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4課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4課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58W 次

 精彩開篇詞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4課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畫家,用他的畫筆,在一卷長長的宣紙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繪出青山的蒼翠。而他卻遠離浮躁,迴歸自然,孤獨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揮起鋤頭,把一片荒漠變成綠洲,一個簡單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擔起此重任,那瑰麗的風光將永遠深深地印在我們靈魂的深處。

學習目標

1.領悟並學習傳神的肖像描寫。

2.學習人物的無私精神和高貴品質。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隨波逐流,要高揚風帆在風雨中奮鬥搏擊。假如生命是鷹,不要畏懼困難,要張開翅膀在碧海藍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不隨波逐流之船,不懼困難之鷹——植樹的牧羊人。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加點的漢字注音。

廢墟(xū) 乾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勞(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2.解釋下面的詞語

廢墟: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後變成的荒涼的地方。

乾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

坍塌:建築物或堆積物倒下來。

溜達:散步,閒走。

刨根問底:追究底細。

不毛之地:不長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簡介

讓·喬諾(1895—1970),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多部作品獲獎,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為是法國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風格多樣,多半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為背景。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利用圈點勾畫的方法,篩選關鍵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1.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交流點撥】牧羊人用幾十年的堅持,不斷用雙手把荒漠變成綠洲,使萬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讚美了牧羊人的無私奉獻、堅持不懈、勤勞樸實、自信平和、忠厚內斂、認真細緻的高貴品質。告訴我們人類有潛藏的智慧和改天換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報,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類的可悲命運最終會被改變。

2.本文是按什麼順序敍事的?請按這一順序劃分文章的段落結構並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點撥】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敍事。

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點題,交代牧羊人是個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見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後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點題,抒發對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請分別寫出“我”前後三次見牧羊人時高原的情形。

【交流點撥】初遇牧羊人——羣山荒蕪,村莊廢棄,泉眼乾涸,狂風呼嘯;再見牧羊人——樹木挺拔,重見溪水;最後一次相見——微風飄香,樹木歌唱,泉水長流,人口增加,村莊富饒。

(二)深層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個怎樣的人呢?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分析。

【交流點撥】他是個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堅持不懈、勤勞樸實的人。牧羊人種橡樹,不在乎是誰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別人知道不知道,一直這樣,一個人種着樹;他還是一個認真細緻、做事一絲不苟的人。從他挑選橡子、房間收拾得整齊、餐具洗得乾淨等細節可以看出。

(三)技法賞析

1.本文運用第幾人稱來敍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交流點撥】運用第一人稱敍事;採用第一人稱“我”來講述種樹人的故事,通過“我”的耳聞目睹,所思所想,對種樹人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我”在文中僅僅是個過客,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目睹了一個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變成森林村莊。“我”作為一個見證人,使種樹人的事蹟具有極強的紀實性,使種樹人的故事顯得真實可信,產生了打動人心的力量。另外,“我”並沒有和種樹人朝夕相處,對種樹人的生活了解得並不是非常全面,但是這個地方滄海桑田的鉅變卻令“我”震撼,這就使得種樹人的生活具有神祕感和神聖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為什麼要描寫荒漠的毫無生氣?這樣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與後文荒漠變成了綠洲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牧羊人的貢獻之巨大。

3.作者最後為什麼還要寫來到這裏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點撥】通過寫居民的精神境界的變化,從側面襯托牧羊人的貢獻之巨大,他不僅改變了荒漠,還改變了人。

  四、板書設計

初遇牧羊人:羣山荒蕪 村莊廢棄

泉眼乾涸 狂風呼嘯 牧羊人

再見牧羊人:樹木挺拔 重見溪水 創造的

最後一次相見:微風飄香 樹木歌唱 奇蹟

泉水長流 人口增加

村莊富饒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實現人生價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個人呢?請你再找找身邊的“植樹的牧羊人”的事蹟,併為他寫一段頒獎詞。

【交流】2000年,格桑德吉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她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小學教學。

墨脱縣幫辛鄉,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體滑坡的災害,是墨脱縣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村。為了勸學,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為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後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

13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頒獎詞】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於懸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羣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