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邊城有感(精選25篇)

讀邊城有感(精選2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03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邊城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邊城有感(精選25篇)

讀邊城有感 篇1

"那條河水便是歷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後,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見底。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這便是《邊城》裏的湘西,這便是湘西的山和水,清爽爽,秀幽幽。

《邊城》是一幅清新、自然、秀麗的鄉土山水畫。山水唯美,鄉土中孕生的故事純粹。然而它最不缺的便是瀰漫始終的悲涼氣氛,悠悠散發於美得如夢如幻的湘西世界。

故事以兩個青年的愛情為主線,貫穿了沅水邊小城茶峒裏的種種人事和自然。沒有刻意的精雕細琢,文字淡雅而釋然,卻在字裏行間映射出了湘西柔美而濕潤的景色,那是傳統價值尚存,人與人之間保持着恰當好處的距離,純粹的近乎完美。然,悲劇便是將美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於是沈從文用極美的文筆寫下了一個極大的悲哀。所以能讓翠翠夢中漂浮起來的歌聲在那一夜之後再也沒有響起,大佬落入漩渦後再也沒有回來,二佬下了桃園踏上了一條不知歸期的路,爺爺在雷雨交加的夜晚鬱郁離開人世,藏在翠翠心頭的愛終究只是陷入了也許永遠沒有盡頭的等待——"也許那個人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小山城裏眾人的悲劇在於他們是自然的,他們只能有一種自然的符合人性的人生髮展模式。因為愛而導致的自然與人的衝突的命運悲劇,有一種淡然而深刻的悲劇美。"黃昏照樣的温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倘若這黃昏不美也罷,可偏偏由於它是美的,卻已是黃昏,稍縱即逝。

"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藴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在沈從文讚美故土清新的人事、自然時,就已包容着他獨特的悲劇意藴,傳達出這位湘西之子對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最本真的審美和藝術關照。簡樸的受偶然的命運支配的人生形式儘管帶有悲劇性,但仍不失為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美與悲的交融纏綿展現的是更深刻的人生,恰似我們的生活,總有一些美好的瞬間,也有一些無法彌補的遺憾。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但正是由於這種不完美,才顯示出生活本身的美好。熱愛生活,積極對待生命中的美,也用樂觀的心態看待遺憾,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讀邊城有感 篇2

讀完全文,似乎恍如隔世,不知今世何時,無處尋覓歸路。情節平實淡雅,沒有其他小説的大起大落,風起雲湧,有的只是對一條老船,一座白塔,一間小屋的深情刻畫;有的只是對一位清秀的湘水女孩子,一位撐船撐了一生的老人,兩個追求同一女子的兄弟倆的細細勾勒。沈先生只是希望出啊構造一個存在,但當時又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開篇,腦海中佔據最多的也許就是那生動,情趣盎然的水鄉風光。那艘老船,無事時靜靜的在水中躺着,沐浴清風,享受着水光山色,一旦有事,他就在江的兩岸來往,無聲地傾聽着,注視着發生的一切。也許,他目睹了翠翠的母親為了那個兵以死相許的悲涼;也許,他目睹了翠翠在老人的呵護下玩耍着成長;也許他親耳見證了儺送對翠翠的一片真心……這艘老船如同一個忠實的旁觀者,不聲不響的述説了這一件件無法忘卻的往事。那白塔,似乎是鎮中人的定心丸,迷茫困惑之際,望一眼藍天下的白塔,就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向前的動力。那個雨夜,爺爺走了,白塔也倒了,一切的一切似乎即將落幕,而新的大幕又像是要剛剛開啟。小鎮,就在這新舊交替間,向前發展。遠山,近江,就在這靜謐的陽光與月光下守護者小鎮,守護這小鎮中的每一個人。

近代社會,面對的是社會的變革,一場聲勢浩大的變革,一切純剖,自然和美好都在被近現代的欺詐,勒索,搶劫等罪惡所吞噬淹沒。可唯獨這小城,靜靜的躺在祖國莫親懷抱中那個最安全舒適的地發,隔絕了一切喧囂,保持了自然與淳樸。這裏的老人,只想着將自己的孫女嫁個好人家,獲得她自己的生活,而至於他自己,只想着撐船,為鄉民們撐到最後一天。這裏的青年人,只是在求索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愛情,純真的情,沒有世俗封建,金權交易的的情。“我寧要撐着一輩子的渡船,也不要那磨坊”,熾熱之情灼燒着現代人們每個人的心。天保儺送對待誰將得到翠翠——共同心上人的做法堪稱“史上愛情之絕唱,無韻之蒹葭”——以歌遞情!而儺送面對哥哥唱功比不過自己的先天弱勢更是表現出超凡脱俗的愛情觀——替兄傳意!回首當下,哪一個男青年能寬至如此?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從小就具備的一些品格信念,一來二去之下,被我們親手沾污,不留痕跡地抹去,不令人悲哀麼?

沈先生在書中表達了對美的求索和對當時社會種種醜惡的厭惡,同時也讓生活在都市裏的人們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發現中國自古以來真正的固有的美;讓生活在彷徨中,無助中的人們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繼續前進的勇氣。在這一個乾淨的世界——乾淨的青山綠水,乾淨的人文情懷中,我們的心靈接受了洗禮,我們的靈魂得到了放鬆和釋放。除此之外,只有對《邊城》地感恩。

讀邊城有感 篇3

沈從文的《邊城》以老船伕、翠翠、順順、大老、二老、老馬兵等人物為主導,描寫了茶峒的秀美風光,記錄了茶峒的日常生活,刻畫了老船工的善良、翠翠的羞答、順順的慷慨、老大的帥氣、老二的倔強、老馬兵的敬業。以茶峒風景和日常生活為背景,以愛情為主線,書寫出了一首美麗的田園詩歌。

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老船伕和孫女翠翠在渡口擺渡,空閒時間,他們常到茶峒城內遊玩。船總順順常熱情招待他們,其兩個兒子都喜歡翠翠,老大在提親沒有得到迴應後,駕船遠行不幸身亡。老二雖然生氣,但還是在心裏愛着翠翠。面對團總女兒的提婚,老二寧要翠翠家的渡船,不要團總家的碾坊。因被逼婚,老二與父親爭吵後,負氣離家遠走,一直沒回。

因為大兒子的意外落水身亡,順順對翠翠祖父有了一定的隔閡,加上老船伕的語言表達較差,找順順探問老二婚姻口風時,順順當時氣惱,説出了拒絕的話。加上中寨人的刻意誤導及其它的誤會,老船伕飽受打擊,不幸染病身亡。老船伕死後,順順牽頭按照當地的風俗將老船伕細心安葬,找老馬兵接替擺渡,並照看翠翠。老馬兵告訴了翠翠往事的真相,翠翠把很多事情弄明白後,大哭一場,繼續在渡口擺船,等待自己的心上人。

此外,文章還描寫了翠翠父母的愛情。翠翠的父親是位軍人,與翠翠的母親相識,但在當時的特定條件限制下,翠翠的父母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樣平平淡淡的生活。私奔不成,翠翠的父親既不願拋棄責任也不願放棄愛情,服毒自殺。翠翠的母親因捨不得腹中的骨肉,忍辱偷生,生下翠翠後,故意喝涼水而死,也算自殺身亡;有一種愛情叫人生死相隨,或許是翠翠父親和母親間的這種愛情吧。記得有位男子偽造自殺現場騙保,不幸的是,因事先沒告訴家人,其妻子悲傷過度,帶着兩個孩子一起,三人自殺身亡。男子回來後,在妻子孩子身邊放聲大哭。對那男的來説,妻子因愛他而死,或許儘快到天堂陪伴在妻子的身邊才是最好的歸屬。

關於翠翠的愛情,儘管心中喜歡二老,但翠翠始終用羞答答的態度去面對。第一次讀邊城,印象較為深刻的是:翠翠因性格等原因多次錯失了接受或表明愛情的機會,真替翠翠感到可惜和着急,如:其祖父多次提問婚事,她裝作不答;如:見到心上人來過河渡船,翠翠因害羞回頭就跑掉了。最近一次讀邊城,認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時代對愛情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或許是淳樸的本質,讓翠翠始終對愛情躲躲閃閃。

文章的最後説:“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到底怎麼樣了,她會不會和二老在一起?有一種愛情,需要等待,説的或許就是翠翠的愛情吧。或許,經歷過等待,翠翠的愛情才會更加美好。

冬天到了,儘管那位年輕人還沒有歸來,但白塔已經修好了,翠翠的心上人歸來的時間還會遠嗎?

讀邊城有感 篇4

找出家裏塵封已久泛着青黴的香爐,點上一支香木。在山清水秀的家鄉景色裏,腿間攤着《邊城》,如品茗一杯濃茶細細地啜飲着這詩一般的故事。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的那條官路將近湘西邊境有一個叫茶峒的小山城。進城時有一條小溪,溪水清澈見地,游魚如在空氣中浮動,河底的小白石子、花紋的瑪瑙石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他們無論晴雨、喜悲都穿梭在碼頭和對岸間,觸目地青山,永遠給人安寧、沉穩的氣息,從不發愁,從不想到殘酷的事,簡單而有平凡,快樂而有寂寞地活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撐着過客。

他們和城裏的人和諧的在一起生活,淳樸的風情與大自然景色如光與影般和諧。在這平凡的生活下,發生着人生避免不了的故事。那些坐下來閒聊的話語。

忠厚老實的渡船老頭,因為女兒的殉情所以獨立撫養遺留下來的孫女。他給她取名為翠翠。因為在風日裏長着,故皮膚黑黑的,觸目為清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切教育她,故天真活潑。儼然如一隻小獸物。這個自然養育的女孩有着美麗的容貌,漂亮的瓜子臉,使在城裏盛名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為之傾倒。

在一年熱鬧的端午節裏,船總順順的二兒子攤送在黑暗中遇見翠翠,就在幾句對話中,二老就喜歡上這個調皮的小女孩。而翠翠也在那時起開始朦朧的愛情,沉迷在小心大魚咬你的叮嚀裏。

意外地是船總順順的大兒子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率直豪放的大老不掩飾自己的情感直接跟老人説明真心。而含蓄的翠翠一直惦記着那晚朦朧的情感,一直不肯答應婚事。不久,大老明白二老也喜歡翠翠,而翠翠也喜歡二老時。爽快的大老毅然放棄這段情感,押船出海。不幸遇難。重重地打擊鑲嵌在船總和二老的心中,使他們無法忘懷大老死去的原因。而翠翠一直不知道事情的原尾。她只是痴痴等待那晚唱歌給她聽,在夢中,她被歌聲浮起在懸崖邊摘虎耳草的人。她不再是單純的快樂了,她有時彷彿有點孤單,愛坐在巖石上去,向天空一片雲一顆星凝眸。她看着天上的紅雲,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大老的不幸,對於翠翠沒有多大的影響,但與爺爺之間,有看不見的缺口,無法填補。而二老認為是翠翠和老人害死他大哥,無法坦誠地表明自己的情感,雖拒絕另一樁婚事,但他也同時逃避現實。他選擇了遠走。而翠翠在爺爺在一晚暴風雨中逝世後,明白所有的事情。但她還是痴痴地等待。等待二老的歸來。二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時間流逝,因暴風雨而坍圮的白塔重新修好了。清澈的小溪旁,依舊是有一座白塔,塔下依舊住着一户單獨人家。只是變成了一個老馬兵、一個憂鬱的女孩、一條黃狗。

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人民沒個日子皆在這種寂寞裏過去。

煙霧瀰漫,香爐裏的香木也早已燃盡。然而故事真的講完了嗎?

讀邊城有感 篇5

捧讀沈從文的《邊城》一書鯨的自述,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因繞於心。恍然間,似來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面頰,如夢如幻淘寶大學。作家以誠摯的情感夜遊世博園,精美的語言,詩意的情感,把我們帶進與現實世界完整不同的唯美時空裏,讓我們沉醉於一曲清爽悠遠的牧歌聲中。在產業昌盛的今天,《邊城》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境……小説沒有波折龐雜的情節:翠翠在蔓延葱鬱的山林中不知不覺的長到了十五歲,她的世界裏除了爺爺、黃狗、渡船、如今心中竟湧出了“薄薄的悲涼”翠翠和二老間朦朧無結局的愛情為作家娓娓道來艾萊依羽絨服,點染這清風白月浸透着流水潺潺。青春的夢如一般晶瑩剔透的玻璃球……作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安靜古樸的湘西鄉間風景,展示出小説人物與自然的協調關係:近似原始單純生涯,渾厚自然的民風耐克鞋,仁慈渾厚的天性,與那仁慈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脆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想畫、更像音樂的夢境……我要説最榮幸的人是《邊城》的讀者,由於這些人在心底存了一個夢,他駐留在湘西的一個邊城……

讀邊城有感 篇6

家裏有一本《邊城》,是爸媽在鳳凰古城買回的。那時年紀還小,這樣一本白底黑字沒有多餘色彩的書、一本充滿了鄉間農田照片和線條粗糙圖畫的書,實在不能引起我的興致,那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樣來自鳳凰城的薑糖,醇厚甜美,不像我們本地的薑糖辣得嗆人。

後來長大了,知道了沈從文,明白封面上那三個大字的重量,就把《邊城》從眾多書中挑出來,放進最看重的小書櫃裏,但是還不看——嗨,有“一把辛酸淚”書成的《紅樓夢》、有催人心智引人思考的《鄉土中國》、有神祕又不失親切的《蘇菲的世界》……為什麼要讀一本淡似粗茶的《邊城》呢?

寒假終於讀了《邊城》,才知原來這是一個那麼小的故事,簡單到不過一條溪、一座山城,便孕育了這個故事。可這個故事卻也不輕快,少女蜜一樣稠的心事、少年火一樣的熱情和骨氣、老船伕古樹年輪一樣密的思緒,拌着這片土地上傳承一代又一代的規矩、行事、道德,發酵出這個草綠色的歌謠般的故事。

沈從文説,《邊城》不是為文學評論家、批評家和大多數讀者而寫,他寫《邊城》是為記錄在他的混亂年代,作為“世界一小角隅”的農村曾經的“樸質、勤儉、和平、正直”。因此,我看這本書便不能太馬虎怠慢了,也不能只滿足於瞭解一個兩家人間的故事——其中有隱話要説的,好好讀讀吧!

那個女孩是這樣的惹人憐愛:“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作者的筆都為她軟下來,彷彿生怕戳傷了翠翠細嫩的皮膚。

兩個青年是這樣的意氣風發:“都結實如小公牛”“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大的“豪放豁達”“不拒常套小節”,小的“眼眉秀拔出羣,一望即知其為人聰明而又富於感情”。這些作者想要敍述的青年人的優良品格,都集中於這二人身上,將鬱鬱葱葱的邊城最旺盛的生氣都賦予他們。

老船伕是這樣的淳樸重義:“骨頭硬硬的”“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路上遇見老友一定要與他喝場痛快酒、渡客給多了錢像別人對少給錢的人那樣絕不退讓一毫。然而歲月磨礪了他寬厚的品性,也必然留下了生活的傷痛和謹慎細密的心思。

老船伕為一件事苦惱: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更知道翠翠無言的嘴後牽動着怎樣一顆被朦朧情感籠罩的心。他為翠翠的婚事煩擾,卻不敢輕易開口。每每要試探外孫女的心思,總是要解釋一番“我給你説個笑話你聽聽”“這不過是笑話不必氣惱”。在傳達對翠翠婚事態度時,甚至也要作“馬路”“車路”的隱喻。但是也不能全怪老船伕扭扭捏捏,一方面他縱然難開口,可他更明白翠翠的脾氣,意會她的羞澀,瞭解她低頭掐葱、舉頭望月時不能張口的怦然心動。

翠翠中意二老,但從她自察這份中意就再不敢輕舉妄動了,她不願去有二老的吊腳樓裏、不願上有二老的船、不願望見有二老的方向……可她的心又深深地渴望着、痴盼着,見到他,以無人能知曉的方式。她不是這樣退避的人,不認識二老的翠翠,誤會二老輕慢她,一句輕輕又脆脆的“你個悖時砍腦殼的!”、一句氣鼓鼓的“狗,你叫也看人叫!”莫不把俏皮的姑娘模樣發揮到巧妙境地。

或許這是茶峒人的特色之處,是“樸質、勤儉、和平、正直”的人在處理個人情感時的極致,對他人的心願總是盡力瞭解和滿足,可一旦要表現自己的感情,絕不敢聲張。正如老船伕被翠翠看出喜歡上河街勸人喝酒會害羞到亂嚷起來,心裏的願望,是這些人的祕密,猜測但不點破這些祕密,亦是生活在這片青山綠水間人們的情趣之一。

讀到大老乘船而下,一種不安的隱情漸漸浮上書頁來,千條萬條線索被這種極致的害羞和委婉像利針一樣,穿了起來。二老離開、老船伕四處打聽二老的情況、翠翠更沉靜地等待下去。那些過往時光裏問不出的話,老船伕最終也問不出口,但他的心急已經讓順順一家會意,卻因一個人的死亡黯淡了熱情。“老船伕説着,二老不置可否不動感情地聽下去”,那種夜半起來歌唱的歡暢和興趣已經失去,一場多人編織的暗流中養成的感情,在一方的淡漠中,又如暗流般遠去。

再後來,老船伕也死了,留下翠翠一人,懷着她盼望的、等待的心願。

這或許不算是一個悲劇,翠翠自有她要承擔的責任和經歷的苦難,老船伕早就無奈地看透這一點。誰説二老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呢!而沒有二老又如何,翠翠依然是這樣,傍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茶會越熬越濃……

讀邊城有感 篇7

我無法深刻理解它的象徵,只感受到了沈先生的作品中所瀰漫出的沁人心脾的泥土味道;所營造出的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所散發出的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

“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乖巧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的女孩兒翠翠;“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的爺爺,祖孫倆生活拮据,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當事情與錢發生關鏈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更讓人稱奇的是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通人性……這裏是一片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例如那間碾坊的主人,就是金錢相伴,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兒,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這與邊城風情,就有本質的不同。

然而,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白塔坍塌,為什麼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如此悲傷?翻看歷史——在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沈先生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温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屈辱,召喚我們炎黃子孫的本性良知。我有時候覺得,翠翠就是邊城文化的象徵。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之中到底該何去何從——於是,便留下了等待。

但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

讀邊城有感 篇8

《邊城》講述了民國初年,位於湘西山區的偏遠小鎮——茶峒,有位頗有名望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同時愛上渡口老船伕的外孫女翠翠的故事。老船伕怕翠翠重蹈其母親因婚姻而不幸殉情身亡的覆轍,對她的婚事十分上心。翠翠邂逅了二老,心生愛慕之情,卻羞於表露。後又與大老相識,大老喜歡上了翠翠,於是,順順託楊馬兵來向老船伕説媒,翠翠十分惱怒。王團總派人向二老説媒,並願以新碾房作陪嫁,但二老只要“渡船”。大老得知弟弟愛翠翠,鬱悶不樂,遂乘船外出經商,不幸斃命。二老得知消息後不願提親離家出走。老船伕悵然傷懷,勞累過度,在一個夜晚於是訣別。翠翠依然售後在渡船上,長年為人擺渡,等待着二老歸來。

《邊城》中最令人難忘的就是老船伕,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男性的偉大,“凡百委屈不可以包含,凡百苦難莫不可以忍受,凡百罪惡莫不可以寬容”。大老、二老、順順怪他,就連翠翠也不清楚他。他一肚子的委屈,可是一句話也沒有説就躺下了,留下了一大堆的心事,我估計他是死不瞑目的。他生前又是那麼的善良、樸實、倔強。渡頭為公家所有,故渡船不必出錢,有人過意不去抓了一把錢擲在船板上,他一一拾起塞進那人手心裏去,只求心安理得。他深愛孫女,為孫女的幸福操碎了心,他身上那份擺脱不掉的沉重、孤寂和寂寞又與誰訴説呢?老船伕的一生看似平淡,但卻又是那麼令人記憶深刻,難以忘懷。

小説的主人公翠翠,我喜歡她的簡單、善良,雖有點小孩子脾氣但又是那麼的體恤人,善解人意。她會因爺爺回來晚了而生氣,但只要爺爺帶了“好東西”,她會馬上高興起來。面對一份清純美好的愛情,她的內心是既複雜又矛盾的,她夢見自己“摘了一把虎耳草”,説明她內心是渴望與儺送的愛情的,但是她又羞於表露。或者説情竇初開的她,本身都還沒有意識到所謂的愛情是怎麼一回事。她對愛情有一份朦朧的嚮往和一種講不明白的感受。沈從文細膩的描繪出了翠翠的內心世界,為我們展現了自然之中成長的女孩朦朧的哀與樂。閲讀時,每當看到儺送與翠翠相遇的場景,我多麼希望翠翠可以再勇敢一點,但是總是因為她的“躲避”而錯過,不免讓人歎息。但或許這才符合在茶峒生長的翠翠最本真的形象。也許,故事的美麗就在這遺憾中。

某位學者説,《邊城》描述的愛情大概是實際與詩情之間的關係。大老的擇偶標準是“又要馬兒不吃草,又要馬兒走得好”,天保的性格是實際的。而二老的性格是詩意的,在如詩如畫的小山城長大的純情少女喜歡詩意的二老,想必也是可以理解的。“愛情是一出永遠唱不完的悲劇”,因種種原因,有情人未能終成眷屬,實際與詩意之間,哪一個才是最好的歸宿,我們都不得而知。也許,就像張愛玲所説“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粒硃砂痣”,誰又能説得清,道得明呢?故事的結尾説“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但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我相信那個讓她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會渡着他的船回到她的身邊,這才不枉她一生對詩意執着的追求!

讀邊城有感 篇9

在小説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

讀邊城有感 篇10

“二十年來生者多已成塵成土,死者在生人記憶中亦淡如霧,惟書中人,儼若可以不死。”

那樣一個少女,在古老、寂靜的水鄉敍述着她羞澀的愛情。在那樣一幅山水迷濛的畫卷中,永遠印刻着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那老人永遠想要保護那女孩,而那女孩永遠需要那老人的呵護,因為那是她唯一的親人。

黝黑的皮膚,清明如水晶的眼眸,讓兩位年輕人愛上了她;如燕雛般渴求的眼神、尋求依靠的目光,讓爺爺不忍離開她,併為之操勞終身;不知不覺到來的青春,蒙上羞澀,帶着些許萌動,最終卻無法掌握命運。

翠翠,翠色如翠竹,亦脆弱。

愛情來得如此簡單,幾面之緣就讓愛苗滋長於心。然而旁人的促成似乎更多於本人的意志。旁人並沒有強加,而他們其實早已心意相通,只是不曾表露。隔着山水,這感情來得如此朦朧。

愛情卻進行得如此艱難,沒有兄弟間的角逐,只有全身而退。是為了翠翠的幸福而退出這場遊戲放她走,還是為了兄弟間的情誼,不忍抹殺。最終犧牲自己,讓愛成為一把匕首,將自己的心割裂。

那段時間,那老人似乎在城內城外跑得很忙,然而更奠定了結局的悲涼:

爺爺終究死了,翠翠等待的那個人,他是否知道翠翠在等他呢?他是否會回來呢?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在這個寂靜的水鄉,從未説出口的“愛”字,從未流露過的感情最終讓一切心緒歸於平靜,卻讓人心如止水,望眼欲穿。

縱有“有情人終成眷屬。”,卻也有命運弄人。為命運所掌控,讓他們相遇、相識、相知、相愛、相離,悲劇早已奠定,讓所有臣服者繞着既定的圈走,默默無言,只剩淚水。

為何只剩守候,為何要守望幸福,為何讓萌動的心羞於見天際?若是成為命運的掌控者,也許一切都會豔陽高照,照開愁雲密佈,照亮城裏城外,照亮左岸右岸,照亮山水兩頭。水的一頭會有鴛鴦共雙溪。

全境抑鬱到不能自已,然而讓人不忍逆轉。

讀邊城有感 篇11

那水 那城 那份情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條船,一隻狗,一灣水,一個人。她靜靜地在白塔下,在河水上,撐着船,默默地望着遠方,痴痴地想着爺爺,痴痴地等着那個人。合上《邊城》,我思緒萬千。天保的死,儺送的離,翠翠的盼。三個人之間的情愛糾葛沉重了整個茶峒;青山的秀美,河水的清澈,這一方水,養育了這一羣可愛的人兒。他們天真淳樸,真誠友善。這裏是人性的天堂,這裏是沈從文的邊城!

水之緣

在崇文先生筆下,水是他最青睞的角色。小城中的酉水潮漲潮落,引領着茶峒的人們依水而長,伴水而生。而在山的那邊,在碧溪岨旁,更不用説,“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這一灣溪水,清澈了她的雙眸,也清澈了她青澀的心。那年的端午,在那熱鬧而又美好的日子裏,翠翠和儺送也是在酉水邊相遇的。一個泅水的能手,一個着急尋着爺爺的小孫女,兩人就這樣不期而遇。

水是生命之源,水給予生命以滋養。“我的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波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在沈先生心中,水是他生命的寄託,尤其是這湘西的水,融進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深情。

城之邊

崇文先生在心底裏深愛着這座小城。這座城是他兒時的樂園,是他與初戀相會的地方,更是他嚮往的桃源仙境。小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便是過年,端午和中秋了。全城的人好像一夜間都從各處聚到了一起,毫無隔閡。三五個人,湊成一桌,吃酒,闊談,或是擠到河邊的吊腳樓下,爭相伸着腦袋,瞪大了眼睛,雙眼亮晶晶的看熱鬧,好不快活!彷彿他們只是這裏的人。在那樣的年代裏,這邊城小鎮似乎還不曾感受到中國正在不幸中掙扎,彷彿是初生的嬰孩,懵懵懂懂地躲在角落裏,偷偷打量着他的家鄉:那麼天真,那麼美好。

這清幽渺遠的湘西小鎮,似乎被籠上了了一層輕紗,看不透徹,卻愈發想探個究竟。這小鎮似乎被什麼東西隔開了,淳樸、友愛、天真、善良,全部都存到了這個桃花源裏,而生活在這裏的茶峒人,則世世代代守護着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情之切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親情、愛情只是這千千結點之一,但若失了這些結點,那一顆心也就變得支離破碎了。情語難言,要説這情,怕是怎麼也説不清的。

翠翠對儺送的愛情美好卻又迷惘,爺爺對孫女的親情細膩而又深沉,大老與二老的手足情樸實且真誠……人人都説家鄉好,沈先生也是如此。這在湘川邊境的山野小鎮,寧靜幽遠,祥和平靜。他眷戀着生活在這裏的可愛精靈。家是人心底亙久不變的牽掛,即使身在北平,他也不曾忘卻,那青山秀水,那淳樸人情。

一個“情”字,籠罩了整個湘西小鎮;一份心切,讓這情如茶峒般安寧,美好。

那水,那城,那份情。邊城的故事説不完也道不盡。遊走於令人幾近窒息的現實,愈發嚮往着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和那温柔黃昏裏的薄薄涼意。我願與書為伴,繼續徜徉在這邊城小鎮。

讀邊城有感 篇12

沈從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記》將我們帶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祕的湘西,而他的《邊城》讓我們認識了生活在那片熱土上的人民。

在我初讀《邊城》一書時,書的內容似乎只是一個發生在湘西苗族異地略帶悽美的愛情故事,但當我再次細讀兩遍之後,其實沈從文還在全書中表達了些更深層的東西,除了愛情,更反映了當時湘西的一個社會。

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文化的眷戀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衝突的思考與隱憂。正如這位“對於農民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説的温愛”的沈從文先生所説,“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也正是在這“樸素的敍述”和《邊城》中的幾個普通角色中,我們所看到的卻是漪瀾萬狀,莫可方物。在全書中既有湘西温婉矯健的民俗風韻,更有着深入骨髓肌裏的東方神韻,同時也不乏作者對於潛藏憂患的深層思考。

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麋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啾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後,就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這個形象可以説是“優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現了沈從文先生髮自心底的對於湘西苗族人民的熱愛。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麋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裏,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説,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裏,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關係,以及這種權利關係在苗、漢文化關係上的歷史衝突和歷史悲劇。

而其後,大老天保、二老儺送同時愛上只與那象徵着苗族古老歷史的爺爺相依為命的翠翠,更是沈從文先生對於湘西苗族文化應有的未來進行的第一次更深層的審視。

很顯然,大老代表的是依舊固我的傳統苗族文化,而二老則代表着超越傳統,逐漸發展的文化。他們同時愛上翠翠,這是兩種文化觀念為爭奪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歸屬權而發生的歷史衝突。沈從文先生深刻地認識到了當時世界的處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湘西文化也同樣面臨是保持現狀或是發展進步的問題。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與二老之間,自始至終未作出抉擇。最終,爺爺死了,大老死了,這不正意味着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堅自守?而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的二老最終會回來嗎?這也許也是沈從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問題吧!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就是這樣一部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讀邊城有感 篇13

關於《邊城》,沈從文自己是這麼説的“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有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這“他們”自是作者所介定的那個範圍內的讀者,我自知自己不在這個範圍內。讀了沈從文的《邊城》我得到了懷古的幽情,得到了苦笑,也得到了噩夢,但我沒有得到勇氣同信心。可能緣由則是因為我不在作者所介定範圍內的“他們”而導致。

在心中,隊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感到更多的是惋惜與不解。雖然説作者所展現的是在自然不過的慾望,然這份愛情也似乎太過於脆弱了,可能人的心本身就是這樣的脆弱吧。在接近城市化的生活中生活得太久了,那純自然的、本性的慾望早已抹滅盡了。在我看來,彷彿翠翠與儺送的這份根本不能算愛情,他沒有開始,沒有發展,更沒有高潮,有的,不過是那一點點,甚至可以説是微不足道的萌芽,而這萌芽也隨着天保的死去而中斷。一直就認為,愛情應是轟轟烈烈的,可以不顧一切,可是這份愛情不是這樣,問天、問地、也問自己,天保的死到底與翠翠有怎樣的關係,是翠翠錯了嗎?不是説好了,兄弟兩公平競爭嘛,選誰不是由翠翠説了算嗎?更何況翠翠並沒有明確説明由誰來接管渡船,儘管心中有了明確的答案,可她隻字未説,是天保自己退讓的,自己下灘的,也就是説,天保的死不應由翠翠負責,可儺送不這麼認為。我説,儺送很傻,明明自己放不下那渡船,可他強迫自己放下,為了減輕那無須有的自責。這是最為自然、最為淳樸的人對愛情與親情所作出的抉擇。儺送到底會不會再次回來呢?為了渡船,為了翠翠,也為了天保,關於這一點我説不清楚,我早已説過了,我不是作者介定的範圍的讀者,更何況內心最為本質的、自然的慾望已被城市化的'生活給抹滅,因而無法去猜測儺送與翠翠心中所想要的結局。巴爾扎克曾説:“在眾多的孤獨中,最難以忍受的便是心靈的孤獨”其實,在心中蠻羨慕翠翠的,因為她不會遭受心靈的孤獨。我承認,翠翠是孤獨的,因為生活中只有爺爺、黃狗和小船,是啊,她還是一個違背了軍人道德的軍人的私生子。也許她值得我悲哀、值得我可憐,可是,我不可以,不可以把悲哀與可憐強加給翠翠,那不屬於她。她是不同於常人的。最為本質的流露便是最為自然,儘管生活中孤獨着,可她心並不孤獨,心中裝滿了對母親與父親愛情的想象,裝滿了夜晚所幻想出的動聽的歌聲和白塔下那塊空地上長滿的馬耳草以及承載着渡船的那小溪中柔和的月光,裝滿了,裝滿了,早已沒有容下孤獨的一丁點空間,因而她不會有心靈的孤獨。長大的她,心中又有了對儺送的思念與愛意,那孤獨自無處根深,翠翠就這樣懷着少女所特有的情懷走過了一個端午又一個端午。

她煩惱、她憂愁、她羞澀、她臉紅,每天做着甜美的夢,可又沒有人分享,沒有人告訴她該怎麼做,儘管如此,她依然歡喜,每天快快樂樂的笑着,幫爺爺擺渡,為爺爺燒飯,聽爺爺講關於母親與父親的愛情,回憶着那晚儺送為她唱的歌……可能此時的翠翠是最為幸運、最為幸福的,然似乎這種幸福只是短暫。

我不知是不是因為上天有病的緣故,喜歡悲劇不喜歡喜劇,也許是這樣吧!隨着暴風雨的到來,白塔的倒塌,渡船的不見,爺爺也在此時離開了翠翠,永遠的離開了。這是的翠翠是真的無依無靠了,儘管船總順順答應了讓翠翠做他的媳,可又能怎樣呢?儺送會回來嗎?沒有人能夠説得清楚,或許哪天也如天保一樣。暴風雨的到來,沖斷了翠翠的夢,也似乎沖走了她的幸福,這是的翠翠會不會孤獨呢?也許會,又或許不會,因為儺送也許會回來,也許不回來。

白塔塌了又重新建了起來,那翠翠的夢呢?沖斷了是否可以重新接上我不知道,就彷彿翠翠能否的得到幸福一樣,我始終無法猜測,因為屬於我內心最純淨、最自然、最本質的慾望已瞭然無存。

而儺送也許會回來,也許不會回來……

讀邊城有感 篇14

近日,利用陪老媽的閒暇時間,讀了沈從文的小説《邊城》。

這還是第一次讀沈從文的作品。感覺讀來有一點拗口,有一點生澀,語言上多多少少有一點林語堂的風格。這篇小説中,較我們當代的文章也多了一些生僻字,比如:岨(JU一聲,指帶土的石山);圮(PI 三聲,塌的意思);峒(DONG三聲,茶峒:苗語,指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儺(NUO二聲,儺神:有的少數民族信奉的神。儺送:小説裏面船總的次子,意思是這個兒子是儺神送來的。)

作為白話文的先驅,他的這些行文特點是非常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的。但是,通過比較,就愈加崇拜魯迅先生了。同為一個時代的作家,同為白話文的先驅,魯迅的文字就更加流暢、生動,並且或辛辣或風趣全由自己,遊刃有餘。

有人將《邊城》譽為現代版的“世外桃源”,的確,在這篇小説裏面,對於湘西邊城自然環境的描寫,對人物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寫,無不表現出當時的那種舒適、怡然、“夜不閉户、路不拾遺”的淳樸民風。老船伕有官府給的每個月七百塊就十分滿足了,如若過渡人覺得他挺辛苦另給錢,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收的;白塔倒掉後,在河邊放了一個用大竹筒做的開口募捐箱,村民以及過渡的人都主動向裏面扔錢。這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之與當下人們的唯利是圖、誠信缺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篇小説最讓我觸動的是:一羣善良的人在一起,卻倍受傷害。這到底是誰的錯呢?

在看小説的過程中我也倍受煎熬,替故事裏面的人物着急!有什麼想法有什麼話咱就不能直説嗎?!

如果是擱在現在,按照當代年輕人的處事方式,可能翠翠、儺送、天保,都不會這麼矜持和受盡折磨,他們也許早就明明白白地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了。在過去的那個淳樸年代,人們都很內斂,尤其是涉及到情感的,更是難於啟齒。所以,為了表達愛情,很多民族發明了用唱山歌的形式來表達。但是,可惜的是,在這篇小説裏,儺送的山歌恰被熟睡中的翠翠錯過了……而誰又承想,自那夜之後,儺送也再沒有了唱山歌的條件和勇氣……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現在年輕人的表達方式。不要説男性,即使是女性,也會大膽説出自己的愛。

但也許,故事是必須有這樣產生誤會、誤解的條件才可以稱之為一個吸引人的、可以流傳下去的好故事的,是所謂“無巧不成書”。寫作者也必須是靠這項製造誤會的能力來騙取讀者和成為一個偉大的作者。

書中,作者並沒有用強烈的筆觸來描寫最後的悲慘,但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悲劇!隨着故事的進展,你覺得你的心在慢慢地被剝蝕,它疼得不厲害,但是它在持續地疼,為故事中的那些無辜的善良淳樸的人們!

如果非要為這個悲劇找一個元兇的話,也許就是最愛翠翠的那一個人——爺爺了。他是連接翠翠、儺送、天保和順順的那一個人,他是最早最清楚每個人想法的那一個人,明明可以把這一切都早一點説清楚的,但是為什麼就這麼不爽利呢?

看了這篇小説,我愈加感覺到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性。無論是之於感情,還是別的什麼,有話直説,好嗎?老百姓常説一句話:“我不是你肚裏的蛔蟲,我怎麼知道你怎麼想的?”有什麼想法你不説,光靠別人去意會和猜,別人怎麼會達到百猜百中呢?或許,有的時候需要委婉、意會,但是,有話不直説,造成了多少誤會,耽誤了多少事!觀

讀邊城有感 篇15

早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當教師的爸爸推薦我看沈從文的《邊城》。他告訴我,《邊城》寫得很美,是一個發生在湘西的故事,裏面有一個比我稍大的小女孩。由於當時年紀尚小且貪玩,一直都不曾看,卻一直都在心中留存着一份盼待。今年暑假,老師給我們推薦的假期閲讀書籍中,《邊城》一書赫赫在目,我的內心深處怦然一動,莫非這就是我和它的緣分?於是暑假剛一開始,我便從爸爸的書櫥中找出那未曾走進卻又似曾相識的《邊城》,開始了我的又一次精神之旅。

古語説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從對《邊城》一書的解讀中充分體會了此語的要義。初讀此書,懵懵懂懂,似無頭緒再讀;再讀此書,思緒展開,似有所悟;三讀此書,走進邊城,頗有收穫。

短篇小説《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它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整篇小説,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佬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終於落得孑然一身獨守渡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作永無盡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我們的碌碌,我們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勞?低頭看掌心交錯的細碎紋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們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誰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裏?幸而沈從文的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讀邊城有感 篇16

憑水,依山,築城,高柳垂陰,老魚吹浪,一脈清流人間住。

這是沈從文筆下的茶峒小鎮。

黃泥的牆,烏黑的瓦,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這是沈從文筆下的煙火人家。

茶峒有一座白塔,白塔下有一户人家,只一老人、一女孩和一黃狗。老人是女孩翠翠的祖父,撐渡船的。

邊城小鎮裏,觸目為青山綠水。純淨恬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滋養了百姓的純樸天性。在茶峒,人們過着勤勞而安詳的生活,每個日子在單純靜寂中過去。屋角隅大小雞叫着玩着,人們耕耘勞着,守望相助。祖父兢兢業業,善良厚道,錢財看得很淡,生活自給自足;船總家境殷實,但從不仗勢欺人,常賙濟他人,慷慨大方,是個性情中人;翠翠父母早亡,茶峒的人和山水一起將她養育成聰穎靈秀的姑娘,無人欺她辱她輕她賤她;老船伕過世後,老馬兵和鄉親們幫着處理後事,用最簡單、質樸而温暖的話語安慰翠翠……

這份不受外界浮華沾染的自然純淨,這份純樸的温情,像哺育它的白河,悠悠地、潺潺地從我的心田奔湧而過,流淌在每一道靜脈裏,讓我的心霎時變得簡單而充盈起來。

串連起整本書的,是翠翠的悲劇愛情。翠翠是一個純淨如水,“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的女孩,她會在黃昏看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在山鳥的唱歌聲中入夢。儺送是一個可以在幽深的篁竹中,為心上人歌唱三年零六個月的男子。然而,誤會、錯過、生死,命運像潮起潮落,只留下翠翠守候的身影。

“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這段愛情始於浪漫與含蓄,也正終於此。透過淡黃的紙頁,彷彿觀那戲台上的悲離合,曲終人散,剩下的只有空蕩蕩。翠翠的愛情唱罷,我的心彷彿空了一角,徒留淺淺的、薄薄的憂傷。或許,如果不是祖父的迂迴彎繞,不是兩人的含蓄矜持,結局該是美好的,但也就不會有這樣一段純淨悽美的故事,不再蒙着這一層薄霧般縹緲清淺的氣息了。

最讓人意難平的,便是祖父的去世。在暴風雨的呼聲中,白塔圮坍了,而後又重建了起來。此後還會有銀子般的月光,有嵌進透藍天空的星子,有繁密的蟲聲和泥土的清香,但將不再有祖父的笛聲和顫悠的歌聲。還好,白塔又建了起來,靜靜地陪着翠翠一起守望。

親情、愛情、還有小鎮上的人情,都至純,至真。這本書也正如此,朦朧,而又可觸,隔着薄紙便能聞到夾着甲蟲、草木與泥土的香氣。沈從文的語言有泥土和溪水的清香,也像一杯茶,清淺而厚重,餘味悠長,渾金璞玉。

朦朦朧朧的邊城小鎮,讓我想起桃花源。同樣是世外之地,有至美之景,至純之情,遠離物慾橫流的世俗,同樣含着一種潔淨的理想,同樣飄渺如煙,可望而不可即。

我將這份清澈埋在了心底,浸潤乾渴的靈魂。我想,在倥傯與疲憊中,我也應該讓自己的生命更開闊一點,容得下山光與雲影,讓心更靠近自然與土地,守護一份美好、理想與純真。

讀邊城有感 篇17

西廂的清風,伴隨着淡淡詩意籠罩下的城,總在寧靜的月夜之下,帶給我莫名的觸感。

浸潤着湘楚景色,沈從文筆下那邊遠的城彷彿活了一般,優雅的展露姿態。初讀時,完全是被這飄渺的書題給吸引了。《邊城》,那是怎樣的一座城呢?會有怎樣的故事呢?

輕輕捻開書頁,印入眼簾的便是那名為茶峒的小山城了,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邊一座聳立的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個單獨的人家,一位老人,一個小女孩,一條黃狗……也許不止這麼多,也許不止這麼多……

老人過着日出擺渡日落收渡的閒靜日子,看飛鳥青魚,賞花開花落,面對着唯一的孫女,生活的熱情好像都有了。湘西的一切為他們營造一種古樸典雅的美。小小的山村攜帶着醇厚質樸的風土人情,釀造出女孩獨具的人格魅力,她有着健康的身軀,那是涓涓細流的溪水給予的,她有一雙可以看黑夜的清亮的眸子,彷彿掛於漆黑夜幕中的圓月,那聳立溪畔的白塔彷彿是她那顆赤子之心的真實寫照。女孩的一切都是夢幻的,彷彿串于山野間的一隻精靈,熱愛自然,熱愛那種真實本真的生活,我想這就是沈從文心目中那個美好的理想人生吧,至於他自身處在的那個腐朽暗淡的社會裏,如同是一座世人難以企及的世外桃源,我突然有點明白他為什麼稱它作邊城,是否他也認為這是遙不可及的遠方的城呢?

女孩羞澀的情愫總是讓讀者愛憐的,清純的彷彿一朵剛出水的芙蓉,她與心上人之間的愛那麼完美卻又那麼真摯。夜晚的歌聲無疑是醉人的,若沒有那些曲折,我想他們是能在一起的,然而,生活總是喜歡娛樂下世人,祖父於雷雨之夜去世,天保的死亡,白塔坍塌,連心上人也負氣離開了。女孩最終踏上與母親一樣的命運。心心念着“那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

儘管是這樣悲慘的結局,小説中也只是淡淡的描述着。女孩繼承了祖父遺留下心願,依然做着擺渡之事。沒有多大的事蹟,更沒有多麼了不起的人物,連渲染也不是那樣奢侈誇張,只是在平淡中,將人生一步一步寫下去,沉定了恢弘滄桑,沉靜悽婉的悲壯。

一切源於愛,爺孫之間的親愛,男女之間的情愛,鄰里之間的互愛,好似這些東西慢慢衝散原本痛苦悲傷的心,遺留下的只剩一片沉寂悽婉,彷彿那些情愫已收藏在那幅寧靜的畫布中。

也許那人明天會回來,也許希望着實渺茫,然而我願意陪她一直等下去,只為了心中那絲信仰,那種空靈下的美,即使存在於一座悲天憫人的城中,也依舊毫無影響地闖入我們心中,留下思考,留下一種靜謐的領悟……

讀邊城有感 篇18

在一個小小茶峒,有一個老船伕。老船伕所有的,也只有那條小渡船。老船伕的女兒,相信是十分美麗的且善良的,不然怎會引得全茶峒最佳的“好嗓子”來為她歌唱。這本可以成一段佳事,誰知兩人有雙雙殉情,遺下一女。老船伕只有女孩,女孩也只有老船伕,他們是互相唯一的親人,老船伕給女孩取名叫翠翠……

老船伕掌渡船幫人過渡卻從不收錢,能夠堅持這麼多年定是不容易的。正式這片秀麗山水中的人都有着同樣明淨的心,這一點,整本書都在寫。

如若不是有那一個人,誰願去守一座城?

那一年,翠翠有了自己的愛情。翠翠喜歡上了二佬儺送,這份喜歡的美好在於儺送也喜歡她。然而大佬提親在前,且山上的王團總又以輾坊作嫁粧應二佬去做女婿。在這份穿插了真情與利益的感情中,如果能夠堅持,是最可貴而令人感動的。

也許是因為女兒的不幸,老船伕才更加希望翠翠能得到幸福吧。要説老船伕中意的是大佬還是二佬,答案並不知道,他只説:“這是他們自己的事啊。”那樣一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老船伕的想法不是超強,而是他對翠翠這個孫女的愛極。

最後老船伕的死以及翠翠悲痛的哭喊讓人不免揪心。而船伕死去的原因,也許不僅僅是上了年紀。原來的老船伕每天神清氣爽,自從想到翠翠的婚事就開始有了心結。進城打聽的消息是希望但最終又破滅。一次又一次的探尋翠翠幸福的希望,終究敵不過王團總家派來的人的謊言,大佬的死亦讓他愧疚。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終於再無力支撐了。

爺爺的去世,儺送的離開,真相的到來,無一不折磨着翠翠。她惦記着,惦記着一個人;她守着,守着一座城。她守在孤獨的城了,惦記着不知何時才會歸來的人。

讀邊城有感 篇19

捧讀沈從文的《邊城》一書鯨的自述,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因繞於心。恍然間,似來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面頰,如夢如幻淘寶大學。作家以誠摯的情感夜遊世博園,精美的語言,詩意的情感,把我們帶進與現實世界完整不同的唯美時空裏,讓我們沉醉於一曲清爽悠遠的牧歌聲中。在產業昌盛的今天,《邊城》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境……小説沒有波折龐雜的情節:翠翠在蔓延葱鬱的山林中不知不覺的長到了十五歲,她的世界裏除了爺爺、黃狗、渡船、如今心中竟湧出了“薄薄的悲涼”翠翠和二老間朦朧無結局的愛情為作家娓娓道來艾萊依羽絨服,點染這清風白月浸透着流水潺潺。青春的夢如一般晶瑩剔透的玻璃球……作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安靜古樸的湘西鄉間風景,展示出小説人物與自然的協調關係:近似原始單純生涯,渾厚自然的民風耐克鞋,仁慈渾厚的天性,與那仁慈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脆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想畫、更像音樂的夢境……我要説最榮幸的人是《邊城》的讀者,由於這些人在心底存了一個夢,他駐留在湘西的一個邊城……

讀邊城有感 篇20

《邊城》這個名字很美,城裏始終充實着一種安寧樸素純粹的味道,而且我更願意把“邊”理解成這座城市的安分樂生,而不是偏僻。

沒有起伏跌宕的情節,連對愛情的表達也只是剛剛萌芽,頂多是驚鴻一瞥了。“驚鴻”也談不上,一切都顯得過於平淡了。溪邊白色小塔,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一段無關痛癢,無關風雪的故事。日升小船開渡,西沉小船收渡。沉澱着積了厚厚一層的也許並非滄桑的歲月。

因為課文是節選,我並不想説這所有故事所帶來的憂傷結束。在課文裏表現着一種純真,一種忠誠,一種難以表達的平靜,以及透露着些許的情犢初開。在翠翠每一聲“爺爺”裏,在大黃狗的跟隨裏,在好似表框着的風景裏,在翠翠心裏。

好像這一切鬥魚當前腐爛的現實相為悖着,作者更願意表達的是對美好人生的憧憬還是懷疑呢?總之課文裏明麗景物和温暖人情上籠罩着一層蔣暮。只是這份無法言喻的內心裏始終有着永不褪色的真實。

是有這麼一句話的“一切絢爛之極又歸於平淡了”。大概與《邊城》有着同樣的感受吧。

讀邊城有感 篇21

你燃燒,我陪你焚成灰燼。你熄滅,我陪你低落塵埃。你出生,我陪你徒步人海。你沉默,我陪你一言不發,你歡笑,我陪你山呼海嘯。你衰老,我陪你滿目瘡痍。你逃避,我陪你隱入夜晚。你離開,我只能等待。 ——題記

有時候,愛不需驚天動地,也不必海誓山盟,或只需如山間清爽的風,如古城温暖的光,從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書房。愛,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生死相許,亦可如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相忘於彼此的兩個世界,互不相擾。所謂相愛一場,不過是心心相印,彼此相知相守罷了。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也莫過於此吧!翠翠在如此燈火通明的一個夜晚,邂逅了儺送。那時候的她,是否想過她與儺送之間會發生這麼多的事情?也許沒有吧。他們一步步走到的最後,也許並非他們所想,可又能怎樣?

翠翠是個率真的女孩,她不願欺騙任何人,坦然的拒絕了天寶,這是她對愛情的堅貞;天寶為了愛情,也為了親情,毅然選擇了放棄,這是他的深明大義;而儺送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這又是他的勇敢光明,他們誰又有錯呢?人生若只如初見,該多好啊!

走到最後,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悲劇,可這不是最好的結局麼?因為翠翠和儺送之間的隔閡太多了:天寶和祖父的死,儺送的誤會……都將他倆越推越遠。既然儺送選擇離開,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儺送的離開,是對哥哥的思念,亦是對這段感情最大的負責。而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中,翠翠也用等待詮釋着她對儺送深深的愛。“相遇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也許就是他兩人的愛情最好的結局吧。有些時候,愛不一定要牢牢抓住彼此的手,而是隻要你好,我就願意放你走。縱使千年萬年,我也等你。

也許會有那麼一天,二人重新相遇在那斑駁的渡船上,重新認識,重頭來過。

願茫茫人海中的你們,能夠憑藉彼此的味道找到彼此,或等待,或相愛。

老師評點:説實話,作者不是我教過的最有才情的孩子,初一時所寫的作文幾乎沒有可圈點的,經過兩年的努力,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文筆的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這篇文章,清晰地展示了作者對翠翠愛情的理解,文字中昂揚着人生的樂觀,這就是文化對我們真正的薰陶,閲讀讓人成長,她是真的走進了書中。

有人會説,小孩子,懂什麼愛與情。甚至談“情”色變,我想我們的愛情觀,除了從父母身上,更多的就是從書中學到。中國的孩子,往往要從18歲到25歲的7年間完成戀愛到家庭的模式,過了這個年齡就會被催、逼,如果孩子不能從家庭、書中學到些什麼,他們用什麼標準去找到人生的另一半。

讀邊城有感 篇22

湘西的人,如翠翠,可愛、質樸;湘西的風光,如茶垌,明淨、秀麗;湘西的故事,如《邊城》,悽美、動聽。這是寫於我手中這本《邊城》扉頁的一段話。

一支筆,行雲流水般字字成章;一本書,引人入勝且回味無窮。而筆下的湘西,書中的小城,則是沈從文先生回憶與想象交加的桃源仙境。那裏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一如陶淵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所描繪的那片理想淨土。

《邊城》娓娓道來的是有着那不完美結局的故事,更是邊民至善至美的人性魅力。

邊城人雖生活於桃源之地,卻無可避免得重複着悲慘的命運。這命運如同枷鎖,勒住了翠翠的愛情親情,亦勒住了邊民悲哀背後的淳樸。

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以未可預知的悲劇而告終,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脱這種命運的途徑。這樣的湘西愛情是可悲的,令無數人動容。

邊民是質樸可愛的。而在他們身上,我看到的卻是邊民偏安一隅的悲哀。邊城遠離喧鬧複雜的城市,有着最貼近自然與真實的生活,無疑是一處極樂之地。但是,在風雲詭譎的年代,外來文化終究會席捲這座小城,毋庸置疑亦無可避免。這樣一座自然的邊城,這樣淳樸的邊民,又將如何面對未知的變化?沈從文先生之所以寫下這樣的湘西,正是因為對所處之地人們的爾虞我詐所厭惡,也正因如此,他的筆下也充斥着擔憂。邊民雖偏安一隅,卻難逃世俗的影響,這樣淳樸的村民與生活將逐漸遠離我們,世俗的銅臭味將染指淨土。於是乎,邊民未知的命運亦令我悲哀。

於悲中觀美,這樣的美更美得讓人歎觀止矣。至善至美的那份鄉土人情閃着熠熠光輝。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是令人唏噓的。而沈從文先生正是用這樣一種充滿悲傷的小城愛情去展現了一個宏大的人性之美。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爺爺還是順順亦或者是其他人,身上都流淌着最乾淨真實的淳樸,散發着湘西人獨特的魅力。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沈從文先生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光亮。

在探究《邊城》之旅中,我已明白,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不僅僅是小説中湘西那座邊遠的小城,更是指我們心中那遠離了我們的真善美。這篇小説,是沈先生對整個中華民族兒女的美好期望,是對未來美好社會的希冀。

林立高樓大廈中,綠水青山間的邊遠之城是否依舊安在?願我們行之至遠,而不忘心中淨美邊城。

讀邊城有感 篇23

茶峒,一座淳樸的小城,一個尚未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小城……

窗外,華燈初放,將城市裝扮得異常嬌豔嫵媚,很美,但這種美似乎是修飾出來的,毫不真實;漸漸地,我愈發憧憬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峒”一邊城的生活,那裏的人,那裏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蟲,一山一水,都帶着一股淳樸,甚至連一隻小黃狗似乎也懂了人的心思……

老船伕,在世間活了七十年,有五十年在小溪旁,與小船,與翠翠,與小黃狗相伴,在小溪兩岸,來回擺渡,送來來往往的路人過河,無論風吹日曬,寒冬臘月,盛夏酷暑,他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奮鬥,但是當有人想給他一點報酬時,他卻總是回絕;他就做了這麼多年毫無收入的工作,但他卻經常請人喝酒,待人總是那麼友好,直到悄無聲息的離開人世。茶峒,這座小城,造就了老船伕不為功利的難得品質。

讀邊城有感 篇24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流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山峒的大河。這大約是夢開始的地方罷,沈老的筆下,湘西獨特之景展現得淋漓盡致,一開篇我便如痴如醉地汲取這文字的甘霖。

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水中的小小遊魚,兩岸深翠的映竹,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這裏是浪漫的茶峒小城,日子很長。擺渡的船兒輕輕蕩,女兒家的歌聲慢慢飄,小小的人兒也吟吟笑。一切都是萬般靜好,這座小城裏的人們又何似在人間。

老船伕家的孫女翠翠在風日裏長着,把皮膚曬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好似山頭黃麂一般的她,好像某一天就被少女的情懷繞了心頭,解不開那“大魚咬了你”的結。翠翠純樸善良,天真靈動,那個有關歌聲和虎耳草的祕密讓她悸動。日子還在過,渡船還在

飄,翠翠、儺送、祖父、大老的緣分也就這麼平淡而奇妙地接續,彷彿風雨前的寧靜。但風雨總歸會來,但正如老船伕所言:“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翠翠在經歷風雨後卻變得更加堅強,彷彿一株不低頭的紅玫瑰。

翠翠至善,從風雨中走來,風雨沒有洗去她心中的純真,澄澈的心靈宛如一輪皎潔的圓月。儺送至善,他堅毅勇敢,有着一顆赤誠熱烈的心靈,骨子裏洶湧的熱血,無不在顯示着一位湘西少年的動人形象。祖父至善,身為擺渡人,不收擺渡錢,在那條大河之間,架起了生命的橋樑,對於翠翠,他懂得放手,即使自己於心也不忍。大老至善,他肩上有着家業千斤,懂得擔當;他眼裏有山河萬里,知道責任。他也會柔情似水,但對於儺送和翠翠,他也願意成人之美,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徒留一場空悲切。茶峒人民至善,順順、楊馬兵、陳四四……茶峒鄰里親切,相互幫扶,純樸的民風至善至美。

一幕又一幕,彷彿一場香甜卻又苦澀的夢。爺爺離開了,思戀的少年離開了,渡船也沒有了,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翠翠頭上的白繩總有一天會取下來,那個人也許“明天”回來,渡船也會重新飄蕩在水中。

因為她是至善之人,這裏是至善之城。

讀邊城有感 篇25

琉璃般透明的愛,美得讓人神往,脆弱的讓人心疼……

“翠翠”一個充滿着生機的名字,她本人也如同她的名字一樣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野獸物。人又那麼乖巧,和山頭黃麂山一樣,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可誰又能想到,這麼可愛的小姑娘卻有着悲慘的身世。翠翠的母親在她出生後就自殺了。為什麼?翠翠並不知道,爺爺也未曾提起。其實這是一段不光彩的事——翠翠的母親揹着她的丈夫與一位軍人好,生下了翠翠。翠翠的母親與那人也知道這樣做並不道德,更是無望愛情自我生命作為懲罰。愛情這得如此脆弱,為了軍人的名譽,為了不忍離開孤獨的父親,兩人的愛情就留下了淡淡的憂傷。翠翠一個初開情竇的少女,對儺送有着愛慕之情,可卻因為羞澀沒有告訴。儺送也是如此喜歡着翠翠,可也沒告訴她,是沒有勇氣,還是另有用意?天保喜歡翠翠,並大膽提親,可翠翠卻沒有什麼感覺。三人之間的關係將會如何?

三人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模糊。時間一點點流逝,當他們倆兄弟知道時,他們既不願按照當地人來一樣血的拼搏,又不願像城市裏的男子一樣忍愛割痛,於是決定來一場公平爭鬥。爺爺,翠翠生命中唯一的親人。他知道兩兄弟的心意,可又不願翠翠走向她母親的路,所以設下了一些阻礙,因此導致路一系列的誤會。天佑因得不到愛決定離開而意外死亡;儺送因哥哥之死誤會爺爺,又因得不到翠翠的回覆而遠走他鄉;爺爺因擔憂翠翠的命運,在一個風雨相交的夜晚離世。大老的死,二老的離去,爺爺的離世,只留下了孤雛“翠翠”。這一切,迅速地將一個少女朦朧而又幸福的夢幻擊破。當我們隔着靜靜的河水,注視着這個孤獨的身影時是否會想到:翠翠的命運將會如何?是否會想那白塔有一天坍塌。他會回來嗎?也許不會,也許明天回來!他與翠翠翠的之間的命運會如何呢?大家不會知道——也許還會相遇,也許永遠不會見面。其實愛一個人並沒有錯,只是沒有勇氣。如果儺送和翠翠可以大膽表明自己的心意,那麼事情也許就不會這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