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讀《林徽因傳》有感作文三篇

讀《林徽因傳》有感作文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65W 次

林徽因讀後感篇一:林徽因傳讀後感 讀書筆記

讀《林徽因傳》有感作文三篇

一身詩意的人間四月天

----讀《林徽因傳》有感

她是中國第一代女性建築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的參與者,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之一,是傳統景泰藍工藝的拯救者,她是一個聰慧的女子,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一生。她,就是林徽因。

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擁有眾多追隨者。不同於張愛玲的以文字立身,對林徽因來説,則是以身世個性傳奇。她身世氛圍,更多的折射着那個時代的文化風尚,流逝的時光之水也沖洗不掉她的傳世風化,反而更加迷人,令人追尋。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藝。她曾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之真諦,英文水平極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閨秀的風度,又具備中國傳統女性所缺乏的獨立精神和現代氣質。在北京的文化圈裏,她一直以才貌雙全而聞名,由於徐志摩的文學引領,她寫得一手音韻極美的新詩,是才華橫溢的女作家。以她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當時中國的第一流文化學者,而她就是一個高級文化沙龍的女主人。她是建築史中研究中卓有建樹的學者,捲起袖子就可以趕圖設計新房舍。她騾子騎得,雞毛小店住的,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她不顧重病在身,經常顛簸在窮鄉僻壤,荒山野嶺,在荒寺古廟,危樑斗拱中考查研究中國古建築。

她還是三個著名的愛情故事的女主角:一個是與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傷片,浪漫詩人對她痴狂,並開中國現代離婚之先河;一個是和樑思成這個名字並置在一起的婚戀正劇,建築學家丈夫視她為不可或缺的事業伴侶和靈感的源泉;另外,還是一個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場,邏輯學家金嶽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時間“逐林而居”,將單戀與懷念持續終生。可想而知,她確實是一位傾倒眾生的佳人。在她身後,似乎還真難找到一個能及得上她的成就和魅力的女性。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可以如夏花一樣絢爛,死若秋葉一樣靜美,林徽因做到了,她這一世應該算不長不短,相比長壽者來説,雖然有些許缺憾。但她一生華美,比起庸碌的凡人,當是無悔了,她活着的時候喜歡被人簇擁着,在熱鬧中度過每一天。死後則想獨自與春天留下最後一個約會。她像青鳥一樣倦而知返,在月色還沒有散去的晨曉離去。有人説,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齣戲,雖沒有大起大落,卻也一波三折。那些來往於她生命中的過客,在戲台上出將入相,忙碌不堪人物性格。也有人説,林徽因的一生本就是一本美麗的詩集,在人間四月寫着青春的讚歌。還有人説,林徽因的一生就像是一鍋小米粥,用時間的爐火慢慢熬煮,越久越香。千萬個人心中,就有千萬個林徽因,所以對於她的人物性格,以及心情故事,有所爭執亦屬平常。就像久遠的歷史,早已在歲月的風塵中銷聲匿跡,我們也只能憑藉一些書籍典故來探看模糊不清的昨天,這讓我想起了曇花,總是選擇在暮色時分開放,開時極其絢爛,彷彿要在瞬間將一生的美麗都釋放。然而事實就是如此,花開只有今宵,難見明日。所謂曇花一現,賞花之人打個盹兒,便錯過了那個綻放的過程,極致之後是慘淡的消退。林徽因是那束曇花麼?年輕的時候她是朵白蓮,在月光下獨自清雅,如今被歲月打理過得容顏不復當年。她選擇做一朵曇花,燦爛得開過便作罷。林徽因是真正的才女,她在設計方面具有獨到的眼光和超凡的見解。她的成就,一半是緣於她的努力,然而更多的則是她骨子裏的靈性。無論是詩歌創作,還是所設計的作品,都離不開那份靈逸。所以與林徽因相關的事物我們無需深入探尋,便會生出一見如故之感。她優雅的氣韻,斐然的才情似一縷春風拂過每個人的心田,清新,温和,柔美又生動。

我若離去,後會無期。不知為何,每次想到這句話,心中會莫名的蒼涼與酸楚。人的一生要經歷太多的生離死別,那些突如其來的離別往往將人傷的措手不及。人生何處不相逢,但有些轉身,真的就是一生,從此後會無期,永不相見。其實我們都知道,人生存於世是多麼的艱難,無論你內心有多強大,但在死亡面前都是軟弱無力的。林徽因知道自己是一株植

物,是一朵潔淨的白蓮,只因不捨奼紫嫣紅的春光,所以早早地綻放在清涼的初夏。許多時候,她不願世人看到她的柔弱,所以她努力讓自己堅強,讓自己行走在擁擠的人流中,讓所有人察覺不到她不同凡響的美麗。林徽因的潔淨不禁讓我想起了《紅樓夢》裏的林黛玉,那個美麗絕倫,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女子。她是仙,是天上掉下來的林妹妹,她來凡塵是為了還債。所以她一直以孤絕的姿態生存於世,縱是在勾心鬥角的賈府,始終不改她初時的性情。林徽因與林黛玉的確有相似之處,但她們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她像是一隻展翅的白鷺,在歲月的柳岸扶搖直上,掠湖而過,朝着她想要的生活飛去。只是她的靈魂依舊是那朵白蓮,安靜的長於淤泥之中,出塵絕世。在所有人心中,林徽因就是那朵潔淨無塵的白蓮,無論她經歷多少風霜,都絲毫不影響她天然端雅的美麗。只是蓮落還會有蓮開之時,這位絕代紅顏,一旦老去,再想得見芳容,又該去哪裏尋找?

林徽因讀後感篇二:讀林徽因文集有感

——讀林徽因文集有感

喜歡林徽因的作品,更多的是因為喜歡林徽因其人,帶着欣賞一代才女的情懷來欣賞她的作品,品味的不僅是人間四月天的清新婉麗,更有那一樹一樹花開的詩意人生。

讀林徽因的詩,感覺到的是輕盈、空靈、智慧、優雅,詩人眼見的景、身經的情全部轉化成思想的跳動,如行雲流水、風清月白;有人説林徽因是天上飄動的一朵白雲,飄動着、俯視着大地及大地上的風景和人情。

讀她的詩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就是一朵雲,一朵純潔無暇、變幻不息的白雲;在《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她寫到“我説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你是四月裏早天的雲煙/黃昏吹着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撒在花前……”在《靈感》中她寫到“此刻像風在搖動着我/告訴日子重疊盤盤的山窩/清泉潺潺流動轉狂放的河/孤僻林裏閒開着鮮妍花/細香常伴着圓月靜天裏掛…直到靈魂舒展成條銀河,長長流在天上一千首歌…”如果不是天上的雲,怎能把天上的景、人間的情描述的如此輕盈漫動! 其實我更喜歡的是林徽因的散文,她的每一個句子都透徹着美,即便是描寫最平凡不過甚至於我們看起來醜陋粗鄙的東西。如《蛛絲和梅花》中,她描寫的蛛絲“真真地就是那麼兩根蛛絲,由門框邊輕輕地牽到一支梅花上。就是那麼兩根細絲,迎着太陽光發亮…再多了,那還像樣麼”她寫梅花:“拿梅花來説吧,一串串丹紅的結蕊綴在秀勁的傲骨上,最可愛,最可賞,等半綻將開地錯落在老枝上,你便會心跳!梅花最怕開;開了便沒話説。索性殘了,沁香拂散同夜裏爐火都能成了一種温存的悽清。”這哪是散文,這分明就是詩。

她的散文又通透着藝術性、思想性,將人生的大美、大愛、大智慧都融入了她的文章中,如《一片陽光》中寫道:“所謂人類文化?這人類文化到底又靠些什麼?我們懷疑或許就是人身上那一撮精神同機體的感覺,生理心理所共起的情感,所激發出的一串行為,所聚斂的一點智慧—那麼一點點人之所以為人的表現”

又如她在寫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中“寫詩,或又可説是自己情感的、主觀的,所體驗瞭解到的;和理智的客觀的所體察辨別到的,同時達到一個程度,騰沸橫溢,不分賓主地互相起了一種作用,由於本能的衝動,憑着一種天賦的興趣和靈巧,駕馭一串有聲音、有圖畫、有情感的言語,來表現着內心與外物息息相關的聯繫,及其所發生的悟理和境界”!

對於她的文作,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她是這樣認為的:“我們的作品會不會長存下去,也就看它們會不會活在那一些我們從不認識的人,我們作品的讀者,散在各時,各處互相不認識的孤單的人的心裏的,這種事它自己有自已的定律”。

我想,其實所有人寫的文章或其他藝術作品不都是一樣嗎,它們是否有價值,關鍵是看這些文字或畫作能否引起那些我們不認識的人的心理共鳴?是否有生命力,就看它們能夠走進多少時間段裏的那些不認識的孤單的人的心裏。半個世紀過去了,我便成為了又一個互相不認識的孤單的人。

説林徽因是天上飄着的白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她的.曠世奇戀。她與徐志摩的戀情,使世人有幸欣賞到“悄悄地你走了,正如你悄悄地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精美詩篇!她與金嶽霖的戀情讓世人能夠知道這世上還真有痴情到死的男人;她與樑思成的戀情讓世人感受到了中(轉載於: 博 文 學 習 網:林徽因讀後感)外古今的建築文化。在與三個男人的情感中她的理性、她的果敢決斷,如果不是飄在天上又怎能如此把人世間的情感紛擾看得如此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我知道,即便是林徽因在世,我也成不了“太太的客廳”裏的座上嘉賓,我輩觀林徽因及其作品,就如同欣賞那變幻不息的朵朵白雲!

林徽因讀後感篇三:讀《林徽因傳》有感

題記:她叫林徽因,是許多人夢中的白蓮,徐志摩為她徜徉在康橋,深情的等待一場舊夢可以歸來;樑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為完成使命而相約白頭;金嶽霖為她終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世人因為愛情的纏綿悱惻而記住了這個浪漫迤邐的女子,卻也因這無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學嚴謹,艱苦探索,傲骨博學的大家風範。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會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應這樣走過。

很早就知道林徽因,知道她是一位才女,知道徐志摩對她的愛戀,知道她是樑思成的夫人,知道金嶽霖因愛戀她而終身未娶,知道她於五十年代早逝。但她的才,表現在什麼地方,我不瞭解;她與徐志摩、樑思成、金嶽霖之間的情感糾角怎樣,我不瞭解。對林徽因,我僅僅停留在“知道有這麼一個人”的水平上。直到讀了《林徽因傳》。

林徽因,這位出身名門,兼具文學家的敏鋭與建築學家的縝密,在中國文學史上和建築史上都頗有建樹的才女,是一個站在塔尖上的女人,是一個用一生追求自由、雙腳一直在行走的女人。林徽因的生命是短暫的,她只活了五十一歲。然而她的生命又是燦爛的、奪目的。她不僅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散文、小説和戲劇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而且作為女建築學家,她親自主持並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對保護中國的古建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美麗有目共睹,眾人稱羨;她才思敏捷,分析、評論頭頭是道,這一點令許多男士自歎弗如。現代建築學的奠基人,她的丈夫樑思成曾説過:“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她又是驕傲的,她不流俗,不懼權貴,有着知識分子的高貴的靈魂。

林徽因與樑思成的愛情

讀這本傳記的過程中有幾次我在想林徽因到底有多美呢,於是抵不住好奇心的驅使,上網查了一下。印象深刻的有兩張,一張是少年時期的,梳着辮子,穿着那個時代的一種褂子,很好看的面容,苗條的身材,文靜中透露着聰慧和靈氣,真是秀麗無比,亭亭玉立。另一張是與樑思成在國外的合影,笑得特別開心,顯出好看的酒窩,樑思成笑得含蓄,泛黃的相處掩不住他們青春幸福的氣息。

她是一位很有魅力的女人,有許多人喜歡她並被她吸引,是不足為奇的。深深地愛過她的,除了樑思成外,還有徐志摩,金嶽霖,金嶽霖是來遲了,在徐與樑之間,她選擇了樑思成,她選對了,她後來自己也説過,如果再有一次機會,她還會選擇現在的生活。她的家庭生活很幸福美滿,他們既是親密愛人,也是無話不談的朋友,還是同學,同事,一同留學國外,一同在建築系執教,一同研究討論建築的許多問題,一同設計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許多時候分不出彼此,他們的感情滲透到了每一個具體的細節。

更為難得的是,身體很弱的她竟多次和樑思成一起野外考察中國古建築,路途的艱辛,還有時不時的危險,她全然不顧,沉浸其中,渾然不覺。他們踏遍了中國的許多有古建築的地方,吃盡了苦而無怨無悔,沒有到過敦煌,是樑思成的一大遺憾。

想不到的是,林徽因的身體那麼弱,到了後期時,多數時候要在牀上看書寫字,體貼的樑思成弄了個能在牀上讀寫的東西,那一張張設計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時的草稿,凝結了她多少心血,值得欣慰的是,這些汗水流得很有價值,最終的圖案永遠的留在了中國的史冊上。

林徽因只活了51歲,很短了,但是她活得很有價值,體會了許多,實現了許多,始終有愛相伴,她的人生是豐富的無憾的。

樑思成是那種世間少有的男人,良好的教養,出眾的才華,顯著的成熟,重情重義,更為難得的是豁達大度,兩個追求過林徽因的人都成了他的朋友。徐志摩死後,他從出事地點回來時,為林徽因帶來了一塊殘骸,這是一種出於真摯的愛和深深的信任和理解,才會有的舉動,一般人很難做出,所以有些傳奇色彩。

他們都是優秀的人才,他們的結合,不僅成就了各自非凡的事業,還體驗了美滿的愛情,人生的成功還有比這更大的嗎。

我為之動容的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賞的,在那個對愛情充滿各種幻想的季節,能夠如此堅定自己的愛情信仰,維護愛情尊嚴。初始,我以為這是需要一個很成熟的愛情觀才能駕馭花季年齡的衝動,但後來我明白是因為她在任何時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樣的生活,每當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轉彎,或前行,都那樣從容不迫。一直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個內心堅定的女子,不為任何,只為對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時光,回首過往能做到滿心的坦然。爸爸曾經對我和姐姐説過,有你們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夠看到你們能尊重周圍的人和事,且依然從容堅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時候不理解,漸漸長大卻瞭解了那是一個做父親的殷切希望,希望我們能被這個社會接納,卻也不迷失了自己。

現在,這份堅定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隨遇而安,也許生活中的你會遇到種種的不安,但卻可以駕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貪戀岸上的煙火璀璨,卻不會讓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會用最美的姿態自我救贖。

婚後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歲的林徽因和樑思成在温哥華姐姐家結婚。婚前,樑思成問過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一次,以後都不會問,為什麼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準備好聽我了嗎?”這是一個多麼有韻味又特別的女人。婚後他們按照梁啟超的安排,赴歐洲參觀古建築,我一直以為這才是適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將滿身的書卷清香融合在建築事業中,讓我們領略到建築對東西方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繪畫、雕刻等帶來的深遠意義。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卻從未因此而耽擱她熱愛的事業,修養期間還和樑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築,並多次發表《建築雜錄》等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獻資料。

林徽因事業的最成功點莫過於參與設計國徽,如果不是領略她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會相信一個寫下人間四月天的柔弱女子會擁有這等至高無上的榮耀,這個好強的女子,為了心愛的事業可以廢寢忘食,極度消耗體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預支將來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一直以為事業是女人自信最大的來源,不管這份事業是放逐在工作,還是家庭,抑或是某種追求,只要全神貫注的投入,總是能給人一種優雅的張弛感,那種認真忙碌的姿態給旁人一種緊迫感與佩服之情,品嚐果實的自在卻流露出為誰辛苦為誰甜的滿足。幾分認真加上幾分執着,是愛自己,愛生活,更是對身邊人的一種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為史料對於這一部分的記載總是一帶而過,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為一生低調的奢華足夠彌補他年老的空虛,或許她也會擁有遺憾,但我肯定她絕對沒有後悔,每一個或對或錯的選擇鑄就了這傳奇韻味的一生,怎捨得掙扎在無謂的後悔之中?

一直喜歡一句話,女人的一生應該這樣走過,10歲而乖,15歲而聰,20歲而甜,25歲而美,30歲而媚,35歲而莊,40歲而強,45歲而賢,50歲而潤,55歲而醇,60歲而慈。試着愛上自己,做到隨遇而安,笑響會點亮整個人生,你就是人間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