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通用5篇)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52W 次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泊船瓜洲教學設計(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通用5篇)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一首詩。本組課文是圍繞“遊子思鄉”這一主題編排的,《泊船瓜洲》是南宋詩人王安石於公元1074年,在第一次任宰相主持變法失敗後,應宋神宗急召第二次赴京復職,途徑京口泊船瓜洲時所作。詩的前兩句寫景,未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第三句感歎自己對故鄉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記憶憂新,各種在家的美好温馨歷歷在目,因此本詩從字面上看,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編排本組課文一是讓學生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二是引導學生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物表達出來的。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其中本詩中的“泊、間、數、重、還”這幾個多音字的辨音,讀通詩句、大體把握詩意,學生能自己解決,再輔以教師適當點撥即可達成目標。而知曉詩人的背景,走進詩人的內心,需要一個體驗的過程,因此這是本課教學要突破的難點,需要在多種方式的誦讀思考中完成。

  【教學目標】

1、通過結合語境意項辨析“泊、間、數、重、還”等多音字的讀音,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在自由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抽生讀等多種形式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通過結合註釋、教師點拔,生生合作大體把握詩意,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通過蒐集詩人資料,教師相機補充介紹背景,體會“綠”“又”兩個關鍵詞表情達意的作用,引導學生想象古詩情節,進入古詩意境。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和大體把握詩意。

  【教學難點】:

想象詩歌中的情節,進入古詩詩境,體會詩人思鄉之情。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知識人,奔主題。

1、在中國璀璨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顆星,誰知道他的個人資料?(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於江西臨川,發起過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等。)

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王安石的___泊船瓜洲(板書課題)

3、解課題,質疑課題。

1、讀課題,你是怎麼知道“泊”讀“bo″?

而不讀“PO”呢?怎樣理解這個課題?

2、對這個課題有什麼疑問嗎?(詩人應皇帝急召……)

4、交流學詩方法。

二、初讀古詩,大體把握詩意。

1、本詩的多音字很多,瀏覽古詩,怎樣確定“間、數、重、還”的讀音?

(1)抽生讀,談一談選擇多音字讀音的理由。

(2)抽生分別説其它字的解釋,確定讀音。

2、詩人的家鄉在哪兒呢?默讀古詩前兩行,用“一”劃出來表示地點的名詞,大膽猜一猜?

(1)京口、瓜洲、鐘山,結合註釋這三個地點名詞的地理位置是怎麼樣的?師生合作簡筆畫板書。

(2)王安石出生於江西臨川,小時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親長大,因此在鐘山他度過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時代和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被詩人看作是魂牽夢縈的第二故鄉。

3、弄懂了這個問題,詩意就一目瞭然,同桌交流。抽生説詩意。

三、知詩情、悟詩境。

1、作者泊船在長江北岸的瓜洲,離家鄉南京遠嗎?

“遠”與“近”展開爭論,找出各自的理由。

在遙遠的古代,沒有公路、沒有汽車,沒有火車,單靠着雙腳和一葉扁舟要跨過滾滾的長江水和翻越幾重山,可謂是千山一水,可為什麼在作者的眼裏卻是那般得近?

2、引讀悟情:

因為作者心裏想的是——故鄉,腦裏裝的是_____故鄉,嘴裏唸的是______家鄉,因此不覺得家鄉遠了,不由念着,生讀前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

情不自禁地吟着:京口

情深意切地叨着:京口。

3、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麼熟悉,作者的第二故鄉南京,屬於我國的江南地區,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對這裏都懷着深深的讚歎之情。你知道了哪些描寫江南的詩?在這首《泊船瓜洲》裏詩人同樣寫了江南的美,聰明的你,覺得哪一句把江南寫的美呢?“春風又綠江南岸”中哪個字,讓你眼睛一亮,“綠”這個字是詩人千錘百煉的結晶,默讀24頁的資料袋,你知道了什麼?

4、而“綠”字前的“又”我們得好好品一品,“又”代表“又一次”家鄉的那些景物會循環往復,輪迴的來來去去呢?學生練習説話:燕子飛了,又飛回來的時候,春天去了,又在來的時候,草兒枯了,有再青的時候

5、想想詩人曾經有哪些美好的生活吧?

四、知背景,入詩境。

1、古詩學到這裏,如果你是詩人同船共渡的朋友一定有很多問題想問他:學生再次質疑:教師補充介紹資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後升任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為天下蒼生,黎民百姓謀福,他“積貧扶弱”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變法,可因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內外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他們千方百計地排斥他、打擊他,而當時的宋神宗也缺乏了殺罰果斷的能力,搖擺不定,最後皇帝對王安石失去了信任,萬般無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辭官隱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後的春天,出爾反爾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歲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憊的身子從鐘山出發去京赴任。

從這一段介紹中,你又知道了一個怎樣的王安石?播放音樂起。

2、詩人深知,這一去,一定凶多吉少,而年邁花甲的他,早已倦了朝廷的爾虞我詐,可只要他去做宰相,他就一定去,主張變法改革,而他只要施行新政變法,守舊派依然會對他進行打擊報復,他只能憂心忡忡,躊躇滿懷,將這滿腔的千般不願萬般不情,都化作叩問蒼天,質問明月______讀春風______這是發自肺腑的質問呀!

3、積累有關明月的詩。

看到明月,詩人更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思念朋友,明月、似手作為古代詩人思鄉的標誌,不管是蘇軾的“明月幾時有。”,還是杜甫的“露。,”還是兒時念的舉頭。,亦或是“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識在他鄉”,都表達了詩人們一個亙古不變共同情懷,那就是思鄉。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2

  教材簡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級上冊第二組(專題:月是故鄉明)的開篇詩,為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從字面上看,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整首詩寫出詩人在瓜洲隨船停留時遙望家鄉而不知何時能回到家鄉的惆悵,心中湧動着濃濃鄉愁,尤其是末句,還帶着仕途多險、前途未測的感慨,古詩通篇立意含蓄悠遠,藴涵着濃濃的鄉情和仕意,

  教學目標:

1.通過以自學為主的方式,能正確朗讀“泊、間、重、還”等多音字,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在朗讀中體會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3.通過反覆誦讀,豐富語言積累。並能背誦並默寫《泊船瓜洲》,

4.聯繫詩人背景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意思,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詩人是怎樣表達思鄉情的,嘗試着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資源進行資料收集,瞭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關思鄉的古詩,逐步擴展知識面和閲讀面,

  教學重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感受藴涵的思想感情,

2.體會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

  教法學法:

1.變序教學法,在課堂伊始,就提出古詩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在後續的學習中,再去學習它是怎樣表達的,表達效果如何等等,這種教學方法的採用,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持續集中,

2.讀詩感悟法,“讀”是學習古詩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本課時安排了朗讀,配樂讀等,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閲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配樂讀,是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把自己的感情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

3.自主學習法,課前和課堂中都設計了自學環節,因為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可以促進教學,還能增強自學能力,

  課前準備: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資源進行資料收集,瞭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關思鄉的古詩

  教學流程:談話導入,激發興趣(時間:4分鐘)

問題:①放學後,你們都回哪兒?有沒有人回不了家的?為什麼?

②離家遠而回不了家,你是什麼感受?

你們年少也許沒有離家千里的經歷,但你們肯定有過和父母親分別多日的時候吧?那種感覺是~~

(學生:思念對方)

將來同學們長大了,有一天那麼不能回故鄉了,這種感情相信每個人都會有,這是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思念故鄉)[板書:思鄉]

家鄉,在遊子的心裏,永遠是最温馨、最難以割捨、最令人夢繞魂牽的地方

這一單元,我們將學到不同的人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王安石是怎麼來表書這種思鄉之情的,

(二)初讀古詩,初步感知(時間:13分鐘)

1.檢查課前預習情況,並揭示課題(時間:5分鐘)

①王安石是誰?讓學生回答,若回答讓人滿意,就進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簡單介紹

他寫過哪些詩?今天,要學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學習課題:誰來讀讀題目?怎麼樣?其他同學評

(預設:學生讀正確了)教師可強調:泊既可以讀作po(第一聲)

[板書課題]學生自己跟着老師書空,寫完,齊讀。

誰來説説這“泊船瓜洲”是什麼意思?解釋瓜洲在什麼地方?

(預設:學生説出“瓜洲”現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面)

你是怎麼知道的?(預設:學生:看註釋)

2.掃除閲讀障礙,初讀古詩(時間:7分鐘)

泊(bo第二聲)是個多音字,看來那麼預習工作做得不錯,除了泊是多音字外,這首詩中還有沒有其他的多音字?請學生回答,

(預設,除了“間”字有爭議,其他都回答正確)

“間”在這首詩中是第一聲還是第四聲,要看什麼?(或者:“間”字的讀音,我們怎麼來判斷?)

學生小組討論,説説理由,(時間:2分鐘)

詩歌中的字已不是難題了,那現在你能讀讀這首詩嗎?

提示: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讀第一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讀第二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檢查自由讀的情況,指名讀,小組讀,最後齊讀,若學生讀不好的地方,教師作範讀,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或幾句,視學生學習情況而定,

讀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鄉的感情了嗎?

(預設:有部分學生説有,有部分説沒有,)

兩方爭辯,説從哪兒你讀出了思鄉情,沒讀出思鄉情的同學,請問你讀出了什麼?學生可自由發表意見,教師儘量不加干預,

(三)重讀古詩,加深理解(時間:13分鐘)

1.自由讀詩,聯想詩歌中表現的地理位置

辯論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古詩,現在我們要不要換種方式來學習?你們想怎樣?{設計意圖:從上一環節的學習,“間”的讀法和有沒有表達思鄉情 這兩個問題的呈現,學生對這首詩的學習慾望更加強了,而且這種感情是發自內心,有再讀古詩的慾望,相信學生會説,讓我們自己讀讀古詩,}

再讀古詩,自主讀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或者:按自己的節奏和速度讀詩)邊讀邊想象這首詩描繪出一幅怎樣的畫面,(時間:3分鐘)

腦海裏有畫面了嗎?推薦一位擅長畫畫的同學上台畫,

畫畢,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他認為古詩描繪出的是這樣一幅畫,請同學給這幅畫作簡單介紹,

你們現在知道“間”是讀第幾聲了?

其實這就是古詩的哪兩句?它表現出詩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學習重點詩句,體會思鄉情

①而後兩句還能用畫面來表現嗎?有點難度,那我們又該怎麼來學習“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跟老師一樣,你們也來讀讀,學生齊讀,

②你能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兩句詩嗎?指名回答,這樣能説明什麼嗎?(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來我們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詩中,聯繫詩人的寫詩背景,再推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意思,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④“春風又綠江南岸”是詩人下了工夫的,反覆讀,你們體會到這句詩的妙處了嗎?

最後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寫的是什麼?(明月)我們還學過哪些古詩是寫明月的?(牀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詩中常常表現的就是思鄉情,這是詩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現在你體會到什麼了嗎?詩人的思鄉情不言而喻,

(四)美讀全詩,當堂背誦(時間:5分鐘)

1.學了那麼多,現在你們想再來讀讀整首詩嗎?指名讀,齊讀,你們的水平都可以當配音員了,現在我們就來當一次配音員。

2.你能不看書本也不看屏幕,把這首詩背出來了嗎?老師先背一次,背的時候,可以聯想古詩描繪的畫面,若能體會到詩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課堂小結:你今天收穫了什麼?請學生説説

《泊船瓜洲》寫詩人在瓜洲隨船停留時遙望家鄉不知何時能回到家鄉的惆悵,在王安石的眼中啊,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繼的筆下,鄉愁又成什麼呢?我們下次課繼續學習,

板書設計

21頁課文註釋:①瓜洲: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蘇鎮江

③鐘山:今

南京市紫今山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將所感受的言語對象(古詩)轉化為語感的基本實踐途徑是讀。在閲讀過程中讓學生把象外之象的言語的敏感通過想象轉變成形象的圖畫,以調動學生的穩性思維。指導學生沿着詩文簡練言語的階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體會詩的意境。

  【設計特色】

以讀為主,想象感悟詩境。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明確目標

1、一提起家鄉,我們都感到特別親切。請同學們背一背思鄉的古詩。

2、出示課題,點明目標。

二、初讀全詩,瞭解詩意

1、要求學生畫出生字,讀懂字音(特別是詩中六個多音字)。

2、提出朗讀要求:

字字讀得響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錯,讀順了再讀幾遍。

3、指名朗讀,師生點評。

4、全班齊讀。

5、指導學生結合文中註釋,初步瞭解詩意。

三、細讀全詩,理解詩句

1、理解前兩句詩意思:

⑴提問,抓住關鍵字眼。

⑵要求用文中三處地名畫簡筆畫。

⑶根據簡筆畫鞏固詩句意思。

2、理解後兩句詩的意思:

⑴提問,抓住關鍵字眼。

⑵簡介作者。

⑶點明重點詩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

四、精讀全詩,想象詩境

1、生反覆讀:

春風又綠江南岸。

2、想象感悟詩境畫面。

3、出示:

()又()江南岸,並要求仿寫交流。

4、抓住“綠”字,啟發學生深入想象家鄉美景,用三、五句話描寫場景。

5、簡介詩人背景。

五、美讀全詩,體味節奏韻律

1、出示掛圖。

2、有感情朗讀全詩,讀出節奏、韻味。

六、熟讀全詩,當堂背誦

1、訓練學生朗讀,指導背誦。

2、當堂背誦並默寫全詩。

七、總結,拓展

1、據説“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改過多次,試想象,作者可用過哪些字?為什麼最後用了“綠”字?

2、課外找些王安石的詩詞閲讀。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通過自學,大體理解詩意;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能默寫。

3。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4。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學習重、難點:

重點應放在品位詩句,背誦、積累語言上。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調查本班學生能背幾首古詩,最喜歡那首古詩,有幾位同學能背《泊船瓜洲》。)

一、設景激情:(幻燈片1)

1。師導:同學們,課前老師做了一項小調查,發現我們班的同學真了不起,xx同學,現在已經能背?首古詩,能背幾首以上的同學有?個。古人曾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相信大家只要堅持下去,也會成為一個個小詩人的。

2。(過渡)今天老師要同大家共同來學習一首新詩——————《泊船瓜洲》。(幻燈片2)(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3。解題:誰能來説説“泊船瓜洲”是什麼意思?(注意:泊是什麼意思)。

4。介紹作者:師問: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課前老師已經佈置大家收集有關資料,現在誰來簡單介紹一下王安石?(幻燈片3)

(師過渡)看來同學們都準備得很充分,(幻燈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詩,據説是詩人被罷官後回到故鄉鐘山,應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學士,途徑瓜洲泊船時而作。(古詩課件:幻燈片5)

5。同桌互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讀給同桌聽,注意讀準多音字、詩句讀通順。

6。指名讀:誰願意來讀一讀這首詩?

(你預習得真充分。詩中的多音字,你都讀對了。第一句詩中“一水間”的“間”很容易讀錯,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幻燈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誰再來讀一讀《泊船瓜洲》。其他同學聽,特別注意聽詞句的中間,她是怎麼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節奏聽清楚嗎?好,開始。(教師適當講評)

8。!同學們,讀詩,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儘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當然要讀得好,必須要先理解古詩的意思、藴含的感情。

二、合作彙報: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的註釋及你們查找的有關的資料,小組內互相交流,説説詩句的意思。(生交流,師巡視、觀察學生的學習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學習一、二句

1。師總結過渡:剛才同學們討論得都很熱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研讀這首詩。(幻燈片7:詩一、二句)

2。先請一個同學讀一、二句詩;

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句話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鐘山在什麼地方?教師板書:(師標畫瓜洲和鐘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燈片8、9、10)

3。提問:王安石的故鄉是?

4。看板書理解:瓜洲在長江的北岸,京口在長江的南岸,他們兩地相距遠嗎?何以見得?(一水)

a。“一水間”一水指?間什麼意思?(幻燈片11)誰能用“間”組詞。(練習:用間組詞。)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鐘山又與京口隔着什麼?

“數重山”什麼意思?(幻燈片12)表示路途近還是遠?從哪裏知道?(摳住“只”補充介紹。)(幻燈片13)

一道長江水,數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遙遠。為什麼詩人覺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書:只隔。)

5。感情朗讀指導:讀一讀,讀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讀。)

(二)學習三、四句:

(過渡:詩的第一二句寫詩人路經瓜洲,發現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這樣靜寂的夜晚,他輾轉難眠,獨自一人走出船艙,仰望夜空中的一輪圓月,那時作者有何感慨呢?)

1。請讀第三、四句:(幻燈片14)

提問:這兩句詩那句寫景?那個字寫出景物特點?“綠”什麼意思?(幻燈片15)

u師導:是啊!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閉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麼樣的美景?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用上“我彷彿看到……”

(生説話訓練,教師激情點評)。

2。體味“綠”字。説話訓練。

師總結導:(出示課件:幻燈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綠了,田野綠了,綠滿了山崗,綠遍了江河兩岸,到處是綠的————?而詩人只用了一個字就表現出來了,那就是——?(“綠”),可見詩人用字之精妙。其實,詩人剛寫這首詩時,不是用綠字,曾用過十幾個字,經過反覆推敲,最終定為“綠”。看課文插圖,你能猜猜他用過那些字嗎?(激情研論)

(幻燈片17)比一比,討論用那個字好?(幻燈片18)指名談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發?

教師小結:是啊!一個“綠”字,使王安石煉字成了千古佳話。同時告訴我們寫文章要字斟句酌,反覆推敲的道理。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千古名句,讀。

3。詩導:其實,這句詩精彩是“綠”字,重點卻是“又”字,大家想想,這句詩中的“又”字是什麼意思,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在草長鶯飛的春天,五十多歲的王安石又要再次離開家鄉,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詩人赴京城再次為官,什麼時候能回來呢?)。

請大家讀·:明月何時照我還。幻燈片19

這句詩什麼意思,那個詞表現出作者的心情?什麼意思?表現出作者什麼思想感情?(板書:何時。)

4。(師設景讀):詩人王安石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主張變法,卻屢遭保守派的反對,被免除宰相職務後回到家鄉,第二年皇帝又啟用他,在赴京路上,思鄉情節更濃。想想我們應該怎麼讀這句詩?

此時詩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遠離家鄉了,再讀:

詩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幾年都不能回家了,這是一種思鄉的期盼,再讀:

詩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幾十年都不能回家了,這是一種心靈的遺憾,再讀:

詩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這是一種精神的痛苦,再讀:

5。説説兩句詩的意思。

6。説説整首詩的意思。

四、通讀全詩

1。配樂朗讀:(過渡)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詩人剛剛離開家鄉、就想着回來的那種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請大家一起隨着音樂有感情朗讀這首詩。(視頻配樂)

此時你就是詩人,站立船頭,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詩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請同學們帶着這種感情再來讀一下這首詩。(生讀)

2。背誦全詩。

師:通過課堂的多次朗讀,同學們都會背誦了嗎?(會)誰願意背給大家聽呢?

3。齊背古詩:配樂感情背誦。

五、音樂欣賞:

過渡:古詩是中華文明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它講究平仄押韻,言語精練,意境深遠。學習古詩,在理解詩歌意思的基礎上,還可以將古詩與音樂結合起來,用唱的辦法來學習。大家想試一試嗎?(課件)

六、拓展延伸

(過渡)同學們,其實從古至今,像王安石這樣身在異鄉,思家心切的詩人還有很多,也寫下了無數感人肺腑的思鄉詩。課前,老師收集了十首有關思鄉的古詩,送給同學們。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們學習《泊船瓜洲》的'方法,讀讀、議議、背背、唱唱,以後有機會我們再一起來賞讀。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思鄉)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南靖奎洋中心小學尤細雯

在五月份全縣古詩文教學比武中,我執教了第九冊教材《泊船瓜洲》一課。教學這首學生耳熟能詳的詩歌,我從新課標所提出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進行操作。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2、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3、運用所學的方法感受補充作品的情感。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穫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梳理如下,作今後教學之鑑。

一、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教學時讓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然後根據查找的資料,小組內交流,用現在的話説説意思;詩歌中凝練、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一直是困擾學生閲讀詩歌的障礙,如果單單讓學生死記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魚”;通過古今詞語的類比來解決,“授之以漁”,從課內的學習中培養學生課外閲讀詩歌的能力,讓學生收集、誦讀有關思鄉的詩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詩情

情感總是伴隨着認識過程而產生,情感體驗同樣對認識過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如:辨別京口、瓜洲、鐘山方位時用簡筆畫的形式;講解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麼樣的時,出示江南春景圖片,展現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讓學生形象感受;教學完古詩,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一邊欣賞情境圖,一邊跟唱歌曲。

三、讀中求解,讀中求悟: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一開始讓學生自由讀、同桌互讀,講解詩句時,又指名讀、小組讀、男女比賽讀、全班齊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為大家展示一節課,於我來説,這是不可多得的良機。而從授課過程來看,反映出的問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缺憾,確實值得反思了。在學生感情朗讀的過程中,我就感慨:農村學生的朗讀能力確實和實小學生的差距很大,連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詩文看是幾句話,其實藴含的內容豐富,以至於在初設計時想用畫畫的方法都無法施行,有些字詞的挖掘也顯得蒼白;課外延伸—————思鄉詩歌的收集也無法在課堂上交流。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5

教學要求

1.學習《泊船瓜洲》一詩,啟發學生依據詩句展開想象,領會詩的意境,體驗詩人對家園的深切思念,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補充教學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深化學習,擴大閲讀量。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4.學習並初步運用讀古詩的一般方法。

教學準備

2.樂曲、《泊船瓜洲》的配樂朗誦。

3.簡筆畫的設計。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

1.出示王安石作品《梅花》,齊讀。

同學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嗎?

2.激情介紹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著名文學家。他,曾官居宰相,為解黎民之苦,積極實行變法。但,終因保守派的反對而辭官而去。神宗熙寧八年,他二次上京任相,罷相又復相,對一個經歷了政治鬥爭風雨的人來説,對前景並不抱幻想,興奮喜悦之中,摻有幾絲憂慮。此時,他路經瓜洲,望月抒懷,作下此篇《泊船瓜洲》。

  二、解題。

(1)齊讀題目。作者旅途停在什麼地方?出示簡筆畫。

(2)“泊船瓜洲”這題目又是什麼意思呢?

(3)揭示學法

“知詩人,解詩題”是學古詩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內容。

  三、學習古詩

(1)那麼詩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時寫下了一首怎樣的詩呢?請同學們輕聲讀詩。(正確流利)

(2)指明讀,糾正字音。

(3)小組合作,對照註釋,理解詩意。

(4)集體彙報,明確詩意。

誰來簡單地説説這首詩的意思?在説之前老師再看看幾個字你有沒有搞清楚?(指名提問:“間”、“數”、“綠”、“何時”、“還”)

畫出京口瓜洲鐘山的位置

(5)揭示學法

我們剛才抓住了詩中難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詩的大意。也就是——抓字眼,明詩意。

  四、欣賞古詩體會感情

1、聽範讀,初步體會詩人感情。

學習古詩,要了解詩的大意,但更重要的還要能體會到詩人的感情。下面老師讀一下這首詩,大家聽聽,體會體會。

2、想象詩的意境。

(1)聽老師讀了,我想大家對詩人的感情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受。怎樣才能更深地體會到呢?

剛才你們聽着詩,覺得詩人吟這首詩可能是在什麼時候?那麼,在你們的想象中,詩人是站在什麼地方,看着哪兒吟這首詩的呢?天上有什麼?

(2)那麼在這明月之夜,詩人站在船頭眺望江南都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讓我們聽着音樂,看着圖,對照着詩想想看。

播放音樂,教師隨着音樂提示:

明月之夜,晚風徐徐,詩人走出船艙獨立在船頭向南眺望,對岸就是京口,由這些詩人想到……現在又是春天了,詩人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來:青山——綠水——河岸,詩人望着明月又怎麼想呢……

(3)詩人看到想到的情景,你們看到想到了嗎?現在,如果你們就是詩人,就是王安石,能説説你們都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四人一組,一人説,其他人補充。

指名上台做詩人。

3、學習三、四兩句。

(1)剛才同學們扮演詩人,想象到了詩人腦海中浮現的家鄉春天的許多美景,詩人是用哪句詩來概括的呢?

(2)那麼,你覺得這一句中哪個字用得特別好呢?讓我們再用“綠”來吟讀——“春風又綠江南岸。”好在哪?,體會到了嗎?

(3)指導朗讀,多種方式朗讀,激發朗讀興趣。

(4)學到這兒,不禁使我們聯想到學過的另一首寫詩人明月之夜思念家鄉的詩,那就是李白的《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4、揭示學法:想意境、悟詩情。

5、朗讀、背誦。

(1)下面我們再聽一遍配樂朗誦,進一步體會體會詩人的情感,聽的時候老師就要看,哪些同學想象到了意境,領悟到了詩情。

放配樂朗誦錄音。

(2)學生自由讀背。

指名背誦。

我們一起來背一遍。

13.小結。

這首詩寫了詩人泊船瓜洲時的所見所思所感,他覺得家鄉是那麼美,那麼可愛,他是那麼急切地想回到家鄉,這使我們體會到詩人對自己的家鄉多愛啊!

五、擴展學習《回鄉偶書》

1.導入。

對家園、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是人之常情。這種感情是無比深沉,無法磨滅的。下面這一首唐朝詩人賀知章寫的《回鄉偶書》大家先自己讀讀詩,説説你感受到了什麼?

2.聯繫現實。

這首詩表現的這種離家多年回到故鄉的情景,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見到過?

3.齊讀。

4.小結。

六、總結

今天這一課我們學習了《泊船瓜洲》和《回鄉偶書》兩首詩。這兩首詩一首寫思鄉,一首寫回鄉,讀了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了詩人對家鄉的熱愛。愛家鄉是一種崇高的情感,我們的家鄉是美麗可愛的濟源,她如今已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創衞也取得圓滿成功,我們邵原更是被評為神話之鄉,讓我們也為家鄉儘自己的一份力吧。

  五、板書

泊船瓜洲

遠望鐘山

泊船瓜洲 春綠江南 贊春、思鄉

見月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