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彙編15篇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9.99K 次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彙編15篇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

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已初步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能這樣 "展開的。在生本,生生,師生的不斷對話中去發散學生的思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到李大釗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與文本產生共鳴,受到情感薰陶,思想啟迪。 .教學時,我採用扶放結合的方法,先引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讓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中的重點,我注意引導學生分層理解逐步學習,第一步給此段分層,並概括層意,第二步抓重點詞句,領悟道理,由於教學時我立足於綜合運用小學階段的基本功,從題入手,理清脈絡,抓中心, 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導行,使比較難理解而又比較枯的論文變得易學,有趣。

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首先應該提倡和鼓勵,從而培養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之心。還要通過引導,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做到"善於"提問,這裏最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如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字詞發問,從能體現思路,揭示重點,統率全文的題目設問,從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間的聯繫方面發問,還可以從標點符號方面發問等。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還要善於點撥釋疑,選擇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幫助他們通過讀書,思考去探索答案,讓學生體驗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快樂。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2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識字、寫字、閲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今年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用魯教版語文教材,其中上冊要求認識的漢字有380個,要求會寫的有106個,這一安排,體現認寫分開,多識少寫的原則。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儘快地多認識一些漢字,迅速掃除讀寫障礙,儘快進入閲讀和習作。於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在我的一年級語文課上主要從識字、閲讀、寫字三個方面進行。

識字教學:萬丈高樓平地起

我最重視的是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教材中安排兩個單元的識字課,但是縱觀整冊書,我們會發現識字教學無處不在,我們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是一個教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個過程只不過採取的方式不同。

在我近三個月的識字教學課上,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課程:一是引導學生髮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對於要認的、特別是要寫的'字,對於已學過的字,要引導學生在聯繫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髮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比方説換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識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 比方説,學“商”字時,我先猜一個謎語:一點一橫長,點撇在中央,大口張着口,小口戴帽裏面藏。我一邊書寫一邊説,學生們很快就記住這個難字了!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在校內,在家裏,在街道,在社區,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就自覺地識記。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舞台,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堅持這樣引導,學生不僅增識許多漢字(課外識的字甚至比課內識的還要多),而且在學習興趣、方法、習慣等方面收效良多。 三是引導學生在閲讀、在運用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的效果最好。教師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識的字編成句子、兒歌、短文,讓學生閲讀,鼓勵學生組詞、寫句子,在讀和用中鞏固識字。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3

在低年級,尤其是在一年級的課堂上,我們經常困擾於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聽講習慣不一養成的問題。我們老師也在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不斷的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向40分鐘要質量,要成績。例如,廣泛的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編排精緻的教學環節、設計生動的教學語言、穿插有趣的遊戲活動、運用豐富的教態或適時的律動等等。而我覺得遊戲活動的運用無疑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能充分的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生成課堂氛圍的有效策略。堅持以遊戲活動教學,會快速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注意力,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下面,我就對遊戲活動教學談一點粗淺的認識和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遊戲活動時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1、遊戲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簡單易行,切勿紛繁複雜,耗時過大造成麻煩,適得其反。當然,遊戲活動的實施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

2、遊戲活動的設計要與所學知識有密切聯繫,遊戲是為教學服務的,不能生硬的套用。

3、遊戲活動的互動性要強,參與性要高,照顧大多數同學,尤其是讓弱勢生有參與的機會。

4、遊戲活動形式要追求“新、奇、趣”,不能將一種遊戲從開學初做到課程結束。

5、遊戲活動前必須説清遊戲規則和注意事項,遊戲後也要給學生積極的鼓勵。

6、遊戲活動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神態、語態、眼神、動作是十分重要的,要用主持人主持節目時的激情,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召喚。

在這次區教研員閔老師的聽課指正下,獲益匪淺,讓我在上完一節低年紀的準備課時,留下了許多需要思考改進的地方,通過反思,使我以後的課更進步。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4

在本課教學識字過程中,我比較注重識字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去識記。指導學生歸類識字,做做“打”“拍”“拔”等動作,讓學生自己發現表示手的動作的'字都有提手旁,做做“跳”“跑”“踢”等

動作,學生又發現表示腳的動作的字都有足字旁,還讓學生猜字謎認記生字以及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加一加、減一減等)認記生字;在教學“身”字時通過演示漢字的演變過程幫助學生認記。多種識字方法的運用,逐步培養了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5

這篇文章是作為綜合性學習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原本並不太喜歡這篇文章,一則覺得它是篇略讀課文,不怎麼上心,二則覺得文字比較平淡,沒有什麼典型的語言材料可以咀嚼。

後來讀着讀着,發現文字雖顯平淡,但感情卻不平淡。作者對懷特森先生前後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評價和感情,這一切皆因懷特森先生用極為不尋常的設計帶給了我們嶄新的懷疑主義。“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何不就從情感衝突入手構築對話來學習這篇文章呢?這是我最初的設想。

於是,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峯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台,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此外在第二版塊的學習中,力圖想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後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説,拓的是課文的意藴,展的'是課文的內涵。至此,感覺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漸漸清晰起來。

於是,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對課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懷特森先生一樣經歷了一個感情轉變。這給我一個啟示,當你深深地沉浸在課文的文字中,你總能發現它的可讀之處,可教之處,可掘之處。這是研究這一課給我的最大收穫。

到現在,我已經有了再上這一課的盼望!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6

提起閲讀潛力,很多老師就自然想到讀懂詞語,讀懂,讀懂段,讀懂篇,就會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以為訓練這些就是培養獨立閲讀潛力,這是對閲讀潛力的誤解。沒有真正領會到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沒有做到“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其實讀懂並不錯,問題是閲讀潛力不僅僅僅是讀懂。《語文課程標準》就提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潛力。這種綜合潛力的培養,各學段能夠有所側重,但不應把他們機械的割裂開來。”那裏説的是“重點”,自然還有其它潛力。課標還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潛力”,當然還應當有語感,朗讀、默讀、背誦以及等潛力等。這種綜合潛力還被表述為獨立閲讀潛力,理解潛力是獨立閲讀潛力的基礎和核心。

看來,我們在確定閲讀教學目標時,僅僅説“讀懂課文……”是不行的,就應説“喜歡閲讀課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級還就應有“欣賞……”另外,不論是否明確表述出來,教學目標都就應按照不一樣的年段有“評價……”的資料;每一位老師,都就應把“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潛力”作為自我教學的目標。這種表述不僅僅僅有知識與技能,而且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包內含過程與方法,是三位一體的目標表述。

小學生從上一年級開始就要學習閲讀,逐步學會閲讀。小學生閲讀理解潛力的培養是有層次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説得明明白白。就拿詞句的理解來説吧。

第一學段(1、2年級):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閲讀中積累詞語。

第二學段(3、4年級):

――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好處。

第三學段(5、6年級):

――能借助詞典閲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好處,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聯繫上下文和自我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體會其表達效果。課標提出的每一條閲讀教學目標,都需要我們從各年段發展的連續性上整體把握,認真學習領會,認真貫徹執行,絕不能只關注本年段的目標。

令人遺憾的是,當前不少的語文教學都是考什麼教什麼,繁瑣的分析,喋喋不休的講解,做不完的習題和練習充斥着學生的一切時光,學生的課外閲讀根本無人問津。這種傳統的閲讀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理解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作一個個盛裝知識的瓶子,機械反覆地操練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構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説構成未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潛力。

這種語文教學每一天都“這樣重複昨日的”,扼殺了孩子們的閲讀需求,扼殺了孩子們的和創造潛力,也是學生們厭惡語文課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閲讀教學首先應用心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在閲讀過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發表自我見解,構成閲讀潛力。

其次,閲讀教學應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閲讀氛圍。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資料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閲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透過上網瞭解自我感興趣資料,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資料,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這位教師還讓學生組織了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光,透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閲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祕。又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其中有一部分資料是當小記者,這位教師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練習當小記者,對別的同學進行採訪。在小組模擬的基礎上,全班交流總結:怎樣採訪才能獲得,當記者應當注意些什麼。並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實踐,讓學生當小記者去採訪本村的主產業“”“檸檬”的户們,讓他們去了解“琵琶”“檸檬”的種植過程、瞭解勞動者的艱辛、瞭解光和水分、氧氣對的影響等問題。學生在當小記者的過程中,充分的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在這次小記者採訪中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時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語文學習的資料。

再次是注意閲讀教學中人文思想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學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説説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老師佈置的`“給爸爸(或媽媽)洗一次腳”的家庭作業很受家長喜歡,並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當交流作業體會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説出各自父母親是如何對自我無微不致的關懷,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我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親等等。老師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領會“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閲讀習慣,在閲讀教學中還應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

1、合作學習,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理解”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閲讀過程中,學生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討論,有利於學生認識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情感的薰陶,在這樣的過程中閲讀潛力構成了。閲讀潛力的不斷提高,又反過來加深了學生閲讀對話的深度和廣度。

2、自主學習,探究發現,帶給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主角,平等寬容,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主角

教師主角應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由“導師”向“學友”轉變、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把學生學習的課堂“放心”地交給學生。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忙解決,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忙”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轉換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主角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很好,教師就能夠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能夠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主角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用心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轉換學生與中的主角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7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 教學方法獨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初看課題,我並沒有太在意這篇文章。可細讀一遍後,我感覺《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充滿理性的文章,思辯色彩濃厚,主題明確,不僅對學生學習很有啟發,還引發了我對以後教學理念的思考。再研讀課文,我就怎麼也放不下了:教學達標課,我就選定這篇課文了。

教學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入題,待學生七嘴八舌地説出了自己的想法後,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學生獨立閲讀之前,我指導了學生學習的方法,然後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效果的檢查。雖然這是公開課,在座聽課的除了校考核小組成員外,還有外校的九名老師,但是,我沒有把這一環節作為花架子進行敷衍,而是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自學、討論,並對各個自學環節進行檢查、給予評價。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後,我引導學生就“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科學課上發生的事情。我順勢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麼想?哪些詞語才足以表達你當時的心情?在學生忿忿然時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產生內心真實吶喊:算哪門子老師?然後及時轉換角色:“懷特森先生怎麼做的?在我們這個羣情激憤的教室裏,請懷特森老師獻身。”學生紛紛扮演懷特森先生義正詞嚴卻又語重心長地侃侃而談,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間接引用的懷特森先生的一番話條理清楚地表達了出來。這一環節的設置,不僅將課堂氣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讓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對懷特森先生的做法進行理性分析與判斷,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並且在以後的學習中內化為一種學習態度。

在教學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説説你的看法。從學生上交的練筆作業來看,除了兩個學生認為這樣會讓學習不好的學生無所適從外,其他人都從不同側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有的甚至還引經據典呢!

我發覺,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與其説是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轉變,還不如説是學生引發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的一種覺醒:無論授人於魚,還是授人於漁,都必須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慾,也就是文中所説的每堂課都是“冒險”。一旦擁有了“學習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對於那些循規蹈矩不愛動腦或者調皮搗亂根本不想學習者,不讓他們的大腦“睡覺”尤其重要。

上完了那堂課,我更愛《我最好的老師》了!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8

齊偉麗老師教學中的突出特點在於她善於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幹,發揮個人特長,深入挖掘文章內涵。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在教學中通過品詞品句品文,體驗一悲一喜之間不同作者的不同思想,並抓住這兩種不同的思想進行對比讀,對比誦,品味其中的語言的奧妙,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齊老師教學特點之一:在於一改大多數老師在教學中一貫運用的陳舊的'教學思路,而採用了對比的形式進行教學,兩首詩同時進行教學,雙管齊下,教學形式新穎,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就像是小時候天天吃貫了媽媽炒的菜,偶爾去到別人家裏,吃到了不同口味的菜一樣,新鮮而有味道。

齊老師教學的第二大特點是:教師的語文功底很厚,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是教學中貫穿了生字的教學,這一方法我們平時也採用,新就新在齊老師運用了文字演變過程的教學思路,左邊寫出演變後的字右邊寫出古字,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明白這個字的意思,教師把意思用近乎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難怪學生喜歡。學生在不經意間就學習了這些生字的字形和意思。教育無痕,我想就職應該達到這樣的效果。同時,對比教學手法在這裏得到了進一步體現。這可以看出教師的文字功底很厚。

2.教學中,教師運用幾幅歷史區域的地圖,把“即從巴峽穿誣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樣很難理解的句子通過講解當年的歷史背景,講解當時的地理位置,很快就讓學生明白了,這一環節即能體現出教師的教學機智,也充分説明挖掘教材之用功,足見其語文功底之深厚。

3.教學中,除了以上優點以外,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緊緊抓住一悲一喜兩條情感線進行教學。其中悲字又分了五個層次,這五個層次不是孤立的講解,而是為學生朗讀文章做鋪墊,學生藉助教師的語言鋪墊,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學生的語言感悟在這裏很到了充分的體現,三維目標進行了有機的滲透。教學效果很好。如此別出心裁的教學過程,非一般人所能達到。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9

《老師,您好》是一首抒情詩,讚美了教師事業的崇高和美好,抒發了孩子們對老師感激、熱愛的思想感情。

我滿腔熱情地走進教室。開課了,我從九月十號教師節入手,請學生説説,你想將自己的祝福獻給曾經教過你的哪位老師,為什麼?你想祝福他什麼呢?我讓學生回憶教師對他成長的幫助,想讓他們在心理上與課文內容、課文情感產生共鳴,為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情感做好鋪墊。可是學生竟然對老師的奉獻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我這時強忍住心中的不悦往下上。接着是請學生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句話最能表達老師對你的好,你就大聲地讀出來,我們要把這句話,或者這一節獻給你心中最愛的老師我意在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課文中去,使課文如同為他寫的,加深他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教師的感謝之情。可不少學生的學習熱情並不高。然後我請學生讀,説説你為什麼選擇這一句。在指名讀、同桌讀、小組讀等形式的朗讀訓練中,大部分學生已能背誦。

一堂課下來,我有些難過。書讀得好不好這倒是次要的,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已很難找到。我不知道是因為我的課不夠精彩還是他們對情的淡漠。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0

短文《穿紅裙子的語文老師》裏講的那位女老師採用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把學生帶到課本以外的精彩世界,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最終改變了學生厭學、逃學的不良現象,深受孩子和家長們的歡迎。

然而,有一位筆名叫牧原的大學教授,即《赤尾狐》的作者對我們的想法很不以為然。他給我們的評論非常尖鋭:“老實説,我找了半天才看到了《穿紅裙子的語文老師》原文,讀後,心情不暢,原因在於文章裏透射出的你所謂的素質教育,讓我更感恐懼。素質教育絕對不是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等‘樂器’的‘交響曲’在校園小戲台上演,而是學了語文,學生提高了語文能力(聽、説、讀、寫)。而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等‘樂器’的‘交響曲’在校園小戲台上演是音樂啊!現在,許多校長就這樣理解素質教育,而根本看不到老師上課講什麼。”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這位大學老師的觀點。但是,我們非常願意與這位大學老師商榷:“紅裙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語文老師?

在“父母拼命掏錢;孩子玩命‘上班’(各種興趣班)”的大都市中小學裏,還有誰會頭腦發熱拿“小碗小盆等‘樂器’的‘交響曲’在校園小戲台上演節目”呢??要知道《穿紅裙子的語文老師》原文所説的是偏遠的相當落後的山村小學裏的語文老師啊。至今依然有不少語文老師甚至主管領導很錯誤地認為,我們語文教師的天職就是把語文課本里的課文循規蹈矩地一篇接一篇給學生講完,語文課本必須講,而且,課本沒有的內容不能講。最後也就是拿着“參考答案”跟學生講解考題以應付考試。在這樣的應試教育大背景下,我們應該肯定,“紅裙子”是一位的非常優秀的語文老師。

農村教育一直都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也急需人們支持的大事業。如今,在廣大農村中小學依然沒有藝術專業的老師,就算個別有,他們也會被安排去教“主科”——學生要考試的科目。特別是在山村小學,很多老師是“包班”甚至是“包校”教學,也就是一個老師把一個班幾十個學生的所有課程包攬了。如果大家深入農村,深入瞭解農村的教育就不會對“紅裙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語文老師產生任何懷疑。

這位大學老師還説,素質教育絕對不是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等‘樂器’的‘交響曲’在校園小戲台上演,而是學了語文,學生提高了語文能力(聽、説、讀、寫)。我們並不完全反對這樣的觀點,只是,我們認為,“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愛語文,讓學生懂語文,讓學生用語文。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在課外,“紅裙子”有時把學生帶到村子中間的清水河裏,找小魚咬腳趾的感覺;有時把學生領到鬱鬱葱葱的牛頭山上,看哪兒像牛頭,哪兒像牛角;在語文課堂裏,“紅裙子”有時把學生打扮成課文中的大灰狼、小白兔、醜小鴨,在講台上模仿課文內容大喊大叫,有哭有笑……學生跟着她進入了情境。一會兒是沒有撈到月亮的水淋淋的小猴子站在講台上,一會兒又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可憐巴巴地向大家訴説着什麼——“紅裙子”所做的這一切難道錯了嗎?為什麼這位大學老師卻説“根本看不到老師上課在講什麼”呢??難道整天拿着一份“參考答案”給學生講課,讓學生得到一點點可憐的分數,那才叫語文的素質教育嗎?

本來,我們也僅僅是在分析短文《穿紅裙子的語文老師》裏的人物形象,也沒有過多地強調現實生活中的什麼應試教育與所謂的素質教育問題。我們一直認為,語文老師評定學生答卷正誤的標準應該回歸文本,換句話説,我們閲讀文章應該回歸文本,絕不可以想當然的憑個人的喜好去分析和判斷。同理,對“紅裙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語文老師的問題,我們也不應該離開特定的語言環境,即文章所指出的在農村,在落後的偏遠的山村的語文教育的特殊情形。中學生寫閲讀理解題目的答案是這樣,我們作為社會上的成年人更應該理智/明智啊。

“紅裙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語文老師呢?我們不得不再羅嗦一遍:從短文的字裏行間大家完全可以看到:穿紅裙子的語文老師是一位年輕美麗、熱愛學生、教學有方,深得學生及家長歡迎的好老師。當然,“紅裙子”也是一位“與眾不同”,“充滿青春活力”,“和藹可親”,“善解人意”,“温柔可愛”的好老師。此外,她還是一位“受上級領導器重和關心”的老師。同時,她更是一位“淡薄名利,熱愛農村教育和農村生活”的好老師!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1

我最重視的是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教材中安排兩個單元的識字課,但是縱觀整冊書,我們會發現識字教學無處不在,我們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是一個教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個過程只不過採取的`方式不同。

在我近三個月的識字教學課上,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課程:

一是引導學生髮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

對於要認的、特別是要寫的字,對於已學過的字,要引導學生在聯繫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髮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比方説換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識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比方説,學“商”字時,我先猜一個謎語:一點一橫長,點撇在中央,大口張着口,小口戴帽裏面藏。我一邊書寫一邊説,學生們很快就記住這個難字了!

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

在校內,在家裏,在街道,在社區,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就自覺地識記。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舞台,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堅持這樣引導,學生不僅增識許多漢字(課外識的字甚至比課內識的還要多),而且在學習興趣、方法、習慣等方面收效良多。三是引導學生在閲讀、在運用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的效果最好。教師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識的字編成句子、兒歌、短文,讓學生閲讀,鼓勵學生組詞、寫句子,在讀和用中鞏固識字。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2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執教者從各個方面進行精心準備。其中,如何選好角度分析課文,是語文老師上好一堂課的關鍵。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筆者試從以下三個方面淺談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凌煥新),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多年來,大家都喜歡從這一角度入手來解讀課文,筆者不作贅述。

(二)分析流淚

古人云:男兒有淚不輕彈,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文中竟然出現四次流淚,是什麼原因使得堂堂男兒的朱自清先生數次淚流滿面呢?從這一角度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易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帶着疑問開始對文本的解讀。

第一次流淚出現於課文第二節,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淚。父親賦閒,家道衰落,滿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傷,再加上失去親人的傷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淚。

當作者看到父親為自己買橘子時的艱難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淚。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父親的艱難與父愛的偉大,使得作者的淚很快地流了下來。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分別後,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慢慢混入人羣中的父親,從此又要走上風雨飄搖的人生之路。不難看出,離別的傷感與對父親的牽掛,是作者第三次流淚的原因。

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讀着父親的來信,買橘子的蹣跚身影,離別時漸行漸遠、混入人羣的背影,衣着樸素、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又浮現在作者眼前。淚光晶瑩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對年邁父親的記掛與惦念。

現實生活中,好多人可能並沒有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因為這種基於血緣關係之上的感情不是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它藴含在平凡和瑣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話,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掉。作者從埋怨父親説話不大漂亮,並暗笑他的迂,到數次淚流滿面,可以看出,在不斷反省中作者體悟到了父愛的珍貴,並接受了這珍貴的愛,將其傾訴於筆端,我們今天才讀到了這感人至深的文字。從四次流淚入手來解讀課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線索,便於學生更好地體會字裏行間滲透的.父子真情。

(三)對比服裝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環境,從着裝可以看出一個人對自我的關心程度。父親穿着很樸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價,顏色普通。祖母去世,父親賦閒,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就連給腳伕的小費,父親也要講價,家境慘淡可見一斑。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外出讀書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親為兒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貴重,也很時髦。通過父子服裝的對比,不言自明:父親對兒子的關愛遠遠勝過自己。從父子服裝對比這一角度來分析課文,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以上三個角度,各有優缺。前兩個角度,傾向於作者對父愛的感受與理解,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以及兒子對父愛的感悟的雙向性。從第三個角度,學生感受到的是父親對兒子的單向的關愛,而兒子對父愛的理解、接受,以及對父親的關愛與牽掛不容易看出。但是,初一的學生,對父愛的感受還不夠深刻,還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愛的深沉。因此,從這一點來説,從服裝對比入手來解讀課文,更直觀,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如何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根據學生情況、教師自身特長等加以確定。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3

我是一名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將近30年的老教師。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的看法是:語文作業的佈置應當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目的,根據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因人而異,機械重複的作業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可能造成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厭煩,久而久之,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習成績退步。

過去,我非常信奉“學而時習之”、“字要寫,拳要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等思想,佈置作業時,一味地強調“多練”,主張“多多亦善”,相同的練習至少要做三四回,同一個生字新詞至少要抄五六遍。學生反感,經常在日記中發牢騷,而我則常常在學生日記批閲中,指責他們缺乏刻苦勤奮的學習精神。

而實際結果是:學生越來越把語文作業當作是一種老師強加的機械勞動,不勝其煩;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功夫花了,學習成績卻毫無起色。

事實給了我深刻的教訓,也使我開始認真反思自己的做法。隨着新課程教學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我逐步摒棄了以前那種陳舊的教學觀念。對學生的語文作業佈置也越來越注意講究科學性、實效性。

不搞“一刀切”,因人而異。譬如家庭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或寫日記、或寫作文片段、或摘錄課外讀物中的優美詞句、或練習書法寫字、或看有益的課外書。作業不再拘泥於只是動筆,可以看有益的課外讀物、可以走進大自然、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從生活中、實踐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增長才幹。這樣的作業,學生有興趣,學習有效果,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學生再也不會把作業當作一種沉重的“負擔”了。

現在,有許多學生這樣對我説:“老師,不知為什麼,我現在最喜歡的學科就是語文了。”有時,我去代其他學科因公外出老師的課,一走進教室,往往就會響起熱烈的掌聲。我問他們為什麼,學生們回答:“老師,我們喜歡聽你的課!”聽到這話,我的心裏確實有一種説不出的欣慰,因為我覺得,這就是學生對老師教學最好的鼓勵和肯定吧!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4

《我的老師》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四個學習內容:

1、蔡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

2、“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生?

3、質疑本文着重寫的是蔡老師愛學生,還是蔡老師令“我”難忘,你的看法呢?

4、七件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探究詳略安排的好處。

根據先學後教的原則,制定了“讀一讀、想一想、畫一畫、寫一寫、議一議”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習中,指導學生多朗讀,運用齊讀,精讀、默讀、瀏覽等閲讀方法,讓學生與課文進行多次接觸,心靈融入濃濃的親師之中,感悟那深摯的師生之情。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想讓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細節描寫來深入體會文章中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引導者、參與者,努力在作品與學生心靈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但是還存在一些老問題:一、很難調動全部的學生參與到思考中來,很多學生有惰性,是一種懶於思考的.惰性!二、學生無法將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順利的轉化成語言表達出來。或者體會不深,表達不清。一部分學生依舊是聽,無法參與到課堂中來。

課堂時間把握不好,由於前面的體會語言細節環節不好,後面時間也不夠了。結果後面的一個給以前老師寫明信片的拓展遷移訓練環節沒完成。今後還是要在課堂氣氛節奏的調控上多下些功夫,和學生一起努力,教學相長。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5

第一次習作指導後學生寫出來的“作文”的讓我很“失望”,我不是懷疑學生,而是懷疑我自己,在作文指導的方法上是不是失敗了,要不這些可愛的孩子怎麼就只寫出百十二百來個字,更讓我很失望的是內容乾巴巴的,沒有把要設立自己心目中的節日的原因或者自己是怎樣度過這個想象中的節日的寫具體,看着兩節課的學生“成果”,同時也是我的“成果”,我感到慚愧極了,作文指導課有感。怎麼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一直在心裏問自己。

我只是在幼兒園工作了一年啊!難道是因為這?我不相信會是這樣。後來我詢問了教過四年級現在跟班走的的丁老師,她告訴我説四年級作文是不太好寫。難道是因為不太好寫?後來我上網查找這方面的學生的習作,終於在百度上找到了兩篇,其中一篇內容如下:

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在地球這個大千世界裏,我過的已經厭倦了。錢很多,再存下去也不是個辦法,連銀行都説內存不夠大。聽説最近流行月球探險,我便從銀行裏取出20xx萬美金,開始我的月球之旅。

“月球之旅”這一娛樂項目是中國人研製開發的,我在航天技術人員的協助和緊張的訓練後進入了太空艙,由神舟X號把我送上月球,整個飛船中只有我一個(這是我額外提出的要求)。

我的行動由無線電作指導,在月球上的行程由衞星監控。我必須時時刻刻與地球保持聯繫,即便是我迷失方向,也會順利抵達人類的地球。

好大的月球,我們都知道,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黑黑的一大片讓人感到很單調,很無聊,只想發脾氣,看到腳下有一塊不大不小的石頭,一怒之下就一腳踢開,由於在月球上失重,我被自己的力掀翻,頭朝地,頭上戴的儀器被砸壞了,幸虧安全措施好,我沒有受傷,可以繼續前進,可是與地面無法聯繫,信號中斷,儀器失靈。我害怕,恐慌,想到自己的未來應該有美好的生活,我不願就這樣無聲無息白白死在月球上。

我想尋找能幫助我在月球上生存下來的物品。走了漫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有一個小孔,發出怪異的亮光,如果不仔細看還發現不了。我興奮地走過去,用手砸了一下洞口,向裏吹了一口氣,還是沒反應,往裏面看卻什麼也看不見。這讓我很迷茫,就拿了一塊石頭把洞口死死地堵住,可是過了一會,石頭像火箭一樣噴發出來,接着就冒出一陣煙氣,煙氣變成一個老頭,我很好奇,就上去問他,他拿着一個類似地球上鐵杴一樣的東西,使勁地敲打着地面。我很有禮貌地問他是做什麼的,他説他是月球鍋爐房的主任。我問他能否幫我生存下去,他看見像我這樣的陌生面孔,就熱情地帶我去參觀屬於他們的世界。

當然,他首先帶我去看的是鍋爐房,我此時的心情可謂是好奇之極,隨他進入他的領域。走進之後才知道,他與地球不同,燃燒出的火焰是七彩斑斕的,不同顏色的火焰有不同的用處,鍋爐上面有無數的小孔,不同顏色的火焰會被吸入不同的小孔,完成他們的使命。接着老人講述了月球的底部分為三個層部:第一獸物層,第二克隆層,第三是中央首腦層。

我的奇異旅程從此開始了。我在老者的引導下,走入了第一層,即獸物層,也可以叫軍事防禦層,何謂獸物層?這裏全是叫不出名字、無規則形狀可以形容的怪異大體形動物,他們的攻擊力極強,以強壯的軀體與敵人火拼,作文指導《作文指導課有感》。還有多足獸,全身軟軟的叫人看了就噁心,他們噴出綠色的毒汁,腐蝕敵人。向地上看,可以看到一條血河,有很多支流,這裏的生物全靠吸血為生。一隻三頭五牙狗向我衝來,嘴上沾滿鮮血,十分強悍,它是這裏的頭領,以其奔跑速度著名。它看見鍋爐爺爺便十分温順,看着我這位“外星人”不停地搖尾巴。

隨後進入第二層———克隆層,這裏的人長得和地球人一模一樣,不過他們在説話時嘴裏會噴出火焰,因為他們的鼻子需要大量的熱量才能呼吸,不然就會緊縮在一起,窒息而死。那些生物就是他們精心研製的,而他們吃的是液態或固態的化學物質,如硫單質、鐵溶液等。可見月球上的礦物資源是他們最好的食品。

接着,第三層是中央首腦層,他們不是生物,而是靠月球內部某種未知元素作能源的.一套完整的製造克隆人並控制他們的機器,機器發出各種各樣的光環,一個個克隆人的生長過程清晰可見。原來,整個月球的命脈就在這裏。我由老人帶領,飽餐了一頓近似地球人食用的食品。

突然間月球防禦燈響了,全場一陣騷動,我知道一定是地球人來接我了,我匆忙告別,返回太空艙,啟動機器,臨別時那位老者告訴我,你遇到的事和所看到的一切請不要告訴其他人,免得人類來得太多破壞我們的環境和我們寧靜的生活。在返回的途中我想,我一定要再次返回月球,探索這裏不為人知的祕密。

另外一篇和這類似,只是字數少了許多,內容也簡單。這兩篇多少給我一點啟發,我沒想到原來這次習作可以寫的這樣滿懷幻想。在下個周的習作中我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幻想的翅膀寫這次作文……你們猜怎麼着,這次學生都很興奮,有一個孩子寫了九百字之多,題目是《水果節》,其他學生題目也各有不同,字數寫得都不少。到了晚上,我把我班39名學生的作文帶回了家裏,結果在另一個班同樣上四年級的我的女兒看了這些同學的作文,笑得直在牀上打滾:“媽媽,你們班的學生和我們班同學寫的一點都不一樣,怎麼都寫得那麼神奇,一點都不現實了哈哈哈哈哈……”看到女兒這種反應,我當時感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讓我突然覺得自己在引導學生寫作方法上出現了重大失誤。唉!當老師真是不容易啊,當個能上好課的老師更是不容易啊!

第二天的語文課又到了,可是我一點上新課的心情也沒有,唯一想的就是怎樣能讓學生把這次作文寫好,於是,我對孩子們説:“同學們,老師昨晚看了你們第二次寫的作文,比第一次那可進步多了,內容很生動,特別是對想象自己在節日中是怎麼過的寫的很具體,想象的很豐富。可是老師發現同學們的作文有一點不好就是距離生活太遙遠了你們能不能想辦法再改一改。”同學們有些難為情,面帶困惑。停了一會我又説“昨天的作文,老師發現同學們寫的作文題目有些是一樣的,比如以“狂歡節”為題目的就有6人之多,以“怪獸節” 為一樣題目的有3人,這樣你們看好不好,請起相同題目的同學們你們坐在一起,共同來討論這個節日怎麼過?也許會讓這個節日更精彩!”同學們都一致贊同老師的這個建議。不一會兒,教室裏就熱鬧起來了,三五成羣的這一堆,那一堆,他們嘰嘰喳喳的,個個臉上都開始洋溢着笑容熱烈地討論起來。幾分鐘過後他們帶着愉悦各自回到各自的位上拿起筆,輕鬆的寫着。

這一次作文顯然比前兩次作文又有了新的進步,因為他們是共同在一起討論如何度過這個節日的,所以沒有像第二次那樣漫無邊際,脱離現實去寫幻想中自己是怎麼過這個節日的,或者為什麼要設立這個節日。

這次的作文教學給我的觸動很大,我從中得到了不少啟發。

首先它啟示我作為一名老師不能盲目的去教學一節課,特別是作文課,像我在第一次作文指導前我就是匆匆看了一遍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就去上課了,結果兩節作文課下來,老師累的口乾舌燥,學生的作文還寫得不像個樣子。

其次,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準備充分,不僅要備教科書,還要備學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像在第三次的寫作指導中讓想過共同節日的同學在一起討論怎麼過節,他們就會集思廣益,討論怎樣過會讓節日更有意義,更有趣。

最後,要提高教學水平,教師就應該多學多思多做。遇到問題要學會請教別人或者通過網絡找解決的辦法,還要多想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