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觀刈麥導學案及教學反思

觀刈麥導學案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05W 次

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中重要的文言詞。

觀刈麥導學案及教學反思

2.熟讀詩歌,使學生加深對唐代社會的認識。

3.瞭解詩人反躬自省,關注民生疾苦的寬闊胸懷和可貴品質。

重難點:熟讀詩歌,加深對唐代社會的認識,理解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作者的《賣炭翁》的內容導入

二、作者簡介

1、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著名唐代大詩人和文學家,與李白、杜甫齊名,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稱“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併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敍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

三、預習檢測

1.初讀課文,完成:

(1)找出你讀不準的字詞,並註上拼音在小組中交流,最後整理出小組生字詞解讀成果。

荷 字音_____註釋________ 隴 字音_____ 註釋_______

餉田字音______註釋_______ 但惜字音_______ 註釋________ 穗字音________ 敝筐字音 _____ 註釋_________ 輸税字音________ 註釋 __________ 歲晏字音___ 註釋 ____

2、熟讀詩歌,讀準字音,理解重要的詞語,試着把握課文內容。

 四、質疑探究

.課文整體感知探究:認真閲讀詩歌,根據要求思考問題。

(1)詩歌圍繞兩個字展開了全詩的內容,你能找出來嗎?並以此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2)詩歌第一層圍繞( )字描寫了( )、( )的圖景,你能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嗎?

(3)詩歌第二層圍繞( ) 字,運用______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訓練

1、杜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本詩都反映了唐代社會的黑暗,但兩首詩歌各有側重,你能概括出來嗎?

2、作為中學生,我們是社會的一份子,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奉獻集體。結合杜甫和白居易的思想談一談。

六、課堂小結

七、作業佈置

背誦詩歌

  <<觀刈麥>>教學反思

我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貫徹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即由揭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自學——檢查學習效果等環節組成。也注重了“五步三查”。

這堂課的教改思路是想一改過去文言文教學“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貫徹了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在導學案的設計中設計了主要以兩個字“忙”和“愧”來引領全文,結構層次非常清晰,學生無論是在預習上還是課堂的把握上思路都非常清晰。

不足,時間有些緊張,因為設計的環節稍微多了一點。在預習的處理上,停留的時間多了點,可以上課時直接檢測就行,不用再花更多的時間。因為課前是給了時間預習了的。在探究環節,學生髮揮的較好,通過小組交流,學生基本能在組長的帶領下,理解課文,把握作者情感。只是在拓展上,學生髮言時,喜歡説套話,不能切實的指出身邊的一些現象或闡發自己的觀點。

總之,課文理解和情感把握都還算理想,但在價值觀的導向上還有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