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父子應是忘年交讀後感

父子應是忘年交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父子應是忘年交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父子應是忘年交讀後感
  父子應是忘年交讀後感1

馮驥才先生曾寫過一篇致美的散文,題目便是《父子應是忘年交》。昨日我亦冒昧以自己的拙手寫了這段同題目的文字。

馮先生乃以父親的身份寫了自己的兒子,我便以兒子的身份寫寫我們這代後輩們心中的父親。

小時候我倆之間是用煙聯繫在一起的。每當日落西山,天黑之後,父親便帶着付出後的喜悦從田裏回來了。還未及洗臉時便把我喚到身邊,把從兜裏掏出的五毛錢遞給我,“小春,去買盒煙——記住要四毛五的,剩下的五分錢,買三塊糖,回來後,給秋兩塊兒,你自己留一塊兒”。每及此時,不及他説完,我已顛在半路了。因為這些話語對我來説早已爛熟於心。

當時自己總弄不明白父親分糖的邏輯,何以得來。有時他還風趣的對我説:“如果讓老二去買,回來分糖時你便是一塊兒也得不到的”。那時總想不通其中的原因。但又怕真分不到糖,所以努力照辦,後來才漸漸意識到原來父親已讓“責任”在他的分糖邏輯中紮根於我的心土。那時父親從未圖省心而把第二日的錢預先給我,我也從未預支過,因為我們同樣喜歡每日那一遞一接時的快感。

我也從未勸過父親讓他戒煙,因為我喜歡他吸煙時的那份悠然。相反存於心間的最大的願望便是為父親買來他喜歡的煙。而且,我希望將來以此為禮來孝敬他。誠然,這也是一個不符邏輯的想法,但在我們兩人之間這種邏輯卻是完全成立的。因為理解人是一種幸福,被理解更是一種幸福。

真的,將近二十年了,父親與我沒有幾次直面對話的經歷,這也許是我的過錯,因為,我從不喜歡纏着忙碌的父親問這問那。更因為我也知道他不喜歡被別人纏着。

我們之間溝通的方式往往便是父親累了我為他倒杯水,點上煙,洗耳恭聽過臉後我給他遞過毛巾。當我因犯小錯而被母親責罰站在門外不許吃飯後,孤單佇立在門口時,總有一隻極具握力的.手偷偷伸進我的衣兜兒,當他把手撤去後我的兜裏便已是鼓鼓的了,然後便是父親的一個飽含了“你小子……”的眼神和我們互相送給對方的宛爾一笑。是的,我們總是這樣的心照不宣着,我常想:人們常説“默契”那便是吧!

我們兩人都不喜歡因為對方做一點事而以言辭加以渲染,因為我們同樣喜歡那“沉默”給我們帶來的透骨的温馨。

父親的言辭不多,對我講的則更是寥寥,他從不用大道理來教導我,然而他卻是始終在為做着示範,我也便把他當做自己的榜樣,因為我深知他的舉動早已勝卻了所有語言。

在父親對我的寥寥數語中,我最記憶猶新的幾句便是:“我是你父親,你是我兒子,我是你的榜樣,你是我的學生。我有母親,你也有母親,所以你要像我關心我的母親一樣關心你的母親,你也應像我關心你的母親一樣,關心我的母親。”每每想起這幾句話,我的心裏都會受到很大的觸動,不免要以此來時時檢點自己。

誠然父親不是智慧的,然而他卻是明智的。

父親並不高大,但他卻十分偉岸。

如果把母親比作温馨的家,那麼父親則是避風港,前者是奔波後消除疲憊的聖地,後者則是兒子在外闖蕩時的依靠。

如果把母親比作散文,那麼父親則是一首至美而又深含哲理的短詩。前者是細膩、柔美,後者是雄渾、藴藉。在他面前所有語言都會黯然失色。

為人子女,最大的職責便是要深切瞭解,更要理解自己的父母。不僅要愛他們,而且更要知道怎樣愛他們。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最高境界便是成為摯友,彼此尊重更能相互理解。

  父子應是忘年交讀後感2

兒子考上大學時,閒話中提到費用。他忽然説:“從上初中開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錢繳的學費。”

我和妻子都吃一驚。我問兒子:“你哪來的錢?”“平時的零花錢,還有以前過年時的壓歲錢,攢的。”“你為什麼要用自己的錢呢?”我猶然不解。

兒子後來對他媽説:“我要像爸爸那樣,一切都靠自己。”兒子一下子長大了。

那個整天和我踢球、較量、打鬧並被我愛撫地捉弄着的男孩兒已然倏忽遠去。人長大,不是身體的放大,不是脣上出現的軟髭和頸下凸起的喉結,而是一種成熟,一種獨立人格的出現。但究竟他是怎樣不聲不響、不落痕跡地漸漸成長,忽然一天這樣地叫我驚訝,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關注於人生的季節和社會的時令,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邊卻早已悄悄發生變化的兒子?

原來在所有的父親心裏,兒子永遠是夾生的。對於天下的男人們,做父親的經歷各不一樣,做父親的感覺卻大致相同。這感覺一半來自天性,一半來自傳統。

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鋪。“地動山冶的一瞬,我本能地撲向兒子的小牀,把他緊緊擁在懷裏,任憑雙腿全被亂磚亂瓦砸傷。事後我逢人便説自己如何英勇地捍衞了兒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氣,其實是一種自享。享受一種做父親盡天職的快樂。

至於來自傳統的做父親的感覺,便是長者的尊嚴,教導者的身份,居高臨下的視角與姿態……每一代人都從長輩那裏感受到這種父親的專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親就將這種專利原原本本繼承下來。

我們就是在這一半天性一半傳統中,美滋滋又糊里糊塗地做着父親。自以為對兒子瞭如指掌,一切一切,盡收眼底,可是等到兒子一旦長大成人,才驚奇地發現自己竟然對他一無所知。最熟悉的變為最陌生,最近的站到了最遠,交流出現阻隔。每個父親都會面臨重新與兒子相處的問題。

我想起,我的兒子自小就不把同學領到狹小的家裏來玩,怕打擾我寫作,我為什麼不把這看做是他對我工作的一種理解與尊重?他也沒有翻動過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寫字的紙,我為什麼沒有看到文學在他心裏也同樣的神聖?照看過他的一位老婦人説,他從來沒有拉過別人的抽屜,對別人的東西產生過好奇與眼羨……當我把這些不曾留意的許多細節串連在一起,我便開始一點點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個自己的世界,裏邊有很多發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進頭來。對於一個走向成年的孩子,千萬不要再把他當做孩子,而要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男人。

我開始儘量不向他講道理,哪怕這道理千真萬確,我只是把這道理做為一種體會表達出來。他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時,他才介入進來。我們對彼此的世界,不打擾,不闖入,不指手畫腳,這才是男人間的做法。

我深知他不喜歡用語言張揚情感,崇尚行動本身,他習慣於剋制激動。我們的性格剛好相反,我卻學會用他這種心領神會的方式與他交流。比如我在書店買書時,常常會挑選幾本他喜歡的書,回家後便不吭聲地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這樣為我做事。他不喜歡添油加醋的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樣的必然。

兒子,在孩提時代是一種含意。但長大成人後就變了,除去血緣上的父子關係之外,又是朋友,是一個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為這種互為知己的忘年交,我們才獲得完滿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擁有了實實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文中真摯的父子情感的流露,充分説明作為一名稱職的父親的責任和敢於面對挑戰的積極心態。

真的希望他們能“除去血緣上的父子關係之外,又是朋友,是一個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為這種互為知己的忘年交,我們才獲得圓滿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擁有了實實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