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貝多芬傳》讀後感800字初中

《貝多芬傳》讀後感800字初中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59W 次

導語:貝多芬一生苦難,痛苦不堪。但貝多芬用自己的行為證實了自己的話“我願證明,誰若行為高尚,善良,必能同樣承受苦難。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貝多芬傳》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貝多芬傳》讀後感800字初中

  貝多芬傳讀後感800字【1】

《名人傳》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貝多芬傳》,貝多芬一生苦難,痛苦不堪。

貝多芬的父親想開拓貝多芬的音樂天賦,把他當作神童一般炫耀。四歲時,他被整天釘在洋琴面前,或是一架小提琴一起關在家裏,他的童年生活幾乎被繁重的工作壓死。他的童年儘管如此悲催,但他還是有着永不放棄與堅持不懈的信念。當他20歲的時候,更大的痛苦來臨了。聽力開始衰退,這算是對音樂家最大的折磨了吧!這對他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折磨,更是心靈上的痛苦。他甚至已經寫下了遺囑。

令我驚訝的是,在寫下遺囑之後,貝多芬並沒有自尋短見,相反,恰是這份遺書激發了他尚未爆發的潛能。也許我應該好好想想,在如此大的壓力下,我能像他一樣“扼住命運的咽喉”嗎?

“一個世界不給他歡樂的人,盡創造了歡樂帶給人間!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壯語所説的那樣,他以自己的痛苦鑄就歡樂。在那句豪言壯語中,濃縮了他的人生,併成為一切勇敢者的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樂’”

這應該就是對貝多芬的生命進行的一個最好的解釋。

我們都渴望成功,但我們卻缺乏拼搏的精神。我們總想一蹴而就地取得成功,或是在取得了微薄的成績之後就停滯不前。貝多芬恰好是給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他照出了我們內心的那份卑微與渺小,給我們的心靈以良好的啟迪。貝多芬是一位不朽的英雄,他讓我們呼吸到了強烈的“英雄氣息”!

羅曼羅蘭以音樂評論家的獨特視角描繪音樂家的內心世界,羅曼羅蘭細緻入微地寫出了貝多芬在從事音樂中的心理活動。

貝多芬不得不説是一名偉大的音樂家。

  貝多芬傳讀後感800字【2】

貝多芬是一位鋼琴家,他是德國人,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他出身貧寒。貝多芬原本不願意學鋼琴,是因為小時候他的父親用暴力逼迫他學鋼琴,經過不懈的努力成為了優秀的、眾所周知的鋼琴家。我很佩服他,他用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去壓制自己的頑疾,從而去創作鋼琴曲,自由自在揮灑自己的筆墨,創造了一部又一部的傳世佳作——《第九交響曲》等優秀作品。

貝多芬有一句名言,那就是:“通過痛苦,得到歡樂”。因為這樣一句話,我看出了貝多芬坎坷的一生,也看出了他不畏艱難苦險,反而把苦難轉化為了歡樂。他患的病是耳聾,這是音樂家們最忌諱的病症,一旦患上這種病,他就沒有辦法再用耳朵欣賞音樂,創作音樂更是難上加難,這種打擊對每一個音樂家都是致命的打擊,貝多芬也不例外。然而,他不願就此放棄自己的音樂生涯,而是更加發奮地創作樂章,真不知道他為什麼能在耳聾的狀態下創作那麼美妙的樂章,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優美。我想,他一定是在用心靈和音樂溝通,用心在進行創作。

貝多芬曾經説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將無法使我完全屈服”!貝多芬用整個一生詮釋了這句話。

我曾這樣想過,貝多芬沒過過幾天生活寬裕的日子,上天不賜予他歡樂,一次又一次壓制他,但是他敢於和命運作鬥爭,不屈服上天的安排,終究成就斐然。我們應向他學習這種不屈服於命運的精神,為了心中的理想和目標,去奮鬥吧,去追求吧!貝多芬這位鋼琴家值得我們從內心給以最崇高的尊敬。

貝多芬僅僅活了五十七歲便與世長辭了,他終於完全拋開自己的痛苦與不幸,但卻把歡樂奉獻給了全人類。這篇文章我讀過後,心裏有一縷淡淡的憂傷,我哪會不承認這位矮小的音樂家,此刻在我的心目中是如此高大、如此輝煌……

  貝多芬傳讀後感800字【3】

從《貝多芬傳》中錄下這一段文字的時候,已是我第三次閲讀這部傳記了。較於前兩次,這次閲讀已濾去了幼稚與好奇的部分,多了一點尊崇——

貝多芬是個憂鬱、不漂亮的人,灰藍的眼睛顯示出“一種無可治療的哀傷”。是的.,那是他成長中的陰霾,在他的心魂中久久不散的痛楚。貝多芬的童年,是一場悲慘而暴烈的鬥爭——父親無休止的毒打,他深愛着的母親的死,以及過早降臨的家庭責任……母親的去世令他悲痛,他無時不刻地感覺到心靈的痛楚——二十歲,帶着對故鄉温柔而淒涼的回憶遠走他鄉。

二十六歲,他聾了,聽不見了!在他的藝術生涯才剛剛走向一個高潮的時候!這悲劇式的愁苦,激發了他的一次創作的靈感——《悲愴》誕生了!

在此後的十幾年裏,貝多芬的命運波瀾起伏——有維也納會議上的無上榮耀,亦有面對病魔的苦苦掙扎,甚至——在一八○二年,貝多芬曾經一度寫下了遺囑[2]——這本是臨終時的哀訴,可是貝多芬還活了二十五年,“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説,“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貝多芬是不會被什麼所征服的,除了那一種偉大的英雄主義。一八○四年他創作了《英雄交響曲》,出於對當時法國大革命的敬意,他特地在封面上撰寫了題獻的詞句——但當得知拿破崙稱帝時,音樂家憤怒了——他叫道:“那麼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貝多芬撕去了題獻的部分,匆匆寫下:“英雄交響曲……紀念一個偉大的遺蹟。”他對自由的幻想破滅的——這又一個打擊!

在如此悲哀的深淵裏,貝多芬依然謳歌着似乎從未降臨過的快樂——《第九交響曲》中,他與席勒合作完成了優美而壯麗的《歡樂頌》,堪稱轟動一時的美談。那是因為——愛與自由從未在他的靈魂中泯滅過——它們永遠佔據着貝多芬的思想,引領着他走向真理的世界。

貝多芬於一八二七年謝世。也許,他是不幸的,貧窮、殘疾、孤獨和痛苦不斷地盤旋在他命運的上空,然而,他依然看得見曙光——世界並未給他快樂,他卻是快樂與力量的源泉!他為這個世界上所有英勇的心靈寫下了最好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樂。”[4]這是貝多芬的另一條人生哲學。

著名翻譯家傅雷,在讀《貝多芬傳》時,不禁感歎:“不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鍊的超脱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這一切都由於貝多芬的啟示。”的確,他堅定着我們的意志,撫慰的我靈魂的創傷——這天籟般的靈魂的聲音,彷彿告訴我們,一個偉大生命所走過心靈軌跡。蘇軾曰:“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是生命崛起的背影,他因心靈而偉大。[5]

愛與淚的交織,自由與束縛的抗爭,以及對人生苦樂的認識,讓我看到了一個前所未有地高大的貝多芬,站在我的心靈之巔,彷彿讓我經歷了一次靈魂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