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彙編七篇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彙編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21W 次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彙編七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喜歡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

2、對沉浮現象感興趣,能遷移已有的沉浮經驗,積極嘗試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猜測。

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人手一份水果(桔子和冬棗),鹽。

2、每組擦手毛巾若干,抹布若干。

教室周圍擺放玻璃水池若干,攪拌棒若干。

關於沉浮定理的課件。

活動重點與難點:

對沉浮現象感興趣,能遷移已有的沉浮經驗,積極嘗試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活動教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選擇了這些教學法:

操作法: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

探索法:為了更好地達到以幼兒為主體這一目標,我在這一活動中還通過讓幼兒看一看,説一説等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

此外,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還穿插運用探索法、示範法、操作法、講解法等教學方法。使整個教學過程動靜結合,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於樂。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請幼兒想一想,猜一猜。

教師出示桔子和冬棗,引導幼兒辨認。

師:你們猜,要是把這些水果放到水裏,會怎樣呢?

幼兒大膽猜測:

幼1:我覺得桔子和冬棗都會在水的下面。

幼2:我覺得桔子會在水的下面,冬棗會在水的上面。

幼3:冬棗那麼小,肯定在水的上面,桔子那麼大,肯定在水的下面。

………………師:老師要告訴你們,在水的上面叫做浮起來,在水的下面叫做沉下去,那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試一試,看看到底哪個小朋友猜的是對的,好不好?

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二、出示浮起的桔子,請幼兒猜測原因。

師:小朋友看看,孫老師這裏有個神奇的桔子,它和冬棗一樣能浮在水面上,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幼兒猜測大膽,並説説原因:

幼1:這個桔子裏面什麼都沒有了,老師把桔子肉都吃掉了。

幼2:我也覺得這個桔子只有皮,沒有肉。

幼3:這個肯定是玩具桔子,很輕很輕,所以浮起來了。

………………師:哈哈,你們都沒猜對,這個可是一個真的、很重的桔子哦。老師來告訴你們,祕密呀就藏在老師的手裏(手掌攤開,讓幼兒觀察這個神奇的東西),其實呢,老師在水裏放了很多這個神奇的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神奇的.東西是怎麼讓桔子浮起來的,好嗎?

教師操作,幼兒觀察:

在清水中不斷加鹽攪拌,直至桔子浮起來。

師:你們想不想知道老師在水裏加了什麼神奇的東西啊!現在請一個小朋友來嚐嚐這個水是什麼味道的。(鹹)是呀,老師在水裏加了很多很多的鹽,所以桔子才會浮起來。那你們想不想知道為什麼水裏加了鹽桔子就會浮起來了呢?

觀看課件,學習簡單的科學知識。

教師播放課件,使幼兒瞭解知識點:在水中加鹽,使水的濃度變大,浮力就變大,桔子就會浮起來。併為幼兒簡單介紹“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就是指能把物體托起來的力量。

四、幼兒進行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師:我們兩個小朋友一起合作,一個在水裏加鹽,一個用攪拌棒把水攪拌一下,觀察什麼時候桔子才會浮起來。

五、延伸師:小朋友,我們今天學會了一個新的本領,把本來沉下去的桔子寶寶變得浮起來了,那麼我們能不能把浮着冬棗寶寶變得沉在水裏面呢?我們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試一試,明天來和好朋友一起分享,怎麼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瞭解圖形與顏色之間的關係。

2、按要求給不同形狀或物體塗上相應的顏色,按顏色選擇相應的圖形與物體,鍛鍊辨別能力與對應能力。

活動準備

情境圖(圖上有小豬、小羊、小老鼠等正在勞動的小動物,一座黃色半圓形與紅色正方形組成的蘑菇房子),水彩筆,小豬的房子不塗色(屋頂是梯形、牆是長方形),小羊的房子不塗色(屋頂是三角形、牆是正方形),塗有顏色的色卡(紅、黃、藍、綠等),(小綠人、上衣、褲子)卡片,對勾卡片,每幼兒一個紅色小布袋裏面裝有(自制小人、衣服等),伴奏音樂:開火車、風的聲音。

活動過程

1、活動導入,師:我是從數學王國來的,今天要邀請小朋友到數學王國做客,怎麼去呢?(開火車去)幼兒隨音樂開火車到數學王國。

2、引導幼兒觀察,瞭解圖形與顏色的關係

出示情境圖:引導幼兒觀察,上面有什麼?跟它們有禮貌的打招呼,它們在做什麼?有座房子好漂亮呀,屋頂是什麼顏色、形狀的?(黃色半圓形的)牆是什麼顏色、形狀的?(紅色正方形的) 3、請幼兒按要求給不同形狀的物體對應塗色

(1)這座房子是誰的家?(小豬説:不是我家。我家要裝修,請你們幫幫忙吧,我的房頂是紅色的,牆是藍色的)。幼兒用水彩筆給房子塗色。

(2)小羊説:也不是我家,我家房子的屋頂是三角形藍色的,牆是正方形黃色的,請你們幫我刷刷房子吧)。幼兒按要求用水彩筆,幫小羊給房子塗色。

老鼠説:我是路過的不是我家,到底是誰的家呢? 4、請幼兒按顏色選擇相應的形狀與物體。

(1)敲門:咚咚咚,誰在家呀?(開門的是小綠人)同時出示“小綠人”

問:小綠人你的衣服哪去了?(被大風颳跑了)小朋友我們該怎麼辦呢?(幫小綠人穿上衣服)幼兒幫小綠人穿好上衣與褲子。

(2)小綠人的衣櫥太亂了,請小朋友幫他一下衣服吧,出示上衣、褲子、色卡,請幼兒分別把不同顏色的(紅、黃、藍)色的上衣、褲子放在(紅、黃、藍)色卡指定位置的衣櫥裏。

(3)遊戲:“變魔術“

a) 師:小朋友幫了那麼大的忙,請大家閉上眼睛看我來變魔術: “大風把衣服刮亂了” (同時播放風的聲音)把(紅、黃、藍)上衣、褲子、色卡的位置變換,讓幼兒重新幫忙衣服。

b) 出示好朋友“對勾”對勾在那裏,衣服就穿什麼樣的?請幼兒按對勾的`位置給小綠人穿衣服。

(4)遊戲“化裝舞會”

出示紅色小布袋晃動,請幼兒聽聲音猜一猜裏面是什麼?請幼兒自由猜後,教師打開魔袋出示自制小人:“遊樂場要舉行化粧舞會,可是所有的小人都沒有漂亮的衣服,請小朋友們幫它們打扮一下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發“魔袋”請幼兒兩手食指打開魔袋,教師出示對勾與色卡(對勾在紅色卡位置就給小人穿紅色的衣服,對勾在綠色卡位置就給小人穿綠色的衣服等)教師隨時變換對勾的位置,請幼兒幫小人穿衣服。看誰穿的對又快。(在幼兒操作時教師隨時觀察指導幼兒的操作情況,幫助能力較差的幼兒)。 5、舞會結束了,請幼兒把小人送回家關上門(魔袋),結束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喜歡參與探索活動,在活動中感受樂趣。

2、通過操作感知沙的特性:沒有氣味;不溶於水;細細的一粒粒。

3、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有玩沙經驗

材料:沙子、各種玩沙工具(鏟子、篩子、印模)等,人手一個塑料杯、小勺子。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回憶玩沙經歷,談談玩沙的感受。

教師:小朋友們,上次我們一起去沙池裏玩了沙子,你們還記得玩沙子的感受嗎?(請幼兒自由講述)

2、教師引導幼兒認識沙的特性,並嘗試記錄。

(1)瞭解沙子沒有氣味。

教師:“小朋友們玩沙子都很高興,現在我想請大家聞一聞沙子,你們覺得怎麼樣?”

(2)瞭解沙子不溶於水。

A、教師先將奶粉倒進空玻璃杯,並畫上一條黑線,然後倒進開水,用勺子攪一攪,讓幼兒發現奶粉是溶於水的。

B、引導幼兒先放少量沙到塑料杯內,用勺子攪拌一下,把塑料杯放在旁邊。過了會等沙沉澱後,引導幼兒觀察,沙是否不溶於水的。

(3)沙是細細的,一粒粒的。

教師:“為什麼我們用手、腳在沙上印手印、腳印能留下清楚的`印子呢?”

(4)小結:沙子是沒有氣味,不溶於水,細細的一粒粒的。

3、認識沙的好處及用途。

(1)體育運動需要沙。提問:為什麼跳遠會在沙堆裏進行呢?組織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因為沙子很柔軟,所以小朋友在體育運動時不容易受傷。

(2)建築工程需要沙。提問:沙子有很多用途,你們在哪兒見過沙?它們有什麼用?

(3)小結:沙子可以用來鋪路,還有如果把沙子、水泥、石頭攪拌在一起變得硬邦邦的就可以造房子、造橋了。

4、教育幼兒珍惜沙子,不能浪費。

教師小結:我們平時玩遊戲和進行體育運動時需要沙子。蓋高樓大廈也要用沙子,沙子是我們的好朋友。小朋友以後應該愛惜沙子,跟沙子做好朋友。

延伸活動:

請幼兒每人拿一個印模,用濕沙進行印模遊戲。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思路:

洞洞是隨處可見的,家裏、幼兒園、馬路上、自己身上都有,對孩子來説一點不陌生,充滿着好奇和探索的慾望。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讓他們用眼睛多觀察自己周圍的一些事物和現象,於是,設計了這個活動。旨在引起幼兒對周圍現象的興趣,提升幼兒對洞洞的認識。同時,激發幼兒的創造願望,嘗試用身體變出洞洞,並體驗玩洞洞的樂趣。

活動目標:

1.瞭解身體上一些洞洞的名稱和功能,知道需要保護它們。

2.大膽嘗試用身體動作變出洞洞,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3.感受洞洞的有趣,體驗與同伴合作玩洞洞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對身體各部位已經有一定了解,會唱歌曲《網小魚》。

2.材料準備:白紙、彩紙、剪刀、皮球、羊角球各一,照相機、電腦、電視機。

活動過程:

魔術激趣,發現洞洞

1.用實物引出洞洞。(硬幣鑽進儲蓄罐裏)

2.面具上變出洞洞。(教師在面具上快速剪出眼睛嘴巴)

3.彩紙捲成洞洞。(彩紙捲起來變成望遠鏡)

(評析:魔術充滿神祕與期待,以遊戲"變魔術"導入活動,能讓每個孩子很快進入角色,投入到活動中,能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出示三類具有洞洞的`典型實物:可以放東西的洞洞、可以鑽進鑽出的洞洞、可以從這邊望到那邊的洞洞。能把生活中有關洞洞的現象和事物與"洞洞"這個概念鏈接起來,幫助孩子建立起"洞洞"粗略的概念。)

關注自我,尋找洞洞

1.你在生活中見過洞洞嗎?在哪裏看到過什麼洞洞?(幫助孩子打開思維,把孩子生活中的已有經驗引發出來)

2.找找身體上的洞洞,也可以相互找一找。(自由尋找後,教師引導幼兒從頭往腳處尋找)

3.説説洞洞的用處。(關注鼻孔、耳洞、嘴巴、肚臍眼等)

(評析:中班孩子對自我和他人的身體還有很大的興趣,探索後會發現身體上有許多洞洞,知道其名稱,瞭解它們都有自己的本領,給我們帶來了健康,我們要好好愛護它們。)

創造洞洞,體驗有趣

1.身體變洞洞:我們的身體也能變出各種洞洞,誰來試一試。

教師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創造洞洞。①小手(一隻手、雙手):請小朋友伸出小手,小手能變洞洞嗎?(變大洞洞和小洞洞)②雙腳;③身體;④小手碰碰身體某個部位;⑤不同方位變洞洞。

(評析:給每個幼兒提供參與的機會,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身體解決問題,大膽探索、想象、創造、展示。既鍛鍊了幼兒的探究能力,又發展了發散性思維。)

2.球兒鑽洞洞。

①出示皮球:你平時是怎麼玩皮球的?現在皮球寶寶想玩一個鑽洞洞的遊戲,誰能用身體變洞洞讓球兒鑽一鑽?(兩個幼兒合作,一個變洞洞,另一個將球投入洞洞)

②出示羊角球:有什麼好辦法能變出大球鑽進去的洞洞呢?(幼兒合作變.教師持球鑽洞洞。既拓展"洞洞"的概念,又體驗洞洞的有趣)

3.觀看視頻,記錄結果。

觀看拍攝的三個、四個、五個幼兒手拉手變洞洞的照片,數一數、記一記:3~5個小朋友分別圍成了幾個可以讓大球鑽的洞洞。

(評析:個體自己變--兩人互動--多人變大洞是活動的重點,不斷提高變化的難度,使幼兒一步步去解決問題,充滿探索的趣味,是一個跳一跳的發展過程。孩子創造洞洞,老師拿着大小球鑽洞洞,這種有效的師生合作,滲透了大小、數的邏輯、社會性發展等,非常有挑戰性。多媒體的適時介入解決了本次活動的一個難點,讓孩子們感受到合作的人越多,變的洞洞就越多,激發了幼兒的求知慾,對他們的知識經驗又是一次提升。)

遊戲體驗,拓展經驗

1.遊戲:網小魚。

請小朋友想辦法.一起變出一個大的洞洞(手拉手圍成一個洞洞網),少數幼兒扮小魚,在洞洞網裏面游來游去,跟着音樂一起遊戲。

2.遊戲:鑽山洞。

請大家動腦筋和好朋友合作,變出能讓老師鑽過去的大洞。

老師鑽過"洞洞",搭洞洞的幼兒就跟在老師身後變成小火車,直到大家圍成一個圓圈。

(評析:創設讓孩子親身感受和探究的情境,既體驗一起合作變洞洞的有趣、好玩,又體驗與同伴合作玩洞洞遊戲的樂趣。)

延伸活動

小朋友變出了可以讓小球鑽來鑽去的小洞洞,又合作變出了可以讓大球鑽來鑽去的大洞洞。除了用我們自己的身體變洞洞,還有什麼能幫助我們一起變洞洞?如果手碰碰椅子、桌子、牆壁有洞洞嗎?小朋友去試一試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瞭解和樹有密切關係的事物,增進對樹的瞭解。

2、製作樹的朋友。豐富主題牆面的環境的佈置。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在家長的幫助下做“樹的朋友”的調查。

2、圖片:太陽和樹、雨水和樹、松鼠蹲在樹上吃松果、藤條纏繞在樹上、有鳥窩的.樹等。

3、製作用的材料。

4、集體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一、交流調查表

1、每位幼兒都調查過樹的朋友,知道樹有哪些朋友了嗎?

2、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的調查結果。

3、教師以簡筆畫的形式記錄在集體記錄表上。

二、樹的朋友真正多。

1、根據幼兒的交流,提問:為什麼説它們是樹的朋友?

2、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樹與其他事物的關係。

3、啟發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商量怎麼樣分配角色 ,表演與樹關係密切的事物。

4、引導幼兒互相欣賞每個小組的表演,説説他們分別演了哪幾件與樹關係密切的事物。如:花在樹旁靜靜地開放,一隻小松鼠在樹枝間跳來跳去,一頭熊在樹洞裏東面,一隻啄木鳥在為樹捉蟲等等。

三、豐富“樹的朋友”的主題牆面。

1、引導幼兒觀察“樹朋友的家”的主題牆面,啟發幼兒把“樹的朋友”增加到原來的主題牆面上。

2、幼兒自選內容,製作某一樣與樹關係密切的事物。

3、教師與幼兒共同佈置主題牆面。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遊戲伴隨着幼兒成長,幼兒通過遊戲探索環境,從接觸物體中獲得知識並解決問題。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遊戲猶如火花,點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因此,在《小動物找家》這一科學活動中,教師以小鴨子排隊、游泳和鴨子找家的情景遊戲貫穿於整個活動,讓幼兒在數一數、排一排、分一分、連一連這個層層遞進的學習過程中,尋找物體的特徵,並逐步掌握根據一個或兩個特徵進行分類,這種愉快輕鬆的學習過程自然而然地帶領幼兒學習數學,喜歡數學。

案例描述:

一、小鴨子排隊——正確認識8以內的數量。

師:一天天氣真好,小鴨子們要出去學游泳了,一共有幾隻小鴨子?(8只)猜猜誰會帶小鴨子去學游泳?小鴨子們快來排隊。鴨媽媽們都帶了幾隻小鴨子?你是怎麼知道的?引導幼兒按照鴨媽媽身上的數字,給小鴨子排隊。

分析:《幼兒園課程》指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 。環境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必要條件,幼兒在相應的環境中通過感知、操作等活動,與物體相互作用,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活動,從而獲得大量的科學經驗。因此,在第一環節的以情景“小鴨子排隊”導入活動,使幼兒很快的被帶入到富有情節遊戲的環境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更輕鬆地引導幼兒正確認識8以內的數量,並根據鴨媽媽身上的數字(標記)找出相應數量的小鴨子,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二、小鴨子游泳——按物體的大小或顏色特徵分類。

1、師:一個池塘太小了,小鴨子呆不下,請你想一想,把小鴨子分在兩個池塘裏,而且要讓小鴨子一看就知道應該在哪個池塘裏游泳。(先和同伴商量一下)

2、引導幼兒根據小鴨子的大小或顏色分類。

(1)請幼兒説説:你想怎麼分?為什麼?

(2)還有不一樣的分法嗎?為什麼這麼分?(根據幼兒提出的一個特徵,教師出示相應的標記,請幼兒根據標記分類。)

3、教師,歸納幾種不同的分類依據,如:大小、顏色。

分析:中班的幼兒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讓他們將小鴨子分在兩個池塘裏游泳,而且讓小鴨子一看就明白自己該去哪個池塘時,幼兒自然地想到了平時分組或收拾玩具時的標記,於是根據小鴨子身上的特點,按大小或顏色分別送到兩個池塘。調動了幼兒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幼兒主動的投入學習活動。

三、鴨子找家——按物體的.兩個特徵分類。

1、時間不早了,鴨媽媽、小鴨子要回家了,它們住在哪個家?

2、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房子上有兩個標記,要按每間房子上的兩個標記把鴨子們送回家。

分析:把知識呈現給兒童或馬上回答他們的問題或立刻指出他們的錯誤,並不是教師的主要任務,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幫他們自己發現答案比公佈答案重要得多。因此,在按物體的大小、顏色兩個特徵分類這一環節,教師先引導幼兒獨立思考,並允許幼兒演示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這時,教師作為一位旁觀者,和其他幼兒一樣注視着每一位上來操作的幼兒。當一位幼兒只按照房子上的一個特徵(顏色)送小動物回家時,教師沒有立刻給予糾正,而是引導他自己來發現這一問題。這時,下面的幼兒早按耐不住了,紛紛想發表自己不同的想法。但是教師並沒有讓該操作的幼兒馬上回去,而是藉機給他一次發現問題的機會,“你覺得鴨子能回這個家嗎?下面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想法了,你有沒有發現什麼呢?”該幼兒一看,一下子找出了自己的錯誤,馬上自己糾正過來,於是教師追問:“為什麼剛才的那個房子不是這隻鴨子的家?”“我只是看了房子上的顏色,沒有看大小的標記,所以送錯了。”於是,教師趁機:“剛才東東小朋友只看到了房子上的顏色就送鴨子回家,結果找錯了,所以在送鴨子回家時,一定要看清楚房子上的兩個標記才不會找錯。”於是,在這一出現問題又發現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很自然地掌握了根據物體的一個或兩個特徵進行分類的方法,這種幼兒自己發現、解決的問題使幼兒更易接受和掌握。

四、幼兒操作——練習按物體的特徵分類。

1、出示幼兒操作材料,教師講解操作要求:先找一找圖片上物體的特徵,再連線。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幼兒獨立思考,作業清楚。

3、幼兒相互檢查;展示個別幼兒操作結果,集體檢查。

分析:通過上面三個環節層層遞進的學習,幼兒已掌握了按物體的一個或兩個特徵分類的方法,為了幼兒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在最後的環節讓幼兒自己在實踐操作中進一步鞏固。並通過相互、集體檢查,提高了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反思: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創導發現法,他認為:“教學不僅應使孩子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他主張教師材料,引導兒童自己去探索事物,發現知識,解決問題,做出結論。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材料,最能夠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歸根結底是為幼兒感知、觀察、操作準備的。活動中教師巧妙地設計了鴨媽媽3只(身上分別寫數字5、2、1),小鴨子8只(2只大花鴨、1只小花鴨、3只小灰鴨、1只大灰鴨、2只大黃鴨、2只小黃鴨),運用一些能移動、具有暗示性作用的材料,讓幼兒通過數一數、排一排、分一分、連一連等環環相扣的活動中,產生很強的探索慾望。通過探究操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由於有親身的經歷和體驗,孩子們樂於參與、樂於交流。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的課前準備很充分,從活動的生成,活動條件的創造,材料的準備(活動教具、教師相關知識的儲備),問題的提出,到幼兒探索過程中切入等等,教師都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考慮和周密安排。這樣才能組織好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形式:

分組教學

活動目標:

1、幼兒有濃厚的動手興趣,瞭解橙汁的由來,並能積極思維。

2、幼兒能親自動手,採用各種方法取橙汁。

3、幼兒能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鮮橙若干、榨汁機、泥工板、筷子、勺子、吸管、碟子、杯子、抹布、小刀、磁帶、記錄表、彩色筆、鮮橙汁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師生相互問好。

二、基本部分:

1、老師揭示課題:今天教室來了客人,老師為客人和小朋友準備了禮物,出示橙子。

2、提問:橙子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什麼味道?橙子裏面有什麼?

3、教師小結,橙子還可變成飲料,即橙汁。

4、老師展示泥工板、筷子、勺子、吸管、小刀、抹布、碟子、杯子、榨汁機等給小朋友,請小朋友想一想,用什麼辦法、什麼工具能榨出橙汁?

5、幼兒把黑板上的記錄表按自己的'想象填寫。

6、老師交待實驗要注意的事項。

7、請幼兒在《小燕子》的音樂飛到桌子的兩旁,動手操作取橙汁。

8、幼兒動手、老師記錄,並適當引導個別能力較差的幼兒。

9、取橙汁時,老師總結,並延伸到課餘,小朋友可以回家榨果汁。

三、結束部分

師生共同分享自己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