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2016年語文課堂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2016年語文課堂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4W 次

我們的現代化教學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手段,尤其是對於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每個人都有機會面對整個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繽紛呈現在面前,使許多人的理想能夠很快實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閲讀!

2016年語文課堂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2016年語文課堂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1】

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使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日益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信息技術作為當今較為成熟的視聽技術和傳播科學正在被廣泛地應用在教學中,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迅猛的發展速度,強勁的滲透能力,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越來越多的關注。傳統教育面臨着重大的根本性的變革,信息技術必然走向與課程整合的階段。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課程整合的意義

21世紀,以計算機和網絡通訊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將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佈和應用能力將成為衡量現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標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成為新世紀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就在於“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之一就是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將中小信息技術課程與語文教學相整合,對於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隨着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成熟的視聽技術和傳播科學被應用在教學中,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迅猛的發展速度,強勁的滲透能力,給傳統教育帶來了重大的根本性的變革,它對實施教學目標,整體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術作為一個嶄新的教育平台,為語文教學創建了良好的教育時空:

⒈ 教學內容不再是結論而是問題。根據語文學科性質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特點,由教師和學生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有價值的問題,並在網絡上呈現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探究性學習設置邏輯起點。

⒉ 教學過程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探究。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彙編整理並放置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的網絡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後,在課堂教學中,圍繞着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傳承型轉變為探究型。

⒊ 教學活動不再侷限於一間教室而是暢遊於網絡。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於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養成學生從網絡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

語文學科的豐富信息都是以文字作為載體進行傳播的,有時候會讓人覺得缺乏直觀感受;而多媒體的信息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等,這正好彌補了語文學科的弱點,將單一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多元化的各種媒體信息。

語文教學內容可以分為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其實這三個板塊具有一個共同特點:交流。信息技術的活動也具有交互性,如:人與人的互動、人與機器的互動,而且這種互動跨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

⒋ 教學結果不是傳統的結論而是創新的意識。網絡只是環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上述的改革,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發揮,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現代語文教學強調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上述信息技術特性決定了信息化的學習必然由學習主體進行自主選擇、探究。

⒌ 其他如共享、動態、超媒體、開放性等信息技術的特性也必將為未來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毫不誇張的説,信息技術給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教育平台,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確立,使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協作學習得以真正實現,使終身教育和學習社會化成為可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閲讀、寫作、口才、研究性學習等語文教學內容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網絡環境下教學的特點

正是因為網絡環境下的信息資源永遠開放的;傳播媒介多向交流的;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知識是跨越時空限制的,這就決定了網絡環境下教學過程是:開放性與全球化;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學生學習的鬆散性、不確定性和難控制性。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使其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要求,就是我們在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時應該認真思考的。

我們把教育信息化看作為是一個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⒈ 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體,特別是超媒體技術,建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表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材和工具書變成多媒體化,它們不但包含文字和圖形,還能呈現聲音、動畫、錄像以及模擬的三維景象。例如有一個關於英語詞彙的兒童多媒體學習軟件,有一幅畫面把常用的動作名詞和圖片彙編在一起,當你選擇chase (追逐)一詞,電腦會用聲音告訴你“追逐”就是在某人或某物後面run(奔跑)的意思,如果你還想知道奔跑的確切含義,你再在run上面點一下,電腦又會呈現關於run的聲音解説和動畫。在這樣的多媒體學習材料中,各畫面之間好像有無形的鏈條互相串聯,這種無形的鏈條被稱為超鏈,這種帶超鏈的多媒體又稱為超媒體。俗話説,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有了超媒體“電子書”,活人讀死書的時代將一去不返,因為多媒體教材本身就是活的書。如何把“活書”設計好?如何把“活書”學好?這是信息化時代的教師和學生面臨的新問題。

⒉ 資源全球化:利用網絡,特別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資源連成一個信息海洋,供廣大教育用户共享。網上的教育資源有許多類型,包括教育網站、電子書刊、邪氣圖書館、虛擬軟件庫、新聞組等。語文學科信息含量豐富,它可以承載各學科的信息,這正好與網絡信息資源的海量化相適應,只要有過“觸網”經驗的人恐怕就會對“信息爆炸”這個詞有最深刻的體會了。但是,對於我國教育來説,面臨的一大問題是網上中文信息資源的嚴重不足。開發網上教育資源,不但是教育部門的任務,也是社會各部門以及知識者的義務。

⒊ 教學個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的智能導師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和需求進行教學和提供幫助。為了做到這一點,學生個性的測定,特別是認知方式的檢測,將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課題。

⒋ 學習自主化:由於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認同,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自主學習成為必然發展趨向。事實上,超文本/超媒體之類的電子教材已經為自主學習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

⒌ 任務合作化:要求學生通過合作方式完成學習任務也是當前國際教育的發展方向。信息技術在支持合作學習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過計算機合作(網上合作學習);在計算機面前合作(如小組作業);與計算機合作(計算機扮演學生同伴角色)。

⒍ 環境虛擬化:教育環境虛擬化意味着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離空間時間的限制,這是電子網絡化教育的重要特徵。現在已經湧現出一系列虛擬化的教育環境,包括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校園、虛擬學社、虛擬圖書館等,由此帶來的必然是虛擬教育。虛擬教育可分為校內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內模式是利用局城網開展網上教育,校外模式是指利用廣域網進行遠程教育。在許多建設了校園網的學校,如果能夠充分開發網絡的虛擬教育功能,就可以做到虛擬教育與實在教育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貫通,這是未來信息化學校的發展方向。

⒎ 管理自動化:我們熟知的計算機管理教學(CMI)包括計算機化測試與評分、學習問題診斷、學習任務分配等功能。最近的發展趨向是在網絡上建立電子學生檔案,其中包含學生電子作品、學習活動記錄、學習評價信息等。利用電子學生檔案可以支持教學評價的改革,實現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

需要強調的是: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動態的,可根據具體內容靈活變動時間跨度和環節,並不意味着某一節課一定要具備所有環節。

三、網絡環境下語文教學的具體案例

在語文界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反對用網絡進行語文教學的觀點,認為這樣不是語文課而是電腦課,認為主要的教學內容無法在網絡教學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網絡也能完成。這裏,筆者僅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來談談這個問題。

《故鄉》是魯迅先生著名的短篇小説之一,它以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內容也就圍繞分析人物、領略主題思想進行。同時,鑑於初中階段所學的魯迅的小説全部來自於《吶喊》,初三的學生對《吶喊》中的小説已具備了一定的閲讀基礎,所以引導學生對《吶喊》進行研究性閲讀。整個網絡教學過程大致分為兩步進行。

⒈ 常規教學階段

小説,大多數學生都喜歡,因為它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針對這一特點,在上課伊始,首先讓學生欣賞教師利用flash製作的課文朗誦,此課件由教師在網上搜集大量能表現老紹興特點的古畫、攝影等圖片,以及根據魯迅小説改編的電影片段,結合課文配套朗誦帶、《虛籟》(劉天華作)樂曲製作而成。創設出一個極為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豐富的外部刺激。

在聽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劃出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課文,在關鍵語句上設置“鼠標滑過變色”的特效,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等來深入探討小説中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通過分析典型的人物,幫助學生理解小説深刻的主題思想。結合課後習題,讓學生暢所欲言對小説主題的不同理解,並且推薦相關的評論文章,再指導學生將自己的觀點發表在教師搭建的論壇上,以便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學習。

⒉ 研究性閲讀階段

在進行研究之前,我在班級內發起了一個簽名活動,內容包括“曾經讀過(或部分讀過)魯迅的《吶喊》”、“家中有電腦”、“會製作PowerPoint課件”、“會製作網頁”。設計這樣一個簽名活動主要是為了能夠更加科學的分組,學生可以根據他們手中的簽名找到自己的技術支持。同時為了能夠更有效的進行研究,我事先給出了幾道研究題:

⑴魯迅是怎樣走上文學道路的?

⑵魯迅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開始創作《吶喊》的?

⑶魯迅為什麼用“吶喊”作為小説集的名字?

⑷在《吶喊》塑造的眾多人物中,哪個人物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請簡要談談這個人物。

為了避免學生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浪費過多的時間,我給他們推薦了一些關於魯迅研究和網頁圖庫的網站。在簡單指導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上網搜尋資料,如何展示學習結果)後,學生通過上網搜尋資料解決問題,得出研究成果,交流、發佈學習結果。時間持續三週,在學生分學習小組進行研究的這段日子裏,每個組長都要負責填寫一個表格。表格詳細記錄了每個組員承擔的研究任務,也記錄了小組工作的進度。最後每個小組將研究結果製成網頁或者演示文稿,通過電子郵件傳給教師鏈接到本課的教學站點上。

課堂上,首先從同學們對《吶喊》主題的不同認識導入。接着留出一段時間,各小組可以自由點擊其他小組的研究作品進行交流學習,對研究的四個問題進一步加深認識。然後學生之間交流對這四個問題的認識。這四個問題本來就沒有統一的答案,只求能夠激發學生的研讀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儘量讓學生暢所欲言。課後,以小組為單位寫出這次研究性學習的心得或他們對《吶喊》研究的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進行研究性閲讀之前,教師應首先草擬一個“單元作品集”,內容包括單元學習計劃、給學生作範例用的學生多媒體演示文稿和學生網站及相應的評價量規、支持單元計劃實施的教師多媒體演示文稿或網站、單元的實施計劃表和其他管理文檔等。應該説這是一個融教學思想、學科知識、教育技術與於一體的信息產品。

結合本次教學實例,筆者以為,信息技術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並與廣泛的社區相聯繫的學習環境,可有效地改進對課程的教學,實現下述目標:

①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②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獲取、選擇、傳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養;

③促進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本校學生與全球性學習社區的合作交流,開闊學生的視野。

四、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體會和反思

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整合的實踐中,不斷受到觀念的衝擊、技術的阻礙,體驗着探索的艱辛和創造的快樂,引發的思考是廣泛而深入的,現擇其要點言之:

⒈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革命的支柱。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吳剛老師認為:“基於信息技術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內含於信息技術中的新觀念並使其彰顯為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近一二十年來的教學改革中,語文教學改革無疑是地區最廣泛、形式最多樣的,其中也不乏影響頗大、在省乃至全國推廣的成果,然而,最為人詬病,受到“炮擊”最猛烈的也恰恰是語文教學。原因在於,以往的教學改革往往注重的是教法的改革,而“教無定法”決定了由一名或一羣具有特定個性的教師針對一羣特定個性的學生實行的教法未必適合所有的教師、所有的學生,這種教法的推廣應是違反教育的強烈的個別化原則的,亦與個性愈加豐富、張揚的時代精神不符。

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不應侷限在“媒體論”的階段,不能成為教師“機灌”的工具,應該認識到它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為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改革提供最佳環境,對教學理論、教學模式、教育觀念甚至是教育體制產生深刻的變革。

⒉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強調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的做法,是國際上一些比較發達國家十幾年前的做法,這些國家現在已經不再需要開設這樣的課程了,而是把計算機很自然地作為一種手段運用到課堂中、運用到學習中。信息技術發展到最佳階段,應該是不再開設信息技術課,信息技術而是很自然地融在教師的意識裏,通過教師的教學體現出來。

由此可見,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素質。對教材、教法、學生的把握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一貫強調的,這一基本功在信息時代顯得更加重要,同時也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如教材的處理、學生的新特性、教法的變革等。

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應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無法想象一個自身的信息素養不過關的教師能夠將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師在美術、音樂等方面亦應有不俗的修養。

⒊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對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是奧蘇貝爾的“學與教”理論和建構主義的“學與教”理論二者的結合。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

由信息的單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部分學生極易在信息的海洋裏迷失,使課堂處於失控狀態,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容易導致學生水平的兩極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學習自覺性、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的自我學習能力。

⒋ 信息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信息素養作為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起,構成了學生進行知識創新和學會如何學習的基礎。信息素養不僅是一定階段的目標,而且是每個社會成員終生追求的目標,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技術教育不應停留在單獨開設的信息技術教育課上,而應有機地融合到語文學科教學中去。在未來社會中,獲取、選擇、加工信息也將成為語文的一項基本能力。

⒌ 當前環境下,在課程整合的進程中急需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

整合的起步階段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的核心,也是課程整合的一個難點,涉及到教學領域中很多複雜的深層次問題。教學資源開發、師資水平、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等都有可能成為影響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整合的重要因素。

但目前看來,進行課程整合的瓶頸是教學資源。教育資源雖然很豐富,但從教與學的角度來講,真正從學習規律的角度去設計的課件卻不多,而且大多的課件是在低水平地重複建設。筆者曾經聽説過這樣一件事:以前拍《家兔解剖》的教學片,這個省拍,那個省也拍,光家兔就被解剖掉30多個。而實際上,只要一個省拍了,別的省拿來用就可以了。反映到課件的製作上也是如此,如果某些學校或軟件開發公司已經開發了一些比較實用的課件或是很好用的軟件,就不必再要求學科教師重複製作課件了,他們只需要在這些課件里加入一些個性化的東西,而保持一些共性的東西就可以了,這樣即節省時間又節省經費。

其他如師生之間課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強;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學生容易失控;資源的大量、多樣化容易掩蓋分析思考過程;一些基礎知識容易被忽略等;也是在進行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極有必要引起大家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希臘神話裏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天神普洛米修斯為了使人類不在黑暗中無盡的徘徊,偷了天火的火種送給人類。如果把教育的作用比作像普洛米修斯盜取火種,給人間送來了光明,那麼,教學改革則好比把取火的本領傳授給人們,讓他們從此徹底遠離黑暗。我相信,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一定能為語文教學改革開闢出一條新道路,為培養創新型人才開拓出一片光明的新天地。

  【2016年語文課堂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2】

這次網培學習過程中,雖然學習的時間不長,但是培訓活動給我帶來的收穫卻是無限的.

一、參加研修帶來的收穫

1.在這次專題的學習中,我認真學習做好讀書筆記,寫出自己的心得.不斷在理性認識中豐富自我,在學習中成長自我.

2.這次研修解決了我在教學中的許多困惑.比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課堂.

3.這次研修提升了我的教學水平.以前,在教學中,我由於教學時間緊張,對課堂中的細點問題總是採用“大概式”的處理方式,通過這次研修,看到名師的經典課例使我認識到處理課堂中的細點問題的重要性.

二、參加研修帶來的思考和啟示

1.對於一節“好課”的思考.什麼是一節好課呢?通過研修,在我看來,只要有敬業精神的課,只要有提高的課都均可稱之為“好課”.

2.對於創新教研方式的思考.教研是教學研究的簡稱,重“教”輕“研”不稱之為教研.反思過去的教學與思想,我要堅持過去的好的優良的傳統,一改過去的不科學的理念和方法,盡力做好以後的教學教育工作.

3.這次研修使我從其他的學員身上學到了很多.他們的好學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們努力研修,認真思考.我對他們非常欽佩,在他們身上我認識到我的不足,我就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彌補自己的不足.

4.通過此次研修,我認識到做為一個教師必須終身學習,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更新我的知識和教學理念,我才能勝任教師這一角色.

這次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各級教育專家的專題報告,有小學高級教師的教學展示,通過理論學習,教學觀摩,這些天的學習,對我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澱,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 帶着一顆好奇心和種種疑問,我走進了培訓課堂.課堂上,專家們精彩的講座一次次激起我內心的感應,更激起我的反思.在這種理論和實踐的對話中,我收穫着專家們思想的精髓,理論的精華.聽了教授的講座,我進一步體會到了參與式教學的重要性.知道教師組織活動的能力對於課堂參與式教學的意義,在教學中,多創造互動機會,讓學生與學生互動,教師與學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教授的“語言學與小學語文教育”強調了教師語言藝術的重要性.語言藝術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視,因為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需要有趣的東西來吸引他們,帶有趣味性的語言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就能更好地進行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師要將自己的課堂語言“説準、説清、説精、説好”.聽了教授的講座“美育與小學語文教育”,讓自己一顆困頓的心頓時恍然大悟,激發了我探索語文教育中美育因素的興趣,同時聽教授的講座,也是在享受一種美.教授主講的“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為我點亮了兒童文學的起航燈,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兒童文學的趣味性,感受頗深.聽了教授的講座“小學語文閲讀與習作有效教學策略”,讓我對小學各學段閲讀與習作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有效教學策略有了更多的認識,為自己理清了各學段的教學思路.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實用信息技術”的培訓,我明白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重要性,學會了製作簡單的ppt課件及如何在課件中加入影片、動畫等.通過教授的指導,我對新課程小學語文教育有了新的認識,對備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對説課、評課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為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許多困惑尋找到了答案.

在培訓中無論是每一次的聽課學習,還是聽專家的課堂教學展示,都讓我感受着新課程理念的和風,沐浴着新課程改革的陽光.我異常珍惜這樣的機會,因為他們為我提供了寶貴的教學案例和資源,讓我從自身出發尋找差距,反覆的琢磨和鑽研,不斷的反思和總結.對我來説,短短几十天的骨幹教師培訓,不論從理論還是教學上,都是一個讓我鍛鍊和進步的有效良機.在交流過程中,我也積極參與交流討論,聆聽感言,交流自己的心得.從每一次的觀摩學習中,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藝都能有一次革新和飛躍,讓我對教學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我很幸運地參加了這次教師在線研修學習,觀看專家與老師講座的視頻:一個個生動的教學課例,讓我更加貼近了課堂;專家們精闢獨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學中應該注意什麼,哪些細節需要揚棄,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特別是在語文作業佈置、批改上我有更深刻的認識.我認真完成自己的作業,研修日記,閲讀了大量的文章,深刻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這次培訓,受益良多.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去引導、組織學生,同時要注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他們的主體性;課堂該是鼓舞人心的: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清晰的尊嚴感,能使學生找到自信.要改變只灌輸知識,只注重知識傳授、對學生進行機械訓練的教學方式,把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尊重學生,與學生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係,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民主氛圍;在評價手段上,要打破原來傳統教學的只重分數的終結性評價,要把形成性評價作為平時檢查、督促、鼓勵和評價學生的主要手段,充分發揮形成性評價在教學中的激勵機制.

教書是為了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書和育人是一致的.我們所説的育人是包括知識的傳授,品德的形成,身心的健康發展,是全面的培養一代新人.教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書的過程就是全面育人的過程.教師作為學生的啟蒙者和引路人,與學生接觸頻繁,關係密切,必然造成他們仿效的主要對象.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烙印和影響將在他們身上長期滯留,甚至一輩子都難抹去,這也説明教師的言行決非個人私事,而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

這次培訓,為我打造了一個嶄新的學習環境,為我提供了一個提高的機會,一個充實自我的機會.讓我感受到學習的路還很長,但我對教育教學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雖然培訓已經結束,但終身的學習還在繼續.這次培訓,就像冬日裏一抹濃濃的綠意,帶給我無限希望.同時讓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我的收穫的非常多,它大大提高了我對於課改的認識.對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必定有很大的幫助.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處處以身示範,積極主動承擔各種教學任務,與學校其它教師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更多熱門心得體會推薦:

1.淺談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學習心得體會

2.2016學習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3.2016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4.2016信息技術應用教學體驗心得體會

5.2016年小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6.2016年教學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7.2016教師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學習心得體會

8.2016年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學習心得體會

9.2016年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體驗心得體會

10.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