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精選8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2W 次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精選8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篇1

文言文《石壕吏》選自七年級下第五單元《杜甫詩三首》。

作者杜甫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石壕吏》是他歷經安史之亂,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兵敗鄴城後,在他從洛陽到華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瘋狂拉丁徵兵,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城鎮成墟,白骨遍野所發出的切實感受,對於這樣的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敍事詩,準確的把握其思想內涵不僅能夠使學生了解古代戰亂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更能瞭解杜甫“史詩”的特點。

因此在教學環節上作了如下設計:首先,從現代戰爭導入,以伊拉克戰爭為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圖片導入,引起學生思考,對比古代征戰對人民的影響。接下來引入本節學習的課題。通過誦讀,理清文章線索;課本劇表演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最後進行主旨探究,作者杜甫通過文章傳達的思想情感如何?課尾進行當堂檢測。整個課堂環節還算流暢,有以下幾點的設計自以為較之前課堂有所進步:首先學生評價嘗試讓小組之間互評教師給出分數範圍,讓學生舉手示意,這樣暨對小組的表現有了比較好的反饋,同時課堂秩序也更加有序。文言文的讀必不可少!反覆的讀可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與氛圍的渲染,教師的範讀更是有效調動學生誦讀積極性的法寶。總觀這節課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課本劇表演,學生並沒有全身心投入其中,只是某些小組在展示過程中笑場,這與《石壕吏》整篇文章渲染的氣氛不相符,課後反思之所以出現此種情況,其原因在於學生準備時間倉促,教師不指導到位,由於學生準備時間短,也就無法深入文本解讀,細品其中內涵;教師的指導很關鍵,對於初中生來説,有些許想法但還不成熟,教師必須幫助其進行有效的表演指導,在之後課本劇準備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可逐漸淡化,但初始階段必須給與學生畢必要的幫助。另外課堂情景氛圍的創設也十分重要,對於此篇文章課堂就是要創造一種悽慘、憂傷的情景,反觀自己的課堂這一點做得還很不夠!情境創設,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提起注意!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篇2

今天在上《石壕吏》一文時,三組一個同學展講導學案中的“第2段兩句詩‘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其中的“一‘怒’和一‘苦’的用詞具有怎樣的特點?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時,同學們已經點評補充結束了,我也作了總結分析。這時畢海奇同學提出了“吏‘怒’是在老嫗苦訴這後,還是在老嫗苦訴的過程中?”當時我也暈了,集備時老師們誰也沒有預設這個問題啊!可轉念一想,還是好區別的,但我沒有立即解答這個問題,而是把目光投給了同學們。“同學們,畢海奇同學提出了一個相當有價值的問題,但老師現在真是不會,哪個同學能幫助我來完成,回答精彩老師給小組加0。3分獎勵”。這下,同學們積極思考,並馬上展開了討論,相當激烈。這時我看到了學生思維火花在碰撞中激發,智慧在討論中增長!最後由科代表歸結總結出來:吏‘怒’“應在老嫗苦訴過程中,只有這樣,才更能體現出差吏的兇狠殘暴,社會的黑暗,更好的體現了的主題。如果,吏‘怒’在老嫗苦訴之後,就不能很好的體現中心。可見老嫗的“苦訴”和差吏“怒”是同時發生的。

通過上面的教學環節,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問題:

1、教師在集備過程中,對每個研討問題,教師要多預設幾個問題,想一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怎樣來思考?會從哪些方面考慮?會出現哪些理解的偏差?哪些需要做詳盡的點撥?只有老師在備課時下足功夫,才不會讓自己尷尬,不會讓學生的質疑打暈自己。

2、老師在關注學生展講知識點的同時,也要善於捕捉學生的思維火花,並創設情境,讓學生的思緒進行碰撞,進行辯論。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而不是教師強迫式,讓學生內心主動的參與學習,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成為有效課堂。

3、教師評價性的語言要及時、適當、有效,富有鼓勵性。只有教師積極的評價語言才能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體驗成功與快樂!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篇3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文言文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篇名作,此文寫於“安史之亂”前期,此時,詩人已到中年,他親眼目睹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書寫此文,藉以揭露了官吏的殘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對人物對話的分析,明確中心,理解主題,進一步瞭解作者的思想世界。教學過程中,我着重採用朗讀法、討論法、表演法來完成教學任務。

在教學中,我首先展示了一組“伊拉克戰爭新聞圖片”,整個圖片不僅展示了人民的苦難,而且展示了美國所耗費了鉅額資金和傷亡人數,讓同學們聯想到古代的冷兵器時代下戰爭的慘烈,勞動人民的悽慘狀況,從而為教學的展開奠定感情基礎,

語文教學,我們要幫助學生了解文學常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所以我在解題這一環節中,把“官”和“吏”進行了區分,讓學生認識到文中的“捕吏”也是那個時代的受害者,對這一反面形象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對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

在突破重難點時,我們以“讀”和“議”為主線,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準確把握全文,然後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從而喚醒同學對和平的期盼。在作業部分,着重放在寫作上,讓學生通過想象,加入多種描寫手法,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徵。

在教學中,本打算進行現場小品展演,以課本劇的形式來結束整節課的內容,但由於在自主研討這一環節中使用的時間過長,最後略顯倉促。

通過這節教學,我覺着有美中不足之處。語文課應重視學生的情感培養,應該在文章中挖出新意,語文課堂更應該與時俱進。所以,我對這節課的後半部分重新構思,加入“習近平總書記閲兵”的相關內容,讓學生珍惜現在的和平時代,更要認識到“國家強大的必要性”,從而明確自己的重任,最後用“少年中國説“的一段經典誦讀來結束全文,才能真正實現這篇文章的價值。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篇4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杜甫詩三首》中的第三首,是杜甫的一首敍事詩,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根據單元目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思想、寫作上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目標: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培養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其中重點放在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體會語言特點兩方面。

但是學習《石壕吏》,有一定的難度,主要因為杜甫的詩歌大多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現實,這與青少年的人生閲歷有些距離,再加上這首詩本身寫得比較巧妙,使用了“藏問於答”的表現手法,感情表達比較隱晦,理解有些難度。因此,我的教學設計以“讀”為主線,以“品”為中心。以讀為主,讀中品味,讀中理解。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詩歌——解讀詩歌——問讀詩歌———改寫詩歌等環節,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透徹理解,培養學生關注民生、心繫百姓的崇高思想。

在教學中,我的教學主導思想確定為:以情感人,以讀促講。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對於文言文來説讀尤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採用了熟讀為先,講中有讀,讀中促講的辦法。具體做法是:用“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辦法反覆誦讀、以讀帶講、以讀促講,因為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範讀,生讀,互評,小組展示讀,二部輪讀,齊讀等方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為進一步的分析鑑賞作準備。通過朗讀來引導學生品味、記憶、積累文言詞語,提高品讀詩歌的能力。在探究過程中,我採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體現在兩方面:1。自主。學生根據預習,記錄下自己的收穫和疑問。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 ,同時教師也可以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2。合作。對於一些疑難問題讓學生來合作討論解決,集思廣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能力,體會集體的力量,合作的快樂。例如:官吏只出現了兩次,卻以《石壕吏》命題,原因何在?老婦的致詞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來的,你同意嗎?通過拓展想象,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在參與體驗中理解了詩作的思想內容,從而再現詩作意境,品味藴含在詩歌字裏行間的'感情,使學生對本詩的理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表達能力;深入挖掘人物,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生動;同時瞭解了“藏問於答”的手法,突破重點,體會了作者語言精練的特點。

應該説,本節課的教學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實現了預期教學目標,學生獲得了有關品讀古詩歌的規律性方法,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我覺得本課的成功,主要在於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設置情境,激發興趣。

作為一首敍事詩,本文的敍事性強,情節完整,很適合表演;而且,生動形象地表演,可以很快地將學生帶入故事所講的情境之中,在身臨其境地表演情境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所以,我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假如你是導演,如果把這首詩改編成一齣戲,你會安排幾個場景?説説你的思路。並且,隨即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之後,針對表演,完成“聽婦之苦”、“觀吏之怒”、“察作者之情”的深層解讀,效果不錯。層層深入的流程,學生不但讀透了文本,讀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審視了自我。

二、合作品詩,相信學生。

相信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放開手讓學生去挖掘文外之意。品詩,這一教學環節是關鍵,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詩歌中的關鍵字詞句入手,抓住詩中物象,自覺地運用聯想和想象,通過對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現詩中形象,感悟其創設的意境,在體會詩的意境中感受詩人的情感。如詩中開頭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義豐富,你是如何理解的?為什麼説“老翁逾牆走”老翁留下老嫗獨自逃走是否對?其作用是什麼?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用是什麼?故事的結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究竟是誰在哭?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讓學生相互討論,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小組搭配,確有好處,可以使學生全員,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這也是老師在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此環節中,我觀察到學生們討論熱烈,參與的熱情很高,學生們有話説,敢於説。討論後,我並沒有給出固定答案,而是對每位發言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認同,並引導其他小組去補充,孩子們的思考漸漸深入,答案漸漸豐厚。學生幾乎“暮”、“村”、“吏”、“夜”、“捉人”、“逾牆”、“走”一字都未放過,敏鋭地發現了其背後潛在的台詞。從中感悟出詩人就是通過短短几句話,幾個物象,展現了安史之亂,給平民百姓的帶來學生深重的災難,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廷無能黑暗的批判。

教學總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這節課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設置的問題不夠精簡,有些問題的設置過於隨意,對於學生課本劇的表演缺少技術指導,在語言品讀方面不夠細緻,等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正、完善。

本課的教學使我深刻的領悟到:學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現在的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生活經驗,奇異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探索結果,往往超出預想的設計。面對新情況,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共融。語文教學只有以對話為土壤,才能開出真情感受的花朵。唯有在對話中,語文教學才能走向學生心靈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篇5

上完這節課,學生很興奮,可我卻陷入了沉思。這樣的課算好課嗎?答案是否定的。

為了刻意求取環節設計的“活”與“新”,讓課堂熱鬧起來,設置了“想象補白,情景再現”環節。讓學生根據老婦的答辭從動作、神態、語言、語氣等方面推測吏步步緊逼的場景,這個自然不難,學生七嘴八舌,説個不亦樂乎。再此基礎上,出示預設好的吏、婦對話,讓學生角色扮演再現,結果笑場連連,不可謂不熱鬧。本應“沉”下去的課堂卻“浮”了起來,這樣一來,老婦內心的悽楚,遭遇的悲慘學生是完全體會不到的了(最本質的情感上的體驗),反倒覺得好玩(因了扮演老婦的學生惟妙惟肖地模仿《無極》中王的聲音)。課堂上學生似乎也是伶牙俐齒、眉飛色舞,場面亦是熱鬧非凡,但卻沒有了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和思考,此缺點一也。

缺點二:設置的問題不夠精簡。有些問題的設置過於隨意,實則這些問題一目瞭然,根本無需再提。教學之初,為了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所瞭解,提問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涉及的雙方人物等等,這些簡單至極的問題完全不必要,雖然這些提問不會耽擱太多時間,但就目的性而言,起不到絲毫作用。貌似有問有答,師生合作得天衣無縫的熱鬧模式並不都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創新教學。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篇6

第一:環節設置巧妙。設置三大環節:讀文——名作學習;讀人——名家對話;讀己——審視心靈。學生通過課文學習,認識作者,情感內化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三流程,不但讀透了文本,讀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審視了自我。

第二:放開手去,相信學生。相信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放開手讓學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開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古人評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漢字這個“無底洞”,挖掘字裏行間的文外之意。學生幾乎“暮”、“村”、“吏”、“夜”、“捉人”、“逾牆”、“走”一字都未放過,敏鋭地發現了其背後潛在的台詞。難能可貴得是,對於老婦毛遂自薦般“誠意”的應徵,學生也能體悟出潛在的台詞:我們都到這個地步了,你們還來抓丁,還有天理嗎!

第三:評價語簡練而一語中的。評價語精練而得當實則也是對文本解讀與理解到位的體現,且起着達成“共鳴”,激勵學生的巨大作用。“所見略同”式的成就感總能激起學生髮表見解的慾望。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篇7

教學總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這節課,自然也不會例外。不足之處:

第一:實際教學過程中環節重複。對於婦之苦內容的探討,頗多重複之處。環節設計上並無重複之處,為何具體操作環節會出現重複的內容探討?事後反思,原來是一環節指向不明。在讀人——名家對話環節,讓學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語句,本意是讓學生找課文的最後四句“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獨與老翁別”,從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傾向。但由於自身的疏忽,遺忘了婦致辭中同樣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語句,這樣一來,學生分析致辭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從狀老婦的悽苦亦可見之。這樣一來,前後的兩個環節雖各有側重,不免還是陷入了分析婦之苦的循環。

第二:文化體認環節缺少必要的鋪墊。“知人論世”,學習一篇文章,不限於學完文本之後就結束,通過文章的學習走進作者,引導學生深入閲讀作者的其它文章,從而更好的認識作者,這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具體操作讀人——名家對話這一環節時,所做的鋪墊還遠遠不夠。僅只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會關注這普通的一家人,在學生簡單的回答之後,幻燈出示一段文字,便得出讀人——憂國憂民的結論,未免有些突兀。這個結論的得出,更多得是教師給出的定論,而非學生認識到的。要想達成此認識,尚需要去做大量的鋪墊工作:多找些相關資料、詩句呈現,同時適量的人物背景介紹也是必需的。

沒有任何問題的一節課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可怕的,因為隨着這些問題的探討,我們的教學才能日趨完善,有問題才有課題。

八年級語文上冊《石壕吏》教學反思 篇8

説實話,上完這堂課之後,我自己本身是挺滿足的,在近段時間所上的課當中今天上得不錯。而這隻能説明,我一直以來所走的路是一條歧路。聯繫到最近發覺的學生的一些問題:進入不了文本,回答問題浮淺,寫作當中不懂遣詞用句等,我才意識到自己正走在一條危險的道路上。經常地,自己只是用一個大問題來統領全文,接着就是學生的“個性解讀”,眾説紛紜,對於文本有時就是不了了之。而鍾老師説,在課堂中大問題下更重要的是小問題。她説如果執教《石壕吏》,應該牢牢地抓住關鍵句“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來進行,主要是“吏”和“婦”,要做的事情是分析“吏”的“怒”和“婦”的“苦”,比如“苦”,那麼就會涉及到三個兒子的情況、家裏的苦等等。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在長長的第三段中找相關的語句,在這個過程當中,翻譯的問題也就解決了(鍾老師説,她上文言文從來不單獨設置環節叫學生翻譯,這些都可以再評析文章的過程中解決,且學生才會印象深刻,最終甚至上完一堂課之後學生都能夠背出來)。這才是真正的“文言合一”,而在我的這堂課中,“言”是沒有的。 很多時候上課,包括現代文的課,我都是以一個問題統領,然後讓學生歸納為幾個方面,很籠統,接着就是自己頗為自得地主題探究。殊不知,這恰恰埋下了語文教學的禍根。

學生進入不了課文,發現不了文字的魅力,也就回答不了我提出的高深的問題(這在我的課堂當中常常出現,而我都歸結為學生的語文素養低下);學生會開始盲目依賴起教參,因為教參上講的總是比老師講的規範、正確、保險吧。我一直認為“語文味”就是不拘小節,洋洋灑灑,天馬行空,但是現在才明白了,語文的味道真正的是在文字當中,就自己平時的閲讀體驗而言就是這麼回事。語文教師的目標就是帶着學生去品析文字,而主題探究等等則是學者們的事情。 明白歸明白,真正的改正才是最緊要的,在這個過程中,絕對不應該只是停留於口頭。鍾老師對我提出的要求是,在備課上一定要下足功夫。我也和她交流了現在在批改作業和學生管理上佔據的主要精力,鍾老師説,這是沒有任何理由和辦法的,只能自己想辦法加班。她和我講了自己剛參加工作的事情,我於是又想起每每在週末晚上還能看到她二樓房間的燈是亮着的。鍾老師批評我説,我的課本太乾淨了,這已經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實習的時候。

雖然學生常説姜老師的課本比班裏很多學生寫得都密密麻麻,但是我相信這是鍾老師對我的嚴格要求,我也看過她的課本,真的是如此,聽過她的課,也感歎她對於文本的挖掘到了“細”的不行的地步。也許,文本的深不在於深,那只是故弄玄虛的深,而應該是“細”。回去之後,準備翻翻實習的時候聽過的鐘老師執教的《藤野先生》和《與朱元思書》的聽課筆記,好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