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田園生活散文

田園生活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03W 次

導語: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敍類文學體裁。以下是小編整理關於田園生活的散文,以供參考。

田園生活散文

  篇一、田園生活散文

陶淵明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棄官歸隱,人生的轉折卻成就了一代田園詩人。從四十一歲到六十三歲,他皈依大自然,迴歸心靈的淡泊寧靜。過着與世無爭、潔身自好、樂天知命的田園生活。

春天裏,陶淵明在燕子的呢喃聲中,心兒隨漁翁一起順流而上,乘一葉小舟,飄然來到一片桃花林。溪流的兩岸,桃花被温暖的春風一吹,綻開了粉嫩的笑臉,陣陣清香,醉人心脾。小草嫩綠,花朵嫵媚,偶爾有桃花輕輕飄落身上和水中。小舟穿過幽美的桃花林,越過一個山洞,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人間仙境。這裏樹木成蔭,阡陌縱橫,土地肥沃,人人耕種勞作,自得其樂。村裏人熱情招待了漁翁,和他聊聊外面的事情,然後漁翁告辭了。

陶淵明依然過着早出晚歸的日子。不覺間夏天已經來臨,涼爽的清晨,陶淵明扛着鋤頭,走在窄窄的田埂上,道上茂盛的野草結滿了露水,打濕了他的衣和鞋,他來到南山下的一塊田地,這裏有他種下的豆苗。抬眼望去,草兒一片葱蘢,豆苗卻很稀疏。齊腰深的草打濕了衣服,但是這有什麼可惜的呢?他心裏想到,好在我逃離了污濁的官場,迷途知返,在田園勞作中找回了自我。直到月亮升起,他才拖着疲憊的身子,和明月相伴回家。

雖然是幾間陋室,陶淵明卻不受俗世的煩擾。因為他的心已遠離鬧市,心中怡然平靜。秋天裏,東邊的籬笆下菊花怒放,豔麗多姿。有雪白的、金黃的、深紫的、粉紅的,一團團、一簇簇五彩繽紛,散發出淡雅的芬芳。陶淵明悠然徜徉其間,彎腰準備採一朵,無意間看見了南山,山氣氤氲的黃昏時分,成羣的飛鳥返回山林。面對此情此景,他還有什麼可説的呢?

寒冷的冬天,外面白茫茫一片。陶淵明閒居家中,冬天的夜晚也越來越長,偶爾得到一瓶好酒,他定會獨酌大醉,然後寫寫詩。感歎着人生就如一粒塵土,隨着命運漂泊無依,歷盡艱難,回不到原來的樣子了。高興的時候,他會邀上鄰里一起痛飲,如同兄弟一般,及時行樂。人生如流水,過去的不會再來。年輕時要多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

公元427年,陶淵明去世,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學作品,流傳下來的有一百二十多首詩,十來篇散文。主要包括《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作為田園詩派創始人,他的作品大多是描寫飲酒和田園的樂趣。

陶淵明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樣,清麗自然、純真質樸而又意藴深刻,吸引着無數的文人去探索欣賞其中的藝術境界。他剛正不阿的人格和不追求名利的操守,也成為後來文人的精神表率和前行的力量。

  篇二、田園生活散文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農家的生活永遠是忙碌而充實的,在農家人的眼裏,踩着露珠除草,披着月光回家,這是最尋常不過的事情。在晨曦中走向露水滿地的原野,將身影沒在一片無際的綠色莊稼海洋裏。“手持鈎鐮槍,胯下青龍馬,去戰死那豆兒墩(此處有誤)”,在長滿茁壯禾苗的田間,獨自手握鋤頭,揮汗如雨。工作之餘,脱下工作裝,換上一身素服,也做一做農家人,不必在乎塵土飛揚,不必在乎汗水的異味,隨便舒展自己的身姿。在田間勞作,那是一種非常愜意的感覺。

清晨,迎着朝陽,獨自一人彳亍在田間,可以不用考慮工作的雜事,不用為人際關係而煩惱。獨自在田間勞作,不是逃離,而是要的一種心情的平靜,可以享受赤腳大仙的快樂,可以遠離城裏汽車和高音喇叭的繁鬧;站在草叢之間,可以放開想象的翅膀,可以靜靜地為自己的生活大膽地渲染,可以邊勞動邊自修柏拉圖的愛情哲學,盡情享樂阿Q的精神勝利學。在田園生活,可以釀造陽光心態:你改變不了工作的煩惱,但可以改變青苗、雜草的存在;你改變不了的事實,但可以改變土地的平整;你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改變現在雜草的生存;你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決定雜草和青苗的生死;你可以對着草苗抒情懶漢哲學:“大草給你搭着涼,小草跟你作着伴,你就是不長。”在田園中,你可以更改你認為不合理的生長,你可以對不可愛的雜草和青苗發揮你的生殺大權。這時的世界是這樣的安寧,不會因為自己的作為而發生爭執。可以遠離隨波逐流,可以高亢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與自己進行心靈的對話,讓自己的思緒漫遊於玄奧的太空。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體味田園生活,看綠的草,紅的花,傾聽喜鵲枝頭的鳴叫,傾聽蟈蟈在草叢間的歡歌,生活的芬芳無處不在。

其實世間萬物,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飄若如煙。人生短暫,保持平和的心態,才是我們生活中真正所需要的.。平淡的田園生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生,才是我們最具有生命真意的真諦!“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會生活方式和個人生活方式。田園生活雖苦,但能夠使自己享受到心裏的寧靜乃至安樂。

  篇三、田園生活散文

父親這輩子最大的理想之一,便是退休後回農村住。

於是,在父親退休後為了更方便照顧父親,全家就跟着父親來到農村住,開始時,對於在城市生活習慣了的我們來説,回農村是多麼難以接受的字眼,因為農村沒有城市的高樓大廈,燈紅酒綠,繁華,方便。百日裏才有一些鄰人在房前屋後出入,一到晚上便像進入原始森林一般寂靜。我們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雖然由農村到城市的道路都已經修好,交通也挺方便,但是要真正融入到農村裏來,從心裏還真產生了牴觸情緒,但看到父親執拗的表情,只好順從了他的意見。

初入農村。便受到了鄉里鄉親,鄰居隔壁的殷勤招待,大家在輪番到家做客的同時也在探尋我們全家為何好好的城市生活不過,要搬到農村裏來住,村裏的年輕人想進城生活都要費九牛二虎的力氣呢。而我們家卻偏要往農村跑,父親總是淡淡一笑:老嘍,落葉歸根。

小時候的印象裏,農村裏到處都很髒,豬狗牛羊雞鴨鵝的排泄物到處都是,小的時候在村裏做客時就經常踩到這些東西,那是大人們戲稱踩“地雷”了;風吹一陣,塵土滿村跑,過往的人側面掩鼻,窗户一開便有塵土如空氣一樣無孔不入;一到下雨滿村的爛泥巴路,有經驗的村人會在路上丟幾塊磚塊,踩着磚塊走要看你的“凌波微步”功夫練到幾成,不然走幾步便踏進泥坑裏,再好的名牌鞋都叫你報廢;村裏人喝河水,早晨每家每户的媳婦兒都要趁着天矇矇亮就起牀去河邊挑水,因為去晚了,那些淘米的、洗衣的、洗菜的、甚至倒馬桶的都三三兩兩地來了,水就髒了,這時就產生了讓在城市裏生活的人怎麼也難以理解的問題,河邊幹什麼的都有,水源都污染了可偏偏就是沒有傳染病發生呢。老人們會解釋,大家都是講秩序的,乾淨一點的,在上游,那些髒一點的,在下游,因為水是流動的。可我就納悶了,這條河的水也是從別的村裏流過來的,如果別的村裏也是這樣,那水不早就污染了嗎?老人們又説,所以啊,挑水要早。呀,真是讓我張口結舌。可雖如此,農村還是養活了我們的父輩和鄉親。並且村裏的老人普遍都長壽。

後來,父親在鄉里當書記時,多方籌措資金領導大家修路,甚至把工資都墊上了,村裏大大小小的包括岔道都鋪上了水泥路,如今泥坑沒有了,道路平坦了,塵土不多了,穿皮鞋村裏走一遭,皮鞋還是鋥光瓦亮,養殖業現在都是規模化,再也看不到動物的糞便在路上了,自來水拉到每家每户,大家喝水也放心了。

儘管這樣,我還是對農村生活存在牴觸情緒。

開始時,並不情願。中午下班常不回家,晚上要過夜生活便推託加班。反正就是不願意在農村裏待着,村裏的泥腿子鄉親登門拜訪做客,我便嫌髒,不願接待。

後來,下崗在家時,由於沒有臉再在城市裏晃來晃去,只好委屈自己,老老實實地待在家裏。習慣也罷,不習慣也罷。反正得老實宅着。也就是在這樣的時光裏,我漸漸開始用平和的心態和眼光來看待這種所謂的“田園生活”.

早晨,天光微曦。小院裏就有鳥鳴嘰啾,龍眼樹的綠葉由院子裏一直伸到窗前,把成熟的果實送到觸手可及的地方,誘人地晃着;風兒顯然知道我最需要什麼,用田野裏帶着泥土清香的涼意像嬰兒的小手一樣輕拂我的臉龐;河對面田野裏的農作物整整齊齊做着早操,一起嘲笑我比它們起得晚。早飯時,兩條活潑的小狗在桌子下面鑽來鑽去,就是要討些吃的,但給不給都一樣熱情,彷彿這裏它們是主人。客人來了,在院子的樹蔭下襬開茶几,小凳也同樣坐得舒服,那談興絲毫沒有比在高檔ktv裏差,相反,卻高談闊論,有啥説啥,從他們嘴裏獲取的信息更真實,更接地氣。中午,可以安心地享受多年職業生涯裏極為奢侈的午休,想睡多久自己決定,興之所至,做做家務鍛鍊身體,怡情怡性,燒點自己家裏種的菜餚,真正綠色產品,比誰保證的都放心。誰説失業下崗是壞事,我卻認為是好事,從農村生活裏我認識了田園生活的一面,也知道了什麼是慢生活,什麼是生活。

我愛田園,我愛農村,我愛父親,我愛鄉親們,我更愛生活。

  篇四、田園生活散文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三下鄉已經進行到第七天了,接觸了許多未知的人和物。

此次三下鄉的目的地位於廉江市橫山鎮的一所小學,根據校歷史的介紹,擁有着86年的歷史了,起初這是當地的一個私塾,隨着當地人口的增加,漸漸地就變成了一所學校,給附近村落的孩子們提供上學的機會。

這裏有着近似一望無際的田野,大黃牛在田野上啃着雜草,大水牛在池塘裏愜意的泡澡,一幅恬靜悠閒的田園生活浮現在眼前。每當日落西山,霞光染紅整片天空,天空中時不時有飛翔的小鳥,點綴着這萬里晴空,着實令人陶醉。

在過去七天的日子裏,白天在課堂上與孩子們共同學習、課間共同玩耍。漸漸地,與孩子們的距離越來越近,有些孩子調皮不聽話,確實讓人傷腦筋,這也不禁讓我想起我小時候也是如此這般,父母的諄諄教導,才讓我慢慢地成長了起來,感慨父母是多麼的不容易。夜裏,若天空晴朗,走上陽台,可以看見那一望無際的曠野,星星閃閃發光,美不勝收,耳邊迴盪起那熟悉的歌謠: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否聽清……

這裏的生活雖然清貧平淡了些,但不去體驗怎會知道那些不為人知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