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1W 次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1

偶然的機會,有幸讀到劉鐵芳的《什麼是好的教育》一書,讓我在寒冷的冬天什麼感到無比的充實。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劉鐵芳在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一位哲學家説:“一個隨外在力量而行動的人,就是奴隸。”一個現代人,首先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獨立,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構成,是人能夠立足於社會,發揮其潛力的基礎。

獨立性強的孩子一定會發展得好,獨立性差的孩子發展一定是比較差的,這是社會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呢?

相信自己能把學習搞好,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是學習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幹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是事業上的自信;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麼事情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老師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如果孩子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處世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於接受挑戰;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麼他就會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的心理,從而失去了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

書中講了這樣一段故事,一位優秀的老師在一個學期內就把一個全校成績最差的班帶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績。當有人問他是怎樣教這些所謂的差生時,這位教師這樣的回答:事實上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補習,我只是每天上課前對我的學生説,你們每個同學都可以取得好成績,只要你每天監督自己多做一道題,多背一個單詞,多考一分。事實上,我的學生們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標不斷前進,一個學期下來,成績自然就上去。確實如此,激勵孩子其實很容易,只要適當的鼓勵孩子,讓孩子產生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孩子的自我激勵也就產生了。

這是一段我最喜歡的故事,因為我自己也常常面對這樣的班級,有時候心裏着急,就喜歡批評學生指責學生上課不認真,回去不好好做作業,甚至經常懷疑學生的成績都是作弊得來的,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鼓勵學生建立學生的自信是最能改變一個人的方法可是卻無法在實際中去做到呢,也許是因為我們這些成年人在工作的同時在責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的心,考試的排名,每一次的質量分析,中考壓力,多年來象大石一樣壓在我們的心頭,我們總是微笑着説淡化排名,可是社會上卻又特別重視的是學生的成績,所以每次看到學生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忽略他們的純真、可愛。他們所成長的環境,他們叛逆之後隱藏的無助與孤單,為什麼有時候看到這些學生都會覺得厭煩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學生的成績不好,在應試教育的畸形壓迫下,我們有點無奈的把學生成績優秀作為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標尺,所以我們給自己定下了宏偉的目標,然後把壓力轉嫁給我們的學生恨不得只用幾天就把他們教成聰明非凡。

所以看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細微的進步,不要忘記了教育是直麪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能體現生命關懷的一項事業。教育是對生命的關懷,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熱愛教師這一職業的原動力,因為,自然界中最能打動與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創造的奇蹟。如果古人都能説出不為五斗米折腰,那麼今天的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堅持不要只為成績而去工作!

讀了這本書後,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經歷,感觸頗深,用選取書中我最喜歡的話來闡明我對什麼是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善於激勵、喚醒、鼓舞!這就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也是我為之奮鬥的方向,我想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方法所要達到的本質。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2

這段時間我略讀了劉鐵芳博士的《什麼是好的教育》,這是一本教育哲學的讀本,本書中劉鐵芳博士通過一些教育中的實例加以説明講解,感受頗深,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寫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人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我覺得這是最完美的答案。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點點滴滴,實實在在的教育卻是需要我們身體力行,於每一處都要認真觀察,隨時留心的。

客觀地説,一所學校,一個班級,不可能每一個孩子在學業上都能達到同樣的高度,但重要的是每一個孩子在他所經歷的學校教育過程之中,都能顯示出積極的生命狀態,內心被集火,生命被點燃,每天都顯示出朝氣蓬勃的狀態,這就是好的教育。所以,我想在平時的教育中我們要努力促成學生向學,培養學生的自信。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生存壓力如此之大,我覺得,我們首先要教會孩子自信。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樂於接受挑戰;孩子缺乏自信,她就會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心理,從而失去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自信的孩子,學習會有動力,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穫,因為這份認識,會加倍努力,即使成績暫不如人意,也會保持良好心態,在學生時代,這份心態,會促使他們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進入社會,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幹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後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體現,也是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心態之一。

教育最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與好奇心,這種想象力與好奇心的翅膀張得越開越好。小學階段,以接觸大自然為主要任務,使孩子感到愉悦,有愉悦的體驗;六年級到初中階段,充分理智階段,閲讀為主;高中到大學,就是孩子充分現代化的階段。這裏他提到健康的放鬆方式:體育、手工、閲讀、音樂等,一個孩子從小充分接觸了大自然,有愉悦的生命體驗,閲讀了足夠多的好書,具備了充分的理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藴作為基礎,可以保證他對許多東西喜歡,但絕不會沉迷,不會深陷其中!盧梭説:孩子從小應與自然保持一致。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深深感覺到這本書應該常讀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自我修養的提高結合起來,反過來指導、內化為自己的自覺教育行為。相信有好的教育理論知識的指導,我們的教育會更上一層樓。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3

暑假期間,我用了一週的時間看完了《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我個人認為此書最大的亮點是:引用別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屬於別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屬於自己的全部是廢話。這種拼盤文化,很適合飢餓者速食。

本書確實提出一個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題,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都應該深入思索的命題: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理應當從教育對人的長遠影響角度來評判。某國的教育應當屬此例——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授人以精神。這種人本教育既不忽視生存的需要,也沒有把生存當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識之上,重視人,人是運用知識、創造知識的主體;人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為人的發展服務,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達成人的夢想。從教育的長效來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遊列國十數載,四處碰壁,只好把實現理念的希望寄託在弟子身上。當時,他也未必十分熱衷的推銷自己的理論,因為從接受的角度來看,一個四處碰壁的理論肯定吸引力不強。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優秀的有72人,優秀率僅2.4%,但是他的學説卻深深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恐怕這一點連孔子本人都沒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會承認自己是一個成功的教育者。看來,衡量一個教育的好壞成敗還是要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有一點可以肯定,你的理論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發芽,開枝散葉,逐漸發揚光大,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書趙國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為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同時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所謂“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是“以發展人各方面獨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獨立性、思想的獨立性、情感的獨立性、習慣的獨立性等等這些標誌個體獨立意識的教育。面對一個受教育者,讓他首先成為一個精神的強者,然後成為生活的強者,最後,他讓周圍更多的人都變成強者。所謂的“教會學生怎樣做人”,不管怎樣都不應該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須是一個有着獨立精神的人,一個獨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教育者有責任把學生引進知識的殿堂,可是我們千萬別把自己當成學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沒有老師學生就不能長大成人了,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記住,教育不是萬能的。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會成為獨立的有想法的個體,培養創新人才是每個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4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可能是每一位家長和教師都關心的話題。帶着這樣的疑問,我打開了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張平主編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一書。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書的序言部分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着人心靈的教育。所謂“無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的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説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説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無為”教育需要我們教師關注,並從教育的細節入手身體力行。書中從四個部分: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有效關注教育的66個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有位哲人説:“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事與做人。”其實,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實質也就是做人。因此,書中的四個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學生只有具備了做人的各項品質才能更好地學習、做事,也才能與周圍的人和諧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然後才是傳授知識。

編者將教師最需關注的66個細節一一闡述,而在闡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論述,在闡述一個品質細節前,編者都引用了兩句名人名言來概括該品質的重要意義,緊接着運用一些鮮活的真人實例來具體論述,最後,編者提出培養這些良好品質的方法和建議,使這本理論性很強的書增加了不少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讀者的興趣。

書中講述的教師最需關注的教育細節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貴的,給我的印象最深。我們如何理解健康的含義: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説過:“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可見身心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從小就跟着酷愛體育運動的父親走村串户,穿林渡水。4歲時,他從父親那得到一支槍,之後開始獨立活動,開始了釣魚、打獵和探險的生活,而年幼時的這些經歷成了《老人與海》的寫作素材。

強身是重要的,教師在教育學生時,更要強調“強心”。我是一名體育教師,鍛鍊學生身體,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是體育教學的目標,然而,作為體育教師更要在教學思想上和教學內容中滲透心理教育,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爆發。在一次籃球運球的接力比賽中,女同學小林體型較胖,運球速度較慢,但和她一組的同學並沒有嫌棄她。比賽還沒有開始,隊友們就給她出主意:小林,要運穩不掉球就行了!你別急,心一慌球就不聽你話了……比賽開始了,小林小心地運着球一步一步向前走,在彎道處也很平穩,而此時,我也開始帶領同學們為小林加油,在同學們的鼓勵聲中,小林只掉過一次球,而且還很快撿回來了,一圈下來,小林只落後對手五、六米。在後面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小林所在的組最終取得了勝利。小林獲得了成功的快感,也正是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和支持,不善運動的小林在體育課上總是積極訓練,從不感到自卑,運動能力和體質都得到了明顯提高。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對廣大的教師有很強的學習和借鑑意義,作為教師我將細細品味書中提及的每一個教育細節,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這些教育思想,使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健全品格的人。有一句話説得好:有時候,不是我們的學生教不好,而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做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