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有感

讀《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07W 次

(一)

讀《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有感

讀這本書之前找了很久,網上、書店……都沒有找到,只是從書名中感受到教育肯定是和生活分不開的。

通過了解才知道:為我們所熟知的羅素,不但在數理邏輯和哲學領域創穫空前,同時也是一名人道主義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並且因其談論婚姻與家庭的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於其人其文,陳之藩在一篇文章中有着這樣的評語,讓人印象頗為深刻——“清徹如水,在人類迷惑的叢林的一角,閃着一片幽光。”

欽佩之餘,細細品讀,脣齒留香。也讀懂了一些:羅素對當時傳統的公學教育很不滿,認為在干涉兒童教育的各種力量中,沒有一種是站在兒童自身幸福的立場上,而真正的教育者所做的應當是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一種真正的現代教育”。這種教育既不訓練兒童的偏見也不教條,而是“努力幫助兒童獨立思考和獨立活動,從而使他們能解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這個變化着的世界的各種問題。”為此他還身體力行地投身教育實踐,於1927年創辦燈塔山學校,並自任校長 。

羅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種“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種生理素質,更是一種心理素質,它能使人快樂而明智,增強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勇敢對於克服種種阻力、矇蔽,樹立人的獨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對於匹夫之勇有補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須“適度”,敏感的理想發展形式是同情,雖然世上不乏純自然的同情,但這還有待於進一步發展擴充到更高的層次和更大的範圍。羅素認為,當今世界存在的高比例災禍大多是因為同一個事實,即在多數人中沒有激起同情心,而只有抽象的刺激。理想品性的最後一項是智力。“沒有智力,我們這個複雜的現代世界就無法繼續存在下去,更不用説產生進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發展,但好奇心要轉變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須與正確的求知方法相結合,需要養成“觀察的習慣、相信知識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虛心”、“勇敢”等品質。

我認為站在老師的角度要給學生以信心,讓學生自信。如何讓學生產生自信心呢?應該學會賞識學生,經常稱讚和鼓勵學生,在指出他的錯誤之前,首先表揚他好的方面。當學生出現了錯誤,不應一味地責罵,而應該告訴他們下次怎樣做得更好。其次,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總喜歡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師不要輕率地加以拒絕或制止,這樣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學生的行動。老師應該按學生的意願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雖然他們不一定會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師適時地加以稱讚,必要時給予指導,就會增加學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師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送去一個信任,在每位學生的心底裏種下一顆自信的種子,讓他們成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氣的人。

(二)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書,作者羅素為我們所熟知大多因其在數理和哲學領域的才能,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比較好奇,這位數學家眼中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

讀完這本書後很是欽佩,也讀懂了一些:羅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潛能的教育。通過對兒童的身體、感情和智力上的“恰當的處理”,可以使這些品質得到普遍的培養。但這種處理不是強制性的,而是一種“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權威與紀律的伴隨下,儘可能多地給予兒童個人發展的自由,並按照自由的精神來行使權威與運用紀律。不管是學習內容還是紀律的培養,在開始都要以遊戲的形式,使兒童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這是羅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覆強調的。教師應該 “主要從孩子身上感覺到一些神聖、模糊、無限的東西,一些個別的特別寶貴的東西”,並對這些寶貴的東西給予挖掘與引導,使其達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