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範文4篇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範文4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9.28K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範文4篇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範文1

這本書先不説其內容,光説其作者就足以讓人們震撼和敬佩的了。這位作者就是在劍橋大學擔任教授職位的史蒂芬。霍金先生。他是一位量子物理學家,他全身上下只有三根手指能動。他就是用這三根手指用鼠標寫出了一本本的書,《時間簡史》是他的代表作。

《果殼中的宇宙》的第一章主要介紹了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以及愛因斯坦是如何以它為基礎進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時還説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

第二章講了一種假設。作者假設時間是有形狀的,並通過量子公式驗證了這種假設與相對論的理論是相符的;

第三章作者是在解説宇宙。

他認為宇宙有許多重的歷史,每一個歷史都可以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第四章講了一個預言,霍金先生預言在超引力的狀態下(如黑洞)時間彎曲,我們如何降低我們自身來適應未來;最後兩章用宇宙中的各種條件來擬出我們作為生物在時空中旅行的種種可能性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關係,還提出了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虛無等假設。

這本書的內容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讀了它,讓我再碰到其他奇怪的問題時不會再迷惑。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範文2

我是學文科的,高二起沒再接觸過物理,此後接觸的數學都很淺顯。可我偏偏愛好看科普作品,也許那種似懂非懂,有些類似於陶淵明的“一知半解”?又或許,那種滿眼都是知識點,滿足了我“開卷有益”的內心需求?

無論如何,我是第二次拿起《果殼中的宇宙》。浩淼的宇宙有無邊界?它究竟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處去?每一個曾在夏夜獨自仰望星空的人都會想過這個問題。霍金無疑是現代最有可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他的文筆相當好,所以他的知名,從很大意義上來説,並非來自於他的學術成果,而是來源於他的這幾本科普著作。吳超英譯得也特別好,基本無損原作的魅力。可惜的是,我確實只能看懂其中的比喻。呵呵,看懂比喻也就夠了,誰也沒要求讀者用數學重新驗算一遍霍金的結論。他説“泡泡”於“膜”在數學上是等效的就是等效的,他説回到過去的概率接近於零就接近於零。我照單全收。質量讓時空彎曲,量子的不確定性原理,宇宙的歷史求和,長毛的黑洞,閉合的時間圈環,超弦理論,他把我領到這麼多的科學處女地,如導遊般,一一指點給我看。顧慮我不懂他的語言,又作了如此多、如此精彩的插圖……

對我而言,霍金和哈姆雷特一樣,“即便把我關在果殼之中,仍然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範文3

近些年來,感到讀的書少了,人有些心浮氣躁。前些天,和兒子商議,全家啟動了”快樂書蟲“計劃。在這種氛圍下,我認真拜讀了霍金先生所著的《果殼中的宇宙》。這本書分為相對論簡史、時間的形狀、果殼中的宇宙、預言未來、護衞過去、我們的未來、膜的新奇世界七章,主要講得時宇宙和時空,這應該是一本走在科學前沿的書。非常遺憾的是,我讀了一遍半,許多地方仍然似懂非懂,以至於無法詳細描述其中的內容。但是,我覺得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展現出來的一些科學精神。

最重要的科學精神也許是思想的自由。本書中一些重要的科學理論都是在縝密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然後經過觀測與實驗認證成為偉大的真理。愛因斯坦就是個思想狂人,1900年從一個普通的工業學校畢業,曾經一度找不到工作,但此後5年內連續發表了3篇論文,奠定了其世界大師級科學家的地位。畢業後短短的5年,無法從事太過複雜實驗,我相信他靠的是孜孜不倦的思索,靠的是天馬行空的想象,靠的是不盲從"科學權威"的堅持。如此説來,思想的自由和平等才是學術創新的關鍵。

雖然霍金先生講了很多有關時空的概念和科學新名詞,這些有許多都是幾代科學家研究的成果,我們理應尊重和認可。但這不妨礙我們開展天馬行空的想象。書上有一個觀點,時間會從一個奇點走向下一個奇點,也就是一塊最初的粒子可以膨脹成一個宇宙,然後這個宇宙也許會再收縮成一個粒子,在這個運動的過程中創造了時空。在我看來,這彷彿有一雙無影的手在主宰一切,如果是天地規則,那麼這規則又是誰制定的,是本來就如此還是所謂的上帝、菩薩們制定的?科學研究,真的是無窮無盡的,但是世人只要有一顆探索的心,真相也許會被一點點地發掘出來。

近百年是科學技術呈井噴式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許多新的事物和新的生產方式被發現和創造,人們彷彿可以洋洋得意了。但正如本書的書名一樣,我們也許只是生活在一個類似果殼的宇宙中,自以為是空間之王,萬物之靈,卻不知始終在果殼內徘徊。何時才能突破這個果殼呢,也許是科學高度發達時,也許是靈魂得到救贖時。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範文4

昨天晚上一口氣讀完霍金寫的《果殼中的宇宙》。雖然似懂非懂,而且中間通常一句話要看四五次,但是還是捨不得擱下書。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要跟之前看過的霍金寫的另一本書《宇宙的起源與歸宿》聯繫起來。因為《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中提到的萬物之理(將所有局部性理論結合成一種“萬物之理”,按霍金的話來講找到的話,將會是理論物理的盡頭、人類的終極勝利)就是《果殼中的宇宙》中提到的M理論(也叫弦論)。其中M理論包括0—異型、Ⅰ型、ⅡB、ⅡA、E—異型和11—維超引力。其中設計的的有11—維超引力、P—膜、M—理論、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10—維膜、超弦、黑洞。而M理論中將這些東西聯繫起來的中心就是現今研究需要找出的目標。

霍金認為人是生活在10維或者11維的空間裏的,但人類之所以未覺察到,可能是因為額外維的.尺度小到普朗克尺度(普朗克在高一物理必修2本書出現過的,普朗克長度為10—33釐米,普朗克時間為10—43秒)或者大到無窮大,所以人類未觀察到。

而宇宙處於膨脹之中已經被普遍認可,因為根據多普勒效應和從宇宙所接收到的微波輻射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霍金認為,大的額外維藴涵着我們生活在一個胚世界中,一個在高維時空中的4維‘面’或‘膜’”中。強力、弱力和電磁力將被限制在這個胚中,所以任何與引力不相關的物理問題就會和在4維時空中的一樣。引力則會彌散到整個高維空間中去。也就是説,引力隨距離的減少可能比以往的估計更快。

這樣,行星軌道會是不穩定的:行星要麼掉到太陽中去,要麼逃離太陽逃逸到太空中去。然而,若額外維在離人類生活其上的胚不遠的另一胚處終結的話,這種效應就不會發生。那麼,對於超過兩個胚相分離的距離,引力就會如上述像電磁力那樣,不能自由地發散開去,而被有效地侷限在胚上,並且減小的速率剛好適合於行星軌道。

霍金在《宇宙的起源於歸宿》中提到,銀河系是棒旋星系。恆星繞銀河系中心作緩慢的轉動,大約2億多年轉動一週。如果套用開普勒定律,外部的恆星的運動速度應當比靠近銀心的轉得慢,但是觀測結果並非如此,整個銀河系內恆星的運動速度大致相同。所以,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中存在大量暗物質,大部分分佈在銀河系的外圍,從而加快了這部分區域內恆星的運動速度。對星系團內全部星系運動狀況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結論。

霍金認為,在4維“膜”世界中,人類生活在一個胚中,鄰近還有另一個“影子”胚。因為光被限制在胚中,不能傳播到另一個胚,所以人類不能看到影子世界。但是人類會感覺到影子胚中的物質的引力影響。這種引力在人類所在的胚世界中會顯示成一種“暗”源。檢測“影子”胚的僅有辦法是通過引力的途徑。

霍金説,弦、膜和胚“與宇宙中任何其他東西一樣,都會有量子起伏。”這些量子起伏就使得胚這樣一類客體會自發地創生和消失。這個過程很有一點像沸騰的水中蒸汽泡形成的過程。量子力學中的海森伯不確定性原理導致了胚從泡泡中創生。如果這個4維泡泡繼續長大,那麼生活在這個泡泡上的人就會感到宇宙正在膨脹。

按照霍金的無邊界設想(霍金在《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中提到宇宙是有限,無界的,就像地球表面,只不過多了兩維,而宇宙邊界的唯一條件就是沒有邊界),胚世界的自發創生有一段虛時間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宇宙像一個果殼:一個4維球面。只是果殼是空的,在這胚世界圖像中的4維果殼是滿的:人類生活其中的胚在虛時間中的歷史是一個4維球,它是一個5維泡泡的邊界,而餘下的5維或6維是捲曲的,並且卷得非常小。

依照霍金的理論,胚在虛時間的歷史將決定它在實時間的發展。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完全光滑的球形的4維“果殼”的概率是最高的;然而,這又對應於在實時間內以暴脹方式永遠膨脹的胚。星系不能在這種胚世界中形成,從而智慧生命也不會出現。然而,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有點不光滑和偏離球形的4維“果殼”的概率雖然稍低一些,但是卻能與實時間中的減速暴脹過程(胚在開始時有一個加速膨脹——暴脹的相,隨後膨脹又緩慢下來)相對應。在這個減速暴脹過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會出現。有趣的是,這些智慧生命將會創造一種宇宙理論,認識到他們來自於不那麼光滑,也不那麼圓的4維“膜”。

在讀完《果殼中的宇宙》和《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之後,有一種感覺。人類置於茫茫的宇宙之中實在是太渺小了,而且對所存在的宇宙也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完全沒有實力實踐。而當中一些妄想要挑戰自然挑戰宇宙的人類不是太狂妄,太可笑了嗎?雖然他們可以説是人存理論決定這個宇宙,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是不能使全世界的人類信服的。而神創論更是無從談起,他們想説他們那個萬能的上帝麼?可惜,親愛的上帝不是萬能的,他能造出一塊自己也搬不起的石頭麼?

我決定到大學的時候再重温這兩本書,那時候肯定理解更加深,更加有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