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師讀《西遊記》有感「優秀篇」

教師讀《西遊記》有感「優秀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2W 次

導語:《西遊記》為明代小説家吳承恩所著。取材於《大唐西域記》和民間傳説、元雜劇。宋代《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本名《大唐三藏取經記》)是西遊記故事見於説話文字的最早雛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師為原型的。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彩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讀《西遊記》有感「優秀篇」

  《西遊記》讀後感範文:

看《西遊記》,給我這位教育工作者最深的感受就是如來佛祖是位最好的教師,將一個沒有爹孃教育過的、桀驁不馴、任性妄為、人見人恨的山野石猴教化成為一個鬥戰勝佛,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在如來佛祖身上折射出一名教師應具有的素養——智慧心、仁愛心、耐心、細心、恆心。

  如來佛祖的智慧心——好老師的根基

我們知道:孫猴子大鬧天宮之後,闖下大禍,激恕玉帝,任憑玉皇大帝電擊雷劈、刀砍斧剁,煙燻火烤等各種懲治辦法也馴服不了這隻野猴。可如來佛祖一個微笑,一個小動作就將孫猴子降住,並壓入五指山下反省,這足以證明如來佛祖的智慧和耐。教師在教學中也會常常遇到像孫猴子這樣任性妄為的“野猴”學生.教師多次批評教育無效,處分,請家長,寫檢查……等三百六十般武藝用盡,也不見一點效果。問題出在哪裏呢?其實,我認為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作為一名教師,你欠缺方法和能力以及教書育人的智慧。

常言道:“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一個老師要想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不僅僅是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應該是一個潛心教研,有品位的教師,還應該是壯心不已,有追求的教師,更應該是一個有濃厚的文化底藴和人文精神的教師。試想:一位把課講得亂七八糟,又駕馭不了課堂,知識淺薄,不能如期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且人品差,缺乏耐心、愛心、講一套,做另一套,教育學生方法簡單粗暴的教師,又豈能贏得學生對你的尊重和認可!教師需要有能力和教書育人的智慧:首先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教師的學識是教育的前提。這是因為為教學是一門充滿智慧的工作,需要教師創造性勞動,需要教師淵博的知識,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給別人一碗水,並能堅持學習,不斷保持源頭活水,才可教學;教師的學識豐厚和業務精通無不為我們開展有效的教育活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教師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旁徵博引,對問題的分析入木三分,得心應手,妙語連珠,在字裏行間流露出深邃、豁達、智慧、仁愛,使學生既是在學習知識,又是一份享受;教師的教學才有底氣,才能靈活地運用教材,巧妙地處理課堂突發因素,才能讓學生刮目相看,“親其師,信道”;

教師要有能力和教書育人的智慧,不僅要有教書的智慧,還需要有育人的智慧。在育人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因材施教,多把尺子衡量學生,多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多些賞識,少點唯我獨尊;多些師者風範,少些失之儒雅;多些讚美、肯定,少些冷漠、批評;多些寬容,少點霸氣;多些耐心、細心,少些粗心大意;多些尊重、愛護,少些傷害、放棄;………我想教師具有以上品質,一個做人講原則,做事講方法的教師豈能不受學生的歡迎嗎?但要想成為一名有能力和充滿智慧的教師,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們教師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百倍的時間和精力,常言道:“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她當初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我們要不提高學習層次和業務水平,儘快適應現代教育理念,我們必須使自己成為學習者,要做“一輩子的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教師只有成為學習者,把自己再度變為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才能承擔起中華民族百年大計——教育的重任。

  如來佛祖的仁愛之心——好教師的前提

我們知道,當孫猴子被如來佛祖抓在掌心時,按常理:這樣一個“闖禍精”,一巴掌拍死,一手捏死,對如來佛祖來説易如反掌。但如來佛祖抓住這隻任性妄為的小猴,不僅不怪錯小猴在他手上撒尿,説話難聽沖人,而是輕輕地把它壓入五指山下進行反省,這是何種胸懷呢?我想,應該是一種仁愛之心,寬容之心。在現實教堂生活中,我們很多教師與學生髮生衝撞時,恨不得立刻將此學生開除走人,從此勢不兩立、耿耿於懷,甚至挾私報復,這正是缺乏仁愛之心,寬容之心的表現。我們知道愛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把“愛”的陽光灑在每一位學生的心田,這應是教育藝術的最高體現。教師心中有愛,才能發自內心去欣賞學生,才能用賞識的目光去挖掘學生的閃光點,讓他們品嚐成功的喜悦,併產生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如來佛祖正是發現了孫猴子身上聰明、伶俐、本領高、好勝、講義氣等多個優點,心生愛意,不肯殺生,將孫猴子的優點逐個放大,將其教化,成為一個鬥戰勝佛。

教師的仁愛還應體現在寬容之心,常言道:“陸地上最廣闊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教師只有抱有比天空更廣闊的胸懷的理想,教育才會有永恆的生命。“人非聖賢,敦能無過”,學生一時犯錯誤,一時衝撞,一時衝動,的確讓我們做教師的心裏很不愉快,但是為人之師,如果能寬容一點,耐心一點,也許就會使迷失航向的“問題生”走出困境,走上成功的大道,孩子犯錯誤正是成長中不成熟的表現。既為人之師就應該允許學生犯錯誤,也允許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難道不是嗎?要麼為人之師的魅力從何處體現呢?

教師的仁愛還應該體現在一視同仁,學生沒有貴賤之分,他們有一樣的智慧和熱情,有一樣被愛的權利,我們應該用一樣的心去關愛他們。生龍活虎的學生是學生茁壯成長的幼苗,也是教師生命的延續,更是教師智慧的體現者和發揚光大者;教師要細心地親切地善待每一個學生,就是“病苗”學生,教師也應該看作是寶貝,就必須傾注付出之情,學生能領悟到、感受到的,必然會燃起學生的感恩之情,愛師之情,從而好學之情,勤學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師生雙方情感的碰撞就必然擊射出燦爛的知識之光,進而達到知識生產、傳播和應用的效果。教師的仁愛更應該體現在嚴格要求:嚴慈相濟,決不是溺愛、軟弱和姑息養奸。我們要學習如來佛祖教育孫猴子一樣,既然你大鬧天宮,已違王法,你必須接受壓在五指山下500年的懲戒。所以師愛既要以愛動其心,也要以嚴導其行,對於學生的任何一點錯誤,都要及時教育引導,決不縱容,而要令其改邪歸正。充分的尊重與嚴格的要求,並非不可調和的衝突,二者相得益彰,才能確保幼苗健康成長。

  如來佛祖的耐心——好教師應有的修養

我們知道,唐僧師徒四人西行的路上,孫猴子一路上多次犯錯誤,如取經意志不堅、急躁、辱罵師父、爭強好勝等,如來佛祖精心教育,不急不躁,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使一個魔性十足的野猴轉化成為理性的大佛,這正是如來佛祖的耐心的體現。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會經常遇到這種常犯錯誤的學生,屢教不改,屢教屢犯。這時候需要我們有愛心和耐心。

教師擔當的教書育人的重任,要有較好的個人修養和誨人不倦的耐心。教師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對一些後進生進行個別輔導,其中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還比較讓人頭痛……;如果教師缺乏耐心就會表現倦怠或任性疏遠,恣情數落,只能助長他們的不良習氣,所以當面對後進生的頑固不化要火從口憤,恨從手泄時,提醒自己再給他動一番情;當面對後進生錯誤反覆就要灰心喪氣甩手不幹時,提醒自己,再給他説一番理。總之,我們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要學會等待,慢慢等待學生的進步,後進生並不意味着永遠不前進,只是進步的先後早晚的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轉化後進生豈可一蹴而就?要像對待荷葉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呵護後進生幼小的心靈。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計較學生一時的過錯,不會抱怨學生的“愚笨”,不會責怪學生“讓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不會埋怨學生辜負教師的勞動,不會居高臨下,動輒訓斥學生,更不會諷刺挖苦學生,而是滿懷期待地經常學生,經常看到學生點滴進步,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會經常為學生微不足道的變化感到驚喜。

總之,花兒的美麗綻放需要等待,果實的成熟蒂落需要等待,蝴蝶的化蛹成蝶需要等待,學生的成熟進步需要等待,只有等待才能有收穫成功的喜悦。

  如來佛祖的細心——好教師的慧眼

我們知道:唐僧師徒四人西行的道路上,不少的神仙精靈發難,太多妖魔鬼怪擋道:一方面這些困難確實可以磨鍊唐僧師徒四人的意志;另一方面:如來佛祖知道同樣也不能讓這些困難摧毀唐僧師徒四人取經之志、承受之力。每當孫悟空師徒四人身處險境無望時,每到關鍵之時,如來佛祖就會伸出援助之手,送來雪中炭,雨中傘,使師徒四人逢凶化吉,這正體現瞭如來佛祖的細心之處和高明之處。

針對於後進生,需要我們教師的細心,我們對學生有愛心、耐心還不夠,還需要我們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想、情感的要求,捕捉學生的思想信息,以便有針對性的教育。我們要細心捕捉每一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和鼓勵,使學生的心理得到滿足和平衡;教師不要放過任何一件學生感興趣的事,充分調動學生的能耐性,激發學生的實踐創新精神;只有細心,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及時給予批評教育,使他們的缺點消滅萌芽;只有細心,才能敏鋭地洞察學生的思想,捕捉教育學生的契機,實現問題的突破。

  如來佛祖的恆心——好教師的'動力

我們知道,如來佛祖轉化孫猴子歷經500多年之久才使孫猴子修練成佛;在取經的道路上,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難難險象環生;四位弟子取經的心態由嚮往到迷茫,由迷茫到泄氣,由泄氣到堅如磐石,這種心理的變化過程,什麼是佛?如何成佛?都需要四位弟子經歷磨礪方知道結果,這一切需要如來佛祖的恆心和智慧。

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不講學生的實際,“填鴨式”教學,既弄得自己筋疲力盡,教學效果很差;又弄得學生得了“胃病”,消化不良,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來佛祖的的恆心和智慧,“授之魚不如授之於漁”,讓學生自己主動去學,去親自體驗學習的快樂不是比直接給學生答案和結果更好嗎?雖然這個過程有點長,但它有利於學生終身發展,為何不採用呢?

教育學生,我們需要恆心,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學生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王夫子曾説“講習的教師,應該對自己的事業堅持不懈,所謂小中可見大,有恆走四方,山高腳下踩,路遙腿更長。”教師引導學生汲取知識,掌握技能,修養品行,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不可能有理想的效果。

作為教師,要想轉化“後進生”,在有耐心的同時,還要有恆心。他們是活生生的人,一定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實施教育,學生年齡小,自制能力差,在轉化的過程中會有犯錯誤,這是正常。我們在轉化“後進生”時,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和學生缺點作“鬥爭,”更需要教師的恆心,不少教師缺乏耐心、不耐煩,固執認為學生不爭氣,從而產生厭棄心理。學生的缺點就像一種慢性病,需要教師尊重教育規律,即要管又不能太急,還需要長期的教育;學生養成好習慣也需要恆心,但他們往往做不到,需要教師長時間的引導和監督,培養起學生的恆心;學習要有恆心,於事業也要恆心,教師更要恆心,教師持之以恆的精神會促進學生的恆心形成。

總之,一個有魅力的教師,應該體現在教學與為師的態度中。古人云:“智慧是靈魂的種子,博學是頭腦的事”;靈魂是種子,它可以在知識之水的澆灌之下長成參天大樹,也可以在知識之水的淹沒之下發成一顆綠豆芽。我認為作為愛與智慧的教育型的教師,我們應該為社會帶來一顆豐盈的靈魂,才無愧於為師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