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離別》讀後感大綱

《離別》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79W 次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離別》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離別》讀後感

《離別》讀後感1

每個人一生下來,受到人間的第一愛就是母愛,告訴他人間並不悽清而是充滿了温暖的是母親。

讀《離別》時,作者在文中寫到自己的母親在“我”去上海唸書時,忍着心中的不捨,毅然將我送走。至今的“我”在同樣的地方,同樣的情景下才領會到,當年母親用了多大的決心。

那天早上下着雨,因為我家門前的路還在修建中,得繞行去上學。

那麼遠的路,到學校得半個多小時,即使打着傘,全身也會被雨水打濕的。媽媽二話沒説,便主動提出要送我上學。於是我們母女倆一人披一件雨衣,騎着一輛自行車就出發了。我現在長得和媽媽差不多高,若不是下雨,我都可以帶媽媽了。媽媽騎着自行車吃力的蹬着,還不時回頭問我:“淋到了嗎?把雨衣往下拽拽,蓋住腳,別淋濕了鞋子!”“哎!知道了。”我不耐煩地回答了。媽媽試圖扭過頭,看看我的腳淋着沒有,可是雨衣擋住了視線,她怕不安全,不敢朝後看了。

媽媽越騎越慢,我卻擔心上學遲到,媽媽知道我的心思,就猛蹬幾下,到離學校差不多還有一百米的地方,我讓媽媽停下,媽媽先撐開傘的給我,又從我身上扒下雨衣,催促着我趕到邁到高一點的地方,怕我濕了鞋,會感冒的。我打着傘走到校門口時,回頭看了一眼,只見穿着雨衣的媽媽還站在雨中,還望着我,那麼大的雨,她還在雨中站着,我心一酸,趕緊扭頭進了學校。我彷彿也看見媽媽掉轉車頭,消失在雨幕中。

在那個多雨的秋季,雨珠打在臉上,伴隨着陣陣涼風,讓我覺得,這比坐在轎車裏還要温暖,因為媽媽那顆愛我的心,像火爐一樣,讓我感到無比温暖。

我的一次那麼的想要報答媽媽,我想要感恩,感謝她對我的愛,不僅僅是送禮物而是用更好的成績去回報她,從現在起努力學習,在家聽媽媽的話在校聽老師的話,讓她不為我着急。説到這裏,或許這才是我心中的聲音吧!

大千世界,愛有多端,但最純真,最無私,最温暖,最無要求回報之心,幾乎近於本能的愛,就是母愛。

《離別》讀後感2

巧的很,今天從老婆那裏出發來到了濟南,利用晚自習的時間把青山七惠的《離別之音》讀完了,剛剛經歷了離別——和我愛人的離別,和我家人的離別,國慶七天假的愉悦都被這離別一刻衝散,剩下的只有掛在眼眶裏的淚水。不想分別,離別只能在眼前,我的愛人在我的身後看着我上車,幾次扭頭揮手讓她走,她堅定的也擺擺手示意我趕緊上車,我知道她想的是什麼。看着自己心上人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自己視線裏,那份離別之苦最是耐人尋味,她是想獨自承受這種滋味。在這公眾的視野裏,我還是想説,老婆,我愛你。

離別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我親愛的人們在一起的時光,更加明白我內心的感受。

再説今天我想説的這本書。《離別之音》這本書的題目起的非常貼切,尤其是"音"這個字,整本書通過六個故事講解了淡淡的模糊不清又是離別的離別,讓人能聽見音而見不到説離別,讓人讀完了能體會到其中的離別滋味,每個故事都會讓人感受到主人公與什麼事情,什麼人越來越遠,雖然沒有講很遠的將來會怎麼樣,但是想來會徹底再也不見。

每個故事都讓人能體會到"音",有與素未謀面的網絡誤送郵件的人的離別,有與職場經常不説話,但是離別之時卻留下很多回憶的人的離別,有與因工作而產生關係的人的離別,不知怎麼出現在了生活中,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在了視野之中,淡淡的離別之音迴盪在書中,迴盪在讀者的意味中。

讀後感覺,想來我們每個人走到現在一步步的`一直活在離別之音中。國慶在家翻看以前的照片,很多小學同學,中學同學都竟然已經叫不出來名字了,慢慢的後來的很多同學也結婚,有的已經已為人父人母。大學畢業後,散射出去的線,很多再也不會見面,當初離別默默揮淚,就是知道有的同學很有可能再也見不到了。

隨着年齡的增長,離別也越來越多,書讀完了留下的是傷懷的滋味,不經意間已有很多人在默默的離去。有意的也會經歷越來越多的離別。離開的越多,遇見的也會越多,什麼年齡段做什麼年齡段的事情,總是要面對這些傷感的激動的開心的情感。

書中雖然不提重逢,但是離別之苦成全了重逢時的喜悦,套用幾句歌詞作為結尾:

傷離別,離別只會在眼前;

説再見,再見不會太遙遠;

若有緣,有緣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燦爛的季節。

《離別》讀後感3

讀了《離別的禮物》這篇小説,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撞擊,並深深的痛狠文中的女主人,她外表漂亮似有禮貌的背後,幽幽地透露出那蛇蠍似的為趕走爺爺用了多少心計。

這篇文章的大概是:父親把爺爺送走。將爺爺送走的前一個晚上,父親揹着妻子買了一大牀雙層毛毯給爺爺作為臨別的禮物,5歲的兒子不捨得爺爺走。爺爺對5歲的孫子説:“啊……這毛毯子真好,要花不少的錢吧!我去把口琴拿來吹一隻古老的曲子。”正在這時,那位年輕的繼母笑眯眯地走進來,嬌聲嬌氣的對爺爺説:“明天,我就不送你啦!我是來向你道別的。”突然她像被釘住似的犀利的目光緊緊的盯着毛毯,半響,她説:"喲這毛毯還是雙層的啊。”於是他轉身進屋,冷冷的説:“肯定花了不少錢吧!”爸爸吞吞吐吐的説:“我想給爸爸買一牀最好的……”

這篇小説由小見大的提出來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關於敬老的社會倫理問題,對“繼母”不敬老的行為作了無情的譴責。

這篇小説讓我深思了好久,也暴露了社會的弊端,人心的冷漠。世界上有許多不敬老的人,他們趕走老人,老人無依無靠,孤獨生活,但也有些人他們有一顆赤成的心,他們熱心幫助老人使他門受到愛的圍繞。關心尊重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一種品質。尊重老人喊出了社會的最強音,現在讓我門從點滴小事做起,培養尊老愛幼的品質,做一個文明的現代人!

《離別》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離別的禮物》,這個故事講了彼得小時候的事情:

彼得十歲的時候,他的爺爺要到敬老院了,彼得的爸爸買了一個雙層毛毯,作為離別的禮物,彼得想:一個孤獨的老人需要一個雙層大毛毯嗎?彼得説:“來,把它剪開,一個給爺爺,一個保存起來。”爺爺説:“這主意不壞,我這麼一個老人不用這麼好的毛毯。”這時彼得哭了起來,爸爸也哭了,哭成了一團。

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老人養育了我們,我們應該尊敬他,關心他。

《離別》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叫《離別的禮物》。它是美國作家弗·達爾撰寫的。讀完這篇文章,我的心裏很不平靜,甚至有點兒想哭的衝動。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彼得的爺爺就要走了,他不想讓爺爺走,但他的後媽卻不同意,他的爸爸有如此軟弱,所以爺爺不得不走了。最後,彼得説:“爸爸,聽我説,剪成兩半,一半給爺爺,另一半保存起來。一層毯子足夠送走一個老頭,省下一半,留着以後用得着的。”而爸爸和爺爺都知道他是被逼的,所以,他們都哭了。

其中,我最喜歡的幾句話是:

“彼得忍不住了,對爸爸説道:“她是對的,爺爺不需要一牀雙層毛毯。來,把它剪開,成為兩牀。”爸爸和那個女人都愣住了。“爸爸,聽我説,剪成兩半,一半給爺爺,另一半保存起來。”“這個主意不壞。”爺爺温和地説,“我不需要這麼大的毯子。”“是的,”彼得又説,“一層毯子足夠送走一個老頭,省下一半,留着以後用得着的。”大家都沉默了。好半天,爸爸走到爺爺面前呆呆地,沒有一句話。爺爺望着兒子喃喃地説:“沒關係,孩子,我知道你不是這麼想的……我知道……”這時,彼得哭了,但沒什麼,因為爺爺、爸爸都哭了,哭成了一團……”

在表面上,彼得想把爺爺送走,但是事實上,他卻不是那麼想的。他減掉一半的毯子不是為別的,就是為了留住屬於和爺爺共同生活的記憶,留住那些美好的時光。是啊,人要是沒有一點感情就不是人了,對外人都可能產生感情,更何況是自己的爺爺呢?所以,趁我們的親人還在這個世界,盡一份孝吧!

《離別》讀後感6

這是一篇小説,刻畫了四個性格迥異的人,爺爺、爸爸。11歲的彼得,即將成為彼得繼母的女人。

那是在秋天,一個悲傷的季節,爸爸即將和女人結婚,因為她的自私和刻薄,爺爺即將被送出家門,到一個敬老院,爸爸孝順但也是軟弱的,屈服在女人的強勢之下。

走之前。爸爸送給爺爺一件離別的禮物——一張牀雙層毛毯。11歲的彼得很愛爺爺,他不敢相信父親竟然要拋棄爺爺。而爺爺是那麼寬厚而慈愛,為了不讓彼得傷心,爸爸為難,極力表達自己的喜悦。還為彼得在離別前,用上琴吹奏了一首曲子。透着淡淡的憂傷彼得很是難過。

終於要離開了,而吝嗇的繼母為了那麼雙層毛毯,喋喋不休的斥責爸爸,爸爸很尷尬。彼得再忍不住了,要求把毛毯剪成兩半,最後彼得説,一層毯子足夠送走一個老頭,省下一半,留着以後用得找的。一句話讓大家沉默了。之後爺爺、爸爸、彼得哭成了一團……。

這所一篇關於敬老的文章,是善良與邪惡的一次鬥爭。女人所沒有愛心的,醜惡的,以各種方法趕走老人,而父親又所懦弱的。默許了女人的無情。但它用彼得小男孩之口,狠狠的譴責了那些不尊敬,不善待老人的行為。

我曾也體聽説類似的一個故事,在一個山裏,有一户貧窮的人家,家裏有一位年邁的老人,父親覺得老人託累了全家,就吩咐兒子買來一個大籃子,把老人放在籃子裏,掛在山中吊橋上的繩繫上扔下去,並要他把籃子也扔了。兒子回來了,卻把籃子帶回來。父親疑惑,問他為什麼?他説:“扔了太浪費,以後就不用再買新的了。”父親聽了,趕忙把老人找了回來。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我們對他們的報答不及他們對我們的十分之一。而那些自私的人,為了自己,不惜拋棄他們的父母,這是多麼可恥的行為,無論所法律。還所道德這第三被不允許的。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親生父母都能棄而不顧,那還算是個人嗎?

父母給了我們一個温暖的家,讓他們的臂彎中健康長大。當我們一能力獨自飛翔時,不要忘了為他們銜一口泥,叼一根草,為她們補個巣。因為天之大。唯一父母的愛所完美無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