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愛國故事 > (合集)關於愛國的故事

(合集)關於愛國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1W 次

關於愛國的故事 篇1

導師居里夫婦的讚譽

(合集)關於愛國的故事

1937年10月25日,是錢三強來到居里實驗室以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伊萊娜·居里的工作態度十分嚴謹,錢三強在伊萊娜·居里的指導下,進行各種高能物理的實驗和研究工作。

在實驗室工作一天以後,回到宿舍還要整理資料,寫實驗報告。生活平淡、枯燥,但他卻從不感到厭倦。他認為自己所面對的是對他充滿誘惑力的神祕的原子世界。在這個神祕的世界裏,有許許多多尚未開發的處女地等待一代又一代的核物理學家去開墾。

居里實驗室,是全球性的研究集體。在這裏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有來自法國的、波蘭的、意大利的、荷蘭的、中國的……不過錢三強總是這個羣體的佼佼者。

錢三強的實幹精神,深得伊萊娜·居里的讚賞。不久,她推薦錢三強到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工作。伊萊娜·居里的'丈夫——約里奧·居里就在這個實驗室主持工作。這樣,錢三強就將同時在兩個實驗室工作。

約里奧·居里先生,這位著名的核科學家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法國人,身材魁梧高大,性格熱情奔放。他非常喜歡與助手交談,善於抒發自己的感情。他沒有那種大科學家的架子,而且和工人合作得很好。看得出,他對自己所從事的核能研究,有着一種狂熱的痴迷。約里奧非常關心中國的近況,同情中國人民遭受日軍侵略的處境。當話題轉到錢三強的學習問題時,約里奧問錢三強:“你到法國來學原子核物理學,是你自己的選擇,還是政府的委派?”

錢三強回答説:“是我自己的選擇。”

“原子核物理與原子能化學密不可分,你知道嗎?”約里奧提醒錢三強。

錢三強會意地點點頭。約里奧接着説下去:

“我的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同伊萊娜的實驗室一直聯繫密切。我與伊萊娜生活上分不開,工作上也分不開。”

約里奧與錢三強的談話輕鬆愉快。第一次見面,約里奧便開門見山地向錢三強交代了工作意圖,他説:“我想對雲霧室作兩種改進。一是改進充氣的壓力,使壓力可以調節,這樣測量粒子的能量範圍也就可以調節了。另一項改進,是把膨脹速度放慢,使有效靈敏的時間拉長,這樣,一次實驗就可以獲得較多的實例。”

錢三強認真作談話記錄,同時,他也開始考慮將要着手的工作細節。

“原來雲霧室的有效靈敏時間是多少?”錢三強經過認真思考以後,向約里奧提出了第一個問題。

“是0秒到0.2秒。時間太短了,實驗受到限制,所以要改進。”

“改進方案由誰來做?”錢三強問道。

“先由你提出一個方案,我們共同討論後再論證。改進成功之後,你就以雲霧室研究a與質子的碰撞為題,完成你博士論文的一部分。”

錢三強面見約里奧之後首先查閲文獻,而後對現有的雲霧室進行了仔細考察,對其原理結構進行了認真研究。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錢三強向約里奧交了一份雲霧室的改進圖,請老師審查。

約里奧對個別地方做了一些修改之後,便交給錢三強着手操作。一開頭,約里奧每天到實驗室查看一次;後來,隔幾天查看一次;再後來,兩三個星期查看一次;最後,一兩個月也難得來一次。約里奧似乎對錢三強的工作很滿意,也很放心。

過了一段時間,約里奧又到實驗室來了。

只見雲霧室的主要結構件都加工好了,錢三強正在進行組裝。

約里奧驚訝了。他發現最難加工的金屬底盤、金屬網、金屬絲,都加工好了,真不敢相信。“這都是怎麼製作出來的?都是你乾的?”他興奮地詢問三強。

“我對每一個小部件都畫好圖紙,製作成樣品後,再到工廠去請金工師傅幫助加工。”三強回答説。

“工廠在哪裏?”

“在巴黎郊外。那裏有很好的設備,工人們也很熱心幫助。”

約里奧很欣賞這樣的科學青年,能想出辦法解決遇到的問題,而且踏踏實實,從不張揚。

幾個月後,新的雲霧室製成了。經過試驗,兩種改進效果都不錯,其中有效靈敏時間達到0.3秒——0.5秒。

新的雲霧室剛製作成功,約里奧又提出了一個想法:“能不能再設計一個自動照相的系統,把粒子軌跡自動拍照下來?”

沒過多久,錢三強創造性地製造成了一台同雲霧室相匹配的自動照相機。

從此,約里奧·居里對錢三強更加器重。約里奧當着許多人稱讚説:“法國大學生只有考試分數,而來自中國的大學生則同時具有實際的工作能力。”

由於錢三強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剛去法國居里實驗室一年多,便為華夏學子爭得了榮譽。

此時,錢三強心中懷念着那位遙遠的美麗的姑娘,他願意與那位美麗的“天使”共享這份來自居里家族給予的榮譽!

關於愛國的故事 篇2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裏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而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説不知道中國。陪同的人對吉鴻昌説:"你説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

有一天,吉鴻昌身穿整齊的軍裝,走在紐約的'街道上,突然有人攔住他故意問:"你是日本人嗎"吉鴻昌斬釘截鐵地説:"不,我是中國人!"對方挑釁説:"中國人是東亞病夫,不可能有這樣高大魁梧的軍人……"吉鴻昌異常氣憤。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回去後,立即做了一個約半尺長的牌子,用毛筆寫上"我是中國人"幾個大字,還在下邊註上英文。從此,每逢上街,他都掛着牌子,昂首闊步地穿過人羣,顯示出一箇中國人不容蔑視、維護國格的昂然氣概。

關於愛國的故事 篇3

張伯苓的理想

南開中學的創辦者張伯苓16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畢業後,他參加了“甲午海戰”,但軍艦一出海就被擊沉,這對他觸動很大。1899年英國強租我國威海衞軍港,張伯苓親眼看見,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國旗第二天就降下來了。強烈的愛國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軍,回到天津籌辦學校。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終於在1907年辦起了南開學校。張伯苓一生全力辦教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國的富強,個人才有尊嚴。為此,張伯苓不餘遺力地創辦學校,希望能以教育培養振興中華的`人才,其愛國熱情讓人感動。

話題:“教育與愛國”“人生的目標”

關於愛國的故事 篇4

李清照的愛國故事

宋王朝經過167年“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榮之後,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個遊牧民族。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還掠走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於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裏發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後,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脱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後夫婦二人繼續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彆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和。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丈夫在其身後聽着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1129年8月,丈夫趙明誠剛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着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她基本上是追隨着皇上逃亡的路線,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啊。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並沒有這個覺悟,他不代表國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條小命。他從建康出逃,經越州、明州、奉化、寧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飄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的追尋着國君遠去的方向,自己僱船、求人、投親靠友,帶着她跟趙明誠一生蒐集的書籍文物,這樣苦苦的堅持着。趙明誠生前有託,這些文物是捨命也不能丟的,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出版,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託。她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文物在戰火中靠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給朝廷,但是她始終沒能追上皇帝。她在當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牆盜走。

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後跟隨的人太多不利逃跑,乾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龍旗龍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無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會的觀念,國家者國土、國君、百姓。今國土讓人家佔去一半,國君讓人家攆得抱頭鼠竄,百姓四處流離。國已不國,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麼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裏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約是在避難温州時,她寫下這首《添字採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北人”是什麼樣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國之民,李清照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異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難就成了一種歷史現象,也成了一種文學現象。“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我們聽到了什麼呢?聽到了祖逖中流擊水的呼喊,聽到了陸游“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的歎息,聽到了辛棄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無奈,更又彷彿聽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涼的歌聲。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華。國運維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遊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歎一聲,無心出遊: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雙流。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這使我們想起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家愁、情愁,現在國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了。她這時是《詩經》的《黍離》之愁,是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是國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發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詩言志,歌永言”古訓的。她在詞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種情緒,而在詩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懷、志向、好惡。因為她的`詞名太甚,所以人們大多隻看到她愁緒滿懷的一面。我們如果參讀她的詩文,就能更好的理解她的詞背後所藴含的苦悶、掙扎跟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應派人到金國去探視一下徽、欽二帝,順便打探有無求和的可能。但聽説要入虎狼之域,一時朝中無人敢應命。大臣韓肖胄見狀自報奮勇,願冒險一去。李清照日夜關心國事,聞此十分激動,滿腹愁緒頓然化作希望與豪情,便作了一首長詩相贈。她在序中説:“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今家世淪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車塵。又貧病,但神明未衰弱。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詩各一章,以寄區區之意。”

她是一個貧病交加、身心憔悴、獨身寡居的婦道人家,卻還這樣關心國事。不用説,她在朝中沒有地位,就是在社會上也輪不到她來議論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來,大聲歌頌韓肖胄此舉的凜然大義:“願奉天地靈,願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脱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她願以一個民間寡婦的身份臨別贈幾句話:“閭閻嫠婦亦何如,瀝血投書幹記室”,“不乞隋珠跟和璧,只乞鄉關新信息”,“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浙江金華因南北朝時沈約曾題《八詠詩》而得名的一座名樓。李避難於此,登樓遙望這殘存的南國半璧江山,不禁臨風感慨: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題八詠樓》

我們單看這詩的氣勢,這哪裏像一個流浪中的女子所寫啊。倒像一個急待收復失地的將軍或一個憂國傷時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華特的去憑弔這座名樓。時日推移,樓已被後起的民房擁擠在一處深巷裏,但亦然鶴立雞羣,風骨不減當年。一位看樓的老人也是個李清照迷,他向我講了幾個李清照故事的民間版本,又拿出幾頁新蒐集的手抄的李詞送給我。我仰望危樓,俯察巷陌,深感詞人英魂不去,長在人間。李清照在金華避難期間,還寫了一篇《打馬賦》。“打馬”本是當時的一種賭博遊戲,李卻借題發揮在文中大量引用歷史上名臣良將的典故,狀寫金戈鐵馬,揮師疆場的氣勢,譴責宋室的無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壯志: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

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見,她真是“位卑不敢忘憂國”,何等地心憂天下,心憂國家啊。

“但願相將過淮水”,這使我們想起祖遜聞雞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澤病危之時仍擁被而坐大喊:過河!這是一個女詩人,一個“閭閻嫠婦”發出的呼喊啊!與她早期的閒愁閒悲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憂,民族之痛啊。

關於愛國的故事 篇5

【蘇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由於“虞常事件”,蘇武受牽連被扣押。匈奴單于採用各種手段,軟硬兼施威逼蘇武投降。然而蘇武在刀劍下昂首不動,在甜言蜜語中側耳不應。他對前來勸降的匈奴官吏説:“以死報國,是我早就下定了的決心,只要能對國家有所貢獻,即使是受刀劍,下油鍋,肝腦塗地,我也心甘情願。”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都沒有低下那顆高貴的頭。匈奴首領單于最後無計可施,只好把他趕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與羊羣為伴。十九年後蘇武歸國時已是須發皆白的老人了。

【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鋭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製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説:“中興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錡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並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説:“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於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紮在郾城,兵鋒鋭氣十足。但是,後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後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僅三十九歲。

【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鋭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郭子儀和李光弼團結為國】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時的大將。當時,兩人因為平時的一些誤會,積怨非常深,感情非常不好。平時即使同桌吃飯,互相都懶得瞧上一眼,更別提説話了。

後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儀做朔方(今寧夏一帶)節度使,李光弼成為他的部下。當時的節度使大致相當於戰區司令長官兼行政長官,權力極大。

李光弼這時有些擔心,怕郭子儀公報私仇,藉故殺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儀反向皇帝極力舉薦他,結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同時,郭子儀還將自己部下的一萬精兵分給了他,讓他帶兵東征。

郭子儀此舉,讓李光弼產生了更大的誤會,心想郭子儀這次一定不會放過他了。於是他橫下一條心來,找到郭子儀説:“今後不管怎麼處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圖不連累妻小。”

郭子儀聽後,十分是詫異,忙離開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熱淚説:“國家危急,咱們應該同心協力,不能再小肚雞腸,斤斤計較了。”李光弼見郭子儀心胸如此坦蕩,便帶隊請戰。此後,將帥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是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他是武帝衞皇后的姐姐少兒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衞青是抗擊匈奴的名將。漢朝的大將軍。西漢初年,北方匈奴屢為邊患。武帝時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的侵略進行反擊。元朔六年(前123),年僅十八歲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衞青出征。他率領八百騎兵長途奔襲,斬獲匈奴兩千餘人,戰功冠於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與匈奴軍的戰鬥中,霍去病顯露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共斬俘匈奴十萬餘人。漢武帝非常喜歡這個名將,曾下令給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卻拒絕了。他説:“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洋溢着愛國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勵着後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僅二十四歲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將來的陵墓茂陵旁邊為他修建了一座狀如祁連山的墳墓,用以表彰他抗擊匈奴的卓著功績。

關於愛國的故事 篇6

尊敬的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板橋鎮中心小學五(1)班的學生,我叫xxx。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永恆的造型》。 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有型的,有先天的,有後天的,千姿百態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故事,也是一個造型,一個令人永遠不能忘記的特殊造型,一個人民教師用血肉之軀搭建起來的造型。 故事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

那天下午2點多鐘,譚千秋老師和往常一樣正在給學生們上課,課堂上安靜極了,同學們正在認真聽講。他們全然不知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即將降臨。突然間,先是沉悶轟隆的聲音,接着,教室劇烈地搖晃起來。 地震! 譚千秋老師意識到情況不妙,他大吼一聲:“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同學們迅速衝出教室,往操場上跑。此時,房子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並伴隨着轟隆隆倒塌的聲音,一股股塵埃騰空而起,頓時,什麼也看不清了。 或許是被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嚇傻了,當譚老師回過頭時,發現班級中還有四位同學還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衝出去已來不及了,情況緊急,譚千秋想都沒想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課桌太小,難以遮擋四個學生的身軀,譚千秋就弓着腰,張開雙臂緊緊地趴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蓋着身下的學生……伴着雷鳴般的響聲,冰雹般的磚瓦、灰塵、樹木紛紛墜落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熱血頓時奔湧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撐住課桌,如同一隻護衞小雞的母雞。他的身下蜷伏着四個倖存的學生,而他張開守護翅膀的身軀定格為永恆。

5月13日22時12分當搜救人員從教學樓坍塌的廢墟中搬走壓在他身上最後一塊水泥板時,所有的搶險人員都落淚了。“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着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着!”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他説,譚老師誓死護衞學生的形象,是他這一生永遠忘不掉的。

譚千秋老師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他用自己的英雄壯舉,詮釋了什麼是為人師表;他在那突發災難來臨時的瞬間造型,樹起了一座在人們心中永不倒塌的豐碑! 我相信,大災之後有大愛,大愛之後是大福!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住這樣一位值得敬愛的老師,記住這樣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記住這樣一段刻骨銘心歷史,記住這樣一個永恆的造型。

謝謝大家,我的故事講完了。

關於愛國的故事 篇7

寧死不屈的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時,他曾率領兵士保衞京城臨安。臨安失守後,他轉移到南方,與各將領抵抗敵人,保衞國家。後來兵敗被俘,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終於壯烈犧牲。

文天祥的時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時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軍攻打南宋,臨安危在旦夕。文天祥雖然是個文官,但他認為自己既然是國家的一分子,就應當負起保衞祖國的責任。1275年,他毅然變賣了家產,招兵買馬,購買軍糧。百姓紛紛響應,加入他的抗敵隊伍。

由於元軍勢力強大,文天祥和其他將領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臨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軍講和,元軍將領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脅要把他殺死。文天祥説道:“國家存在,我也存在;國家滅亡,我也滅亡。你們就是把刀、鋸、油鍋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軍將領拿他沒辦法,只好把他扣留起來,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個船伕的協助,乘機逃脱。他歷經許多艱險,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組織抗元救國隊伍,還打了幾次勝仗,收復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戰役中,被元軍俘虜了。元軍主帥勸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絕。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的殘餘部隊。文天祥知道國家滅亡了,傷心欲絕,於是寫下了一首詩,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來,有哪一個人不會死去呢?死要死得有價值,讓我們把紅心留在史冊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關在地牢裏。元朝統治者勸文天祥説:“只要你投降,為我們出力,我們就讓你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不管他們怎樣威迫利誘,也無法動搖文天祥盡忠報國的'決心。

文天祥在地牢裏,受盡了折磨。1283年,元朝統治者知道無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殺了。文天祥臨死時,朝南方拜了幾拜,沉痛地説:“我報答國家的機會,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熱愛自己的國家,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光輝事蹟和偉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關於愛國的故事 篇8

馬拉松選手約翰。斯蒂芬。阿赫瓦里只代表祖國參加了一屆奧運會,在完賽的57名參賽者中墊底,在此之前、之後他也並未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好成績被紀錄,這在長跑高手層出不窮的非洲可謂平平無奇。但就是這樣一位墊底者,卻獲得了比不少奧林匹克冠軍更響亮的名聲,和更廣泛、更深久的影響力,他曾被法國《隊報》譽為“最美的墊底者”。

奧林匹克的宗旨不是更快、更高、更強麼?這位墊底者究竟做了些什麼,竟獲得如此高的榮譽?

話説在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上,馬拉松比賽結束後,記者們和觀眾們等頒獎式結束,他們便三三兩兩地退場回家了。過了一個多小時,組委會開始通知馬拉松沿途的服務站開始撤離,結果得到一個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消息:有個選手還在跑!

這個還在跑的選手就是阿赫瓦里。他在跑出不到19公里後因碰撞而摔倒,膝蓋受傷,肩部脱臼,但他並未就此退出,而是一瘸一拐地繼續向終點跑去。漸漸的,所有選手都將他遠遠甩在身後;漸漸的,圍攏在街道兩側打氣助威的人羣已散盡,天色也越來越黯淡,所有人都覺得馬拉松比賽已經結束,只有阿赫瓦里本人堅定地跑着,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比賽遠未結束。

不知什麼時候,他的身邊出現了一名記者,不解地問,為什麼明知毫無勝算,還要拼命跑下去?

阿赫瓦里顯然毫無準備,他默默地又“跑”了好一會兒,才突然堅定地答道:“我的祖國把我從7000英里外送到這裏,不是讓我開始比賽,而是要我完成比賽……”。被深深感動的記者立刻把稿件發回奧林匹克新聞中心,阿赫瓦里的.名言不一會兒就通過廣播迴盪在墨西哥城的上空,許多本已回家的市民紛紛趕到路邊,為他助威、歡呼。在觀眾的鼓勵下,阿赫瓦里拖着傷腿,頂着滿天星星,走入了專門為他打開燈光的阿茲特克體育場,幾乎是一碼一碼蹭到了終點線。 由於過於激動,人們忘了統計他的確切成績,在奧運成績冊上只有他獲得的名次:75人中的第57名,排在他之後的18位選手,都是因各種原因中途退場的。

如今時過境遷已近40年,雖然阿赫瓦里並無輝煌的成績,但作為坦桑尼亞歷史上首位參加奧運競技的選手,他沒有辜負國家的厚望,成為 了“最美的墊底者”,他的名字被鐫刻在奧林匹克名人錄,鐫刻人們心間,因為他的執着,因為他的拼搏,因為他對祖國的愛!

關於愛國的故事 篇9

清朝的後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國的殖民主義者和投機商人,紛紛向中國走s毒品y片他們的目的,一是掠奪中國的財富;二是用毒品殘害中國人的身體,便於他們侵略.當時,很多正直的官員看透了英國人的險惡目的,堅決主張查禁

片.林則徐的態度最堅決.他説:再不禁煙,中國就不會有白銀當軍餉,就不會有強壯的士兵抵抗侵略了.為了國家的尊嚴,必須禁煙.皇帝就讓他去廣州查禁y片.林則徐到了廣州,命令外國商人把全部y片繳出來並保證不再私運y片到中國來,否則給予嚴懲.有些外國商人照辦了,可英國商人不肯繳,英國政府的.代表義律還策劃陰謀,企圖頑抗.林則徐當機立斷,堅決行使主權,中斷與英方的貿易並不再供應食物和水.英國人沒辦法,只好繳出了y片.1839年6月3日這一天,林則徐親自到虎門海灘,主持銷燬害人的毒品y片.他以無比的勇氣和決心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

關於愛國的故事 篇10

1、錢偉長

錢偉長的兩次“NO”

1939年7月,錢偉長在昆明考取公費留英,當時由於英德宣戰,改去加拿大。1940年1月錢偉長手續辦齊後登上英輪,發現護照上竟有日本領事館的簽字,因當時日本正發動侵華戰爭,而船經神户港,沒有日本領事館的簽字會有麻煩。“NO,我們不去了!”錢偉長等留學生一起20幾本護照扔給了那人英國人。半年後,他們重辦護照再登程。

1943年錢偉長獲多倫多大學博士,旋去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噴氣推進研究所任工程師,不僅又當上了領導600多人的“洋官”。抗戰勝利後,他甘願放棄優厚的待遇回國,他拖家帶口在北平的幾所大學兼課勉強餬口。1947年美國的那個研究所又邀請他去,表格上有一句話:“一旦美中宣戰,本人絕對效忠美國。”他當即寫下了大的“NO”。

2、錢學森

遠在1950年,被外國人稱為“能抵五個師”的 錢學森博士,已是美國大學的終身教授和實驗中心主任。他配備有世界第一流搞科研的技術設備,享有非常優裕的生活條件。如果從追求個人的科研成果來説,那真是“得天獨厚”。但他毅然衝破美國的種阻撓,回到祖國,在“一窮二白”的土地上創造中國人的火箭、導彈事業。有人問他為什麼歸心似箭,他説:“因為我是一箇中國人,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有人問他中國既無人才又無設備,搞火箭導彈能行嗎?他回答是:“外國人能幹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錢學森的誓言實現了,中國衞星上天了,洲際導彈可以同外國“比武”了

3、酆雲鶴

我國著名麻類纖維專家酆雲鶴,8歲時就給人家當傭人,16歲時懂得一些救國道理,便立志學習救國本領。她以驚人的毅力,3年學完了6年的小學課程,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濟南女子初師和北京女子高師。學習期間她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大學二年級時,她又考取了官費留學,到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學習化學工程,並獲得了這所大學第一個她化學博士學位。回國後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他決心到德國學習爆炸學,希望學習用草類纖維造廉價炸藥技術,以打擊侵略者。僅僅用了兩年時間,他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草類纖維製造出人造絲的發明家。萊比錫大學聞訊後立即提出以高職稱換取她的論文,日本資本家也提出用高價和總工程師的條件換取她的發明專利。酆雲鶴説:“不賣,我要留給我的祖國。”

4、蘇步青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為了祖國掌握科學,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回國後,他在浙江大學執教,竟一連四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難吃飽,而當時日本的帝國大學還答應他保留半年的工資。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大學又打電報,請他前去任教。出於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鬥,為她服務!

關於愛國的故事 篇11

今天在家讀了《傑出人物故事》這本書,裏面寫了孟子、李四光、陳景潤、錢學森、錢三強等22個著名人物的故事,他們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所研究的領域也不同,但是他們都是經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 ,為祖國的各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祖國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力量,他們都是我們的榜樣!

陳景潤

陳景潤出生在1933年5月22日,他的父親陳元俊是一個普通的郵電局職員,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過上比自己好的日子,於是為他起名叫景潤。他自幼喜歡數學,可以説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致於有一次碰到了樹上還給樹道聲“對不起”。有一次老師講到:“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而它的'皇冠就是數論,而哥德巴赫的猜想則是那頂皇冠上最美麗最大的明珠。”他暗暗地記在心裏,從此他不分晝夜的驗算,終於解開了哥德巴赫猜想,為國爭了光。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他從小就喜歡玩弄機件。

有一天,他對家裏的西洋鬧鐘產生了興趣,他想不明白這個鬧鐘為什麼會轉動,於是就把它拆開來,然後又憑着超強的記憶力和自己的堅持把鬧鐘給組裝了起來。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留美幼童班,在美國上學。在上學期間,有一次,因為一隻中國製造的花瓶和同學發生爭執,那個同學説不是中國造的,而且用語言侮辱中國人,詹天佑就和他爭吵起來,他那種強烈的愛國的心情讓我很佩服。後來他努力學習 ,從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領導中國人民建造了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就是他們將自己的一生默默地奉獻給了祖國。從他們身上,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可以只看重那些誘人的金錢、名利、地位,而是要有一顆忠於祖國、為祖國服務的心。我們也要好好地學習去報效祖國!

關於愛國的故事 篇12

董存瑞是一個戰鬥英雄,他捨身炸燬敵人碉堡,用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闢了前進的道路。

看完董存瑞的`愛國故事,我想到了許多,我們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平時養成了不良行為,如不聽父母的話,不認真學習,懶惰等。如果先烈們知道,他們一定不會原諒我們的。我們只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練好本領,將來才能更好的報效中華。

我還明白了另一個道理:那就是,我們祖國能有今天如此繁榮昌盛的景象,是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大好時光,刻苦學習,將來為建設偉大祖國保衞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於愛國的故事 篇13

著名遺傳育種專家鄧景揚,原是在法國和瑞士經商的華僑,不惜半路出家,放棄經商,改學自然科學。

1952年,他以一個旁聽生資格,入日內瓦大學,開始學習自然科學。他已是30多歲的人了,年紀大,學習中困難重重,但是報國之心鞭策他,深夜攻讀中幾次暈倒,他也無怨無悔。1959年他榮獲了該校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先後發表了5篇科學論文,他提出的“營養物質與開花物質相互制約”的'新觀點,被國際上稱為“鄧氏理論”,經常在國際書刋中被引用。

鄧景揚學成之後準備回國。他的導師、日內瓦大學科學院院長蘇達教授聞訊後極力挽留,他反覆解釋:“新中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很需要人材。我是中國人,一定要回國效力。”導師深為他的愛國熱情所感動。他放棄了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優越的工作條件,於1960年春,攜帶着種子和儀器,踏上了歸國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