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關於疼的作文

關於疼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47W 次

回老家的時候,常路過那個小山村。

關於疼的作文

它離我經過的那條縣鄉公路約一里許。因建在山腳處,透過起伏的高崗和濃密的樹林,能隱約看到它的身影。説它小,是因目之所及也就五、六十户人家。小歸小,風景卻很不錯。春來小村時,近千畝桃樹次第開放,頃刻間坡上落紅雲,溝內湧彩霞;秋到農家時,男女老少齊忙活,剎那間房前屋後,大街小巷,堆金砌玉,景象格外喜人;倘若有一天漫天飛雪,村內村外白茫茫的一片,猶如一座銀裝素裹的迷宮……我覺得,那裏應是陶公住過的地方。

終於抑制不住好奇心,在一個夏日的早上,一打方向便拐向那裏。透窗眺望,小村的背後是一脈綿延的青山。奇異的是,主峯斜生出兩道山樑,像兩隻粗壯的臂膀將它抱於懷中。山樑下是既寬且深的黃土溝壑,溝內果木森森,綠意濃濃。村前是參差不齊的梯田,上面種着玉米、花生、穀子、芝麻、棉花等作物。此時,正是莊稼開花的季節,五顏六色的花朵,是任何花園裏都見不到的。當然,這裏的主角還是玉米。陽光下,喝足雨水的玉米就像青春期的少年,按捺不住沖天的長勢。據説,耳尖的人能聽得到它“嗞嗞”拔節的聲音。進村的路是鋪過柏油的,雖坑坑窪窪,曲曲彎彎,但勉強可以通行。路兩旁栽植着大小不一、稀稀疏疏的槐樹,別看樹木長的'不咋樣,但馥郁的槐香倒沁人肺腑。不到十分鐘,車便停在村口一側的灣坑邊上。下得車來,孑然獨行,自是了無牽掛,心隨意走。村邊的幾處院宅,大都是青石基座,水刷主房,石牆大院。看外觀蓋的時間不長,該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物。再往後,都是清一色的石頭院落。由於時間久遠,有些小院顯得簡陋與凋敝。不過,所有的院落,不管大小、高矮,都順勢而建,上下銜接,左右呼應,像一幅疏密有致、濃淡相宜的山鄉民居畫。小巷雖窄,但都是青石板鋪設,或斜坡,或台階,自然盤升,靈巧隨和。偶爾也發現,個別農户竟建在高台之上,倘若上去則須爬十幾個台階。我懷疑出入是否方便。轉而又想,他們的眼光還是很獨到的。還用自誇嗎?本來就“高人一等”……

有三三兩兩的村民,從自家庭院踱出,或扛鋤杴,或挎鐮筐,正不慌不忙地走向各自田地。有兩個老太太想必閒來無事,正站在石碾旁邊啦家常。一個帶着草帽的老大爺在自家牆外的小菜園裏忙碌着,小菜園裏紅紅綠綠的,約有七八種蔬菜長勢喜人。菜園的籬笆牆是用荊軻條編的,高低適度,間隔勻稱,一看就曉得他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有羊羣從衚衕內擠出。光着膀子的牧羊人一手拿鞭,一手夾着一支煙,嘴裏不斷吆喝着,不知道將他的隊伍帶向何方……

小山村的日子很平靜,平靜的就像村口灣坑裏的水,青苔滿池,波瀾不興。小山村的日子又很沉寂,沉寂得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收藏一切可以收藏的故事,遺忘一切可以遺忘的人……

籬牆不固,門窗不嚴,樸素自然,安之若素。這就是現在的小村,這不正是我心馳神往的人間仙境嗎?我想,等我了卻塵世,定會來到這裏,尋幾間石屋,悄然隱居。忙時理田山中,閒暇弈棋樹下。一壺香茗,一輪明月,幾卷史書,陪伴自己度過餘下的光陰,不亦樂乎?

回走的時候,我在灣坑旁歇息片刻,對着大柳樹默默許下諾言:此後將時常停車造訪,同小村敍敍舊,向田野坦坦胸,然後盡興而歸。

説話間大半年過去,再路過時已是白雪皚皚。車行之中,也就是回眸的一瞬間,一道猩紅的標語從小村的方向晃過,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一種不祥之兆瞬間掠過腦際,方向盤不由自主地打將過去。

車過去得很是順暢,因為原來的道路加寬了,而且改為水泥路面。兩旁的槐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木槿和櫻花。村迎面的石頭牆壁,被攔腰抹上了一道水泥,上面是剛才晃入眼中的時興標語。另一側的牆璧上如法炮製,內容是二十四節氣彩繪。原來的灣坑被夷為平地,建成了文化廣場,一道徽派風格的風景牆矗立在廣場的南則,在石頭的世界裏,顯得格外突兀。坑邊那棵一摟多粗的我曾許過願的歪脖子柳樹不見了,是死是活,不得而知。狹窄的主街拓寬了,部分院落只剩下主房。臨街的石頭牆璧失去了本色,取而代之的是灰色裙、白色面。小巷的石板不見了,統統泥成了水泥面。籬笆牆、小菜園不見了,統一砌成了水泥磚垛,裏面栽上了石楠、冬青。太陽能路燈立起來了,銀白色的燈杆分外醒目。走步大街上,覺得小村亮堂許多,仔細琢磨才發現房前屋後的樹木被砍伐一空,栽植上了楸樹、百日紅等景觀樹種……

彷彿一瞬間,小山村就變了,變得讓你生疏了。它遠離了質樸沉靜、温厚恬淡的過去,走向了現代化新農村。但,竊以為這種改變,似乎有些魯莽和粗野,猶將一個打扮素淨、舉止含蓄的農婦,給硬生生化了濃粧一般,而且頭上還插了一朵鮮花。更為可悲的是,有些人還口口聲聲地説這都是為了你好。説什麼好呢?近些年來,從城市到鄉鎮,從平原到山區,被“新農村”化了的傳統古村何其多也?本人也早就習以為常了。只是萬萬沒有想到,這個隱匿在深山的小石頭村,也難逃厄運。

我不是一個復古者,也不想以古代今。但我只覺得,專心致志地設計,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跡地加固,讓傳統村落保持原貌又便於外來人欣賞,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小村的恩惠。但如果開着“新農村”的剷車,將一切傳統文化都剷平蕩盡,那是對歷史的褻瀆,也是對“新農村”精神的歪曲。

小山村有知覺嗎?如果有的話,它是否感到痛苦?

小山村有情感嗎?如果有的話,它是否覺得委屈?

大雪無痕,小村不語。

我又能如何呢?能做的也只有唉聲歎氣,徒自傷悲。

或許,自此之後,我將繞道而行。如果非走不可的話,也扭頭它望,疾馳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