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社區文明禮儀常識普及黑板報資料

社區文明禮儀常識普及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8.21K 次

  中華禮儀的淵源

社區文明禮儀常識普及黑板報資料

古人有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古代華夏族正是以豐富的禮儀文化而受到周邊其他民族的讚譽的。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孔子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禮儀學專家,他把“禮”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他主張“為國以禮” ,“克己復禮” ,並積極倡導人們“約之以禮” ,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視“禮” ,並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道德規範,他還認為“辭讓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禮的發端和核心。荀子則比孟子更重視“禮” ,他著有枟禮論枠,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説:“禮者,人道之極也。”把禮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識禮、循禮與否作為衡量人的賢愚和高低貴賤的尺度。因而他強調:“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管仲則把禮看作人生的指導思想和維持國運的支柱。他説:“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從這些思想家的言論中,不難看出,禮儀是適應調節人際關係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我國古籍中,枟周禮枠、枟儀禮枠、枟禮記枠等就是最重要的古典禮儀專著。我國古代“禮”的概念,包含着豐富的內容,大體可歸結為三個層面:一是指治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會生活所形成的作為行為規範和交往儀式的禮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對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的道德規範(包括自身修養) 。縱觀我國禮儀內容和形式的演變與發展,可以看出“禮” 和“德”不但是統治者權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許多有廣泛社會性與強大號召力的優良道德規範和人際交往的禮節儀式及生活準則,並且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財富,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禮儀格言六條

  做事八然

凡事順其自然,寵辱處之泰然。

逆境不以為然,順境防患未然。

勤儉理所當然,趨善毅然決然。

名利看得淡然,失意學會坦然。

  人生八難

榮華難以持續,財富難以滿足。

權力難以長久,地位難以鞏固。

健康難以買來,青春難以永駐。

真情難以得到,貪念難以消除。

  身心八靜

靜心能去浮躁,靜思能除煩惱。

靜觀能得經驗,靜養能健心腦。

靜默能明事理,靜坐能躲干擾。

靜處能消雜念,靜讀能走正道。

人品八為

説真話為誠實,守公理為正直。

懂禮貌為涵養,講文明為睿智。

持博愛為良知,常寬容為仁慈。

多奉獻為功德,好情操為志士。

  行為八不

不損國家利益,不玷民族大義。

不貪集體財產,不與社會對立。

不搶別人功績,不向他人索取。

不要趨炎附勢,不能鑽營投機。

  為人八樂

奮鬥自會有樂,知足就能常樂。

事業先苦後樂,人生自得其樂。

精神充滿快樂,歲月無窮歡樂。

勇於助人為樂,生活普天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