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通用30篇)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通用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63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團圓》讀後感四年級,歡迎閲讀與收藏。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通用30篇)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1

今天我讀了《團圓》這本書。書中講了一個叫毛毛的小女孩,她的爸爸每年只有過年回來一次。

馬上過年了,爸爸回來了,這次爸爸回來買了好多禮物,給她買了個帽子,給媽媽買了個新棉襖,她開心地戴上了帽子,媽媽也穿上了新棉襖。到了晚上,他們開心地進入了夢鄉,畫面好幸福。第二天一早,他們吃了湯圓,毛毛吃到了好運硬幣,爸爸甚至比她還高興。之後她和爸爸去補屋頂,毛毛在爸爸的背上看到了舞龍燈高興地手舞足蹈的。下午下雪了,毛毛在外面玩雪,回到家的她發現好運硬幣不見了,她哇哇地哭了起來,爸爸説再給她一個硬幣,毛毛邊哭邊説:“不要不要,我就要好運硬幣。”突然,“哐當”,她的好運硬幣掉在了地上,她開心的笑了起來 。第三天一早,爸爸要走了,毛毛把那個攥了很久的好運硬幣給了爸爸,希望給爸爸帶來好運。他們緊緊地抱在一起,捨不得分開,之後她的爸爸就走了。毛毛和媽媽望着爸爸的車漸漸遠去依然捨不得離去。看的我心裏好難過,多麼希望毛毛爸爸不走呀。

我覺得毛毛的爸爸很有擔當,為了家人生活的更好,每年只回來一次。爸爸一年中只有三、四天能見到自己的家人,多辛苦呀!儘管毛毛一家人的.團圓是那麼短暫的,但有了爸爸的家是多麼幸福啊!

這篇故事使我懂得了:父母為了我們可以付出很多,我們不能給他們添麻煩。以後要為他們多分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希望所有的家都能過上團圓幸福的生活。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2

最近,我讀了《團圓》這本書。故事講得是:一個小女孩叫毛毛,她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只有過年才能回一趟家,只有過年才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時刻。她和爸爸一起包湯圓,包水餃,爸爸把一枚硬幣包在湯圓裏,誰要是吃着了,就能在新的一年裏給她帶來好運。小女孩吃到了。她幸福的把硬幣裝在身上,對她來説:"這比春節的`大紅包還要珍貴。"當爸爸要走了,要離開時,毛毛把那一枚幸運硬幣送給爸爸,讓它給爸爸帶來好運。還對爸爸説:"下次回來,我們還把它包在湯圓里奧。"毛毛和媽媽目送了爸爸遠去。

我從《團圓》這個故事裏感到了一個家庭在春節期間的甜蜜融融,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是如此純真美好。我希望珍惜父母陪伴我們的時光,也期盼每個家庭都能團團圓圓。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3

《團圓》是一本繪本,它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爸爸在外地打工,他每年只回家一次,那就是顧念了。今天媽媽和毛毛都起得很早,因為爸爸回來了。爸爸給媽媽買了棉襖,給毛毛買了一頂漂亮帽子。吃完午飯爸爸去剪了個頭,又回家包湯圓。爸爸説:"誰吃到包有硬幣的`湯圓,誰就交好運。"在夜裏,爆竹一直響,毛毛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早晨,媽媽端上湯圓,爸爸就喂毛毛吃,突然,毛毛大叫:"吃到硬幣了!"初一吃完早飯後,就去拜年啦。路上毛毛遇見了大春。大年初二,爸爸一大早起來加固房子。在屋頂,毛毛看見了大春家的屋頂,還看見了舞龍大隊。大年初三,下雪了,大春和毛毛打雪仗,堆雪人。大年初四,爸爸走了。

我印象很深的一幅畫是毛毛吃到幸運硬幣的情景,她拿起硬幣給爸爸媽媽看,爸爸更是驕傲,連忙説:"快收好,小心弄掉了!"我很喜歡這種三人團聚的日子。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4

放假期間,爸爸帶我去書店買了一本《團圓》的兒童讀物,我好喜歡。晚上我仔細閲讀了這本書。這本書説的是常年在外工作的爸爸回家過年和家人團聚,又離開家到外地工作的故事。

我想起了我的媽媽,媽媽在鐵路工作,每當春節人們團圓的'日子,也是媽媽最忙的時候。從我記事起,媽媽已經三個除夕沒在家過年了,我很想她,每次媽媽打電話都説:"乖女兒,媽媽在忙工作,不能和你過除夕了,聽爺爺奶奶和爸爸的話,媽媽好想你".

我覺得媽媽好偉大,她放棄了春節和我們團圓,堅守在工作崗位,把旅客平安送回家團圓。我好愛我的媽媽,現在我要好好學習,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進步,長大後我也像媽媽一樣努力工作,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5

今年暑假我讀了《團圓》這本書。這是一本既有圖畫又有文字的書,媽媽説這叫圖文並茂。我喜歡裏面美麗的圖畫,也喜歡裏面生動的文字。這本書説的是爸爸每年只回來一次,那就是過年與我們團圓的時候,我和爸爸從團圓到分別的情景。

其實,我的爸爸也在外面上班,我也很少看到我的爸爸。我記得書上有一句這樣的話:我坐在椅子上等爸爸。呀!鏡子裏的爸爸越來越像以前的爸爸了!其實,我也有過看到爸爸竟然沒發現那是爸爸的時候。爸爸告訴過我他也有過。那是在我們幼兒園過六一兒童節的時候。那天,老師給我們每位小朋友都化了粧,爸爸站在教室門口看了很久都沒找到我,就連我走到他面前,他也沒有認出我,我笑了他好久……可是爸爸卻覺得很難過,我也不明白為什麼。

書裏回家的爸爸陪小女孩和媽媽一起包湯圓,小女孩吃到了好運硬幣,後來她以為硬幣丟了,難過地哭了。我想她一定特別喜歡那枚硬幣。可是,後來那枚硬幣找到了,她卻把它送給了爸爸,她一定特別愛她的'爸爸,所以才把她特別喜歡的好運硬幣送給了爸爸。她希望可以和她的爸爸再在一起包湯圓。

我也好想和我的爸爸一起包湯圓,我也好想天天看到我的爸爸。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6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團圓》。講的是有一個小女孩叫毛毛,她和父親分別和團聚的故事。毛毛的.爸爸在外地蓋大房子,他每年回家一次,那就是過年的時候。今年過年毛毛跟媽媽在家等了好久,爸爸才回來,爸爸回來給毛毛還有媽媽帶了禮物。爸爸送給媽媽的是一件棉襖,送給毛毛的是一頂帽子。但是毛毛不敢看爸爸,因為爸爸的頭髮和鬍子太長了,顯得很辛苦。

後來,爸爸就去理髮店裏剪了頭髮,爸爸像以前的爸爸了!晚上爸爸媽媽在家裏包湯圓,爸爸把硬幣包進湯圓裏,爸爸對毛毛説,這個叫幸運硬幣,誰吃到會走好運!

第二天毛毛吃到了硬幣,她很高興。在拜年的時候還把這個事情告訴了大春。大年初三爸爸又要走了,毛毛很傷心,捨不得爸爸離開。毛毛把幸運硬幣送給了爸爸,毛毛希望在新的一年裏爸爸好運不斷。毛毛下次再與爸爸見面又得等一年。這正應了朱老師説的一句話,團聚、分別、再團聚、再分別……大大小小的團聚和分別,構成了我們的人生。

跟毛毛比,我幸福多了。爸爸、媽媽每天都能陪伴着我。我是最幸福的!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7

我彷彿走進了一座迷宮,每每看到光明卻一次次跌入死衚衕。在一次次生死輪迴中,最美的曙光總被黑色的夢靨吞噬。渴望幸福自由,卻總胎死於破繭成蝶的剎那。一次一次,最終毀滅了自我,沉淪,放棄。放棄了夢想,放逐了靈魂。永遠都不是大團圓,只能是小團圓。這就是九莉的人生,或者説張愛玲的人生。

她是一隻末世的.枯葉蝴蝶,高傲而倔強。秋風瑟瑟中,她毅然逃開大樹的依傍,在大地母親的懷裏尋求庇護,卑微卻依然高傲。

他幻想這方外的美輪美奐,直到有一天一枚炮彈毀滅了他寶貝的泡沫。他飛到河邊,找到了他水中的明月,他翩翩起舞,演繹人生的華彩,直到有一天一顆石子投入水中,她的心碎了。他變成了一個孤獨的舞者,一片桃花落入他的心河,激起一片漣漪,而後來,桃花隨流水而去,只留她一片空蕩的心河。

最終她變成這末世一縷遊魂,無愛,無恨,無怨,無悔……

鉛華滌盡,往事如煙,誰有記得誰?誰又忘不了誰?誰卻會滅了誰?大洋彼岸,那抹孤魂可曾重生?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8

看到封面上這些赫然的文字,我怎能不滿懷熱情的翻開這本難得的書?

我讀過張愛玲的作品,書架上還放着她的全集。我喜歡她的作品,曾被書中的愛情感動。“小團圓”的每頁上都有一句作者的話“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毀滅了之後也還有些什麼東西存在。”我讀這本書就像吃一道怪味的“名菜”難以下嚥,但終於還是嚥下了!

“張愛玲最後的、也是神祕的小説遺作塵封二十年終於揭開了面紗!”讀後我想説的一句話是,我寧願不揭開面紗啊!何必要打開二十年的塵封?

這裏的故事一點不美好,一個文學少女糊里糊塗的愛上了一個經歷複雜心靈污濁的男人,當他將自己與別的女人的關係寫在給她的信上,她還能找出理由,直到他成為漢奸她還給他錢,這難道是無條件的愛??書中不難看出九莉就是張愛玲,雖然一再聲明是小説,不是自傳。

愛情是人生裏不可缺少的感情,愛情是無解的難題,張愛玲這位在近代文學知名的作家,她的難題也許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曾為出版該書猶豫,我想不完全是為了胡蘭成吧?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9

《團圓》中一枚好運硬幣是故事的核心,女孩得到爸爸包在湯圓裏的硬幣,她高興極了,緊緊的揣在棉襖的口袋裏,在隨爸爸拜年的畫面中,女孩一直以這枚硬幣引以為豪,當年初三,她發現自己的硬幣不小心弄丟時,女孩大哭起來。這是她和爸爸相處的最後一晚,難道這象徵着一切的快樂和甜蜜都將消失了嗎?後來晚上睡覺的時候,硬幣又出現了,女孩帶着笑容上牀安睡了。爸爸初四早上走的時候,告訴女孩:下次回來,給你帶洋娃娃。可是女孩卻搖頭,把好運硬幣給了爸爸,這枚硬幣象徵了在無常的人生聚散中,只要珍惜便不致失落的倫理親情。故事用一枚好運硬幣畫下了美好的'句號,同時也告訴了我們親情是我們永遠不會丟棄割捨的情結,無論身在何處,父母對子女的期盼,子女對父母的思念是永遠抹不去的。

這本書雖然是兒童繪本,但卻以清晰的畫面講述了感人故事,人的一生聚聚散散,無數個離別,無數個團聚,每一次的離別都期待着下一次的團聚,大大小小的團聚構成了我們人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圓融有愛!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10

這是一本很好的繪本,孩子自己讀了一遍,我和兒子一起又讀了一遍,讀完總感覺眼眶濕濕得,好想流淚的感覺!生活總有悲歡離合!為了讓妻子女兒的生活更美好!爸爸不得不遠離妻兒,一年中只能春節才相聚,由於爸爸的長年不在,女兒甚至記不清楚爸爸的模樣,感覺是那樣的陌生!看着好心酸!

書中的爸爸帶着女兒上到屋頂看女兒從未看到的世界,讓孩子感覺到有爸爸的保護,女兒才能登高俯瞰世界,白鴿羣飛,人龍共舞,讓女兒看到的新年的最熱鬧的一幕。這在女兒心裏父親的角色是多麼重要!爸爸在家女兒心中是多麼温暖和幸福!

當爸爸要走了,看着書中的畫面,爸爸在穿鞋子,媽媽背過身去擦拭眼淚,而小女孩這時倚在門口吮吸着棒棒糧,彷彿在靜靜地舐食着一份即將消失的甜蜜。當女兒把幸運硬幣交給爸爸,什麼玩具都不要,只要爸爸下次回來把這枚幸運幣再包到餃子裏,這裏有小女孩的`祝福,祝福爸爸下次平安歸來。

母女二人目送了爸爸的遠去,離他們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感人的一本書,感人的親情故事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11

《小團圓》結構顯得有些兒亂,不過還是張愛玲一貫的風格:作品氣氛總是充滿着譏諷,那樣的不屑,那樣的冰冷,似乎作者是跳出三界外在看世界看人間。很獨特。她的作品沒什麼大東西,而這些小東西又似乎不能深想,很哲學。她和她的.作品,總是讓人心情很沉重,很憂傷。

《小團圓》裏有幾段話我非常喜歡:

國家主義是二十世紀的一個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國家主義不過是一個過程。我們從前在漢唐已經有過了的。

這話人家聽着總是遮羞的話。在國際間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沒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沒命還講什麼?總要活着才這樣那樣。

她沒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夠永遠存為懸案。也許要到老才會觸機頓悟。她相信只有那樣的信念才靠得住,因為是自己體驗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擱在那裏,亂就亂點,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

先擱在那裏,亂就亂點,

的體系未必可靠。——是不是正因為這樣,張愛玲的《小團圓》有些亂呢?到底也沒整理個完完整整?但這畢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體驗到的,所以還是讓人動容的。

看這本書滿目的惆悵與憂傷,只見別離不見團聚,為什麼叫《小團圓》呢?難道是情感終有了個了結,哪怕是分離,也要呼之為團圓麼?也許就是這樣的不圓滿,才呼之為小? 張愛玲説,寫出來,總會有一個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約不是那個看得懂的人。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12

《團圓》這本書講的是一年一度的春節,毛毛一家全家團聚的故事。

毛毛的爸爸是個建築工人。每年只能回家一次。除夕這天,爸爸回來了,還帶回來很多禮物,為家裏做了很多事情。在包湯圓的時候,爸爸把一枚硬幣包在了一個湯圓裏。據説,吃到這枚硬幣的人這一年裏都會有好運的。這枚寄託着爸爸愛與希望的硬幣被毛毛吃到了,爸爸很開心,毛毛也很開心。春節後,爸爸又要去上班了。臨走前,毛毛把心愛的好運硬幣送給了爸爸,他希望這枚好運硬幣保佑爸爸,讓爸爸工作順利,平安歸來,全家早日團圓。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裏,家家户户都盼着團圓。除夕以前,家人早早開始準備年貨,盼着遊子歸來,遊子們更是歸心似箭,他們日夜兼程,不辭辛勞,趕在除夕前回家團圓。

《團圓》中的爸爸很愛毛毛。他給毛毛買帽子;帶毛毛去平時一個人不能去的地方——陽台;讓毛毛騎在他的.脖子上看龍獅表演。爸爸也很愛家,為家裏的門刷上新的油漆、換燈泡、補窗縫......毛毛也愛爸爸,他不要爸爸買玩具,反而把心愛的好運硬幣給了爸爸。他們真是幸福的一家人。

毛毛的爸爸很偉大,我的爸爸也不遜色。為了給我創造更好的生活,他每天早出晚歸,辛勤工作,幾乎每個週末都在加班。我愛爸爸,爸爸也愛我。

每一個爸爸都愛自己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愛自己的爸爸。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13

這幾天,我看了老師推薦的《團圓》這本書。故事講的是一個叫毛毛的小女孩,她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只有過年才能回家一次,只有過年才能團圓。

大年夜,她和爸爸一起包湯圓、包水餃,爸爸把一枚硬幣包在湯圓裏,説要是誰吃到了,就能在新的一年裏有好運。毛毛吃到了,她開心地把幸運硬幣裝在身上,不小心丟了一次還傷心哭了一場。當爸爸要走了,毛毛把那一枚幸運硬幣送給爸爸,讓它給爸爸帶來好運。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毛毛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真希望毛毛也能像我一樣一家人每天快快樂樂生活在一起,不要經歷離別的'痛苦。

春節,原本就是全家團圓的幸福日子。可是在這個特殊的寒假期間,有許許多多的醫生和護士,春節期間一直沒有回家,無法與家人們團聚。他們為了大家的健康,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冒着生命危險奔赴一線救人。當我看到,新聞中一位過生日的醫生阿姨,她的女兒趕來為她過生日,卻只能遠遠地為媽媽唱生日歌,我的眼淚不由自主流下來了。我知道,這一刻,阿姨肯定非常想抱一抱自己的女兒,可是疫情把她們分開了。但我相信,等疫情結束,她們一定會團聚的。

“中國加油!武漢加油!敬愛的白衣天使們,加油!”宅家的我每天都在這樣祈禱。我保證,一定會乖乖宅家認真學習,不出門添亂。我期盼着每一位白衣衞士都能平安歸來,和家人團團圓圓,快樂生活每一天。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14

原來總以為繪本課時低年級的專利,今天聽陳嫦雲老師的五年級的繪本課我對它有了新認識。原來看似簡單的繪本自有其不斷值得挖掘的內涵在,繪本不單單只是圖畫書,更是各類藝術的融合。

在陳老師的課上因為有動聽、有趣的故事聽,也有顏色鮮豔的圖畫看,更有許多奇思妙想在裏面。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課堂沒有負擔,即使要畫一畫,説一説也是快樂的。

然後審視我們有負擔的語文課,我就有時傻傻地想:如果我們的課也能像繪本課一樣吸引人,孩子從中獲得學習的快樂該有多好。課堂上陳老師的解讀是獨特的。從圖畫到文字,再到圖畫,最後昇華主題版塊清晰,對孩子的引領是循序漸進的,最後整理板書中體會主題在親人之間正是有了愛,有了付出,所以無論在哪裏他們的心緊緊地依偎在一起,永遠是幸福的。

一本書就是一次人生的經歷,繪本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也能如此磨礪,巧花心思,孩子們也就會真正走進語文課堂,熱愛語文。

其實在聽陳老師上課時,我也在想:繪本課是這樣上的嗎?在我的理想境界裏,繪本課應該是大家團坐在一起,一起讀,一起説,一起發現,一起玩……而我們更多的是用語文課的思路去解剖它們,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解讀,所以,這樣的繪本課也許已經背離了作者的初衷,也許彎曲了作者的用意,但是我們究竟該如何上好繪本呢?需要我們一步步探索和研究……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15

我是江濱實小三(5)班的彭禹銘,在繁忙而充實的暑假裏,我讀了好多書,其中,我最喜歡《團圓》這本書。它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在春節期間迎接爸爸打工歸來到與爸爸再次分別這段時間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可愛的'小女孩,她的爸爸是一位外出打工者,一年只回家一次,那就是——過年。這一天,小女孩和她媽媽起得早早的,因為爸爸要回家了,她們要去車站接爸爸。

爸爸回家後,小女孩覺得爸爸讓她很陌生,她只遠遠地看着,不肯走近,爸爸一把抱起了她,從皮箱裏掏出帽子和棉襖當作禮物送給她。

吃過午飯,爸爸對小女孩説:“走!去理髮,理完髮,明年就會變得好運連連,順順當當的”。理髮時,小女孩出神的盯着鏡子裏的爸爸,因為她覺得鏡子裏的爸爸變得越來越熟悉了。

年三十的晚上,爸爸一邊把一枚硬幣包進湯圓裏,一邊笑着説道:“誰吃到它,誰就會交好運的”。第二天,小女孩吃湯圓時突然被一個東西咯了一下,吐出來一看,原來是那枚好運硬幣,她連忙把硬幣塞進口袋,因為這樣好運就不會丟啦。

過年這段時間她和爸爸一起拜年、換燈泡、看舞龍燈、打雪仗……可是好日子總是過得飛快,一轉眼爸爸又要出門打工了,小女孩牽着爸爸的手,把好運硬幣塞給了他,説:“明年,我們還把它包進湯圓”。爸爸不説話,只是用力的點了點頭,緊緊地抱住她。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許多春節的習俗,也讓我感受到了小女孩和她爸爸之間濃濃的愛。正是一次次的團聚和分別,才構成了我們的五味人生。

我也一定要努力學習,讓祖國更加強大,讓外出打工父母們不用在出遠門,讓大家都能享受父母在身邊的温暖。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16

是有感,其實不過是讀張愛玲書時冒出的雜感。

在看《小團圓》之前,並未看過什麼她的小説。而我所知道的張愛玲,也只是那一個與胡蘭成有着曠世絕戀的人。

直至買回這本書,翻開前言,看到張愛玲的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先生寫的話,才明白這本書的'男女主角有着胡與張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張愛玲自傳體小説的意味。

與我想象的不同,張的筆觸細膩,且沒有什麼繁重的描寫。只是我覺得文字有些隱晦——自然是要隱晦的,當時張愛玲並不想讓別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 “九莉”就是她。一開始時,我認為一二章有些生澀,有些不明所以,讀起來有點吃力——或許是還沒有習慣張愛玲的筆風,也或許是因為裏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後便開始感覺順暢——也需要讀書人的全神貫注。

好笑的是,《小團圓》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時才發現,第一章就已出現的人物“蕊秋”——我本以為她與女主角九莉同齡——其實她是九莉的母親。我對我的後知後覺哭笑不得,只能在心裏喊一聲“天哪。”張愛玲並沒有明確説明蕊秋與九莉的關係,並且九莉一直稱她母親為二嬸,醒悟之後只覺自己該重新看一遍《小團圓》了。

自然,《小團圓》有她出色的地方。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買的小説,才看了開頭便知結尾了,早已沒了讀下去的興致,這時莫名想起《小團圓》,《小團圓》吸引我,它讓我想接着讀——這是神奇的一點,儘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團圓》最後一頁時,我發現結尾和開頭是同一段話,讀起來感覺奇妙又特別。

我想,我需要多看幾遍《小團圓》才會明白其中的某些東西,而這本書值得我一讀再讀。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17

《團圓》是一本感人的彩色繪本,它被評為2011年美國《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兒童圖畫書”,它是一本我反反覆覆看了幾十遍依然熱淚盈眶的圖畫書。

主人公是小女孩毛毛和她的爸爸。爸爸在外地建造大樓房,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就是過年。故事就發生在爸爸過年回家,一家人團圓過年的短暫幾天。書中那簡短的文字,樸實易懂,卻讓人讀過後心潮起伏;温馨美好的圖畫,過目難忘,讓人不禁跟着書中的主人公歡喜和憂傷。

我細細的讀着、品味着書中的每個文字、每張圖片,那個扎着兩個羊角辮、穿着可愛的花棉襖、有着紅蘋果般的臉蛋、黑星星般眼眸的小女孩—毛毛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裏。爸爸常年不在家,毛毛剛見到回家過年的爸爸用大鬍子扎着她的小臉,因為陌生而驚叫着喊媽媽;帶上爸爸給她買的新帽子、吃着棒棒糖陪着爸爸去理髮的可愛毛毛;一家人聚在一起歡歡喜喜包着湯圓,驚喜地吃到了“好運幣”的毛毛;甜美地睡在爸爸媽媽中間的幸福毛毛;揣着好運幣跟着爸爸媽媽幸福團圓去拜年的毛毛;給忙着幹家務活兒的爸爸送水喝的乖乖毛毛;騎在爸爸肩頭登高遠望的`毛毛;找不到好運幣傷心大哭的毛毛;分別時把好運幣塞進爸爸手心祈求爸爸幸福平安的毛毛;母女倆兒追着爸爸離去的長途汽車,那一直揮着手不願離去的毛毛……那個可愛、疼人、懂事又重感情的小毛毛,讓我的淚流了一次又一次!

這本書讓我體味到了家庭的無盡温暖和骨肉親情的珍貴,我將它珍藏在我的書架上,時時翻閲。我愛《團圓》!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18

在我的腦海中,張愛玲一直是站在那裏,持一個瀟灑而蒼涼的手勢,淡淡的看着那個十里洋場般華美的上海。

《小團圓》一書是張愛玲的自畫像,書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她生命中所經歷的種種,從創作主體心態的角度來看,張愛玲早年的身世影響了其人格心理的發展,進而影響到她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體驗。曾有女學者趙園評價張愛玲的'創作風格:“張愛玲的藝術才能,使她在諸種矛盾的藝術因素間,找到並組成了她所需要的那一種和諧、統一。這裏最基本也最足構成“特色”的,是舊小説情調和現代趣味的統一。”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的成長環境,其母親的對其創作風格影響深遠,從而形成了中國舊小説與西方現代小説的不同情調的融合。十里洋場的繁華與浮誇,在張愛玲的小説中,被完美的融合進東方舊世紀的生活習慣當中,或許有人認為張愛玲的小説未必寫的動人,但是卻是寫的最適宜的。

張愛玲的小説中金錢、婚姻、性愛是很重要的話題,在小團圓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父揮霍致使家業破敗,生活日益變得苦難,而母親和父親之間結束的婚姻也使得張愛玲對婚姻產生了懷疑。在社會中人性的缺失使作者備受煎熬,而人性當中的虛偽和殘忍也在其小説中得到了反映。張愛玲以敏鋭的目光審視着現實,選擇兩性關係作為切入點,講述着大都市裏的小市民戀愛與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訴人們:人間無愛,至多隻有一層温情的面紗。她筆下的女性是為了“謀生”而“成家”的女人,而非追求自我價值的強者和天真爛漫的情種。

正如很多人所言,《小團圓》中的張愛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難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陰鬱甚至有些刻薄惡毒的眼光注視着社會與人生,揭示了人性陰暗的一角。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19

我讀了繪本《團圓》,感觸很深。它講述了一個關於團圓的故事。小女孩毛毛的三口之家與別的家庭不大一樣,一年365天,爸爸一直在外地造大房子,只有春節才能回家。過年這短暫的四天,是小女孩毛毛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毛毛每天都盼着爸爸回來,終於盼到了這一天。過年嘍,爸爸回來了!當滿臉鬍子的爸爸站在毛毛面前時,她竟然連爸爸也認不出來了。爸爸用鬍子扎毛毛的`臉,她還嚇哭了。直到爸爸理了發,才變回原來的爸爸。整晚,爸爸和媽媽悄悄地説着話,小女孩毛毛睡在他們中間,那是個非常幸福、温馨的夜晚!

我可比毛毛幸運,爸爸、媽媽、妹妹和我,我們一家人每天生活一起,天天團圓!我們經常去動物園、博物館、迪士尼樂園遊玩,爸爸、媽媽還帶我們出國旅行……而毛毛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全家團聚。我覺得毛毛真可憐!

過年的時候,毛毛家包起了湯圓,其中一個湯圓裏包着幸運硬幣。毛毛非常幸運地吃到了這個湯圓,預示著這個家庭一年都團團圓圓!短短四天的時間,爸爸幫着媽媽做家務,帶毛毛上屋頂玩、堆雪人,毛毛還騎在爸爸肩上看舞獅子……爸爸在家的這四天,是毛毛一年中最開心的日子。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過年只有那麼幾天?如果天天都是過年,毛毛就能結束這聚少離多的生活,她和爸爸每天都能一起生活,那該有多好啊!

毛毛爸爸要走了,毛毛媽媽在抹眼淚,毛毛希望爸爸明年能早些回家。但她知道爸爸是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在外辛苦工作。毛毛十分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短暫時光。我也要好好珍惜我現在的幸福生活,因為,每天都能和家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是多麼可貴啊!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20

看張愛玲,體會到一句話,何謂“強極則辱,慧極必傷”。她為何就不能有一會兒糊塗的時候?她為何就不能在這滾滾紅塵裏有一會兒的麻醉沉迷?

“她覺得過了童年就沒有這麼平安過。時間過得悠長,無窮無盡,是個金色的沙漠,浩浩蕩蕩一無所有。只有嘹亮的音樂,過去未來重門洞開,永生大概只能是這樣,這一段時間與生命裏無論什麼別的事都不一樣,因此與任何別的事都不相干。她不過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夢的河上划船,隨時可以上岸”

這是她跟胡南成戀愛後寫的一段話,“永生大概只能是這樣”,可想愛對於她生命的意義,然而在這樣的時刻,她想到的亦是隨時可以上岸。“因此與任何別的事都不相干”可以看出,這幾乎等同於她的信仰,信仰又怎麼能和現實的生活有任何關係呢?

説她紅顏薄命亦是對的`。張愛玲的美是在骨子裏的,是近似於與蓮花,與月光,與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幾乎靠近於神的美。與世俗中令人温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於意境之中,遠觀之中。然而這便是她的命運了,她若不屑改變,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終老。

古往今來,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女子還有如林黛玉,如李清照,當然前者只是創造出來的人物。藝術家有才華,創造出傳世的文學作品的多不其數,然而能將自己的人生也寫成一部著作的,又有多少呢?

張愛玲的美,是以生命作為代價,是以幸福作為祭品,來追求的美。難怪胡南成的書裏,總歎她驚為天人,字裏行間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邊的,卻還是小胡,小蘇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説他矛盾嗎?其實真還不是的。只是歎這世間,神仙偶爾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侶,卻還真的是不易有。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21

《團圓》故事講得是:一個小女孩叫毛毛,她的爸爸常年在外面工作,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一趟家,只有過年才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時刻,他和爸爸一起包湯圓,包餃子, 爸爸把一枚硬幣包在湯圓裏,説是誰吃着了,就代表這一年會給他帶來好運哦!小女孩吃到了,她幸福的把幸運硬幣裝在身上,對她來説:這比大春的大紅包還要珍貴哦!當爸爸要走了,要離開時,毛毛把那一枚幸運硬幣送給爸爸,讓它來爸爸帶來好運,還對爸爸説:“下次回來,我們還把它包在湯圓裏噢。”毛毛和媽媽目送了爸爸遠去。

看了這本書,讓我想到之前每年春節時,爸爸、媽媽和我一家三口都要趕回鹽城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大年初一早上奶奶都會包餃子給我們吃,餃子裏可都是深深的祝福啊!

書中描述着短短的團圓之後,卻是長長的離別,團圓的日子顯得特別珍貴。我從《團圓》這個故事裏感到了一個家庭在春節期間的'甜蜜融融,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是如此的純真美好!我希望在外奔波勞碌的父親母親都能早點回家,缺少父愛母愛的孩子可以不再孤獨。每個家庭都能團團圓圓。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22

我發現,讀後感一定要趁熱寫,不能拖,震撼的印象總會隨時間變淡,想不出滋味。上個月讀完《小團圓》,當時寫下感受肯定和現在不一樣,如果等明年去寫,也僅記得大體故事梗概了。

作家的筆無論多尖刻,寫自己家人都是手軟的,讚美居多,尤其是寫自己母親。例如三毛、席慕容、劉墉,讀者只會覺得書中的母親就該是那樣,比凡人聰明可愛,如果是寫清苦的母親,就該如季羨林所寫那樣,艱辛之處都比別人偉大,贏得讀者的熱淚。難得張愛玲沒有讚美,平靜地記錄點滴,不誇張、不升華、不歌頌,她的筆太理性,沒有熱情,全是真實人性的影子。

而且張愛玲的記憶好得驚人,兒時一件小小事都不忘,一句話、一個動作、一點心思,寫得就像正坐在歷史的回程車上一樣,透過門縫在窺探家人的對話,讓人倒吸一口冷氣。

幸虧先讀過張的很多小説,才把一些細節串了起來,《茉莉香片》原型出自她的弟弟和父親、繼母;《琉璃瓦》和《花凋》是寫她舅舅家的女兒;《鬱金香》應該源於她繼母的弟弟;《創世紀》是寫她的姨奶奶;《傾城之戀》是她在香港讀大學時,遇到的一對情侶改編的故事;《沉香屑第二爐香》是在香港聽同學説的;《赤地之戀》和《秧歌》是解放後她的見聞;《小艾》是她出國前迎合當時社會創作的一篇小説。這樣把小説和自傳對應着看,非常有意思,創作還是得源於生活啊,架空的文學是寫不好的。

小時候老師總讓寫讀後感,可是憋來憋去也擠不出字,無感可發,最後只能湊字,先把書名和作者介紹一番,再把故事梗概敍述一番,再談一些自己的感性,比如要好好學習,學習書中某個人物,為國家做貢獻等等。然後長舒一口氣,算是終於完成作業。想想,是因為那會讀的東西實在是無感可寫,小孩子理解能力又淺,只在乎故事本身是否吸引人。《格林童話》、《天方夜譚》,的確是寫給小孩子的,故事吸引人,讀完卻想不出什麼,也只有覺得開心或者瞠目結舌罷了,合上書本滿足地玩去了。不像張愛玲的書,發人深省。

是什麼樣的一種勇氣,讓張愛玲把家庭的記憶碎片都拼湊起來,説人老了就愛回憶,而且回憶十分清晰,她後來久居美國,是不是一直在思念着家鄉,懷念着這些往事呢。《小團圓》這樣的回憶錄並沒有像其它的回憶錄一樣打下美好、温馨等烙印,然而讀起來卻覺得是美好而真實的,不是瓊瑤阿姨那樣,反覆把"生活多美好"、"像公主一樣的女人"這樣的`詞語硬刻在書上。也只有經歷過什麼樣的生活,才能寫出什麼樣的文章,《創世紀》描寫祖母出嫁前的場景,只有出身於那樣的家庭才能把繁華富貴寫得如家常便飯吧,她最擅長寫顯赫家族沒落衰敗。

張愛玲的一本"新書"《少帥》在台灣出版了,不知她還有多少未寫完的稿,未刊登的小説。我是不折不扣的的張迷,自豪且幸福着。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23

《團圓》説實話,很早之前就看了!但是到今天為止,聽了這次分享才有了更深的體會!説實在的帶妞看繪本也快五年了,繪本對國外比國內的多!不是不支持國內繪本,而是國內優秀的繪本比較少!每當發現一本優秀的國內繪本就好興奮!,《團圓》被出版日,韓,歐美,墨西哥讓偶覺得好開心!兩年的辛苦磨合和編輯出來的優秀作品得到認可和孩子們的喜愛,我更開心!還有作家的幾十次改稿,畫家為場景的實地採風都是故事背後的故事!我喜歡這樣的分享,愛上一本書並瞭解故事背後的故事!是我一直喜歡的事,我也會講給我六歲的女兒聽!謝謝信誼敬業的創作者和出版人。

為了今天更好地聽課,昨晚跟六歲的`女兒一起第一次讀起了《團圓》,讀到媽媽正在給爸爸收拾東西,看到媽媽背過身去一邊收拾一邊悄悄抹眼淚,我鼻子酸酸的,眼眶熱起來。這種感受來自於出門讀書以及上班長假結束後跟家裏人的分別。有了自己的小家以後,基本也是在家待的時間更少了,每一次分別都是難以抑制的難過。

以前放學去女兒幼兒園,特喜歡看到一種畫面:有爸爸穿着個拖鞋,褲腳上還粘着泥灰,褲管都沒放下來,就去接孩子,估計是從地裏或者工地上過來,我心裏總覺得很温暖,想象着他牽着他女兒的小手是多麼温馨啊!

非常享受今天中午張老師的分享,喜歡她女兒用純純的聲音給大家帶來的故事錄音。

謝謝老師分享的《團圓》創作的艱難的背景過程,讓我再一次讀它的時候一定會體會更深。

特別喜歡今天的這些話:

“從整體上説,中國原創圖畫書還在學步階段,我們的圖畫書是否超越了國外的,這不重要。中國有中國的文化底藴,世界是多元的。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孩子成為有民族自信的人,不能總是仰人鼻息,仰望別人的東西。中國兒歌的音節這麼美,我們不能總拿《鵝媽媽》的洋兒歌餵給我們的孩子。”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24

《團圓》是一本寫給孩子的繪本,當我讀給孩子聽時,讀到結尾,眼淚早已濕了視線。

一本好書,本就是適合各個年齡階段的人讀的,不同年齡不同環境的人都可以讀,都能讀出屬於自己的故事。《團圓》就屬於這一類,它講述了一個常年在外打工的父親過年回家和家人團圓後又分離的故事。短短的幾頁,包含的內容卻很多,有爸爸拉着紅皮箱回家過年,給媽媽和我帶禮物的歡樂,也有爸爸補窗户縫、貼春聯、換燈泡的忙碌,更有爸爸帶我在屋頂看龍燈的熱鬧喜悦、我們一家包硬幣湯圓的感動温馨……這些平凡的生活民俗場景,配着明暗交替的繪畫,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

讀完《團圓》,小時候那些温暖的時光一下子就湧到了眼前

我的爸爸是一名司機,每天晚上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家。可印象中,不管多晚,媽媽做好飯都會堅持等爸爸回來一起吃。她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等你們爸爸回來咱再吃飯。説完就忙着掃地、洗衣服、納鞋墊、織毛衣……我和弟弟妹妹就開始等爸爸回家。怎麼等呢?我們仨是像三隻小夜貓一樣,豎着耳朵聽,聽大街上車的聲音,判斷那聲音是否是爸爸車的聲音。爸爸開的小貨車總是“咚咚咚嘟——”,聲音響亮厚重偶有間歇。

我們的對話常常是這樣的:弟弟妹妹:是爸爸,爸爸的車,爸爸回來了!我:不是,這不是爸爸的車,是吧?媽媽!

果真,小貨車嘟嘟嘟的聲音越來越近,駛過我家門前,終於走遠了……我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注意和傾聽。我、弟弟、妹妹:是爸爸的車,爸爸回來了,媽媽!媽媽微笑着,轉身去廚房盛飯。我們仨便飛快地跑向院子,打開大門,向着同一個方向,在門口的'暮色裏翹首張望。

小貨車在門口停下了,爸爸從小貨車裏走出來。“爸爸,爸爸,爸爸!”我們仨變成了三隻小鳥,奔到爸爸懷裏。爸爸牽着我們仨,笑着走進屋裏。飯桌上,媽媽早已盛好飯菜,擺好桌椅,碗碟裏冒出的熱氣,有濃濃的飯菜香,氤氲了整個屋子。

回憶湧來,又一次濕了眼眶。那些美好的時光啊,似一粒粒珍珠,回想起來,就能讓過去和現在的日子閃閃發光。

《團圓》作者餘麗瓊説:“故事中趕回家團圓的‘爸爸’在用心一點點建立家園的完滿,建立起女兒對他的重温和信賴。其實,他給孩子帶來的何止是家的感覺和愛的撫慰,帶來的還有投入的依戀……”

是啊,感謝餘麗瓊,感謝我的爸爸和媽媽。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25

《小團圓》這本書是我在單位的圖書室找到的,在家擱放了好久才下定決心來看,我覺得小團圓更像是張愛玲寫給自己的書,大概是把一輩子碰到的人事都寫進去,發泄,記載。讀來時時有被針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掙扎和顛倒迷亂,正映現了我們心底深處諸般複雜的情結。

張愛玲有過一刻的幸福,那句“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出現在《色戒》中,亦寫在《小團圓》裏。雖然沒有找見那個真愛我的人,卻再次被這句話打動了,至此把書擱置了一個禮拜。女人的愛往往是一種感覺,並非愛一個人,而是愛被人真誠愛着、真正重視的那種感覺。不曾被重視過的女人是悲哀的。張愛玲幼年及至長成,都是大家族裏的邊角料,她內心深處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累贅,所以不曾對任何人依賴,總是算計着是自己欠別人多一些,還是別人欠自己多一些。生活在被奉為小公主小王子的現代獨生子女是無法體會的吧。從小就覺得自己多餘,保護自己還來不及,學會謹慎生存還來不及,又有什麼樣的閒情逸致去愛其他的什麼人呢?她冷眼旁觀家族來來往往的過客,致使筆下的男女亦冷靜算計彼此的身價。直到胡蘭成的出現,她縱然想放開地去愛,又怎麼學得會放開呢?所以她收藏自己愛的感覺,很久之後才表達出來,她亦收藏妒忌的`感覺,在胡蘭成告知與其他女人的故事時,她還要在心裏替他辯解,認為他們身體上還是清白的。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張愛玲漸漸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當時當景是的。所以後來也逐漸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蘭成,即使後來有暫時相聚的男人,也沒有真正去愛,因此所有人的離開,她都脱胎換骨似地看得很淡。

小團圓,或許是張愛玲心裏將一生所遇見的人和事都記錄在紙上,讓這些逝去的人再次和她團圓了吧。它讓一個人間俗世的張愛玲浮現在眼前,揭去那些神祕和神化,這個真實讓人欣喜。當然,我也很清楚這畢竟是本小説。只是一個人在時過境遷之後,對往事點點滴滴的回憶吧。沒有太多的震動、悲哀,人的一生不是都要經歷許多的嗎,誰又能説自己沒有故事,張愛玲的故事最為曲折?前面還有很長很長的路,我們一生所經歷的,又會在哪裏團圓?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26

張愛玲不愧為才女,寫個自傳都是那麼地委婉,故事娓娓道來,不急不燥,生活的味道那麼重,愛情的味道那麼濃。

小説描寫了女主人公九莉(其實就是張愛玲自己)出生在一個末落的貴族家庭,從小被過繼給伯父,稱親生父親為二叔,親生母親為二嬸。九莉的親生父母因關係不和而離婚。親生父親二叔將家財揮盡,又娶了新太太,對九莉不聞不問,甚至當九莉中學畢業後想去英國上學,父親也無財力支持。她的生母二嬸也貪圖享受,離婚後自己雲遊世界,四處留情,無暇顧及九莉。九莉就在這樣一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環境中渡過了淒涼的童年。

既然不能去英國讀書,只能湊合到香港了。九莉周圍的同學都是國內的富家子弟,過着優越的生活。除九莉之外,他們大都每天談戀愛,根本沒有心情讀書。在九莉在香港讀書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了,九莉被迫回到上海。

九莉20歲以後就開始寫作,而且頻繁發表。

九莉生來清高自尊,在愛情面前不卑不亢,愛就一直愛下去。愛得執着,勇敢。面對對方的種種錯誤,種種不衷,種種反悔,她都義無反顧,愛得那麼有尊嚴。小説中的男主人公邵之雍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胡蘭成。邵之雍取了九莉,可是後來又分別與日本的女人,鄉下女人和小康女士有染,還時不時地回來找九莉。九莉因為愛所以寬容他,遷就他。

張愛玲用這部小説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份記念,她緩緩的述説彷彿是在講述別人的故事,文字間顯現着一種高貴的清高氣質。她的童年並不幸福,她與胡蘭成之間的愛情是刻骨銘心的.。

在剛開始讀小説的前三章的時候,感覺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眾多人物同時岀現,他們之間的關係又很複雜,感覺作者的表達有點囉哩囉嗦。讀到後來就發現,其實張愛玲只是想把與自己有關的事情與人全部講出來,這樣才可以使她本人的個性顯得鮮明。讀到第四章及以後,故事就越發有趣了。特別是以女主人公九莉和男主人公邵之雍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同時描寫眾多其他人的人生故事的章節分外的吸引我。九莉對邵之雍的忘我的,不求回報的愛情是那麼的動人。

《小團圓》是張愛玲對自己人生的紀念和交待,讓讀者通過九莉的故事瞭解一個立體的才女張愛玲。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27

讀《小團圓》,就像是在陪姑婆曬太陽。你從她的片言隻語中知道這老人有不尋常的過往,家中發黃的照片也證實着這些片言隻語。於是,你陪着枯瘦的老人曬太陽,聽她無厘頭的點評和慨歎。但終究,你已不是八卦的少年,也並非無知的少女,你雀躍的心要越過這窄窄的`院牆,將他們留在歷史的塵埃中。她是屬於過去的,而你卻活在當下。過去不能奴役現在,更不能遙控未來。

過去只能拿來曬太陽,且是冬日下午三四點的太陽,以免過早氧化。我甚至覺得過往只適合塵封,不適合曬太陽,更不能拿來當素材、小説或電影。過往也只屬於小眾,不適宜大眾,更不要成為"傳奇"或焦點。

我是用了好大的耐心才讀完或説翻完《小團圓》。不翻則好,翻了更糟糕,本來就不喜歡張這個人,這回如此近距離地接觸,把對姑婆應盡的一點尊敬也幾乎要放棄。

文字是那麼生硬,沒有一點質感,彷彿所有人都應該且已經紅寶書般熟悉她四十年代的所有作品以及身世。話説得那麼遲疑、吞吐,所謂"張愛玲筆觸的文句",像是姑婆在傲慢地掂量我的文字領受力。我若不能成為合宜的聽眾,你又何苦把這陳年爛穀子晾曬在陽光下。總以為人是到年老才有這份尖刻,卻發現姑婆的尖刻是與生俱來,耳濡目染。這裏要談到老姑婆了,張的母親,雖然小説不等於紀實,"蕊秋"的形象不一定等於張的母親。《小團圓》中母親蕊秋看女兒時的眼光犀利,毒辣,不帶兒女情長,讓我忍不住想起《金鎖記》里長安放棄學業後一度言談舉止越來越像她的母親被形容的一句話:"她再年輕些也不過是一顆較嫩的雪裏紅——鹽醃過的".

一個人,年輕時候即使尖酸毒辣,也會被人原諒,因為雪裏紅的那一份"嫩"畢竟在那裏,養眼。年輕是養眼的,雖單薄或憔悴,仍是年輕。所以,四十年代張的文字,在我看來雖刻薄卻是豐腴的,不討人嫌的,因為,你想着她會長大,她會收斂,你會寬容地等待。但一個人若堅持的那一份刻薄,又會怎樣?尤其是年華又拿走了那一份養眼的"豐腴" 。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28

幾天下來,這本書下去一半。總記得評論總説書裏寫的愛情,情慾和男朋友什幺的。從寫到九莉回上海之後就開始格外留心,猜測着他什幺時候出現。倒也不是急等着不耐煩了,因為其他那些事情和人物不僅有種家常感,簡直就是似曾相識。

蘗傳慶(茉莉香片)大概是從弟弟出來的,不僅家世像,那個讓他萎縮着不願意見的後母像,弟弟竟然也因為亂籤支票玩被父親打了嘴巴子。

還有個大太太,表叔的續絃大老婆,就是小艾裏面的五太太了。因為醜攏絡不到丈夫的心,一輩子怕跟丈夫在一起,偶爾喉嚨裏哼哈兩聲解除尷尬,也養着好些貓,丈夫死後經濟敗落,跟其他女太太打麻將也怕輸,一輸就開始身體左右搖擺,越搖擺也越要輸。有趣的是連同表叔的小老婆也都聯繫到塬型,一個鵝蛋臉的美女,後來倒黴禿了頭髮就被冷落了。小艾裏面的那個叫秋老四的舞女,更慘烈的,不僅掉光頭髮,眉毛也沒有了。這大概是張愛玲杜撰上去的

因為這2例看得太真切了,後面讀起來越來越疑心,每逢看見一個就想起另一個,不知是否也是有聯繫,當然都是小角色,沒下太多筆墨的,很難去查考,就是憑一種直覺。提起九莉的一個俄國女鋼琴老師,不知可否是年輕的時候裏面的東歐女人。韓媽這個角色大概做了許多家用女僕的塬型,因為腦子裏記着那些,每次看到韓媽出場都覺得有點亂。還有個小人物,好婆,後母的母親,讓人想起十八春裏面的小老婆的母親,一樣搬過去同女兒住着。還有云志夫婦的長女次女讓蕊秋介紹留學生男朋友的,特意留個房間給年輕人聯絡感情的,末了又怕出格,派個老媽子進去拿東西監視着。讓人想起琉璃瓦里面的'風流不羈的二女兒。間或提起2個表姐還是表妹,是姊妹的,也寫他們的外貌,大概是鴻鸞喜裏面的婚禮上出現的2個圓臉姐妹。純姐姐骨癆死了,跟川嫦一樣。

其實已經看到之雍出場了,但是好像目前為止他都還不能轉移我的注意力,腦子裏還是上面那些個五花八門的人物,本來嘛,出場也沒有個順序,簡直是想起誰就是誰,名字看過一次再次出來的時候已經不記得他是哪個了。不是因為有以前那些對照着,也無甚趣。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29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人們忙於在城市中追求速度與激情,卻忽略了那泛黃紙頁中所藴藏的無言的靜謐之美。手捧一本張愛玲所著的《小團圓》,忘卻城市間的喧嚷與匆匆,以那滴水藏海的段段文字,盪滌我的浮躁,打磨我的灼熱。

《小團圓》基本上是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説。小説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盛九莉的身世浮沉、成長經歷、戀愛婚姻、人生選擇以及淒涼悲楚的結局。書中她與邵之雍的愛恨情愁令人歎惋,不忍猝讀。張愛玲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藍本,用文學的'手法敍述了她傳奇的一生。在本書中,她的自我剖白赤裸裸毫無隱晦,令人心痛不已。她白描了人生中大大小小的跌宕起伏,冷靜而細膩的筆觸詮釋了一段殘缺的人生,用洋洋灑灑的文字讓人閲盡世俗百態。無論內心如何激盪,無論場面如何不堪,在她筆下永遠是輕輕地帶過,還不時帶着微笑。張愛玲,如此般的一個驚世才女,一生渴求得到圓滿,然而在愛情上猶且得不到圓滿。讀她的書,思緒萬千,卻又捨不得放下。

同樣的《小團圓》,悲情女子看到男人的薄倖,信奉美貌動力學的人看到了自卑,悲觀的人看到了宿命,驗明正身後得出“女人聰明至此,果然沒有好下場”的也不乏其人。張愛玲讓大家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縱然蘭因絮果,也是緣分。

就小説的文字和語言風格特色而言,深受中國畫尤其是國畫畫風的影響,處處體現出含蓄留白的美和意境的神髓。精緻的文字、出人意料的比喻充分展現了我所喜歡的張愛玲極高的文學天賦。在作品中,女主人公盛九莉不僅語言文字含蓄,説話從來説半句、留半句。而且為人處世也含蓄至極,含蓄已成為她的審美。看到書名《小團圓》我便想團圓還分大小嗎?直到讀完這本書,我才真正明白:“小團圓”後即是“大別離”,甚至是永別。而《小團圓》的感人之處在於:這些年來的風霜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生死幽戀的小團圓,是盛九莉和邵之雍之間愛恨糾葛的小團圓,更是我們與張愛玲遺作心心交流的《小團圓》。

《團圓》讀後感四年級 篇30

兒子拿回來一本繪本,非要我當天晚上就給他講,説徐老師有任務的,要寫東西的,叫我打電話問老師,那麼晚了,我沒打擾老師。不過在睡覺前和兒子一起讀了這本書兩遍。

一拿到這個書,立刻感覺封面的畫面很温馨,一家三口躺牀上,寶寶躺中間,爸爸媽媽側身朝向寶寶,問陳欣洋看了這幅畫有什麼感覺?“幸福的感覺”陳欣洋説,確實是幸福温馨的感覺。

一頁頁翻開,一頁頁講給兒子聽,一邊講一邊腦子裏就湧現出許多童年的回憶,書裏的每一頁都有我小時候的回憶,爸爸出遠門回來小姑娘只是遠遠地望着爸爸的情景、過年貼着紅紅的對聯、爸爸的勤勞能幹為家遮風擋雨、過年拜年、好運硬幣夾在了衣服裏脱衣才掉出來、爸爸的再次離家而分別、媽媽為爸爸收拾行李時偷偷摸眼淚、以及爸爸緊緊地抱着小姑娘“我”的場景,一切的一切都很熟悉,彷彿寫的就是我小時候的故事。講着講着淚一下子就湧了出來,陳欣洋不停地問:“媽媽,你怎麼了?告訴我你為什麼哭了?”,我平靜了下自己告訴他“我想我爸爸了,這個故事很像我小時候,你外公在我小的時候也常出遠門,秋天去春天回,過年都不回來的。”陳欣洋聽了只是“哦”了一聲,也許他還小,不能體會其中的情感。

團聚、分別、等待,日子就是這樣過着的',爸爸在我小時候就是這樣出遠門賺錢,我初中開始就遠離家鄉讀書,和爸爸之間總是聚少離多,現在更是一年都難得見一回。這個《團圓》的故事裏讓我再次感受到了爸爸的勤勞與堅強,他總是給與我極大的安全感,同時也感受到了一個家庭的温馨和甜蜜......

説真的,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一些生活的細節都是用平實的語言敍述出來的,再加上很樸實、真實的畫面,更顯示出了其含蓄的魅力,尤其是那枚小小的好運硬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