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期行教學設計大綱

期行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59W 次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期行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期行教學設計

期行教學設計1

一、教學設想

《期行》是一篇短小精悍、故事性很強的文言短文,它用淺顯的語言向人們講述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做人一定要守信用”,對當今社會極具現實意義。

本課希望達到的課標要求: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

(2)鍛鍊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恪守信用的優良品質。

二、學習方法

課文字比較淺顯,可採用朗讀、學生自由提問、討論等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三、教學步驟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師:上個星期天,我和一個朋友約好早晨8點出發去爬山,可是時間到了,他還沒有來,我該怎麼辦呢?誰來幫我出出主意?

(可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然後引入本課學習內容:古代有個叫陳太丘的人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並且他的兒子元方在這件事中也有自己的表現,大家想不想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呢)

(二)閲讀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

(1)注意讀準字音,例:尊君在不(通否)?

(2)讀出元方和客的感情色彩。

2.學生在小組內互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學生在小組內共同翻譯課文內容,然後在班內自由提問應掌握的重點詞語。

提示:期:約定。去:離開。

舍:放棄。不:同“否”。

委:丟下,拋棄。

尊君:古代尊稱對方的父親。

家君:古代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君:古代尊稱對方,可以為“您”。

顧:回頭看。

(三)課堂討論

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文中人物的看法。

1.你對陳太丘的做法如何評價?如果你是陳太丘,你會怎麼做?

2.你對元方的做法作何評價?

3.你有過和文中人物類似的經歷嗎?你對“守信”這個問題持什麼樣的看法?

(以上問題可讓學生自由發言,允許學生對文中人物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對守信的問題,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伺機加以正確的引導)

(四)作業

就課堂討論中你最感興趣的問題寫一段文字,如:《談陳太丘舍友而去》。《“守信”之我見》等。

期行教學設計2

一、教材依據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22課(世説新語二則第一則)《期行》

二、教學目標:1、順暢翻譯全文,並能用現代漢語複述故事。2、領悟故事情節所包含的積極意義:誠信是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3、引導學生學習評價人物。

三、教學重點:1、個別重點詞句的翻譯。2、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

四、教學難點:激勵學生創造性地閲讀和感悟文本。

五、教學方法:活動型閲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1、講故事:《狼來了》。

2、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3、引入:我們探討一篇關於“誠信”話題的文章——《期行》。

(二)、學法引導:

1、清除障礙,順暢朗讀。

2、理解字句,整體感知。

3、複述故事,推究內涵。

4、審美評價,勇於創新。

(三)、組織探究:

活動1、清除障礙,順暢朗讀。

(1)互動求助,讀準字音。

(2)合理停頓,讀準節奏。

A、教師範讀:(學生劃停頓符號“/”)

B、分組朗讀:(糾正其讀音與停頓的不當之處)

C、全班齊讀,教師點評。

活動2、理解字句,整體感知。

(1)生生互動,理解詞句。

(2)整體理解:逐句理解,積累文言詞語。

(3)梳理情節:

這是一篇文言小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各寫了什麼?

開端:期行不至,太丘捨去。

發展:客問元方,怒罵太丘。

高潮:元方反駁,無信無禮。

結局:客慚下車,元方不顧。

活動3、複述故事,推究內涵。

(1)小組複述:組長複述,其餘同學補充。

(2)探究: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3)小結:誠信是立世之本,我們都應當講究誠信。

活動4、審美評價,勇於創新。

(1)人物評價:你喜歡或者不喜歡哪一位?為什麼?談談你的想法。

(2)情境體驗:假如你是太丘,回來知道故事裏的情況,你會怎樣做?假如你是元方,父親回來後,你將怎麼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來後你又將怎麼做呢?

(3)感悟討論:學習本文,你懂得了什麼或你明白了什麼?

(四)、結束:

同學們,今天我們的合作很成功,但願我們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請以“誠信”為話題寫一首詩歌或短文。

期行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白文、標點文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學生了解故事內容。

2.通過腳本批註與演讀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3.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語言、動作描寫,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

2.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難點:

朗讀時的白文斷句以及演讀中,通過語氣變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演讀法、腳本批註法等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瞭解是通過多種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以及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教會學生通過腳本批註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詞句。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詠雪》認識了兩孩子,感受到了他們的聰慧,領會到了語言的優美。今天我們再來通過《世説新語》中的《陳太丘與友期行》來認識另一個孩子──元方。看看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請一名學生上台書寫課題,大家讀題目,説説題目什麼意思。

教師利用課件,解讀孩子會出現問題的“期”字:出示“期”字由金文、篆文、隸書的演變過程,給出這個字偏旁的演變和批註。學生總結“期”字的意思,得出題目正確的解釋。

教師進一步追問:請學生們根據題目猜一猜文章會寫些什麼?

學生大膽想象,猜測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解題,為後文的學習做鋪墊。

(二)多方式朗讀,感知內容

帶領學生多方式讀文,理解內容,與最初對內容的猜測找異同點。

1.教師向學生展示課件《陳太丘與友期行》的白文(豎版)。

學生根據理解朗讀斷句,展示斷句成果,讀給大家聽;小組討論斷句,各組展示斷句成果,派代表朗讀,各自闡明斷句依據。

2.教師展示《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標點版(豎版)課件給學生。學生自讀,對照自己的斷句,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根據詞語的解釋、句段內容,找出問題所在。學生集體朗讀。之後挑戰課文的繁體版進行朗讀,男女生比賽讀,各組比讀。

【設計意圖】根據語感嘗試斷句,激起學生的挑戰意識;通過競爭閲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概括故事。

教師設題: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故事。(提示:人物和事件。)

一句話: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出行,友人遲到責怪陳太丘,並對子罵父,元方據理反駁。

4.明確題目作用。

將概括的內容與猜想內容比較,明確這篇文章真正主要寫的是元方。

教師提問:題目和元方有什麼關係呢?(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理清人物的主次關係,明確題目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語言、動作,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1.整體感知元方性格。

《詠雪》中的孩子詠雪有智慧,善於表達,語言優美,所以被選入《世説新語》的《言語》門。那麼,本文中的元方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你喜不喜歡元方?

學生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元方的特點。(元方特點:講信明禮的、聰明的、不卑不亢,敢於指出他人問題,敢於捍衞親人尊嚴,有良好家教。)

2.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教師提問:元方也像《詠雪》中兩個孩子一樣機智聰明,也是善於説話,但作者為什麼把這篇文編入《言語》呢?本文重點是在説元方的語言精彩嗎?

教師課件給出本文的出處《方正》,解釋什麼是“方正”。

(1)讀文章,提取表現人物方正的句子

學生讀文章,找出描寫元方語言、動作中表現方正的語句,填表格中,進行分析表述。

依據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的這句語言描寫,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元方説出這樣的話,可見他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父親的言傳身教,對他影響很大,他有良好的家教;對於有錯在身,不但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還怒罵別人的友人,年紀小小的元方據理抗辯,有理有據公正客觀地批判別人,同時維護自己父親的尊嚴,可見他的“方正”之氣。

依據元方語言中“家君”一詞,作為謙辭的使用,體現元方的明禮。進而引導學生找出友人的一個用詞“尊君”,結合課後習題理解古代漢語中大量的謙辭和敬辭的使用。

【設計意圖】瞭解古代漢語中的“敬辭”與“謙辭”。

引導學生用表格中的兩個字,概括元方方正的表現,學生能夠提取“信”“禮”兩個字,指明正是因為他講信明禮,所以才將本文選入《方正》門。

(2)運用朗讀表演,表現方正。

如何通過我們的朗讀體現的元方的方正呢?請同學們用腳本批註的方法,從人物的表情、心理、語氣、語速等方面,分析元方和友人的兩次對話,之後學生個人展示,分角色小組展示,換角色演讀展示,通過語氣、節奏、重音等將人物的方正特點朗讀出來。

舉例:父親的友人理直氣壯,覺得自己一點兒錯沒有,於是怒目圓瞪、聲調高昂、義憤填膺指責別人不失信,傲慢無禮。對於自己不守時,避而不談,把矛頭都指向陳太丘,狂躁氣憤地罵了陳太丘。

舉例:元方很氣憤,心想這人太缺德了,但是它沒有急躁,而是冷靜機智的回擊父親的友人。

【設計意圖】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批註,最後,通過對話演讀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3)探究動作,評析元方是如何做到方正的。

教師提問:既然元方為人很方正,那麼對於“友人慚,下車引之”的舉動,“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

這是一道開放性問題。學生能夠言之有理的陳述自己的見解“失禮”“不失禮”均可。

(四)把握主題,領會編者意圖

教師提出問題:《世説新語》中有眾多篇目,編者為什麼要選出自《言語》的《詠雪》和出自《方正》的《陳太丘與友期行》兩篇,讓我們學習呢?這兩篇文讓我們有什麼收穫啟示?

兩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有年少聰明、智慧的孩子,有的孩子擅長優美的語言,有很好的文學修養;有的孩子正直、講信明禮,有很好的道德修養。編者希望我們新一代少年聰明智慧,有良好的文學修養和道德修養。這是編者對我們的期待。

教師送給同學們的話:與誠信為伴,做品行正直的人!同禮節為友,傳祖國文明精髓!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

(六)佈置作業

1.背誦文章

2.蒐集有關誠信的名言、成語

3.閲讀《世説新語》中《乘船》《孔融讓梨》《望梅止渴》等小故事。

【設計意圖】強化積累,拓展閲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