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4W 次

《生命 生命》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都是圍繞着對生命的感悟組織教材的,本課更是身殘志堅的作者杏林子對生命獨特的感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幫助!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1

一、注重學生對教材的個性解讀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上課開始,我就讓學生獨立默讀課文,找出感觸最深的句子,並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既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又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解讀的`時間。

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過和學生交流,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二、注重學生的朗讀,以悟其理

“閲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閲讀,促進表達的過程。”語文教學更要注重學生的體驗,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使感悟得到昇華,感受得到釋放。學生通過朗讀,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時,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增強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思想得到昇華

學生結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蹟,以及生活中其他的人物,來感受生命的價值,使對生命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昇華。最後以“生命因──而美麗”,體現對生命的理解,學生談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別人服務而美麗、生命因為誠實而美麗、生命因努力學習而美麗、命因珍惜時間而美麗、生命因奉獻而美麗。

語文學科是個語言積累的學科,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更加註重學生表達語言的規範,以及學生的分析能力的進一步培養。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2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基於這一理念,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語文對學生精神的薰陶。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他們的聽、説、讀、寫的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閲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學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樣。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文本給讀者留下了不確定的空白,等待讀者用想象去填空,進行再創造。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

教學過程中的研讀賞析部分,通過學生朗讀感知課文,選讀語言材料,尋讀品味語言的形式,讓學生體驗讀書的過程,得到過程中的求知之樂。朗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生的朗讀,不僅要達到原有要求的順暢,而且要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調等的'不同來傳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傳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其中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如對課文第二個事例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練習,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語言很精練,富有韻味,單*朗讀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語言的品味。教師應努力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對生動優美的語言進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學過程中設計的一個環節:讓學生合作討論選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語,並説出自己的理由。充分體現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閲讀層次和閲讀體驗。

華羅庚説過:“唯一推動我學習的力量,就是興趣與方便”。過去,使學生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一是失去夢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積極的態度;三是失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四是失去了活潑開朗,封閉了自己。新的語文課程基本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倡獨立閲讀、自由閲讀、創造性閲讀,鼓勵自由表達、有創意地表達。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厚學生人文底藴,特別加強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維度的目標要求。所以,在體驗反思階段設計了這個話題:讀罷全文,你感受到什麼?請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命的認識。讓學生交流討論,輕鬆自然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使之逐漸形成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語文課程標準》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強調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第三層次是知識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更深更廣的空間,實現由課內向課外,由書本到生活,由學習到實踐的延伸,引導學生加強語文知識的積累,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設計的這個話題:由生命你聯想到什麼?充分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教學成為學生心靈放飛、創造性地展示自己的過程。教師應努力使每節課都成為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生命活動過程。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3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八冊第五組的第三篇課文,是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

再教本課時,學生已經學習了本組課文中的《觸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兩篇文章,已經有了對生命的一些認識。源於對《觸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靜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樂觀面對”和《永生的眼睛》一文“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感悟,因此教學本課採用“聽——尋——悟——背”四個板塊,以達到“在讀中思索,在悟中昇華”的效果,從而完成對本課的教學。

這節課的目標擬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標2和目標3也是本節課的重點。

4、結合自身實際,談談怎樣才能使生命有意義。

從教學過程看,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貫穿語文教學“讀”的功能。

俗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作為一篇具有較強哲理性的文章,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初讀,感知文章三個事例;尋讀,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讀,結合句子談理解、談感受;背讀,積累好詞佳句作儲備。整節課,書聲朗朗,讀味十足。

2、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在本節課上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無論是自讀自悟,還是小組合作,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導演,主要學習任務由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學法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採用讓學生作“圈點批註法”“小組合作探究”“規定答題句式”等方式,對學生學習和語言的訓練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儘管本節課有值得高興之處,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表現為:

1、教師有些地方的啟發不到位,導致學生“知而無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的思維。

2、教師因侷限於備課時的框架,為完成教學任務而硬把學生往即定的步驟上拉,使得某些問題探討得不夠深入。

3、教學輔助手段準備不到位,未能給學生以視覺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探討有“貼標籤”之嫌。

雖然教無定法,但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儘量避免以上問題,準備從這幾方面入手:

1、備課時除了備教材,還應備學生,並且儘可能設想課堂上會出現的狀況;

2、考慮學生的實際,設置一些問題,讓他們可以“跳起來摘桃子”,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思維。

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為教學服務,本着教書育人的宗旨,我會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盡最大能力彌補“教學這一門有遺憾的藝術”。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4

《生命生命》是台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作者通過生活中普通的飛蛾、瓜苗、心跳三件事物的細緻刻畫,以小見大,引領讀者從三個事例中去感悟生命,從字裏行間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表達了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每個人都珍惜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光彩。

這篇課文對四年級的學生有點難,不是難在把課文讀正確、通順上,而是理解重點句子。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較多,而學生的生活閲歷和積累又相對較少。如何讓學生從文中普通的事物中感悟生命的'含義,體會杏林子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對命運不幸的不屈。如何讓這兩個“生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田,這才是真正的難點。

為了突破這三個難點,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

一、創設情境,用經驗催生感情。

“生命”對11歲的孩子來説是個沉重的話題,為了讓孩子們能真正體驗這個沉重的話題,在第一個事例中,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的經驗,幫助孩子走進生命的內涵。

情境一:假如你是那隻被握在手中的飛蛾,你會怎麼想?

情境二:伸出手,合上,現在你的手中就握住了那隻飛蛾,你有什麼感覺?

這個時候,學生就成了那隻危在旦夕的飛蛾,成了那個握住飛蛾,掌握飛蛾命運的人,同飛蛾一起思考,一起掙扎,一起極力鼓動雙翅。再加上老師的動情講述,瞭解了飛蛾平均只有7天的生命,從而產生心靈的震撼,飛蛾為了這7天的生命,為了能活着,如此奮力拼搏,求生的慾望是多麼強烈啊!

二、以體驗感悟為主要教學策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一道感受生命的珍貴,領悟生命的真諦。

因為生命這個概念具有相當的抽象性,如果只是教師單純地講解,就會上成空洞、乏味的思品課,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初讀,感知文章三個事例;尋讀,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讀,結合句子談理解、談感受;學習第二段時,引導學生從品味詞句和設身處地(飛蛾被抓住了,它會怎麼想)中領悟;學習第三段時,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從切身體察中領悟;學習第四段時,從補充作者的相關資料中促進學生領悟。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學生對珍愛生命、讓生命活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就有了深刻感受。

三、注重學法指導,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教學中,我採用讓學生作“圈點批註法、小組討論交流、換詞、分析重點句子”等方式,對學生學習和語言的訓練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課堂上圍繞“在作者杏林子心中,生命是什麼,她對生命有着怎樣的思考?”這樣一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展開閲讀,去深入思考,學生通過感悟語言,想象畫面、角色置換理解了一隻弱小的飛蛾、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對生命的熱愛。並通過誦讀生命的格言,探究思考生活中像杏林子一樣珍愛生命的人還有哪些?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書寫生命的感言,將讀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美麗,在學生有了深刻體驗和感悟的基礎上,有機地進行表達的訓練。多方面、多層次、實實在在的語言訓練,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益。也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四、教學設計環環相扣。

為了讓學生真正領悟到生命的真諦,不只是單單停留在對文本的理解上,我在教學的設計上從三個事例入手,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理解上,又設計了有關生命的格言;發現身邊像杏林子一樣珍愛生命的人;引導學生在音樂中書寫生命感言;將生命的真諦“生命有限,價值無限”送給身邊的人,你想對他(她)説些什麼?這些環節的設計將本課的內容一步步延伸,使文章的內容得到昇華。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5

今天,上完《生命生命》這篇課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因為這篇課文給了我一種心靈的震撼,那就是:珍愛我們的生命吧!珍惜我們的時間吧!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吧!

課文中那掙扎求生的飛蛾、頑強生長着的瓜苗讓我感動:凡是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慾望,都極其珍視自己的生命。不管外界環境怎樣危險,它們都沒有放棄求生的努力,小小的昆蟲、瘦弱的`瓜苗也如此,更何況是人呢?

文章的作者杏林子,她從小就病魔纏身,身心受到了極大地折磨,但她並沒有因此而虛度年華,反而更加珍惜、熱愛生命,憑着堅強的毅力,自學成才,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成為了我們學習的榜樣。

“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讓我們記住杏林子的這句話吧!現在就行動起來,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勇敢地面對困難,不懈地努力吧!

面對過去,不要迷離;面對未來,不必彷徨;讓我們不再為昨天的成就或失敗而感到得失;讓我們清醒地看清楚自己,仔細的瞭解自己,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吧!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6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八冊第五組的第三篇課文,是台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我教學生學習的課文《生命生命》,有文章簡潔樸實的語言和含蓄深邃的思想,從教學過程看,我的設計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首先,貫穿語文教學“讀”的功能:作為一篇具有較強哲理性的文章,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

其次,能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在本節課上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無論是自讀自悟,交流感受,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導演,主要學習任務由學生獨立完成。

最後、注重學法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中,我採用讓學生作“圈點批註法”,對學生學習和語言的訓練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儘管本節課有值得高興之處,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我感覺有些地方的啟發不到位,導致學生“知而無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的思維。而且,有些侷限於備課時的框架,為完成教學任務而硬把學生往即定的步驟上拉,使得某些問題探討得不夠深入。教學輔助手段準備不到位,未能給學生以視覺或感官上的刺激,

雖然教無定法,但在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歸納出幾點作為今後教學的參考:備課時除了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儘可能設想課堂上會出現的狀況,隨即應對,自然不顯牽強。考慮學生的實際,設置一些問題,讓他們可以“跳起來摘桃子”,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思維。

任何一節課不可能完美無瑕,我們要牢記教師的厚重沉澱,知識的廣博,充分的預設,先進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礎。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7

《生命生命》一課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感悟。對於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説,這樣具有理性的思考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前的預習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在課前就安排孩子們收集杏林子的資料,瞭解她的生平事蹟,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導入新課時,我以杏林子的一句名言“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往往隱藏着一個花季的燦爛;一條醜陋的毛毛蟲,可能蜕變為一隻五彩斑斕的彩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蹟”引入課文的學習,學生就不會感到難以理解了。

課堂上,為了加深對杏林子的瞭解,我再次播放了杏林子的.資料,這樣,加深了學生對這位“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抬,頭不能轉”的殘疾作家的敬佩。帶着對作者的崇敬,再來學習課文,孩子們就會更有興趣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課前準備得不夠充分。例如沒有指導孩子寫自己的體會,這樣,在課堂上完成“生命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孩子們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另外,課堂的朗讀訓練不夠。因為課件容量過大,從而忽視了孩子的朗讀訓練,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老師牽着孩子走,沒有孩子自己的讀書體會,這一點在今後的課堂上要加以注意。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8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自主閲讀、批註閲讀體會、彙報交流幾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感悟。

上課前,我對自己的設計還是很有信心,感覺設計上有不少亮點。如:課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圍繞課題,而且是通過富有詩意的語言來進行概括,使本課結構完整。又如:課外資料的拓展讓學生在強烈地對比中體會杏林子的堅強,感受內心的“震撼”。還有課中設計的兩個讀寫結合點學生稍加思考就能完成,學習起來不是很吃力。

但上完課,我感到很沮喪。我感到現實的課堂與理想相去甚遠。課堂上我努力的按照教案的節奏一步步實施下去,以至於忽略了學生的閲讀節奏。常常還沒讓學生讀懂讀透,我就急着實施下一個環節。由於開始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讀,指讀、齊讀所以學生始終沒能進入我努力營造的情感氛圍,直接導致了課的後半部分,學生始終沒有走進文中的情感世界。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以後上課時一定要我去適應學生的節奏,這點是我一定要改正的。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9

《生命生命》是“生命”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麼?下面的內容卻沒有從正面回答,而是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心跳等幾件小事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課堂思路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通過品讀課文、交流、討論,感悟生命力的頑強,理解生命的真諦。通過暢談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抒寫對生命的感言,提升對生命的認識。

課後,自己靜靜反思,從中悟出一些感受。在這樣的課堂上,老師牽引的少了,孩子自主的多了,他們能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來談感受,在沒有脱離文本的情況下,也能入情入境地讀文,既沒有丟失語文味,也讓孩子發揮了自己的個性。最重要的是,老師打開了學生交流的平台,沒有了老師這層屏障,孩子之間的交流更為順暢,交流的空間更為廣闊。這樣的課堂不正是我們想到達的`嗎?與上次失敗的課相比,自己還是前進了一大步,找到了感覺,學生也正在我的指導下,一步步學會自學。正如老師所講,這才是有生命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是主人。

反思這節課,有些地方還需要提升。課上孩子依賴教輔,要讓孩子慢慢丟掉枴杖,學着自己去走,即使會有跌倒,但失敗過後總有收穫,總會成長。在朗讀方面還要讓孩子潛心多讀,有層次的讀會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在交流三個故事時,如果每開始交流一個新的故事,孩子能再突出一下本文的主題,這樣就不會顯得太突兀,這樣教學目標就能在一次次彙報交流中更紮實,更便於孩子進行理解。有了這樣的信心,我相信我能更堅實地走下去,希望我和孩子們一起走得更遠……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10

《生命生命》這是一篇涉及到生命教育的課文,對於小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有着一定的啟發,這就容易讓我產生錯覺,更加偏向思想啟發而減弱語文課程的教學,會達不到學生在語文層次上有增量的效果。這次有李老師的提醒才會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由此可見我需要加強語文教育的認識,去知道怎樣才能在立足語文教育的基礎上去讓學生得到增量。而後來在教學過程中,也太過傾向語文教學而忽視情感態度的昇華,導致了在與學生交流文本的時候顯得太過淺顯,並沒能讓他們有所體悟。所以我以後要更多的注意情感態度與語文教育之間的比重關係,爭取能合理分配,讓學生在知識與思想方面都有所收穫。

在寫教學設計的時候,我還不能夠完全的抓住課文的知識點。比如課題《生命生命》中就含有反覆的寫作手法,這是我開始沒有注意到的,説明我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還是有所欠缺的。我需要更加系統的去掌握階段課程所需要掌握的學校目標,讓我能更好的知道去給學生帶來什麼,讓學生能夠在合適的時間學到合適的知識。還有就是我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也欠缺經驗,會主次顛倒,或者是掌握不好詳略的度。比如我對課文新的詞語的處理,在我的教學設計第一稿中我把詞語教學作為一個重點,花費大量課時在詞語中,但實際上四年級的語文教學詞語已經相對沒有那麼重要了,可以讓學生自學,之後我再加以糾正強化就可以了。到了第二稿,我的教學設計對詞語教學只是稍稍帶過,對重點詞語的比較解析都沒有了,顯得太過簡略,可能造成學生沒有真正掌握詞語的後果。另外在對課文的理解上,我顯然還是過於表面,沒有深入的理解課文。在教師自身都沒有很好的理解的課文的情況下,怎麼能要求學生能夠去很好的理解課文呢?我想我以後需要對教科書進行好好的研讀。

在教學過程中,我犯了一個很明顯的錯誤,那就是對板書的處理。第一節課,我甚至忘了板書的書寫,導致第一節課是在沒有板書的情況下結束的,我想這是一個習慣的問題,需要我去強制的養成。第二節課,雖然有了板書,但也暴露我在板書上的第二個短板,那就是粉筆字的功底不夠。當然寫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我想我現在最需要做的是把字寫清楚。一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然要有一個清晰的思路,這樣才能夠保證一節課的流暢性。在第一節課中,我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所以不管怎麼説第一節課在諸多的毛病中也是流暢的進行了下來。但是第二節課就沒有那麼順利了,由於對第二課時的教案沒有那麼熟悉,會忘記一些教學中的小環節,導致第二節課的進程有些磕磕絆絆。這個經歷讓我意識到與教案磨合是有多麼重要,即使剛開始認為自己已經差不多掌握教案,但後來也會由於一些疏漏而讓課程有些停頓,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與教案的磨合一定要非常的深入,這樣才能確保不出現上述的問題。

細節決定成敗,平時不注重細節的我就在細節的處理上吃了虧。教師用語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細節,也是體現一個教師的水平的一個指標。一個好的教師能夠利用細微的語言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生討論完後的交流中,應該用“我們”而不是“你們”,用“我們” 可以讓學生覺得我是跟他們一起的,我們是平等的,而在平等的關係裏對話就變得輕鬆,使課堂氣氛變的更加輕鬆,學生能夠更加輕鬆的學習,學的更加快樂,而教師也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我要學習的.還很多,而這些都是我在見習中可以得到的,所以我要多聽課,多從成熟教師那裏學習。教師的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雖然也是屬於教師用語,但我想單獨講講。平時我就不是很會表達情感,更何況在教學過程中。而小學生的學習是需要鼓勵與支持的,我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給他們足夠的鼓勵支持,也就是我對他們的肯定,所謂的評價語。小學生不同與成人,對他們的肯定是要表現出來的。所以我在表達肯定的態度的時候是要帶有一些誇張的情緒在的。而這正是我所不擅長的,不僅情緒調動有些僵硬,而且關於表揚的語言也很匱乏。前者我需要慢慢的調整與適應,而後者是可以現在就做的,我可以到網上收集這一類的話語並進行背誦,開始的時候就算只是生硬的用出也沒有關係,到後來一定會越來越自然的,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堅持。

以上是我對我上《生命生命》這堂課的反思,當然還有很多我還沒有意識到的不足,我會在以後上課後多做反思,爭取找出更多不足之處,並努力改進。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11

《生命生命》這篇文章編排在人教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這一單元熱愛生命為主題,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這篇課文寫的都是尋常小事: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我”靜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頑強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追求美好的人生。

教學中我通過學生自主識字、指名讀、齊讀的方式,讓學生認識“擾、欲、屈、茁、診、撼、踏、限”八個字;又通過讓學生説一説這些字在書寫時需要注意的地方讓學生能正確書寫這八個字。然後通過自由朗讀、默讀、範讀的形式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學習三個事例時設置了想象説話,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

可能是因為有老師聽課,課堂上學生紀律好,很多同學不敢積極發言,只有幾個同學踴躍舉手發言,其他同學認真聽講。由於本節課設置容量較大,所以最後結合三毛和作者杏林子最後不同的命運表現方式給孩子們帶來的深刻對比沒有時間講出來,同學們雖能感受作者對生命的熱愛之情,但沒有得到昇華,讚歎之情和珍惜之情、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等方面理解認識還不夠深刻。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12

《生命 生命》是四年級下冊的一篇重點課文。本文作者通過對生活中的 普通的飛蛾、瓜子、心跳三件事的細緻刻畫,通過強烈的“生命 生命”的呼喚,以小見大,讓讀者從三個事例中去感悟生命的力量,讓讀者從字裏行間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上完以後本人有以下思考:

1.一“句”通篇。一“讀”到底,讀感悟。

教案中,我緊緊抓住“生命 生命”這一發自作者內心的肺腑之言設計教學,每一個自然段都緊扣這一句話設計教學步驟,每一個自然段都是對這一句話豐富內涵的提煉和昇華。

2.聯繫作者,巧設懸念,開放教學。

本文字裏行間無不湧動着作者杏林子的生命感悟,本文就是其生命的宣言。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了作者資源,聯繫作者坎坷的生平,巧設懸念,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3.恰當拓展,創作詩歌,巧妙昇華。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目光不能僅僅停留在“使用教材”這一程度上,而要敢於拓展教材、超越教材。這既是對文章中心點的提煉、再昇華,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了新穎、紮實、生動的'語文訓練,近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語文修養!

4.疑惑和反思

儘管小學中力求處處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但感覺有時“心有餘而力不足”,仍有“牽線”的痕跡。這都有待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再實踐、再反思、再改進。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13

《生命生命》是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一、給予學生解讀課文的舞台。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感悟三件事例時,我就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感觸最深的句子,並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既感悟了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詞句,又給予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時間。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通過交流,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二、貫穿語文教學“讀”的功能。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作為一篇具有較強哲理性的文章,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不用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首先,我讓學生默讀,畫出感悟深刻的句子。然後,在精讀品味階段,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品讀,採用齊讀、個別讀、創設情境讀、接讀等等多種形式進行引導。在讀的過程中,我注重創設情境,注重學生的自我感悟,以讚揚鼓勵為主,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確定從3個故事中體驗生命的意義,同時能夠賞析重點詞語。3個故事在第一課時已經概括出來,我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個故事,從畫好詞,再到品味含義深刻的詞句,接着感情朗讀,最後感悟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過程,並總結出四步學習法,“畫——説——讀——悟”。在找感悟深刻的'詞句的環節中學生們很躍踴,積極發言,基本上説出詞語的好處。有了上面的四步學習方法,另外兩個故事,學生們能夠很好地自學並討論,在彙報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很積極。老師只是適當點撥,讓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到生命的意義。

課上好後,我自己覺得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設想的種種也已發生、已解決,總體效果一如既往吧,就是流程順暢多了。反思自己平時的課堂,應該是過多的注重了學困生、上課走神的學生,導致課程常常不能預期完成。這是我的公開課和常態課的最大差異。

感悟第二個事例時,我特意編排了三個關於“然”字的詞的用法,而且所填的句子也是關於第二個事例的,意圖是既練遣詞又讀句,幫助感悟本段內容。對於這個設計,聽課教師的意見不一。有的説,這項填空把課文的教學流程截斷了,似乎塞得很生硬;有的教師的想法和我的教學意圖不謀而合。我又覺得前者説得很有道理,到現在為止還有點混沌。

對於學生,對於課堂教學,我就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勉勵自己吧“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