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品格教育論心得體會

品格教育論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46W 次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格教育論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品格教育論心得體會

品格教育論心得體會1

品格是主體的主觀特徵的穩定表現,主要是個體的行為表現。品格可以分為個體品格和社會品格。個體品格包括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自律、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等品質。社會品格包括愛祖國、愛人民、熱愛集體、樂於助人、尊紀守法、具有社會責任感等品質。對個體品格和社會品格的不同認識及重視程度,導致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的側重點不同。在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裏,美國的品格教育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二三十年代的“好公民”教育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代表美國品格教育的是一種傳統的道德教育流派。這一流派側重對學生社會品格的培養。認為:學校教育學生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好公民”。為此,學校強調熟記社會共享的知識與信念,吸收社會的規則,讓學生服從權威和順從。學校傳輸給學生的最重要的內容是“保持沉默的能力和與其他同學步調一致的能力”。學校不是學習獨立思考,鼓勵自我維護、培養、強化自立精神的地方,而是讓學生不容置疑地進入世界、社會、“生活的現狀”,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好公民”。正如卡爾?羅傑斯在《論做人之道》一書中所指出的:“在教育方面,我們往往製造出順從者、定型人。”簡?布魯斯坦在反思傳統品格教育時指出:傳統的品格教育培養順從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品格常常表現為:行為受外部力量的驅動,如取悦權威,博取讚譽;盲目服從命令;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總習慣於等候命令;自尊感由外部因素決定,只有得到他人贊同時,才體驗到自我價值;依賴教師、家長或權威的傾向嚴重;以避免受到懲罰為行為的準則;不善於表達自我需求;缺乏首創精神等。

學校強調道德教育,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好公民”,在當時曾是美國品格教育的主流。

六七十年代的個人主義教育

從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美國學校中占主導地位的品格教育主要是個人主義教育。或者説,這個時期美國學校品格教育的重點是個體品格教育。

美國六七十年代文化上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個人主義興起。個人主義把個人的價值、尊嚴、自由上升到絕對的高度。認為人們應作為自由的個體來表現自己、實現自己,對個人自由的任何限制都是不可容忍的。對個人自由的強調造成了對權威的反抗。個人主義強調權利多於責任,人們不再考慮“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而是要求“國家能為我做些什麼”,個人主義對教育的影響的主要表現就是過分地強調個體品格而忽視社會品格。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是個人的事情”。為了尊重學生的自我價值、鼓勵學生自我表現,在自由的幌子下,學校忽視了道德教育,而是採取了“放任式”的教育。用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只能是自私自利的一代。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美國青少年的道德狀況陷入了非常糟糕的境地。調查統計表明,青少年的犯罪率和自殺率均於1980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從1930年到1980年間,26歲以上的犯罪率增長13倍,而18~24歲的犯罪率增長79倍,18歲以下青少年的犯罪率增長100倍。1977年校園內的騷亂行為達到二十世紀最高點。與此同時,學生的學業成績卻在持續下降。美國教育界普遍認為:“過去的20~30年間,美國青少年的品格確實下降了。”青少年對社會壓力的承受力明顯減小,他們寧願選擇自殺或吸毒來逃避真實世界,為了一時的快樂而不顧自己的任性行為帶來的後果,缺乏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八十年代的道德危機宣佈了學校從六十年代末開始進行的品格教育的失敗。正如美國學者洛克伍德所説的:“當前和歷史上的品格教育都是對不負責任的社會行為增多的反應。”個人主義的泛濫,沒有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個體品格,相反,卻阻礙了學生社會品格的發展。

八、九十年代興起的“責任”教育

1980年裏根總統上台標誌着美國一個新保守主義時代的到來。在國家的內政、外交政策均朝着保守方向轉變的同時,教育也表現出明顯的保守主義特徵:強調傳統――傳統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價值。有識之士指出七十年代在強調個人自由的.同時忽略了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培養,在鼓勵年輕人自由選擇時忽略了對價值觀的重視。因此,大家全都呼籲社會回到“傳統價值觀”――尊重、責任、自律、工作、自豪感、愛國、助人為樂等等。與個人主義宣揚個人價值至上相反,保守主義強調個人服從社會,個人要承擔責任。權利和責任是不可分離的,而且責任高於權利。因此,要求學校嚴明紀律,必須向青年人“灌輸”責任意識,以此來控制青年學生的感情和行為。

八十年代初,美國開始進行旨在提高教育質量的教育改革。1983年國家高質量教育委員會提交報告――《國家處於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報告指出:“要保持我們在世界市場上尚存的微弱競爭優勢,我們就必須致力於教育制度的改革。”1988年4月,當時的教育部長向總統遞交了《關於美國教育改革的報告》,報告中指出:當前學校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紀律渙散”。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成功的民族精神,加強秩序和紀律。倡導在學校開展品格教育。

九十年代,以培養“有責任感的學生”為主旨的品格教育在美國出現,並獲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迅速在美國各地的學校實行起來。

簡?布魯斯坦在《二十一世紀的紀律》一書中提出,有責任感的學生應當具備的品格特徵主要包括:其行為受內部力量的驅動;不盲目服從命令,自己做出選擇;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自尊感由內部因素決定,無論他人贊同與否都能體驗到自我價值;在考慮個人需要時,也考慮他人需要和社會需要;對學習、工作積極選擇,並非常投入;善於與他人合作;具有首創精神、獨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

回顧美國百年來的品格教育,我們發現,美國的品格教育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強調學生的社會品格而忽視學生的個體品格,到強調學生的個體品格而忽視了學生的社會品格,再到在強調學生的個體品格的同時重視學生的社會品格的培養。

品格教育論心得體會2

通過學習,我意識到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楊霖老師首先説起“為什麼要做品格教育”,她列舉了當前社會種種現狀:安利的“無理由退貨”;高速上應急道的變來變去等,這些都是小惡,難道做這些小惡的人都是壞人嗎?楊霖老師指出,不是的,是因為我們自己並不知道這是不對的,因為,沒人教過。整個社會陷入惡性循環,整個社會的現狀,整個國家的教育體系,也缺乏一種價值理念。這些都反映出全社會的道德在下滑,社會文明情況令人擔憂;然後是中國目前的整個教育體系缺乏對孩子進行系統的價值觀和社會公德的教育,以致於培養出很多高智商,但是漠視社會規則和公共秩序的自私者;最後就是學校缺乏系統的育人課程體系結構,德育沒有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成長需要,轉化為自覺行為來規範自我,導致學生知行脱節。由此可見,品格教育迫在眉睫,身為一名教育者,我們不管教什麼學科,都應該把品格教育滲透其中,並且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表率。

楊霖老師提出,品格教育,一方面要通過和兒童討論判斷、選擇和形成他的價值觀,另外一方面還要教育和指導他們形成維護價值觀的能力,也就是品格能力,它是人的核心素質之一。所以,品格教育要從小抓起,不僅老師要教育,家長,學校,社會都應該發揮它的作用。而作為一個班的班主任,對孩子的品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孩子從小就在你的班上,他的心智發展還不成熟,基本的價值觀還未形成,再加上老師具有的威信,只要正確引導,宣揚正確的價值觀,以身作則,孩子很快就能受到影響,若一直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隨着年齡的增大,心智的成熟,他的價值觀就會自然而然形成並且付諸於實踐。但是現實往往不會那麼順利,因為孩子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受到的影響不僅僅是你教師的,更多的還有來自家長,社會的影響,所以,我們提倡教師,家長,學校,社會合力教育。

在孩子品格形成的過程中,應該把行為訓練、品格認知、品格情感有機結合起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校園生活中不斷運用實踐並固化相關品格,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擁有品格能力。

楊霖老師還指出,學校缺乏一個系統的育人課程結構。很多學校僅僅是執行國家課程,也有學校課程,但沒有具體的、系統的內容可以支撐。而西方國家幾乎很少有專門的思想品德課,是公民道德課。由此可以推出為什麼我們國人的素質要低一些。因此,需改革育人課程結構,強調生活與教育合在一起。

總之,品格教育應該貫穿於孩子成長過程中,它不僅僅只停留於口號的表面,更重要的是應該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讓每個孩子都具有品格能力。

品格教育論心得體會3

古人講“先修身而後求能”,還有一句古訓叫做“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無德”。

説的都是修養、品行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沒有良好的人品做底子,是幹不了大事的。

一個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許能夠上升到必須層面,但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遲早要栽跟頭。

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馬克思以前説過:“不可收買的是最高的政治品德”。

所以,有了好的人品作保證,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做官才有正氣。

對黨員幹部來講,就是要做到品行端正。

一要正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所以,做人必須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當領導必須要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這是黨員幹部所應具備的最起碼的品質。

我們説黨員幹部要講黨性,按老百姓的話來説就是要講良心,其實質就是做人要正直、説話要公道,做事要公平公正。

能不能憑良心説話、按黨性辦事,是檢驗一個黨員幹部品行好壞的重要標準。

《禮記.中庸》上講“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這是古人對“正直”這個概念的一個很恰當的詮釋,同時也就應是一個黨員領導幹部的修身之道、立身之本。

為人處世也好,為官從政也罷,務必先打好正直高尚的道德根基。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然後才能談的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二要嚴謹。

嚴謹是一種負職責的態度,是遵守客觀規則的具體體現。

嚴謹體此刻工作作風上,是務實、高效、追求完美的一種表現;體此刻生活作風上,是潔身、克欲、維繫自我的一種手段。

作為黨的領導幹部,手中握有必須的權力,要把“嚴謹”二字時刻懸於腦際,慎言、慎行、慎獨、慎思,做到嚴以修身、嚴以律己、嚴以用權,否則,權力就有可能成為墮落淪喪的根源,甚至成為禍國殃民的工具。

三要忠誠。

如果説“正直”和“嚴謹”還是一種個人修養的話,那麼“忠誠”則是對一個人在生活中所扮演主角品格的更高要求,是惠及他人的一種大德。

有位作家以前説過:“高於一切的忠誠是偉大的品德,是愛的外延。

”關於忠誠,古人也有過很多精闢的論述。

東漢馬融在《忠經》裏談到:“忠者也,一其心之謂也。

為國之本,何莫於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從這個好處上講,人各有所事,便應各有所忠,作為一名黨員,就要忠於黨、忠於人民;作為一名幹部,就要忠於事業、忠於職守。

上,要無愧於國家;下,要對得起百姓,做到做人要實、謀事要實、創業要實,不讓自己成為不忠、不孝、不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