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推薦]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54W 次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1

學習本課很輕鬆,幾乎是學生自願去完成學習任務的。課前,我提前兩天佈置學生觀察自家或鄰居家的貓,並認真做好筆記,更進一步的觀察貓的一些固有的特點,以及貓的生活習性,包括貓的生活表現,特別注意觀察貓在高興時,不高興時,抓到老鼠時的神態表現,並作好觀察記錄。

在第二天來學校時,我花了一節課,讓學生將自己的記錄,按順序排列,然後進行逐項詳細地闡述,在學生闡述的.過程中,我點擊旁敲幫助學生説具體,便於發揮自己的想象,學生邊説,我邊有序地板書關鍵詞句,給學生製作一幅完整的思維模式。特別是在指導學生説貓捉老鼠的過程,一定要動察貓在發現有老鼠“之前,之中、之後”的反應過程,這裏,我特別提示了,以前學過的知識,把事物當人的思維活動,動作神態來寫動物的一般寫法。

學生説過之後,“趁熱打鐵”讓學生起草,在點評學生習作時,再套出新課,引導學生帶上自己的習作和作者進行交言體會。看看大作家老舍先生筆下的貓是怎樣的一隻貓。這篇課文細緻而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性格以及滿月時的小貓的特點,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本課語言生動,情感真摯,老舍把貓當朋友,當作家人,當作親人,之所以老舍筆下的貓無論是淘氣還是古怪,那種可愛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因為作者與貓之間像朋友一樣,相互信任,和諧相處,也因此,而能創造出一個非常美麗的世界,其實這一切都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情感中品嚐作者的寫作方法。

本課很明顯,在寫作中用具體事例表現動物特點的描寫方法。本文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作者先從三個方面具體再現貓的性格古怪。比如:它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盡職;它高興時和不高興時截然不同的表現;它“什麼都怕”但又那麼“勇猛”這三個方面的表現,看起來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實,所以説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再講它小時候十分淘氣,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剛滿月,腳腿還站不穩時就愛玩;第二是稍大一點膽子越來越大,也就更加淘氣。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富,性格越來越鮮明,給人留下一種深刻的印象。在這環節上,我讓學生再次去修改自己的習作,借作者的“文筆”用一用。

語文教學反思2

我驚歎學生的出色表演,連我自己也始料不及。在課上,我僅僅觸動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並運用各種手段和途徑加強朗讀,引起學生的共鳴,接着便把時間交給了學生,讓閲讀成為學生自我表現的舞台。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提出的問題:第一階段,提出能夠喚起學生體驗的問題,第二階段提出能夠引起學生感悟的問題,第三階段提出讓學生品味的問題,第四階段提出讓學生模仿練習的.問題。如何利用有效的提問,引發學生的探究,進行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這正是我要研究的問題。本節課,朝着研討方向,教學安排有梯度,形式多樣化。

這節課,正是我的提問,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與興趣。正是我的放,才讓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將"如何教"轉變為學生"如何學",給予學生學法上的指導,以情激情,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有所獲。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積累,運用語言,語言表達得以提升。

語文教學反思3

我喜歡上語文課,現在最開心的時刻也就是課上那45分鐘了。它可以讓我和孩子們騎上駿馬馳騁在知識的草原上,可以讓我們乘着巨輪在書籍的海洋裏任意航行……週三舉行了一單元測試,今晚一單元的所有內容暫時告一段落。對於這單元我有如下思考:

本單元的主題詞是“讀書”,幾篇課文都是圍繞着讀書來編排的。裏面有講讀書樂趣的,講讀書方法的,還有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訪談錄等。微笑班級從一年級下學期就開始閲讀“閒書”,所以教學課文來講不存在問題,但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作文,大家知道寫,但寫得很“乾癟”,就像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沒有水潤的肌膚,沒有鮮明的活力,整個作文看起來奄奄一息。難道我叫他們看“閒書”錯了?難道我的這種方法不可取嗎?今晚講解試卷時,他們給了我答案,擴句“春天來了。”我讓孩子們自己寫,要比試卷上寫得好,還不能和別人重複,不能説別人説過的話。幾分鐘過去了,小手紛紛舉起來,抽了十八個孩子,他們的答案不一樣,但給我的感覺“春天”不是那樣“乾癟”,而是充滿了活力與激情。從這個方面來看,看“閒書”是沒有錯的,大家的習作為什麼寫不好呢?這可能和我的引導有關係,大多數同學不能把一件事細細描述出來。這將是我本學期重點訓練的一方面。

本學期的《新概念閲讀》我認為是課外讀物最好的一本書了,裏面擴展了很多關於“讀書”的`詩歌和散文,如《四時讀書樂》(春、夏、秋、冬),學生們尤其喜歡畢淑敏寫的《沐浴書香》,裏面優美的句子,緊湊的段落,孩子們讀得是如痴如醉,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我教學本單元時,就在課後把此本書的相關內容穿插進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本單元考試,班上分數可觀,總體不錯。但在批改試卷時,孩子們丟分最多的是“口語綜合”,這道題的意思是“網絡電子書發展很快,你認為還有沒有必要去圖書館和書店看書?”這口語綜合很是簡單,但班上有14個人沒有做,分值是5分,這讓我的小宇宙爆發了,14個同學站起來,我一看,原來是課堂上不太願意回答問題的同學。我明白了,課堂上還是儘可能的讓每個孩子都發言。不發言者,請等一等,或許那對於我和他來講,都是一次突破。

這次考試有喜有憂,我相信“勤能補拙”,只要付出了,就會有回報。“天道酬勤”,孩子們,希望我們乘坐的這艘船能在這條航道上走出一條星光大道。

語文教學反思4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高考來説,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説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説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閲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閲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説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誤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於面臨着高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高考優秀作文><高考滿分作文>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為,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繫,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閲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誤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為語文沒什麼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由於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於初中和小學來説,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後説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於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並學會把知識點轉移才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於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閲讀理解和寫作的考核。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麼可學的"這一誤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麼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鍊,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佔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後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語文教學反思5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熱情好客,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從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創設情景,薰陶感染

上課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讓學生看到優美的畫面,聽到動聽的音樂,把他們帶入遼闊美麗的大草原。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欣賞着藍天白雲,碧草盈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結束,以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歌》來結束今天的學習,讓學生在回過頭來美美的聆聽那草原的讚歌,再次受到美的薰陶。

二、 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景美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以自主發展為靈魂的教學思想,營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

這篇結構清晰,着重記敍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研讀草原景色部分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自由讀、默讀、教師引讀、集體誦讀、配樂朗讀等,通過讀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落實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説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草原的遼闊壯美以及自己的喜愛之情。此時,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尤其是寫作方法的點撥:用對比的方法寫出了草原的天的可愛,美麗;把寫景物和感受緊密結合起來;用比喻句,把羊羣比大花具體恰當地把羊羣在草原上的美表現出來。

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實際生活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第一段寫景語言優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戰,用自己的語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美景重新進行描述,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台階。學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麼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進行描述,真正理解到為什麼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而後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在讚揚聲中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這種境界,即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驚歎的是什麼?為什麼會覺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為什麼?分層次去理解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體會作者驚歎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願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為眼底美景沁潤着心田,引發起激情,要抒發,要表達。然後拓展學生的思維,如果你就在老舍身邊,你將怎樣抒發你此時的心情?使學生深層次體會到草原的美。

三、 選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迎客、相見、款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這一點體現得不夠明顯。

主要問題:

1、 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 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於形式。

3、 第二部分處理的較倉促。

4、 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5、 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有待研究。

語文教學反思6

本節課,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為指導,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積極性,注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學習,注重藉助多媒體進行合理情境的創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從而學好語文。

一、儘可能體現新的課程標準。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的過程應是學生認知逐步提高的過程。

在設計讀書環節時首先是讀通,其次是讀懂;再次是讀好;最後要求嘗試背誦。要求逐層提高,學生的學習逐步深入。

2、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

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説荷花的姿態三種,教師就順勢引導,以便學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態"。

再比如作業的設計:"如果你覺得有更合適的作業,也可以自主選擇完成另外的作業,還可以將你認為很有價值的作業推薦給老師或同學!"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3、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會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學生在閉目欣賞的同時,經歷了一次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在學生腦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過程。學生憑藉各自不同的積累,在不同層次水平上理解了這段文字,想象了這段文字所表現的.內容,不僅體現了語文姓"語"這一要求,而且使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過程又成了鍛鍊思維的過程,可謂一舉兩得!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段話也給了我們最好的指導:"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4、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我們深知古人所説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和現代教育家所説的"教是為了不教"都是強調的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回顧這一節課,會被這許多看似不經意的語言所打動"課前是該認真預習!

多讀課文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預習方法。""請教別人、請教書本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上網查資料也是現代人常用的一種快捷的學習方法""你們真是學習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問題,又能通過讀書、討論解決問題" 5、重視課內外的語言積累。

新的語文教學強調返樸歸真,注重學生課內課外知識的積累,在這節課中,學生既有課外關於荷花知識、荷花詩詞的豐富積累,又有課中語言文字的學習積累,在老師的輔導下,學生進行了廣泛的閲讀積累。

6、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理念倡導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這節課中,對於疑難問題的解決便是藉助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的。

二、以美的情境打動學生,感染學生。

一段美的情境會省去我們教者多少繁瑣的分析講解。本節課中設計的就是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課文,昇華情感。比如:配樂範讀,創設並引學生入情境。(師配樂朗讀有關課文,學生閉目體會荷花池的美景)"同學們,你們似乎看到了什麼?"深入情境(出示課件)"荷花真美!讓我們起立,像作者那樣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們!"(停頓片刻) (學生變換角色描述)這些情境地創設顯然大大優化了教學,節約了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用於閲讀、感悟、積累語言文字。

語文教學反思7

《豐碑》這片課文敍述了在風雪交加的行軍途中,一位紅軍的軍需處長因衣服過於單薄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表現了這位軍需處長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貴品質。然而長征年代久遠,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使其感動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和重點。

這節課我力戒瑣碎的情節分析,抓住重點,注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繫,採用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成功之處在於:

一、 畫面再現,創設情景。

《豐碑》講述的是紅軍翻越大雪山時的感人故事。為了讓這些不見風雪,不懂何為冰天雪地的學生能體會到環境的殘酷。我一開課,首先播放《萬水千山》中成為冰坨的`雲中山和紅軍爬雪山的片段畫面,同時播放狂風呼嘯的聲音。學生邊看邊發出驚歎 這雪太厚了 看樣子這雪至少有一尺多深 這才是真的冰天雪地 。這時我再滿懷激情地説道 為了新中國的誕生,多少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今天,我們將把紛飛的思緒再一次拉回那艱苦的戰爭歲月,去聆聽發生在長征途中的又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 從而學生情緒高漲,很快融入到課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為學習課文做了好的情感鋪墊。

二、採用 變序切入法 ,直奔中心。

教學設計從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 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為主線,引導學生談最感動的地方,抓住將軍神態變化的句子以及這些神態變化所體現的不同思想感情,去感受軍需處長的高大品質,層層深入地領悟思想內涵。這種教法,重點突出,目標明確,避免了串讀課文,過分分析情節內容的弊病。

三、 以疑導學,培養能力。

古人云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 常有疑點才能思考,才有創造。第一次出示中心句後,讓學生提出疑問 軍需處長怎麼會成為一座豐碑? 為什麼説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 然後整節課都圍繞着這個疑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課文,尋找答案。提問設計以力求鼓勵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從已有的學習經驗入手,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釋疑,並以精讀、品讀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美。讓孩子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鼓勵那些屬於個性化的獨特的體驗,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見解,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思維。注意交給學生質疑、品讀、析句以及觀圖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四、以情感人,以讀為本。

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情感、作者情感互相融合的過程。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被感動,才能感動學生。整節課,我情緒飽滿,用情真意切的語言去創造良好的教學意境,向學生傳遞感情,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充分地讀,使人人有讀的機會,人人有體驗情感的機會,在讀中感知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讀中領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尚品質。

總的來説,這節課不管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效果,我個人覺得都比較滿意。但由於我擔心時間不夠,不能完成整個教學流程,因此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還不是很充足,還應多請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

語文教學反思8

首先,從漢字的學習意義上講。

我們不能僅僅把漢字當成是一個工具,學習漢字更不能只是簡單為了讀書,漢字是非常美好的,而且歷史很悠久,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開設了孔子學院。漢字的意美、形美、音美,這些美好的感受需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孩子能夠體會到,並且喜歡上學習漢字,能夠將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

其次,從學習內容上講。

李春旺老師指出:要“讀好書、説好話、寫好字”。對於一年級來説,開學初學習的很多漢字孩子們都能夠讀準字音,同時也可以組成詞語,這就需要老師們在“寫”上多下功夫,如何讓學生把字寫規範、掌握字的間架結構、注意書寫的筆畫順序、在田格本中的佔位等,這些都需要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做紮實;語文教學實際是一種語言教學,是需要學生交流與表達的,所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李春旺老師着重強調了要引導孩子在課堂上説完整的一句話;隨着學生識字量的增加,好的閲讀文本便是孩子拓展眼界,增加知識積累的一個重要的途徑。為孩子提供豐富有趣的`閲讀資料,讓學生體驗閲讀的樂趣,在閲讀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養分。

第三,從教學層面上講。

李春旺提出要注重一年級學生的習慣養成,從語文課的書寫習慣,到日常學習中的傾聽習慣、舉手習慣等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高效學習的基礎保障;一定要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語文教學反思9

1、一次活動系列的精品課程,如何做到有語文味呢?老師以她精深敏鋭的語言辨析力和幽默豐富的評價語以及專業精神,使課堂中有着無處不在的語文味、生活中有着無處不在的語文味。例如:老師問:“磚除了建高樓大廈,還有哪些用途呢?”學生回答是建橋、建爐灶、建長城……的時候,老師能用充滿詩意的評價語言——普普通通的磚頭,給我們提供了快捷的交通;普普通通的磚頭,給我們提供了温飽;普普通通的磚頭,成就了長城的雄偉壯觀,留下了聞名世界的古蹟……充滿味道的評價語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磚外表的平凡,作用的廣泛,從而擷趣課堂語言,把樸實的磚寫得美美的。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萬丈高樓平地起,但哪些高樓大廈沒有它的身軀?哪一幢失去了磚的支撐還依然勁挺?哪一幢失去了磚的保護能經得住風吹雨淋?但你又在哪一幢高樓大廈裏見過裸露的磚。”由此可見,充滿文采的課堂語言是語文味的強力助劑,是形成課堂磁場的重要元素,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2、本次精品課程,學生猜完磚後,老師藉着學生低落的心情,話鋒一磚,雖然你們看到的禮物是磚很出乎人意料,但不要小瞧磚哦。接着引入視頻,問學生看到什麼,想到什麼?進行有效的聯想。

語文課程標準中説:“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是交際工具,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品味學習語文運用的妙處;語文是文化載體,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浸潤於語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這就是語文的學科特性,也就是語文味。課堂中,把學生由看視頻中所聽到、看到的感性認識,接着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地發揮聯想思維、練説。學生説道:“我看到了高樓大廈,想到了民工叔叔,他們為了建設美麗的'城市,背井離鄉,起早摸黑,勤勤懇懇地工作着……”接着老師評價道:“你知道安徒生為什麼能寫出這麼好的童話,因為他像你一樣善於聯想。”語文課堂是生成性和創造性最強的課堂,老師抓住課堂的生成,在師生互動中,常常會碰撞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思維火花,不時會爆出一些語言的精彩。對課堂生成中語言新知的捕捉,不僅僅是在於對這些新知的瞭解,更在於培養學生時時處處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3、精品課程的設計要努力凸現文本的表達個性,強化最鮮明的寫作特色,不但要研究“寫了什麼”,還要引導學生研究是“怎麼寫的”。這次活動老師在課堂中貫穿了無痕的寫作方法指導,猜禮物的過程抓住看到的情景寫、寫心情要把看到磚前後心情進行對比、由磚引發的聯想要合理豐富,並且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任由他們選擇自己喜歡寫的片段,寫出自己喜歡的文章。這就明確了寫什麼及怎樣寫的教學難點。另外,同桌互賞、師生互評作文的過程又是一次指導學生寫什麼及怎麼寫的過程。評點作文的時候,學生學得什麼知識呢?學生知道原來寫這類作文可以這樣寫的,讓學生把這種想寫好的慾望激發出來,師生互評除了點評寫作方法外,老師還更重視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把學生寫得好的詞語讓全班一起讀,學生讀的過程中,又是對磚的一種認識,又為自己積累了美詞美句,反覆品讀,咬文嚼字品賞,品出習作課上語文的味道。

語文教學反思10

低年段的教學從一開始就應當注意學生的心理特色和接受能力。

我的語速太快,雖然講了一大堆,卻只有十幾個好一點的學生明確了,其效果就是好的越差,難怪我總會教出兩極分化特殊嚴重的班級來,這一點上X老師就比我做得好,她很善於用孩子們能接受的方式和語速來講課,一步步很紮實。所以,永遠不要被幾個優秀學生的表現迷惑,充分考慮到全體學生的接受能力,用能使最差學生明確的話和語速來授課,才是明智之舉。

象瞭解自己的右手一樣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然後安排你的教學。一個班幾十人,程度差異很大,但會有個平均植和共弱點,前者告訴你學生學習的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教學程度高低;後者則是你選擇教學方式的依據。例如:期中考試後,我發現班裏學生拼音鞏固都不是很好,同時形近字、同音字也難以精確區分,相反,寫話部分卻表現出了他們靈活的思維能力,因此,考後的教學中就要有意識的增強拼音和生字教學,而訓練學生寫説的教學相應的就減少了。

讓學生在讀文中學會抓重點詞,並接洽上下文理解乃至運用。雖然大綱中的'低年級教學重點在生字詞,老教師們也以為抓好生字是根本,但千萬別把這作為放棄讓學生解詞的理由,否則吃虧的只能是學生和自己。藉助字典中的説明來解詞是比較傻的一種辦法,除非碰上諸如“地質”一類很抽象很專業的詞語,否則千萬別指望字典中的説明能輔助二年級的學生理解這個詞語,更別提記住和運用了。解詞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根據上下文的情境、接洽學生的實際生活,其次可以造句、找同義詞等。朗讀教學要在理解癥結詞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與主人公或者作者的情緒共識,切忌告訴學生或讓學生説出應當用什麼樣的語氣去讀這一段,只要把重點詞語理解到位,學生讀懂了,再加上你的一點奇妙點撥和情緒感染,自然會水到渠成。閲讀教學中的問題設置要以能發展學生的思維為目標,不要問一些一眼就看出是弱智的問題。

教學中,課本上能看到答案的問題不問,與課文毫無關聯的問題不問,有重複嫌疑的問題不問;相反,能作為引起下文的問題要問,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要問,能激發學生探討興趣的問題要問。

語文教學反思11

經歷了一場中考總複習,結合中考成績再反思三年來的教學,我想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在下一輪的教學中應該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一、從七年級開始就讓學生閲讀課標規定的必讀名著,以及《語文報》、《散文》、《讀者》等優秀報刊。名著的學習和積累應該是從初一到初三實打實的閲讀和積累。而那些報刊雜誌每一期都有優美的文章、豐富的課外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藴和情感教育。除讓學生廣泛閲讀外,每星期還要求學生做一篇讀書筆記,對自我喜歡的文章或片斷進行欣賞,把感悟寫下來。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學生在閲讀方面已積累了許多經驗,中考複習時,老師只是啟發和點撥即可。

二、平時注意抄寫、背誦。每星期佈置抄寫作業,名言警句和優秀的'段落或文章。這既能夠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背誦雖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卻是一個禮貌的辦法”。

三、課堂教學中落實大語文觀,豐富課堂資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平時教學能夠放開手腳,以教材為基礎,但不是拘限於教材,能夠大膽旁徵博引,介紹相關的文學作品、文學故事、名人軼事、成語故事等資料,並關注其他的相關學科,以此拓展學生視野,豐富課堂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四、課堂教學當注重有效地使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方式,使教學真正教會了學生學習,既向學生傳授了知識,又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潛力,並落實到了筆端。

五、重視點滴的作文訓練。平時教學中,當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引導學生時刻用眼用心體會生活,及時用筆記錄生活,以此培養學生豐富細膩的情感,提高觀察感悟潛力,併為寫作積累鮃活真實的素材。讓學生寫日記或寫隨筆不失為一個很有效的舉措。

所思為所行,願在新的初一,新的起點,我能努力做到。

語文教學反思12

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以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因為這是一篇閲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説:“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並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説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説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麼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説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繫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產生“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注重課堂資源的整合,如始終將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貫穿導課、品讀、結課,同時又引入了作家羅蘭的話,以及《紅樓夢》中的“得饒人處且饒人”、張九齡的“記人之長,忘人之短”、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做到了拓展與文本的緊密結合。

學完這篇課文我在隨想本上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寫寫自己對文章最後一段的感想。第二天當我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感觸還挺多的.,特別是部分學生的心得體會讓我愛不釋手。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

去談自己對將心比心的理解,説得很好。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

學生的心裏話讓我不由得也反思起來,作為老師在與學生相處時,將心比心不也顯得尤為重要嗎?曾經我們也做過學生,也知道當學生的辛苦,過去我們也有令老師頭疼的時候,也曾對着作業喊累,也有偷懶的時候,當然還少不了犯錯……現在我們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師了,慢慢的這些經歷也就淡忘了,站在講台上的我們也許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們的孩子們,從我們的立場出發告訴他們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但學生總是喜歡逃離我們的視線,愛和我們玩躲迷藏。讓我們也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多點體諒學生,將心比心替他們想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的某些錯誤是正常,可以理解。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後,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那我們老師教得也不至於那麼累了,工作起來也就快樂多了。

語文教學反思13

中國是詩的國度,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爛如繁星。如何使學生走近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充實其學養、提高審美素質?如何引導學生品味詩歌之美?我想,應該從下面幾個角度切入:

高爾基曾説:“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雖然語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卻能喚起讀者的表象聯想和想象,產生形象感。詩歌和文學作品是想象的藝術,而詩是語言的精粹,尤其重視選擇和運用最易喚起讀者聯想和想象的詞語,使詩更具有形象美感。形象美具體表現在畫面美、動態美、立體美等幾個方面。除此之外還表現為音樂美、彈性美等方面。初學詩歌着重品讀起畫面美、動態美、色彩美和立體美。

1、品讀詩歌語言的'畫面美 中國詩歌講究“立象”,“象”即客觀事物,“意”即主觀情感,意思是詩人的情意要熔鑄在形象中,不要特別的説出來。例如:要抒發滿腹愁思,就寄託在:“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和“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畫面氛圍中。

2、品讀詩歌語言的動態美。中國古代詩人特別強調用煉字、煉句來增強詩句的動感。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人格化的“鬧”字,意態傳神,動感十足。

3、品讀詩歌語言的色彩美。詩歌的語言不僅要表現出形象和動態美,還要表現出物象的色彩。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李商隱《菊》詩“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在句中交錯、編織色彩來展示和渲染絢麗多彩的審美境界。

4、品讀詩歌語言的立體美。詩歌語言的形象美還表現畫面立體空間的拓展上。例如杜甫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上有暖日春山,下有花草沙灘,遠有飛燕子,近有睡鴛鴦,高低富有變化,前後錯落有致,形成了遼遠深邃的空間立體美感。又如王維的“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一樣具有氣勢雄渾的空間立體美。

語文教學反思14

本週,我教學了《富饒的西沙羣島》一課,從整篇課文來看,《富饒的西沙羣島》篇幅較長,許多語句描寫優美。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必須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力爭做到以學定教。課文分別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介紹西沙羣島的美景,學生對這四部分都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這四部分開展教學,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由於學生間存在着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生必然對四個不同景點中的某一處特別感興趣,因而,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教學中明確提出全員參與,共同研究,力求達到學習成果最優化。其中老師不是學習的主宰,而是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只是提供相關的資料,成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

二、注重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後評價。用有感情朗讀的方式表現海水的美,讀後請同學來評價,讀得怎麼樣?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這樣不僅進行了聽説能力的訓練,同時,同學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增進了友誼。在知識和能力的維度上,強調綜合和整合。教學中分組討論後,集體交流彙報,由老師給出的知識提示,再整合,跳出過去強調語文知識系統性的老圈圈。

注重語文工具與人文性的統一。例如,整個課堂結構設定為研究彙報活動,使學生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愉悦地學習語文知識。如學習海鳥這一部分的時候,順勢進行保護鳥類的環保教育。最後讓學生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後一段,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昇華。

三、培養質疑能力

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核心。本節課,我給予學生充分的質疑空間,在集體彙報時,讓其他組員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學生再自主回答。一改以往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同時教給學生主動向他人請教的學習方法。

四、努力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老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鼓勵學生大膽向老師挑戰,培養學生自信心。由於本人在語文教學中還很稚嫩,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還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

1、課堂調控能力有待加強。

2、教師的課堂組織語言不夠精煉。

我真誠的希望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使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進步。

語文教學反思15

由於各種原因,我在這次重要的期中考試中丟了很多不該丟的分數。考試後我也想了很多以後要學的東西。我終於意識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一直很喜歡國語,但這次鬼鬼祟祟,國語也有很多不能錯的.地方。通過我細心的反思,我認為這與我不讀標題有很大關係。這也延伸到數學和英語。很多計算和語法上的小錯誤使我失去了很多分數。首先要改掉不好好讀考試的壞習慣。有時我傾向於看標題前面,寫後面的問題,但反而錯了很多。這可能也與答題技巧有關。總之,經過以後的練習,我必須在考試過程中認真審查問題,閲讀自學,正確地看問題,好好看看。時間允許的時候還要檢查幾次,絕對不允許自己再犯這種無用的錯誤。(約翰肯尼迪。其次,要加強語言、數學、英語三大科目,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物理練習等。平日裏大家都聚在一起做着同樣的主題,感覺不到有明顯的差異。但是一到考試,我就知道原來那麼多考試題我從來沒見過。(你先編吧。)(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考試名言)怪自己只做了很少買的練習題。因為自我不能再允許這樣繼續下去,所以我必須加倍努力,從這次考試中吸取教訓,增加力量,準備下次考試,打好基礎。考試技巧昂貴,正在練習。在生活中,我要多加強自我練習和複習。考試前制定周密的複習計劃,不再手忙腳亂,沒有方向。平日生活學習中要學會積累,語文要積累好詞,數學也要積累很多難的主題,英語是語法項目。做填空等練習題也是提高英語的好方法。沒關係,這只是期中考試,還有期末考試。只要下次考試我不出錯,我還是有機會的。我必須不讓老師失望,讓自己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