織學生小組彙報展示實驗結果,教師適時評價,並激發小組間的“矛盾”,鼓勵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2)大家找茬,反思評價

針對實驗結果有誤差,組織學生開展反思評價。

(3)獲得結論,總結提升

總結:有氣體的反應必須密閉,氣球或注射器可以緩衝。

彙報小組探究成果,評價老師上傳的照片。

對於有些小組實驗的失敗,找出原因,進行反思和評價。

展示成果,共同進步

培養學生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發展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對比分析,正確認識

以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為例引導學生一起分析反應前後的質量,對比獲得結論。

同理,讓學生寫出白磷與氧氣反應、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的質量守恆關係,組織交流。進一步歸納出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突出重點。

分析反應前後稱量的質量,得出質量守恆關係,獲得結論: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分析三個反應中的等量關係,深入理解反應中的質量守恆關係。

5、學以致用,加深理解

科學家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根據質量守恆定律解釋:

(1)波義耳與質量守恆定律失之交臂的原因。

(2)蠟燭燃燒質量減少的原因。

學生交流,紛紛發表觀點,學習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常見的化學變化。

情感教育,持續發展

加深對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和認識,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6、求異探新,發展思維

為什麼宏觀上一切反應都遵守質量守恆定律呢?

播放:“水電解”實驗“化學變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動畫課件。

教師適當點撥,突破難點。

總結:宏觀與微觀相聯繫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事物及其變化的本質。

學生觀看動畫、討論、歸納小結。

由學生總結出質量守恆的根本原因。

知識遷移,開拓創新

通過師生問答等形式,使互動交流達到高潮,使問題得到逐步明晰和解決,使知識得到構建。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感覺到知識的掌握不再是艱澀難懂的,而是充滿樂趣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充滿快樂感和成就感。

7、暢談收穫,總結提升

教師對本節進行總結提升:

質量守恆定律是物質不滅定律的一種表現,是化學反應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訴我們利用化學方法只能改變物質的成分而不能改變物質的質量。

這節課我們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了質量守恆定律,並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認識了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和實質,質量守恆定律屬於化學變化的定量研究,我們也可以定性研究化學變化,定性、定量是科學研究的兩個不同角度。

學生從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暢談自己的收穫,體驗成功。

讓學生樹立了信心與勇氣,使每位學生學有所得。

8、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根據質量守恆定律解釋下列現象

①古人幻想“點石成金”,你認為可能嗎?試解釋之。

②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後,生成物質量比細鐵絲質量大。

(2)請到圖書館或互聯網,查閲資料,進一步鏈接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史,認識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發展的重大作用。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感受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2.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激發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4.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繫的思維方式。

5.認識化學的兩面性,初步樹立綠色化學觀。

重點、難點

1.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3.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 在我們正式學習化學課前,請同學們談談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與化學有關的知識和經驗。

[學生活動] 交流生活中對化學的感知。

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提出問題] 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學生學習] 天然材料和人工製造材料。

[學生活動] 設想來到與世隔絕的荒島,沒有了化學制品,你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二、觀察化學變化

[閲讀分析]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定義。

[活動天地] 觀察化學變化的現象。

引導觀察現象,認識儀器,準確地記錄並記憶實驗現象。部分環節由學生參與完成,活躍課堂氣氛。

總結以下幾點:

1. 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

2.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別。

3. 開展化學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認識化學的兩面性,瞭解綠色化學觀。

三、化學變化的奧祕

閲讀想象水的構成,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繫的思維方式。明確以下幾點: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

2.每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化學變化的本質就是生成了與原來物質組成或結構不同的新物質。

5.通過原子種類、元素種類、物質種類的數量比較,體驗物質構成的豐富多彩。

[課堂小結]

本節重點是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課後作業]

1.記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定義。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記憶有關實驗現象。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3

一、教學內容分析

1、課標中的內容

認識質量守恆定律,能説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用微粒的觀點對質量守恆定律作出解釋。

2、教材中的內容

教材不是從定義出發,把質量守恆定律強加給學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與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麼關係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後通過作出假設、實驗探究,交流討論,得出結論等科學探究方法,設計並實施一些實驗方案,指導學生觀察、思索,使學生從自己親身觀察到的事實中,經過思考,得到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一規律,然後教材又給出蠟燭燃燒前後質量的測定,鎂條燃燒前後質量的測定這兩個實驗方案,讓學生比較前後質量變化情況,並分析發生變化的原因,進而較深刻地認識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

二、教學對象分析

1、知識技能基礎

初三剛開設化學課,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較高,通過學習,也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技能,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採用實驗探究的方法,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在觀察中討論,在討論中形成共識,不僅使學生學到新的化學知識,也可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內在聯繫有更深的理解。

2、學習能力方法

所授課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學習較主動,思維靈活,方法得當。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喜歡探索新問題,能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從促進學生髮展出發制訂教學目標,全面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課程目標;注重科學方法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質量守恆定律,瞭解常見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與生成物的質量關係,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具體的探究活動,瞭解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並從微觀角度解釋化學反應的實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質量守恆定律的探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及運用。

2、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實質上去認識質量守恆定律。

六、學習評價設計

1、通過活動表現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生的活動與探究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們在各項活動中的表現,從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實驗技能、記錄和處理數據的能力、交流討論和發表見解的情況作出綜合的評價,並給予恰當的反饋以激勵學生進步。

下面方案中分組做前面2個實驗,教師演示後面2個實驗學生並觀察記錄現象,實驗後小組內交流討論。

2、通過課堂的紙筆練習來評價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較全面地認識自己在羣體中的相對水平,明確發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點。

[紙筆評價](在課內進行,時間5分鐘)

1、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是因為()

A、反應後物質的種類沒有變化B、反應後原來的種類沒有變化

C、反應後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沒有變化

D、反應後分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沒有變化

2、現有化學反應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生成C的質量是()

A、等於(m+n)g B、小於(m+n)g

C、大於(m+n)g D、不大於(m+n)g

3、小明在練習製作“糖葫蘆”時,在給蔗糖加熱時產生了炭黑和水(整個過程密閉),這一事實説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組成的純淨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氫、氧元素組成的

4、下列各組物質,在敞口容器裏發生反應,容器內物質的總質量在反應前後不變的是()

A、鎂條放入鹽酸中B、高錳酸鉀固體受熱分解

C、硫酸銅溶液加入氫氧化鈉溶液D、在空氣中加熱銅粉

5、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可知,鐵絲在氧氣中空氣燃燒後生成的質量為()

A、大於鐵絲質量B、小於鐵絲質量

C、等於鐵絲質量D、可能等於鐵絲質量

6、高錳酸鉀受熱分解後,剩餘固體質量是比反應物高錳酸鉀的質量小,因此不遵守質量守恆定律,對嗎?為什麼?如何設計實驗來進行驗證?

七、本教學設計的特點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方式,以問題教學為中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採用現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力求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既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更關注學生的興趣激發,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形成。

八、教學反思

該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在活動與探究中,引導學生認真完成實驗和做好結果記錄,對實驗現象進行思索歸納,並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和討論,得出結論。這些實踐活動不但有利於學生獲得知識技能,也培養了學生認真紮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探索的學習方法。本節課對演示實驗1的改進,使學生對封閉體系和開放體系中的化學反應都能遵守質量守恆定律有了更直觀的理解,使認識更加深刻,效果較好。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實驗,得出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

2、 採用思考、交流、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的方法,進一步瞭解質量守恆的原因。

3、 通過鞏固練習體現質量守恆定律的應用。

教學模式:

猜想→探究→得出結論→應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

2、 質量守恆定律的原因。

3、 應用質量守恆定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啟發式、實驗探究式、交流討論式

教具準備:多媒體及課件、白磷、錐形瓶、托盤天平、硫酸銅溶液、鐵絲、蠟燭、鎂帶、酒精燈、燒杯、濾紙、玻璃片等。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複習:1、寫出下列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1) 磷在氧氣中燃燒;

(2) 高錳酸鉀受熱分解。

2、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麼?

引言: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是不變的,那麼在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發生改變?

猜想:可能變大、可能變小、可能不變。

(通過實驗探究驗證猜想是否正確)

[演示實驗]白磷燃燒前後質量的測定。

(觀察實驗現象並討論,與猜想是否相同。)

[過渡]剛才是老師通過實驗探究得出了結論,那麼是不是一切的化學反應都存在相同的現象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己動手運用桌面上的儀器及藥品探究一下“硫酸銅溶液與鐵絲反應前後質量的測定”。

[學生實驗探究]分組活動。探究、討論、交流、記錄、發言、分析、總結。

(小結)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

[反饋練習]質量守恆定律應用於一些簡單的計算。

[問題思考]為什麼一切的化學反應都遵守質量守恆定律呢?

[學生討論]通過學生的思考、分析、討論得出原因。

[分析]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從微觀上進行分析。

[過渡]那麼下面我們來觀察一下下面的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總和將怎樣變化?

[探究實驗]蠟燭的燃燒和鎂帶的燃燒。

(由學生探究後思考、交流、討論、分析原因)

[提出問題]如何改進實驗?

[反饋練習]見投影

[小結]學生敍述他們個人的收穫。

[作業]《百分達標》相關的練習。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瞭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通過探究學習認識燃燒發生的條件過程和方法:

1、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2、通過探究學習認識燃燒發生的條件,培養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學習對現象,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認識燃燒的條件;認識滅火的基本原理;掌握滅火的常用措施;瞭解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增強安全意識;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為載體,體會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感受化學對改善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二、重點:

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三、難點:

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四、教學方法:

實驗、歸納、練習設計相結合。

五、教學過程:

課題1燃燒和滅火第一課時:

播放視頻資料:火災燃燒現場….

引入在研究氧氣的化學性質時,我們知道許多物質可以在氧氣或空氣中燃燒。在本節中,我們將學習燃燒、燃燒的條件、滅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提問:請同學們把自己學習過的或生活中瞭解的2~3個燃燒事例及其燃燒現象填寫在表4-1中,並與大家交流、討論。

討論:物質燃燒的有哪些共同特徵?其反應實質是什麼呢?(特徵——發光、發熱;實質——劇烈的氧化反應)

小結:通常的燃燒就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燃燒需要哪些條件呢?我們來進行一個探究實驗。

演示:在燒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熱水,在燒杯上放一塊薄銅片,在銅片的兩端分別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紅磷,燒杯熱水中放一小塊白磷,過一會兒後銅片上白磷燃燒起來而紅磷和熱水中白磷不燃燒。提問:通過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可燃物在什麼條件下才能夠燃燒?

分析:紅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銅片上白磷達到了着火點且與氧氣接觸,所以燃燒;銅片上紅磷與氧氣接觸但沒能達到着火點,所以不燃燃燒;熱水中白磷達到着火點,但不與氧氣接觸,也不燃燒。板書:

一、燃燒的條件

(1)可燃物

(2)要與氧氣接觸

(3)可燃物要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點。

小結: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設問: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若缺少一個就不能燃燒。當發生了火災時,應如何滅火呢?講解:滅火的原理是由燃燒的條件決定的,即破壞燃燒的條件之一,就可以滅火。可見,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説明同一問題,兩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板書:

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一:將可燃物與氧氣隔絕。原理二:將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點以下。原理三:移走(隔離)可燃物

討論:下列情況下各自滅火的方法及採用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小黑板滅火的方法採用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實驗室熄滅酒精燈吹滅蠟燭森林火災熄滅天然氣灶油鍋着火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