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範文700字(通用5篇)大綱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範文700字(通用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86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範文700字(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範文700字(通用5篇)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700字1

看他的書,他會告訴你,那個鐵屋子不是已經千瘡百孔了嗎?雖然它現在還很堅固,但是它畢竟在一點點消解,只要持之以恆地堅持,我們總會有逃脱牢籠的一天。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着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説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為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説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為所欲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通過和熊培雲的對話你會發現一個新的社會,一個另外的事實的真相——無疑一個美麗新世界是讓人憧憬和嚮往的,而如何到達這一美麗新世界?書中給了答案。熊培雲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爭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盤活已有的自由同樣重要。書中的觀點不是在説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結論,作者通過温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潛移默化終起春風化雨之功,有人評價熊培雲“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

熊培雲如同一個温和的紳士。温和是自由主義者的温度,他保持着清醒獨立寬容的態度,他不會像詩人一樣激憤,小説家一樣尖鋭,也不苛求藝術家的完美。温和的紳士有一種脱俗的優雅睿智的幽默,君子無憂的心境;温和的紳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對外部世界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獨特的看法,內在對自己有明智的權衡,不去承擔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沒有衞道士的虛偽熱血青年的芒從,是一個自由的獨立的優雅的人。

帕特里克説:“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説:“不自由,仍可活。”因為生活!熊培雲説“生活偶爾走失,從未離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強權可以征服這個國家,卻無法征服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生活,可以讓戰爭走開,可以讓帝國坍塌。他認為,歷史最真實的面貌是,所有帝國終究灰飛煙滅,只有生活永遠細水長流。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700字2

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初讀之後,感覺是各種觀點在腦海裏交織,最大的感受還是生活是要經歷的,然後才是感悟。這本書的主要線索,就是生活自由與思想自由,以及個體如何超拔於一個不盡人意的時代之上,收復我們與生俱來的身心自由,盤活我們已經擁有的自由。

相較十六世紀法國早期民主主義思想家拉波哀西抨擊的“自願奴役”而言,在一個正經受着新舊交替的國家,不自由的狀態並非人們自願,而在於適應與沿襲,得過且過。至於如何走出這種日常的甚至為許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狀態,既有賴於個人的勇氣,也關係到個人對時代與自由的理解,以及時代本身的演變。

“有一種鳥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這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經典台詞,用來做本書的標題再合適不過。一直以來,熊培雲先生致力於推動社會多元化建設,倡導左右攜手,共為民生謀福祉,用社會的進步來推動國家的進步,這些主張,正融入集體意識,正成為當下最亮色、最理性的聲音。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自由,無自由則無邊界,則必然失去責任與擔當,最終不是與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當一代代人接續這份無奈時,民族的命運就永遠無法被改變,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遙遙無期。

“相信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處》一書後記的題目,熊培雲在後記中也闡明瞭自己的信念:“相信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時代在變,相信中國正在朝着一個自由而開闊的道路上走,沒有誰能改變這個大趨勢。與此同時,相信人類會有一個好的前途,畢竟,人不只是愛自己,還愛自救,沒有誰不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既是一切共識的基礎,也是我信心之來源。”

自由在高處,這是一個仰望的方向,也是一個需要通過我們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們,總向着那個方向努力,向着高處攀登。讓我們一起,為實現這樣的理想努力。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700字3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很勵志,與許多勵志書不同,這本書貴在傳達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

所謂“勵志書”,還是大學時的哥們兒劉濤提及的,這類書充滿煞有介事的説教,引用些萬能的老故事,表達些誰都會講的觀點,而其製作過程是怎樣的?剪刀+膠水+編造,號稱成功學的什麼什麼教材,改變命運的什麼什麼,吹破天的虛,不過湊一幫人十天半個月加工出來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處》,發現跟看完《越獄》的感覺有些相似,原來,小強真的打不死;原來,所處逆境與麥克和安迪相比來説不算什麼。

這本書好讀的原因,除了思想積極、鼓舞人心外,還有一點是因為語言流暢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來的,而不是憋出來、擠出來的。

為什麼有如此的見識,有如此的語言?看看內容就知道了,作者讀了多少書,到過多少地方。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不錯的。如果難以行萬里路,那就先讀萬卷書吧,不必擔心成為“書呆子”,因為讀書數量到不了那“骨灰”級別,所讀的書也不會全像《九陰真經》或《葵花寶典》那樣劍走偏鋒。

假設選擇的書足夠“活”,即使不可能身臨書的“自由市場”,起碼不會有“計劃經濟”那麼禁錮。今天,始皇大帝終究難以再一聲令下“焚書坑儒”,況且網絡時代,這個喧囂的信息大集是一個觀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700字4

《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裏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通過閲讀這本書,可以瞭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二、幫你掙脱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着枷鎖舞蹈;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悦。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裏克説“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則説“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是能夠立足現實,積極面對,打開胸懷,擁抱世界,也會有滿滿的收穫。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

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着我們去摘取,他的樂觀並非盲目的,通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着熊培雲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所言。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700字5

讀這本書,是因為書名吸引了我。正如我最喜歡一個演講,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其中的自由和平等就是引起心靈共振的關鍵詞。相信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種力量,它潛伏在意識深處,如果被喚起,必然蓬勃向上,綻放出超越現實的力量,引領我們走向自由的高處。

問題是,自由在哪裏?

人,生來不自由。年幼時,有父母的限制,老師的管制。成年後,有家庭的約束,工作中的各項規定,法律和道德約束。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看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你怎麼知道你是人?”的確,人本就是一種動物而已,從本質上看,和地上的螞蟻是一樣的。當我們一腳踩過一窩螞蟻時,正如地震傾覆我們的房屋,有些人倖存,有些人逝去,如此的簡單,如此的不可抗拒。世界是如此殘酷,生命也很脆弱,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從出生就如那工蟻一般,慢慢長大,出去找尋食物,蓋房子,飼養幼蟻,死去。自由對我們的意義在哪裏?就是去東面找麪包屑,還是去西面找麪包屑的問題?

工蟻的世界無法懂,人的世界更難懂。

熊培雲説,真正的自由源自內心的渴望,是不斷的獨立思考開出的花朵。可以具體到一件事,也可以是對夢想的追尋。所以個體對自由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並且是不斷變化的。能捍衞自己自由的,永遠只有自己。

歌德説,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自由的,那他必然是受限制的;反之,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受限制的,那他也是自由的。

自由在哪裏?似乎很難找到答案,找尋一下屬於自己的那朵思想之花,或許那就是自由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