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上冊語文《丁香結》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冊語文《丁香結》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14W 次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上冊語文《丁香結》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上冊語文《丁香結》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冊語文《丁香結》教學反思1

《丁香結》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宗璞,寫的是作者在一次春雨中忽然發現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個個的“結”,於是聯想到“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開始了作者的人生體悟。作者以丁香結象徵生活中解不開的。愁怨。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我們既有賞花的情調,又有解結的'心志。生命給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時,也給你幽怨的"丁香結"。這就是生活的常態,也是本文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一、重視導入部分的設計。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至關重要,因此我在設計本課的導入環節的時候,從課後的閲讀鏈接入手,通過引導學生吟誦閲讀鏈接中的詩句,引導學生來了解,在古人詩歌的意象中,丁香代表解不開的愁怨,由此引出問題為什麼丁香會有這種意象,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丁香被稱為丁香結的原因,由此引入課文。

二、以讀帶講,邊讀邊悟。

以問題作為牽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精讀課文時,通過提出問題“作者眼中的丁香是什麼樣的?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丁香的?”引導學生通過默讀、瀏覽等方法,抓住關鍵詞句,總結出作者是通過顏色、形狀、香味三方面來描寫丁香的,並通過朗讀來體會丁香花開的茂密、芬芳,讀出作者對丁香的喜愛。

三、聯繫生活,深入感悟

課文最難理解的就是作者最後的人生感悟,在學生學習這一部分時,通過對比作者眼中的丁香和古代詩人眼中的丁香,讓學生明白,丁香原本只是一種植物,之所以會有解不開的愁怨這種意象,是因為看待丁香的人本身就具有愁苦之感,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並且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有沒有類似的經歷,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1、在課文學習中,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不夠自然,在學生學習完作者眼中的丁香後,由丁香過渡到丁香結以此來引發作者思考的部分過渡語比較生硬,無法引導學生自然地思考。

2、本課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在對植物進行描寫時,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描寫,並寫出自己的感情,這個環節由於時間有限,所以佈置成了作業,沒有及時的讓學生進行課堂練習並點評。

3、在課堂教學時,評價語不夠豐富,沒有針對性。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從指導者的角度出發,更加註重教學語言和教學設計的流暢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認真學習課堂評價語言,爭取恰如其分,及時到位地評價學生。

六年級上冊語文《丁香結》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綴、幽”等8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綴滿、幽雅、笨拙、單薄、模糊”等詞語。

2、品讀優美句子,理解丁香結的象徵意義。

3、學習本文多角度描寫景物方法,仿寫作文。

4、比較古人寄寓在丁香結中的情感,學習作者豁達的胸懷。

教學重點

1、品讀優美句子,學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結的象徵意義,體會作者寄寓在丁香結中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悟,培養自己以豁達胸懷對待人生中的“結”的能力。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綴、幽”等8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綴滿、幽雅、笨拙、單薄、模糊”等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教具準備

課件:圖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出示圖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圖片)文學作品中許多花草樹木都被賦予某種品格,如梅花象徵高潔,牡丹代表富貴,菊花寓意堅貞,松柏喻指傲岸長青等。

今天,我們來學習的課文——《丁香結》,作者又賦予丁香結什麼樣的情感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看個究竟吧。

2、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板書:丁香結)

3、介紹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馮鍾璞,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當代作家,從事小説與散文創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説《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中篇小説《三生石》。《弦上的夢》和《三生石》分別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和全國優秀長篇小説獎。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出示自學提示。

(1)自由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並畫出生字詞,注意把課文讀通順。

(2)用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

2、學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學。

3、交流學習情況,進行重點指導。

(1)認讀生字、新詞。

出示字詞:綴窺幽雅渾濁笨拙單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斷斷續續模糊

指名讀。

男女生讀。

全班齊讀。

(2)學寫字詞。

師指導書寫“幽、薄、綴、雅”。

學生練寫,個別展示,集體評議。

(3)理解詞語。

幽雅:幽靜而雅緻。

笨拙:反應遲鈍,手腳不靈活的、動作難看的。

單薄:指身體瘦弱;不強壯。

愁怨:憂愁怨恨。

斷斷續續:不連續的。

三、再讀感知,理清結構

1、分段並概括段意。

師:這篇課文一共6個自然段,可以分成幾部分?每部分主要講了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師總結如下: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別從生長環境、開放態勢、花的氣味、花的形狀、花的顏色描寫了丁香花。(主體寫丁香花樣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別從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問、作者的浮想聯翩描寫了丁香花。最後以一個反問句作為總結,意義深遠,告訴了讀者要以豁達胸懷對待人生中的“結”。(主體寫作者對丁香結的感悟。)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評議。

3、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4、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師:我們讀了課文,你能説出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嗎?

指名回答,師適時呈現:

《丁香結》寫的是作者多少年來心裏一直裝着丁香,裝着古人吟詠丁香的詩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發現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個個的“結”,於是聯想到“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開始了作者的人生體悟。從古人的“丁香結”的詩句開始,作者寫到了微雨,寫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順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結”,否則就平淡無味的人生認識。

四、課堂總結,佈置背誦

1、總結感悟

師:誰説草木無情?它們也各有自己的品性與精神。宗璞筆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從多個角度展現了丁香花的形象,豐富了丁香花的內涵,不禁讓我們喜歡上了這一簇簇的可愛的丁香花。這是一篇清新雅緻的散文,你喜歡作者筆下的丁香花嗎?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讀一讀自己喜歡的部分。

(1)學生自由讀自己喜歡的部分。

(2)展示讀,並説説自己喜歡的原因。

2、佈置作業

(1)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的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你喜歡的段落。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品讀優美句子,理解丁香結的象徵意義。

2、學習本文多角度描寫景物方法,仿寫作文。

3、比較古人寄寓在丁香結中的情感,學習作者豁達的胸懷。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導入新課

1、檢查,指名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2、談話導入新課:作者筆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作者是怎樣描寫丁香花的?又賦予丁香花什麼樣的情感呢?這節課,讓我們繼續學習《丁香結》。

二、精讀課文,加深感悟

(一)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指名讀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這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哪裏的丁香花,各是怎樣的?找出你喜歡的描寫丁香花的句子。

3、學生交流。

4、學生彙報。

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城裏街旁、宅院裏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寫的是校園裏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寫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師適時呈現:

(1)有的宅院裏探出半樹銀枝粧,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牆上窺着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

這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好在哪裏?

(這句話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丁香花呈現的樣貌,“探”“窺”兩個動詞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體態嬌小,姿態動人。)

(2)月光下,白得瀟灑,紫的朦朧。還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蘭,在夜色中也能讓人分辨出,這是丁香。

你從這句中,能知道什麼?(丁香花的顏色、氣味。)在晚間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麼?(丁香花獨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別出來。)

(3)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檐前積雪。雪色映進窗來,香氣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輕靈的多,不那麼渾濁笨拙了。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然後才見那兩扇紅窗。我經歷過的春光,幾乎都是和這幾樹丁香聯繫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夢想。

“檐前積雪”指的是什麼?(丁香花。)“香氣直透毫端”説明了什麼?(説明香氣非常濃郁。)為什麼説“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丁香花雖然微小卻繁多,單個的固然單薄,可是眾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許多簇,使整棵樹耀眼奪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花的?

學生回答。

師梳理:

(1)形狀:星星般的小花,許多小花形成一簇;

(2)顏色:紫色、白色;

(3)氣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從感覺角度分析,形狀,顏色,氣味是哪種感覺?(視覺、嗅覺)

(板書:形狀顏色氣味(視覺嗅覺))

作者賦予丁香什麼樣的品格?(結合課文,圈劃出關鍵詞,總結歸納)

靈動優雅、潔白無瑕,可愛芬芳

6、再指名讀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指名讀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這部分,哪些是作者對丁香花的具體描寫?哪些是作者對丁香結的感悟?

讀後小組裏交流,説一説自己的感受。

2、研讀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樣的?

指名回答。

師適時呈現:在細雨迷濛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牆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外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師:在這幾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麼特點?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來表現雨中的丁香?(格外嫵媚,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畫,表現了雨中的丁香色彩彷彿流動一般,紫色與白色自然交融,給人極美的感受。)

(2)師適時呈現:

代贈二首(其一)

李商隱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鈎。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攤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鈎,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對丁香寄寓着怎樣的情感?怎樣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詩句,引用它有什麼作用?

指名回答。

師:“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這兩句詩中把花蕾叢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悵的代表,愁思的象徵。作者引用古詩句有利於表達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優美。

3、研讀第5自然段,思考:什麼是丁香結?它有什麼象徵意義?作者為什麼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結?

(1)交流。

(2)師指名朗讀: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過來的丁香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

本義: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

象徵意義:人生中不順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二是丁香花負擔着解不開的愁怨。

(3)作者多年賞花,為什麼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結的內涵?

雨後賞花的觸動。

補充介紹:作者自身經歷的感悟。(經受病痛折磨。)

4、研讀第6自然段。

(1)默讀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對丁香結什麼態度?你從哪裏能看出來?

交流,師適時點撥:作者對丁香結的態度是從容、豁達、積極的'。

師適時呈現: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是太平淡無味了麼?

師:古人寄託在丁香結的情感是愁思,是憂怨,這從李商隱的《代贈二首》和李璟的《攤破浣溪沙》就可以體會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託在丁香結上的情感,以開闊的胸襟為今天的讀者開闊一個“丁香結”全新的藝術境界。

(2)出示:“結,是解不完的;人生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是太平淡無味了嗎?”

指名讀,全班齊讀。

師:誰能説説這句話的含義?

交流。

師呈現: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人生的問題也是永遠也解不完的,我們應該正視這些問題,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永遠也解不完的結,我們的人生才充滿樂趣,我們的明天才更加燦爛。

(3)師:人生的道路上充滿了荊棘,學完了課文,你認為應該怎樣對待人生的挫折與不幸?

學生髮言。

(4)全班齊讀第六自然段。

三、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1、師總結:

丁香的脈脈香氣馳騁了作者的想象,也給了我們尺幅千里的功效,讓我們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帶來的歡愉。多少年了,作者心裏一直裝着丁香,裝着“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發現,給了作者新的感悟:結,是解不完的;人生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這解不完的結,才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挑戰,充滿了樂趣。這正是我們要找到的答案。

(板書:丁香結人生才充滿樂趣)

2、揭示主題。

師:想一想,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遇到不順心的事是經常的,我們應該正視這些問題,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補充,所以,我們要以豁達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結”:生命既需要春光無限的陽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時,也需要細雨中連接的丁香結,愁腸掛肚,百轉千回。

3、佈置作業

(1)完成同步課時練。

(2)體會和學習本文的寫法,選擇你喜歡的一種花,寫一個小片段。

板書設計:

丁香結

形狀顏色氣味(視覺嗅覺)

人生才充滿樂趣

教學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三個方面:

1、自由朗讀課文,面向全體,還學生讀書的時間,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讀書過程中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第二步學習生字詞,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能正確書寫字詞;第三步是藉助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有了這三步,基本就掃清了文字障礙,為學生學習文本,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在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的內容;分段並概括段意,促使學生理清了課文的層次。通過這幾個環節,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形成了一個清晰的脈絡,培養了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

3、以問題作為牽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其中,本環節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使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有更加清晰的認識,然後再着重引導學生抓關鍵的句段揣摩體會句子的含義,以期達到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教學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從指導者的角度出發,更加註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認真學習課堂評價語言,爭取恰如其分,及時到位地評價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