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梵高傳(節選)》教案設計

九年級語文《梵高傳(節選)》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2W 次

[教學目的]

九年級語文《梵高傳(節選)》教案設計

1、通過學習明確傳記文學的特點:史料的真實性和描寫的生動性。

2、學習梵高的偉大精神,體現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3、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教學重點]

明確傳記文學的特點:史料的真實性和描寫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效佔有、刪選資料,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

[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的運用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節選自歐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個片段,因而在上課之前瞭解梵高其人其事是非常必要,我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多方位地去查尋資料,如上網、去圖書館,有的學生甚至買了《渴望生活》一書,全文閲讀。學生主動地得到了大量資料,又因為自身的認識水平、生活經歷、文化素質的不同,對人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基於此,我將教學設計成“語文研究性學習課”,在弄清傳記文學特點的同時,又放飛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創造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伴着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屏幕上出現一組梵高的畫作,有燦爛的向日葵、旋轉的星空、奧維爾教堂、塞林萊斯大道、綠色的麥田……最後畫面定格在梵高不同時期的四幅自畫像,隨着畫面逐漸淡去,形成背景,出現一段文字: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蘭畫家,後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做過商人、傳教士,後自學作畫,其畫風曾為野獸派所取法,因精神病自殺。

(課堂效果:選用貝多芬的音樂,是因為這兩位偉人有着相似的命運,有着一樣的精神,藉助音樂和圖畫吸引學生,讓他們快速地進入課文的氛圍中,置身於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調。)

老師導入課文:這就是梵高,歐洲現代繪畫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一個從不向命運屈服,用生命譜寫輝煌的英雄。妙手丹青無人賞識,在極其孤獨和環境中從事繪畫,付出常人所難以想象的艱辛,創造了一個生命的奇蹟。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是被譽為“美國傳記文學之父”的歐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個片段。

屏幕出現一本書,封面有渴望生活,歐文。斯通著幾字。隨着書本的自然翻動,最後定格在第八節,也就是課文內容。

二、分析課文

給學生一段文字材料,與課文進行對比閲讀,思考兩者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材料為:(1883----1885)梵高在紐恩南休養身體,寫生描畫,但村裏大部分人對他懷有偏見,認為他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因而遭到排斥,甚至被驅趕。但他堅持作畫,最後終為布拉邦特農民畫出屬於他們的不朽作品----《吃土豆的人》。

(課堂效果:問題並非很難,但要學生回答完整並不容易,可在學生答案的基礎上繼續提問,讓學生自己最終得到答案。比如學生快速閲讀後很快能找到區別,材料語言簡潔,只是對梵高這段生活經歷的概述,而課文則是生動詳細刻畫了梵高這一人物形象。老師可讓學生二讀課文,思考作者是通過哪些方法使課文生動形象的呢?當學生找到答案之後,再讓學生三讀課文,思考作為不是同一時代、同一地域的人,作者是如何知道梵高的言行舉止和他的思想活動呢?老師可提醒學生,作者創作這部作品時,曾參閲了梵高與他弟弟的八百多封信,併到梵高生活過的地方去採訪熟悉他的人。所以通過問題的逐步深入,學生最終歸納出傳記文學的特點:史料的真實性和描寫的生動性。)

三、拓展與延伸

屏幕出現一組畫作,方便學生闡述觀點時運用。這部分完全是由學生自由暢談,學生因已查尋資料,有了知識基礎。他們分成若干小組,從所得到的材料中,去評價梵高其人,既可以借鑑他人的觀點,也可以有自己新的想法。老師只是適時作一些點評。

下面是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發言:

A、我們在查閲這位巨匠的資料時,一直被他的一種精神所感動,因而在我們眼中,他就是英雄,他就是一位勝利者。他那種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讓人折服,雖然太多的人都有不理解他,但他卻從未停住自己的腳步。他失去了許多東西,例如優越的生活、美好的前途、甜蜜的愛情……留給自己的只有貧困和超出常人的努力。比如為畫《吃土豆的人》他畫了成百幅的農民農婦肖像圖。可以想象任何一幅完美的作品背後沾滿的是汗水和辛勞。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B、我們認為梵高之所以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就,顯然與他的天賦有關。資料告訴我們,梵高並未進行過系統的美術學習,完全是通過自學,從事繪畫時間也比較短,只有十年,但成就斐然。如果沒有天賦的話,他苦幹十年的結果也只能是一位畫工而非畫家。梵高曾為報考神學院刻苦讀書,每天學習時間長達十至十四個小時。但最終是一無所獲。所以,教會中少了一位默默無聞的傳教士,而畫壇卻多了一位才華橫溢的畫家……

C、我們認為梵高偉大成就的背後還站着一位默默奉獻的人物,那就是他的弟弟提奧,所以熱愛梵高的人不能忘記他。沒有他數十年始終如一的支持,(這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梵高也許早就放棄了,畢竟他還是需要麪包、咖啡、畫筆和顏料。那些曠世之作就不可能存在了……

D、從梵高的作品,我們發現創新才有發展,才能有突破。他用波形、螺旋形的筆觸來運載奔湧不息的情感,表達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比如課文所提及的尋幅作品,他就是將整幅畫創新地塗抹成土豆的顏色……

E、許多都是從畫家的梵高説起,而我們要説的是生活中的梵高。他在許多人尤其是那些所謂的上層人物眼中是偏執的,敏感而易怒的。但他在下層人民眼中是善良的、無私的、熱情的。在博里納日礦區做短暫的傳教士工作時,他竭盡所能地幫助當地礦工,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去支助他們,自己常常陷於飢寒交迫的境地。所以當地流傳一個關於上帝的故事。後來他作畫,畫中的人物也大多是底層人民,有礦工、農民、織工、郵差甚至妓女。他覺得他們才是美麗的,他將自己的愛全部獻給了他們……

F、我們這個小組是從梵高自殺行為進行研究的。很多人認為他這一行為是懦弱的,是逃避痛苦的舉動。但我們卻用英雄來稱呼他。因為他早將自己的生命與作畫聯繫在一起,“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身體和靈魂,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的危險”,對他而言,作畫就是生命,如果不能作畫,他與行屍走獸無異。所以最後當他瘋狂地無法作畫時,他只能選擇死,他英雄般地舉起了槍……

學生討論由於時間原因告一段落,但又引發了新的爭論,尤其是對於梵高自殺行為的探討使許多學生又有新的看法,這可佈置到課外討論,還可以寫成文章。(一堂真正的好課應該是解決舊問題,產生新問題。)

四、授課結束

以一組由梵高作品串成的動感的音樂小電影作為結束。

(課堂效果:學生始處於梵高作品之中,不僅感受他偉大的人格,而且利用圖畫中所藴含的豐富的審美因素,讓藝術和文學語言溝通起來,發展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作業]

1、用一句話表述自己的感悟。

2、課外閲讀《史記。項羽本紀》或閲讀其他傳記文學,加深理解傳記文學的有關特點。

[板書設計]

材料:簡潔,是概述

課文:詳細、生動、鮮明地刻畫了梵高這一形象

歸納總結:傳記文學的特點:史料的真實性和描寫的生動性

[課後小結]

儘管這堂課的前期準備費時達一個月之久,學生們所得到的東西遠不止這堂課的內容。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收穫:一、他們學會自主地學習,通過多渠道獲取信息,這種新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他們今後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二、他們學會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培養和發展了他們的創新能力。三、通過閲讀開擴了他們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四、同時真正吸取了文中的養料,在對人物的分析和探討當中深受教育,激勵他們在困難中勇往直前。五、這堂課真正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當然作為老師的我也是受益非淺的。老師不能僅關心與考試有關的內容,也應多方面學習,充實自己,未來的教師是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