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九年級語文課《那樹》教學反思大綱

九年級語文課《那樹》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63W 次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

九年級語文課《那樹》教學反思

個人以為,把課堂還給學生,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生應該是繫着線的風箏,而不應該是繫着牛繩的耕牛。在課堂上,也許教師要做的,更多的是:如何為發現尋找一片利於放飛的天空,讓魚躍於闊海,鳥飛於高天。

所以在《那樹》的設計中的三大板塊的內容就是學生自己的活動,包括:生讀、聽課文(自讀、個別朗讀、集體朗讀、師讀生聽),生説説讓自己最感慨萬千的句子,生寫寫“如果我是一棵樹,我要對人類説什麼”,這三個環節預計時間為33分鐘(整節課為40分鐘)。設計之初希望:聽説讀寫相結合,環環相扣,讓學生的感悟和發現變為一個漸進的過程,從進入課文到投入感情,深入課文最後到探尋主題並自我發現。如果能夠順利完成這個預設,那將是既符合現實又合乎理想的一種課堂形態。

  二、把“背課”還原成“備課”

很多時候,當我們夾着備課筆記自信滿滿地走進課堂的時候,我們的自信來自於“預設完畢”,但是課堂並非完全靠預設,更多的是生成。把課堂還給學生的課自然帶來更多的生成的危險。所以在《那樹》的準備中,我竭力作到備課而非背課。如自己對文本多方位揣摩,不放過一個讀音,一個句子的理解。如竭力設想學生的回答,希望做到兵來將擋。

然而,預設是美麗的,生成卻是危險的。

經過反思,問題的出現有的在意料之中,有的始料未及。

  一、課堂活動形態和活動內容的不協調。

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如果你是一棵樹,面對人類你想説什麼?小組討論,寫下來,請發言人來發言”。這個環節設計的本意在於:學生在對文章主旨有了感性的認識後,加入自己對這一事件的理解,進而做到自我的發現。然而,小組討論的形式,主要是學生通過互相合作,使問題的解決更全面,更深入的過程。而此時,學生對老樹被殺一事,已經有了很感性的自己的理解,其實“面對人類你想説什麼”這個問題應該是指向個人的,這是一個學生個人對文本闡發的過程。事實證明,學生後來的書寫也多表達了個人的意見。

所以,課堂上形式的熱鬧與否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教師要巧用課堂形式配合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最有價值的發現。

  二、學生髮現以後教師的點評力量綿薄。

在發現的課堂上,課堂時間應該還給學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教師的時間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在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當然不是。

我以為,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着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髮現之後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教師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複述式的。學生的發現是精彩的,教師的點評卻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現。事後,我想,教師的點評是否可以從這幾方面着手發展:延伸式的點評;問題式的點評;歸納式的點評;指摘式的點評。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