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跟情緒做朋友—教師情緒管理與成長》讀後感

《跟情緒做朋友—教師情緒管理與成長》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8.49K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跟情緒做朋友—教師情緒管理與成長》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跟情緒做朋友—教師情緒管理與成長》讀後感

所謂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緒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常常會受制於自己的情緒,如果管理不好情緒,會給生活和工作都帶來很多紛擾。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一是它不主張我們做情緒的主人,而是和情緒做朋友;二是它把着眼點放在從事教師這個特殊羣體的情緒分析,讓我們從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看待自身的情緒,從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年輕教師來説,情緒管理確實是需要學習的一門課程,我們會因為學生認可自己的教學而感到歡喜,會因為學生成績提高而感到自豪,同時也會因為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感到憤怒,會因為學生成績沒有提升而感到沮喪。我們教師的情緒似乎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學生行為的支配和影響,所以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感覺得到了很多啟發,更清楚地知道教師很多情緒的來源以及管理自身情緒的重要性。

本書總共分為三個部分:情緒的底層邏輯、積攢跟情緒做朋友的本錢、練就跟情緒做朋友的胸懷。要實現很好地管理情緒,首先就應該瞭解情緒到底是什麼,然後在具體的方式方法上進行情緒管理的準備,最後達到一定的境界,實現健康情緒的一種常態。

一、情緒的底層邏輯

讀這本書,我瞭解到了情緒首先是有生理取向的,也就是説我們感受到不同情緒的時候,身體的反應不盡相同,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感到憤怒的時候會心跳加速、手腳不自覺顫抖的原因。除了生理取向,情緒還有評價取向,我們會對外在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斷,從而產生不同的情緒,比如我們一旦判定別人對我們説出的話是具有侮辱性的,就會感到不安和憤怒。情緒的第三個取向是建構取向,強調的是情緒會受到人們所處的文化背景及生活經驗的影響。

基於這三個取向,我自然得出一個結論:遇到不良情緒時,我們首先應該正視它所帶給我們的一系列生理上的不適感,然後儘可能客觀地評估當下的情況,不要急於下結論,在情緒沒有得到很好控制的時候就做出一些不正確的判斷,最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修養,給自己營造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從而保持一個比較好的心境。

那麼情緒到底從何而來呢?書中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欲求。我們自己的慾望和客觀現實的匹配度決定了我們的各種情緒。這個理論引發了我關於慾望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們似乎一直在攀登慾望的一座座高峯,從教師這個職業發展來説,我們先是想努力進入一個待遇好、聲望高、工作環境好的學校,然後開始考慮職稱的問題,在評職稱的道路上遇到各種挫折與挑戰,同時慢慢考慮這份職業是否能帶來相關的一些福利,比如子女讀書問題,是否能享受學區房折扣等問題……慾望的溝壑似乎越來越深,在攀爬這一座座慾望高峯的過程中,我們有時難免會感到疲憊不堪、患得患失。但這是否就説明我們不應該有那麼多欲求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因為只要這些欲求是向上的、積極的、不建立在以犧牲他人利益為前提的基礎上的,就是值得我們為之付出努力的,而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是如何擺正心態,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這就引出了本書的第二個話題:如何平衡現實和慾望的關係,在控制情緒上,我們到底能怎麼做。

二、積攢跟情緒做朋友的本錢

相信對於大部分從事中學教學工作的老師來説,忙碌是生活的一種常態,我們總是覺得有改不完的作業、輔導不完的學生、發不完的論文、看不到盡頭的課題,所以教師是極其容易有抑鬱或者焦慮感的一個羣體。書中提到的幾個實例讓我印象很深刻:缺温情的忙碌、少成就感的忙碌、無尺度的忙碌,這些刺眼的字眼讓我不禁思考:為什麼我們的忙碌常常顯得沒有意義?以往我總習慣於去尋找客觀的原因,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主觀原因的存在。

書中提到了帕累托法則——80%的收穫來自20%的時間,80%的時間創造了20%的成果。這就非常考驗我們對工作任務優先性的判斷能力,我不禁開始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工作效率的問題,不要總是隻知道投入時間,卻不去反思如何有效地利用時間,爭取做好20%的事情收穫80%的效益,抓住高效產出的20%的時間去認真做最重要的事情,而效益不高的80%的時間去做一些不那麼重要的事情。對於想成為專家型教師的我,書中給出的建議是:提升學生成績,讓他們在官方統計的評比中名列前茅;積極參與各項教學技能比賽;開展教研工作,勤發論文,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這為我今後的職業發展指明瞭方向,也讓我有了更明確的奮鬥目標。

此外,書中也提到了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的重要性,在節奏模式、雙峯模式和禁慾模式這三種紐波特提出的深度工作模式中,我發現我的工作性質更適合雙峯模式:每天的時間可以分成兩塊,一塊用來做高強度、需要專注力的教學教研工作,而另一塊用來完成相對瑣碎的行政事務工作。相信優化工作模式之後,我們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減少不良情緒的侵擾。

三、練就跟情緒做朋友的胸懷

太過於追名逐利會讓人陷入求而不得的困境,所以我們也需要更全面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重構自我和放鬆自我,從而鍛造出更堅強的心靈。認識自我就是要有一個全面客觀的對自己的定位及評估,要充分意識到自我認知的偏差和非理性、心理對外在環境有反作用的存在,區分好生活中我們可以改變和不能改變的事情,既要勇於創新做出改變,也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放手,學會接納我們不能改變的部分。

人的社會屬性註定我們不可能活得像一座孤島,所以在跟他人的相處過程中,我們也要學會真誠待人,不刻意取悦別人也不受“自我中心”的裹挾;學會感恩,每週記錄5件讓我們覺得感恩的事情;學會寬容,對人對事都抱有一種慈悲心。這些都可以提升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幸福感,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修養的意義了,只有培養了足夠寬廣的胸懷,才能更好地正視情緒,正視自己,最終學會和情緒做朋友,良好地管理自己或好或壞的情緒,過上更充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