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説課稿 > 初二地理説課稿(通用5篇)

初二地理説課稿(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54W 次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二地理上冊説課稿(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初二地理説課稿(通用5篇)
  初二地理説課稿1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土地資源之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説課: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流程、教學效果。首先我談談對本節課教材內容的思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本節教材是在學習了“土地資源的利用”和“土地資源分佈差異”的基礎上,進一步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通過圖文、活動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土地資源觀,增強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識使學生獲得“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二)、學情分析

我的學生農村出生,對土地再熟悉不過了,對目前家鄉土地的利用狀況也略知一二,這有助於開展教學。但是若縱觀全局,分析全國土地資源存在問題及對策就不容樂觀。知識面窄,他們需要自己動手蒐集資料,放眼中國,放眼世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使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2、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蒐集、觀看視頻、閲讀圖片、文字資料等方法,分析、歸納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土地資源觀,增強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我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以及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是這樣確定教學重難點的。

1、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它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2、同時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土地資源觀,增強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識。也是一個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

本節課需要大量資料來説明,僅有教材並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因此,在學習本課前,我提前一週佈置了長週期作業,要求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調查家鄉的土地利用狀況,上網或通過其他方式蒐集土地資源的相關信息。在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辯論、談話、討論、材料研習、合作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

  三、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學會蒐集資料、展開辯論、研習材料、開展合作探究、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學會學習,體驗快樂。

  四、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展開辯論,激智啟疑

研習材料,合作探究

應用遷移,總結反思

今天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説我教授的這節課。

1、我是如何引入新課的?

2、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如何處理教材活動題?

一、如何引入新課

根據八年級學生好勝心強,喜歡挑戰的特點,我以辯論的形式引入新課。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

提出辯題:“土地資源是否可以永續利用”。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正方,持土地資源可以永續利用的觀點;一組是反方,持土地資源不可以永續利用的觀點。要求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結合蒐集到的資料進行辯論。教師要明確要求:即各組辯論時間不超過2分鐘,用詞恰當,語言簡練,論據充分,觀點明確。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性很高。正方學生主要從土地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可以重複利用方面大談合理利用、科學管理,以此提高土地生產力,來實現永續利用。反方學生則主要從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土地遭到了人為破壞方面談土地資源被污染、破壞後,就不能實現永續利用。

學生辯論結束,我簡單進行點評,併成人類必須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共識。此時出示課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除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為了初步瞭解學生對土地資源的整體認知情況,為進一步探究土地資源存在問題和對策,做一個熱身。

二、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這一部分完全體現在教學流程的第二環節研習材料,合作探究裏,我主要運用了層層深入,個個擊破的方式展開教學的。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

經過前面的學習後,教師激情承轉:同學們,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着悠悠五千年農耕歷史,數千年來創造着燦爛的農耕文化,也創造了以世界上7%的耕地讓佔世界22%的人口豐衣足食的奇蹟。那我們能否將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再完好無損地傳給我們的子孫後代5000年,這無疑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為現實生活中,這片熱土屢遭破壞、傷痕累累。由此順勢提出問題:那我國土地資源在利用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呢?然後出示圖片與文字資料,學生從中提取信息,分析概括,並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同桌交流後,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儘量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給每個學生機會,而且還要適時點評。學生表現踴躍,紛紛舉手回答。學生回答存在的問題有自然因素,更有人為因素,如: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濫伐森林、過度放牧、濫用農藥、亂倒垃圾、水污染土地、官員違規批地、賣地、耕地閒置、墓穴佔地……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切入重點。在這一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從圖片中領悟,獲取信息的能力。

通過回答,學生已經知道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但只是説出了現象,還沒有更深入地瞭解。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分組探究,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嚴重後果。全部探究不現實,只選取教材中列舉的最具代表性的問題: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亂佔耕地,三個主題,把學生分成三大組,每組任選其中一個主題分析,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及嚴重後果,並簡單談談感想,組內討論結束後推薦代表發言。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播放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的視頻,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給學生以視聽上的震憾。指導學生用好手中的資料,結合自身體驗展開討論,大膽思考,積極獻言,合作探究,在最短的時間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充分挖掘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討論的結果一定要在全班交流,而且要充分地交流。他們討論的是彼此不重複的內容,交流的過程也是他們向彼此講述觀點的過程,是互補互學的過程,這一過程更勝於教師的單調講解。有關學生的回答在我的説課稿中有詳細敍述,在此就不在贅述。

(如A組學生説,我們組通過討論,整理後獲得如下信息,水土流失遍佈全國各地,不論山區、平原、農村還是城市都存在。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此外,內蒙古河口鎮到山西龍門之間的晉陝谷地,長江流域,東北黑土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的問題,不少地方耕作層表土已流失殆盡,喪失了生產能力。同時,我們發現我國貧困人口多分佈在水土流失嚴重的一些地區,已形成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

我們的感想是:我們很震憾,原來對土地資源瞭解不多,不深入。現在讀着這些事實,讓我們害怕,水土流失如不能儘快有效治理,生態繼續惡化,造成貧困影響社會可持續發展。甚至我們人類有可能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

B組學生回答説:我們組獲得的信息是:通過討論,我們瞭解到土地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中國是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除了自然因素造成的荒漠化,人類的破壞加劇了荒漠化速度,人們亂砍濫伐,無限制放牧,過度開墾,不斷加大土地的負載,形成荒漠化與貧困化的惡性循環。我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540億元,平均每天損失近1.5億元。

根據對我國17個典型沙區,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陸地衞星影像資料進行分析。證明了我國荒漠化發展形勢十分嚴峻,毛烏素沙地地處內蒙古、陝、寧交界,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40年間流沙面增加了47%,林地面積減少了76.4%,草地面積減少了17%。渾善達克沙地由於過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98.3%,草地減少了28.6%。

此外甘肅民勤綠洲的萎縮、阿拉善地區草場退化,梭梭林的消失,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楊林和紅柳林的消亡一系列嚴峻事實,都向我們敲響了警鐘,人類必須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護好我們腳下的這處熱土。

C組學生説:我們組討論的結果:雖然國家出台了很多有關土地方面的法規,但是農村違規建房,亂佔耕地現象嚴重,有些官員強徵耕地,耕地被徵用後建了廠房或以建設新農村的名義大建別墅和公園。有的耕地被強徵後一直閒置,造成極大的浪費,還有墓穴佔地,死人與活人爭地盤等等。我們的感想是:土地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我國本來就人多地少,亂佔耕地,就是要斷子孫後路。希望國家加大處罰違規批地、佔地的責任人。讓大家明白,亂佔耕地就是犯法,必須嚴懲,並退還所佔耕地。)

應該説學生的回答非常出彩,他們是在蒐集了大量資料後結合老師給出的信息做的整理。我及時地對學生進行了評價,充分表揚學生在這麼短時間內就能組織好語言,説得有理有據,讓老師也受益匪淺,以此鼓勵、肯定學生,激發學生繼續求知的慾望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土地遭到破壞的觸目驚心的不爭事實中,明白人類面臨的土地危機和保護耕地的勢在必行。讓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憂患意識和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然後,老師導言過渡:既然現實如此觸目驚心,解決它就刻不容緩了。事實上早在上世紀60年代,在江蘇省金壇縣一位年僅30歲的農民常挺芳就率先呼籲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今天這呼聲依然振聾發聵。國家這幾年也加大了土地的整治力度。國家是如何做的呢?引導學生閲讀第72頁教材內容後,同桌交流回答:國家頒佈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規,制定了“珍惜和生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土地國策,還制定了土地日,規定每年6月25日為全國土地日等等。使學生認識到土地是立國之本,國家在土地管理方面一點也不手軟,樹立以法管制土地的觀念。

同時,重點引導學生探究為什麼單獨把“切實保護耕地”作為土地國策的內容之一?學生簡短討論後,師生共同評議總結。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農業用地應該擺在優先的位置,因為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關係到國民經濟的命脈,是一項關乎民族存亡的戰略物資,糧食生產在農業中的龍頭地位是任何行業不可動搖的,任何對農業耕地的非法侵佔和破壞都是對國家前途命運不負責的行為,是違法行為。為了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繼續為子孫後代造福。我們必須反省我們的行為,修正我們的錯誤,制定保護土地的良策。由此順勢讓學生討論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結合教材和實際生活學生就能答出: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改良土壤、合理種植,科學管理,開源節流等等。還有教材中提到的“依法用地,規劃用地,因此制宜,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亂佔耕地,開展宣傳活動等。要提到作為中學生也要積極參與宣傳活動。

接着師生可以在一起共同交流,我國各行業在開展保護土地資源的工作中取得成績,首先由學生舉例。然後,老師也説説。(比如,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防沙治沙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全國土地沙化比由20世紀90年代末年平均擴展3436平方千米轉變為現在年平均縮減1283平方千米。

內蒙古的烏蘭察布草原在上世紀“以糧為綱,牧民不吃虧心糧”的年代,曾一度成為黃沙漫天的貧困地區。20世紀90年代,烏盟人以強烈的憂患意識,開始致力於重建生態、再現秀美草原的工作。全盟2400萬畝耕地,他們已自費退耕1200萬畝,截至目前,全盟已退出耕地1380萬畝,種樹538萬畝,種草616萬畝,像是一夜間那片失落已久的美麗草原又回來了。

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情況減輕,植被覆蓋率提高,生態保護初見成效。各地區各部門也正在加大整治侵害土地行為的力度。)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看到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積極的一面。看到保護土地資源的美好前景,培養主人翁意識,激發身體力行,為保護土地資源貢獻力量的熱情。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如何處理教材中的活動題。

教材中的活動題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一部分新知識的教學,也是對知識的運用和遷移,所以也應慎重對待。

活動1,我出示這三幅漫畫後,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領會漫畫深刻含義,最好能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畫面並加入自己的感想,答案應該説學生很容易看出來,關鍵是想讓他們享受過程。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主要還是想讓學生明白學習不是枯燥無味的事,讓他們真正體味學習的趣味性。在輕鬆的氛圍接受教育。還可以鼓勵他們課餘時間也試着創作類似的漫畫。

活動2,選擇全國土地日中的一兩個主題,談談看法,並展開討論。可以和活動3的第一部分,讀材料談感想,放在一起進行,它們都屬於發散性問題。可以利用這個活動對本節知識進行很好的總結反思。活動3的第二部分創辦“保護家鄉土地”的宣傳欄要求學生課餘時間完成。活動2和活動3的第一部分,由學生自由選擇話題,自由交流,暢所欲言。教師此時只做一個耐心的聽眾即可,待交流結束時作一個小結,提出希望: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土地是人類立足的根本,如果沒有了土地包括人類在類的一切生命都將無處安身。為了能夠長久地擁有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的家園,我們需要珍惜我們腳下的每一片熱土,修復這個已經受到傷害的地球。

四、教學效果分析。

我感覺這堂課很充實。教師充實,學生充實。教師設計引導掌握着課堂的節奏,一刻不馬虎,學生則充分參與學習,參與活動,參與探究,體驗收穫。不僅學到了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培養了動手能力,探究能力,表達能力,協作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同時完成了教學既定的目標。

  初二地理説課稿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國的土地資源》是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中國的土地資源》是對《中國的自然資源》的細化,它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着人類的生活、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最寶貴的自然資源。這一節內容它是學習中國自然資源的基礎,又是學習地理所必備的知識,無論是在知識體系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啟下,統領全局的作用。

2、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②知道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類型及其分佈狀況。

③理解為什麼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對三種基本類型的比較,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比較能力。

②通過組織學生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及培養學生通過地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過聯繫前面的氣候、地形知識進行讀圖分析的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並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讓學生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在利用中出現的問題及其對策,使學生正確認識土地資源與人類的關係,以及治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土地資源的意義,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地關係觀點、地區差異觀點、因地制宜觀點以及正確的資源觀。

3、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材的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構成特點;三種土地資源類型的空間分佈與質量差異;當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採取的措施。

教學難點:三種土地資源類型的空間分佈與質量差異。

  二、説教法

新教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我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情況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講授法:信息量大,靈活性大,適應性強,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2.讀圖提問法:教學中採取讀圖提問的方式,可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使在有限的課時內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運用多媒體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讀圖方法的掌握對以後的學習至關重要。

3.討論法: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如觀察思考、探究訓練、信息查詢、閲讀討論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説學法

新型的地理教學模式,不僅要學生學會知識,更主要的是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因此,地理教師師應充當地理學習方法的指導者。

1.自主探究學習:儘量從感性入手,用問題引導,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結合,充分注意教學的啟發性,努力使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思考性學習者,而非被動的聽眾。

2.結構記憶法:把所學地理知識形成結構體系,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

3.温故----知新法:讓學生聯繫前面所學的地形氣候的知識,闡述我國土地資源質量的差異。鍛鍊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四、説教學流程

  初二地理説課稿3

  一、解讀課標

本節課對應《地理課程標準》有以下要求:

1、位置與分佈

1)用地圖説出區域的位置、範圍,並對其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2)地形圖上識別區域主要地形,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其地形特徵。

3)用地圖和資料説出區域的產業結構,描述其人口特點。

2、聯繫與差異

舉例説明祖國內地對港澳經濟繁榮的促進作用。

  二、學生實際

港澳是當今的熱點地區,學生掌握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而且已經具備了信息技術素養。從學生的心理髮育來看,正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心理背景仔細分析後,採用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方式授課。

  三、設計依據

依據課標、教材、學生的實際,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生能説出港澳的歷史背景。

2、學生能夠通過閲讀香港和澳門政區圖説明其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的優越性。通過地形圖説出香港的地形特徵。

2、通過材料分析,説出“人多地狹”的基本特點。並從特點入手,通過材料舉例説明拓展空間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3、通過圖文資料的分析,舉例説明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的密切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2、通過上網查閲相關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通過網絡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初步形成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認同“一國兩制”與優勢互補是港澳地區增強國際地位與競爭力及長期高速發展的根本保障。

重點: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密切聯繫對其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人地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難點: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密切聯繫對其發展的促進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1、播放“七子之歌”視頻。

2、上網查找“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通過學生自主查找資料,引起學生興趣,同時進行思想教育。

二、材料查詢

學生上網查找並説出港澳地區的區旗、區徽及歷史發展背景。

通過上網培養學生網上獲取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同時從歷史背景和“一國兩制”的政治背景入手,達到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又為下文港澳地區與內地優勢互補埋下伏筆。

三、材料分析

1、學生在網上查看教師設計的中國政區圖(港澳在中國政區中的位置)説明港澳在地理位置上與祖國的關係。

2、運用教師課件中的地形圖,學生描述其地形特徵。

3、通過教師提供的圖表,學生分析並總結港澳“人多地狹”的基本特點。

4、學生觀看教師所給景觀圖片與視頻,通過網上查閲,舉例説明拓展空間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説出港澳的經濟形式。

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並鼓勵學生讀圖講解,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的習慣,並通過教師所給材料學生自主上網查閲,拓展學生思維。在此過程中,教師適時給與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組成內地招商團與香港投資團分別敍述本區域的優勢。用事例證實港澳與內地這種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合作。

將知識融入輕鬆的活動中,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深刻體會港澳地區與內地優勢互補對其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並能學以致用。

五、知識延伸

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新加坡的圖文資料,對比其於香港經濟發展條件有何差異,環境保護實施有何共識,辦一期新加坡地理小報。

將問題帶到課外,學生通過自己的網上查閲,鞏固本課內容。同時拓展學生世界地理知識的寬度,鞏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狹及城市為主題”國家或地區地理特徵的一般認識和分析方法;進一步強化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最後本課在“中國心”中結束。

  初二地理説課稿4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東南亞》是(魯教版)《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二節的內容。教材的內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

2、本課地位:

它是新課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個地區之一,尤其是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方面的分析題目較多。由於它是我們相鄰,為此容易與我國西南地區融合在一塊進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難度。

3、教學目標:

(1)、能説出東南亞的位置和範圍

(2)、能説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含義和重要性

(3)、能説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4)、能説出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以及山河分佈規律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及分佈

難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的關係;農作物的分佈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説教法

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學案導學:提前發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做到重點和難點提前感知,有助於優生的培養。

自學討論法:通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變學會為會學。

圖導圖練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説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或使用東南亞地形圖、世界地圖

  三、説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閲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閲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初二地理説課稿5

  一、説教材

(一)教材內容

本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氣候多樣,季風顯著》的第一課時——南北氣温的差異。

(二)教材分析

在自然地理環境諸要素中,氣候與地理學習的所有章節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本節課“南北氣温的差異”體現了氣温作為氣候最基本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是學習“東西乾濕的差異”、“季風氣候顯著”、“氣候複雜多樣”等知識的前提和基礎。

(三)教學重點分析

1、我國冬、夏氣温的分佈特點及成因。

我國冬、夏氣温的分佈特點是學習我國“季風氣候顯著、氣候複雜多樣”的前提和基礎。

2、一月0°C等温線的分佈位置

一月0°C等温線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瞭解0°C等温線的分佈位置,對歸納我國冬季氣温分佈特點有很大幫助。

3、我國主要温度帶的分佈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不同温度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這部分知識的探究既能夠使學生深切感受到地理與現實生產、生活的息息相關,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熱情,又培養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四)教學難點分析

1、對“等温線圖”和“我國温度帶的劃分圖”的分析判讀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課程學習中,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世界氣温分佈圖“,但對“等温線圖”的判讀方法仍然存在難度。掌握了等温線圖的判讀,可以遷移到等降水量圖的判讀以及其他等值線圖的判讀過程中。

其次,因為學生對“中國政區圖”和“中國地形分佈大勢圖”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國温度帶的劃分圖”的判讀也是教學的難點。

2、我國冬、夏氣温分佈特點的形成原因。

因為我國冬、夏氣温分佈特點的形成既受我國的緯度位置和地形地勢的分佈的影響,又受到冬季風的影響。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的掌握程度來看,仍然有一定的難度。

(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能夠從實際生活出發,通過閲讀等温線分佈圖,概括出我國冬,夏氣温分佈特點,並學會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過閲讀等温線圖,培養學生觀察,判讀,分析等温線分佈圖的技能。

(3)通過對温度帶劃分的學習,瞭解我國主要温度帶的分佈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分組閲讀和分析1月、7月平均氣温分佈圖(等温線圖),使學生初步瞭解閲讀等温線圖的步驟和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從等温線圖中獲取有用信息,從而分析、歸納我國冬、夏氣温分佈特點。通過新舊知識間的相互聯繫,學會利用已有資料和知識分析我國氣温分佈特點的成因。

(2)通過閲讀我國温度帶劃分圖,指導學生根據圖例,瞭解我國各温度帶的名稱和主要分佈地區,並結合生產和生活實際分析不同的温度帶對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形成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認識。

(2)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形成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二、説教法

為了更好地實現以上教學目標,使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學法,重視學習過程”、使用情景導入法,讀圖、觀察、比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並以多媒體教學為輔助手段,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效率。

  三、説學法

讀圖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觀察、思考、比較、分析,總結,得出結論;使學生學會並掌握等温線分佈圖和温度帶分佈圖的讀圖方法。)

估值法

聯繫法(温故知新)

合作探究法(仔細、認真、懂得分享)

(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在圖上、書上標註要點和重點)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法:

家住天津的芳芳同學打算利用寒暑假去哈爾濱和海口探親:

導入本節課的課題。

第二章第二節《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南北氣温的差異。

(二)學習新課—我國氣温的分佈特點

@讀圖比較、觀察,認識規律

1、全班同學(52人)分成六個小組;

每小組內分工:小組長、代表發言者、記錄者、補充發言者。

2、小組長負責領取老師提供的材料,給組員分配任務和組織組員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新課—我國氣温的分佈特點

1、分發資料:

一月氣温組:我國一月平均氣温分佈圖

七月氣温組:我國七月平均氣温分佈圖

2、小組活動規則:

小組內讀圖、觀察、分享、合作,3分鐘後,代表發言:

並在實物投影上指圖來和大家分享讀圖觀察結果。

(注:這樣,在一月氣温組發言讀圖觀察結果時,七月氣温組也間接在看圖,析圖,還可以做更多的補充,反之一樣。)

@分組活動前:

首先,引導學生讀圖名,(七月同理)

如《我國一月平均氣温分佈圖》,説明什麼?

(説明了:這張圖反映的是我國冬季的平均氣温的分佈特點)

其次,引導學生讀圖例,(七月同理)

圖中,用什麼來反映我國冬季平均氣温的分佈呢?

(根據圖例:用顏色和帶有數值的等温線)

@準備以下提示問題:

(目的,逐步引導學生學會閲讀等温線圖)

1、在“我國1月平均氣温圖”中,找到0°C等温線,並用彩色筆描出來。並觀察1月0°C等温線穿過我國哪些山脈、河流。

(學法指導:圖中標有和不標有等温線氣温值的圖找0°C等温線的方法不同:前者根據等温線數值,後者根據兩側的顏色)

2、觀察圖例,兩條相鄰的等温線之間的温差是多少?

我國冬季哈爾濱的平均氣温是℃;海口的平均氣温是℃,

(估值法指導:根據圖例利用哈爾濱、海口與相鄰兩條等温線的距離比例估值)

哈爾濱和海口的一月温差為℃,(估計數值)

@對七月氣温組準備以下提示問題:

1在“我國七月平均氣温圖”中,找到20°C等温線,並用彩色筆描出來。

(學法指導:等值線圖中相鄰虛線與實線的差值為相鄰實線差值的一半。)

並指圖説出7月平均氣温在20°C以上的地區的範圍、

説明什麼?

(我國夏季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温)

2觀察圖例,兩條相鄰的等温線之間的温差是多少?

我國夏季哈爾濱的平均氣温是℃;海口的平均氣温是℃

(估值法指導:根據圖例利用哈爾濱、海口與相鄰兩條等温線的距離比例估值)

哈爾濱和海口的七月温差為℃,(估計數值)

@全班同學對比一月,七月平均氣温分佈圖找出:

1、冬夏氣温空間變化的共同點是什麼?

(越往北去氣温越低)

2、哈爾濱和海口冬夏温差有什麼區別?

(我國冬季氣温南北差異大(46);夏季氣温南北差異不大(16))

@小結—我國冬夏氣温的分佈特點

冬季:

南北氣温差別很大,越往北去氣温越低

夏季:

南北氣温差別不大,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温。

現在我們可以幫助芳芳了,請同學們為芳芳設計出計劃。

(呼應前面的情景導入,對冬夏氣温氣温特點知識的學以至用。)

為什麼冬季南北氣温差異大?夏季全國普遍高温呢?

老師在此因勢利導——讓學生自主探究其原因。

@學習新課—我國氣温的分佈成因

③我國地形圖(地圖冊P11)

@全班以組為單位合作探究

①比較南北熱量差異大小。(冬季大,夏季小)

②談一談:對冬季大風天氣的感受。

(教師補充:南方降温幅度小,沒有明顯大風。)

③為什麼冬季風對南北降温幅度影響不同?

(冬季風受到高大山脈阻擋,行進速度減慢,冷空氣比源地温度升高)(地形圖

@過渡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南北氣温是存在差異的,農業生產必須考慮到這種差異,於是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把我國劃分為不同的温度帶

@學習新課—我國温度帶的劃分

學習“温度帶的劃分和地區分佈”

(學生閲讀教材p33和<;<;我國温度帶的劃分>;>;圖,同時在屏幕上展示該圖,引導學生觀察對比)。

首先讓學生閲讀教材,

1、説出温度帶劃分指標並畫出其定義

(活動積温)

2、説出温度帶的名稱。(南→北)

(五帶一區)南→北:熱帶、亞熱帶、暖温帶、中温帶、寒温帶和高原氣候區

@思考:

1、高原氣候區所在的地形區?

(由於海拔高,積温比周圍地區較低,單獨作為一個地區)

2、將我國温度帶圖與1月均温圖疊加,你有什麼發現?

(1月0°C等温線與暖温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相一致)。

3、天津屬於哪個温度帶?(暖温帶)

4、不同温度帶對我們的生產與生活有何影響?

@温度帶小節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着重瞭解了我國冬夏氣温的分佈特點、南北氣温的差異形成的原因和温度帶的劃分與分佈,明白了冬夏氣温的分佈與緯度位置高低不同有關,也與地形地勢的影響有關,温度帶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