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大綱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2W 次

在圖書室尋找良久,突然一本書的書名閃入眼簾——《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好別緻的名字啊!我毫不猶豫地借了過來,事後才知道,這本書就是教育局推薦的100部教育書籍中的一本。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我如飢似渴地讀着,一章“尋找語文原生態”的章節引起了我的關注。

在書中,一位剛剛考入大學的的學生給他正在高三的朋友寫來了一封信,介紹了學習方法。信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數學、外語、歷史等學科的學習方法,但談到語文的時候,他只説了一句:語文呀,你可千萬不要上語文老師的當,語文課上搞的那一套統統不頂用。看到這裏,我的心頭好象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我們辛辛苦苦是為誰做嫁衣裳啊?

同時我想到了自己讀師範時上文選課的情景:因為受小時候自己喜歡吃甜食的習慣,牙齒經受不住蛀蟲的侵蝕,疼得十分厲害。沒想到,補牙還不是那麼輕鬆。要先洗乾淨,再除垢,最後才能補。時間整整花了三個星期,因為週六、週日醫院也沒有上班,所以我都只能選擇上課的時候去,由於自己的數學基礎差,於是,我都選擇文選課的時候出去補牙。更沒有想到的事是,全班三次都考85分以上的就只有我一個人。當時就覺得很奇怪,自己沒有認真聽,怎麼反而考的最好呢?看到書中這位同學的話,心中似乎也有同感。可能語文老師要死要活的教,對於學生來説,可能一點用都沒有。

那應該怎麼學習語文呢?不先急着説答案,先舉兩個例子:一個讀初一的李大偉和初四的王慶玲參加了當時的高三語文考試,結果是高三全年級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大偉考了82分,初四的王慶玲考了85分,這能説明什麼?

唱歌是件讓人很“舒服”的事,對於全天下以唱歌為職業或想從事唱歌這份職業的人來説,恐怕很少有用“舒服”二字來形容自己的這份工作或愛好的吧。但在2008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屆青歌賽團體組複賽第七場的比賽場上,“阿鵬”,一位來自雲南的原聲態歌手,卻用他最質樸最單純的全身心的演唱風格,完美而透徹的詮釋了他用“舒服”的`感覺來演唱的他家鄉的民謠,在充滿藍色燈光的舞台中央,他就像是一個歌唱精靈,瘦小的身軀卻藴藏着無限的激情,隨着歌曲的發展,他的歌聲由傾訴般的低吟漸漸變得激情纏綿,其間迂迴婉轉情難自制,時而如鹿鳴馬嘶,時而如虎嘯龍吟,直至高亢嘹亮,婉轉入雲……那種酣暢淋漓、激情迸發的演唱,牢牢抓住了每一位看到他的人的視線,掌聲在阿鵬結束他的演唱數秒之後才猛然爆發,觀眾們已隨着他的演唱完全忘記了自我,意猶未盡,真想再繼續聽下去,而阿鵬接下來説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這句話讓大家更覺他的樸實和可愛。阿鵬用他最直接最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對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標準:唱者要唱得舒服,聽者才聽得舒服。沒有經過正規嚴格的訓練,沒有經過名家悉心的指導,他憑什麼拿走了這麼高的分數,他憑什麼打動全國這麼多聽眾的心?

第一個例子説明,學生受老師教育時間的長短與學生的成績並沒有直接成正比,第二個例子説明沒有經過名家指導的“土包子”照樣可以“唱歌”。

很多書中多言,“教育其實很簡單”。特級教師於永正也曾寫過一篇文章《簡簡單單教語文》,從兩位大師身上我們也不難看出,語文的學習其實可以很簡單。現在的語文標準也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覺得,學生的語文素養不一定是專靠老師教育才會有的,還可以是他們自己去廣闊的語文天地裏和社會生活中受滋養和薰陶的。比如,學生在與朋友、長輩、同學交流時的點滴感悟;或者是學生自己通過互聯網、電視媒體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滋養;亦或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閲讀所積累的文學素養等等。老教育家前輩葉聖陶就曾明確地指出:“生活既教育”。我想當然也包括語文的教育吧!

在書中,李校長就明確地告訴讀者們,學生語文的學習,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他是通過“語文實驗室計劃”和“自修樓裏自主學習”來實現上述目標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也顯著提高,最主要的是為學生一生的發展鋪下了堅實的地基,讓學生永遠站在高處統領全局而立於不敗之地。

李校長講的是高中,那麼教小學是否同樣適應呢?我想應該八九不離十了吧!音樂尚且提倡原生態唱法,我們的教育為何還要捨本求末,棄簡就繁呢?讓孩子廣泛地閲讀,在他們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裏,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們無憂無慮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對世事的評判和積澱。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曾説“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好讀書”,也就是廣覽博讀,正是學好、用好語文的必由之路。蘇霍姆林斯基也説:“課外閲讀,用形象的話來説,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閲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閲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裏航行。”

我想,語文的學習,就讓孩子自己鼓帆自己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