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墓地的遐思散文

墓地的遐思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53W 次

鄰家小妹手捧着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我不禁好奇,是啥不朽的名著,讓這個整天瘋瘋癲癲的傻丫頭如此興趣盎然呢,走到近前,仔細一看,不免覺得大跌眼鏡,竟然是《盜墓筆記》。

墓地的遐思散文

我問她:“好看不?”

她頭也不抬地回答:“好看!”

我不禁想要逗逗她,便道:“你知道‘墓’是啥嗎?”

“知道,不就是埋死人的嗎?裏頭還有明器。”她回答得嘎嘣脆。

九零後的女生都是這麼大大咧咧的嗎,居然連死人都不害怕,我不禁對她刮目相看。

“這本書裏頭,有那麼多死人,你看了不害怕?”我繼續和她逗着玩。

“死人有啥可怕啊,變成‘粽子’才可怕呢。”鄰家小妹抬起頭,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瞪着我。

我突然覺得,這個小精靈才是最可怕的呢,看她這小小年紀,腦子裏都在想些什麼啊。看着她一副認真的樣子,我真的無語了。這孩子,滿腦子都是稀奇古怪的東西,説不定,還真會生出了想去盜墓探寶的念頭了呢。

又閒扯了一會兒,確認她不會真的揹着揹包滿世界找古墓去,我便獨自走開了,一邊走,一邊想,“墓”,究竟是個怎樣的概念啊。

説起墓,鄰家小妹多半就會想起驚心動魄的《盜墓筆記》,而我呢,我和她的閲讀習慣不同,我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聊齋》。想起那一陣陰風吹過,墳地裏冒出幾點星星點點的磷火,一個慘悽悽的聲音響起,墳頭上冒出一團煙霧,於是,一個絕色的美女站在了書生的面前。

雖然有些陰森恐怖,但這之後多半會有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吧。

瞧瞧,我還嘲笑鄰家小妹呢,我自己也有些沉溺在書中了啊。

不過,對於普通人而言,説起墓地、墳地之類的,總會覺得那是一個晦氣的字眼,應該避諱的,如果不得不説起,也會習慣性地用“那個地方”之類的詞彙來代替吧。

所以,對於世人而言,墓地實在不是一個好地方,因為,它總是和死亡聯繫在一起,一想起它,就會想起雜亂的墓草、淒厲的風雨、哀慟的親友、死者那白慘慘的面龐……總之,絕對不會是賞心悦目的地方。

不過,對於我這個城市人來説,墓地倒還沒有那麼可怕。畢竟,就算進入墓地掃墓也是在白天,而且一年只有幾次,所以,多半是體驗不到那種悽風苦雨的感覺的。更何況,城市總是人滿為患,就連墓地也不例外,一到清明,墓園裏頭全都是人,再膽小的人,恐怕也不會害怕了。

我的外公、外婆,都埋葬在上海北郊一個叫松鶴公墓的地方。那裏,是重重疊疊的墓碑的森林,各種形狀的墓碑應有盡有。有端端正正的長方形;有長方形上面帶着尖角的;有的是個十字形;有的呈半圓形,微微有些弧度,看上去像是一個沙發的靠墊……墓碑的顏色,也是各種各樣,有灰色、黑色、白色、咖啡色、米黃色……不過,基本都是黑白灰色調為主的,體現了墓園中應有的肅穆氣氛。

聽別人説,外國人的墓碑是很個性化的,有的上面刻着一段五線譜,估計那墓主人生前十分酷愛音樂;有的上面雕刻一隻大足球,説明墓主人生前是個足球健將;甚至還有的上面擺着一架觀測時辰的儀器日晷,那一定是一個天文愛好者了吧……

不過,這只是從書中看來的,在現實生活中,我所看到的這些墓碑,雖然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形狀,但是,它們的細部卻都是千篇一律的,看不出墓主人生前的職業。

墓碑的前面一般都鑲嵌着一張墓主人生前的照片,多半是畫在瓷片上的,下面是墓主人的名字,旁邊還寫着小字,標註着立碑人的姓名和立碑的時間。如果是一個大户人家的話,連墓碑的後面也會刻滿了家屬的姓名的。

讀書的時候,讀過一首詩,是北島的《墓誌銘》,曾經被它感動得要命,最喜歡的就是第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看了之後,激動得要死,當即就下定決心,如果哪天我死了,要用它作為我的墓誌銘。

可是,仔細觀察墓碑之後,才發現,中國人,其實並沒有寫墓誌銘的習慣。是啊,死者已矣,墓碑都是後人立的,能不能按照意願寫上墓誌銘,已經不是死者能夠説了算的了。

更何況,中國人喜歡在墓碑上刻上立碑人的名字,表示自己的一片孝心,這樣的話,墓碑上寫名字還來不及呢,又哪裏會有空閒的地方,讓人寫上墓誌銘呢。

所以,我還是隻能在書籍中看到那些外國人曾經寫過的墓誌銘,從中感懷一番。比如“不管命運把你拋到何處,你都要使生活過的地方變得更好或更美些”,這完全是對於後人的希冀和囑託;比如“如今一切都已平息,我將在綠地上得到安息”,是何等地灑脱和豁達;比如“活在我們心中,你就永生”,則表示了生者,對於死者的依戀。

只可惜,我打聽到,至少在上海,往墓碑上刻字的話,一個字可要耗費不菲的價錢呢,所以,多半隻能是忍痛割愛了吧,畢竟,刻上死者家屬的名字,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呢。

每個墓穴都被樹木簇擁着,每個墓穴的旁邊,都種着一棵松樹,這些樹的形狀都很一致,由於兩旁都是墓碑,所以它們無法向旁邊延伸,只有向上盡力伸展着。

在一個比較高檔的墓區中,除了松樹之外,還種着許多花草樹木,所以,在我看來,墓園其實已經成了一個種滿樹木的植物園了。

因此,我十分佩服那位墓園的設計者,想出在墓穴旁邊種樹的主意,真是絕了。這些樹,都是在死者下葬那天種下的樹苗,可以説,就是伴隨着墓主人,在這裏一起生活、一起生長,它們既可以使得原本光禿禿的墓地變得綠油油的,美化了環境,又使得家屬可以通過這小小的松樹苗,寄託哀思,真是兩全其美的好方法啊。

為了錯開掃墓的高峯期,我往往在高峯期到來之前的一到兩個星期,就先行掃墓。其實,如果你不是在掃墓的高峯期來墓地的話,墓地還是十分安靜的,但是,你可千萬別以為會感到十分陰森啊,絕對不會的,你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種肅穆的氣氛。偶爾,你還能聽到婉轉的鳥鳴,但是“鳥鳴山更幽”,鳥叫聲停下來之後,你所感受到的,是愈加的安靜,愈加的肅穆。

那一回,我在一個墓碑前,看見了一位老婦人,她頭髮斑白,穿着一身黑色的衣褲,顯得端莊而又高雅。她先是在墓碑前安靜地站了一會兒,然後又半跪在墓前,用毛筆蘸上紅、黑兩色的油漆,在墓碑的刻字上細心地描畫着,把那上面每一個字都描得鮮亮。最後,她又用手拂去墓碑周圍落下來的殘枝敗葉,她一面這麼做着,一面用衣袖抹去眼角湧出來的淚水。

墓園裏很安靜,就我和她兩個人。我不禁好奇,那墓中的人,究竟是誰呢?

我小心翼翼地走進,看見了一張男人的照片,那是一個很年輕的男子,有着俊俏的臉龐。這是她的什麼人呢,是丈夫,還是兒子?

我看見墓碑上的署名,“妻:某某”,我霎時間明白了,墓中人,一定是那老婦人的丈夫。看那照片上的男子,還是很年輕的模樣,他死的時候,她應該還很年輕吧。可是,歲月絲毫不能磨平她心中的傷痛、依戀和愛。雖然時光荏苒,歲月把她的雙鬢染白,可是,她卻依然好像當年初戀般,深愛着她的丈夫。

是的,一定是這樣,我看着老婦人目光呆滯而悲涼地在墓碑前又站了許久,然後,轉身慢慢離開。墓碑上沒有孩子的名字,也許,他們根本就沒有孩子。也許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已經把那個男子遺忘了,但是,她也絕對不會忘記他,因為,那是她心中永恆的愛戀。

我回身凝視整個空曠的墓園,不禁悲從中來,一個小小的墓園,這其中,埋藏着整個城市裏,這麼多人的生命史,埋藏着他們生前的歡樂和痛苦,墓地,這一方小小的土地,卻能讓親情和友誼在這其中濃縮地體現,給人們帶來心靈的震顫。

於是,外公、外婆對我所有的好,頓時又湧上了我的心頭,我在他們的墓碑前,又哭了一回。

我曾在電視裏頭看見這樣一則新聞,聽説,現在流行一種網上祭祀,是一種近年才流行起來的全新的祭祀方式,它藉助互聯網跨越時空的特性,將現實中的公墓搬到了電腦上,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祭奠已經逝去的親人。你可以通過網站進入虛擬的世界,給虛擬世界中的墓碑祭掃、獻花,甚至還能點歌之類的。

看後,我不禁苦笑,難道,當今世人真的已經忙碌到這樣的程度了嗎,連一年幾次的祭掃,都無暇親自前往,還要藉助網絡,這個虛擬的空間,來進行祭拜嗎?

其實,對於那些遠在他鄉之人,這倒還的確是個可以緬懷逝者的好方法。可是,就怕這種本來是善意的舉措,被某些不孝的子女利用了,成為從此不再踏足墓園的藉口。是啊,有了網絡,多方便啊,什麼都可以在網上完成了,連掃墓都可以在網上完成,不用親力親為了啊。

我想:與其説網絡祭祀,是一種能夠跨越時空的好方法,不如説,真正可以跨越時空的,應該是死者家屬那顆哀婉之心。如果是真心哀悼,那麼無論是親自去墓地掃墓還是在網上掃墓,都能寄託哀思,可是,如果只是把掃墓當成是一種形式,一種負累,那麼……

我曾看見很多人,在掃墓的時候,又是燒紙,又是放置供品,除了常見的青團、水果之類的,甚至還有酒菜、香煙,他們做足了功夫,不可謂不虔心吧,可是,我在他們的臉上,卻絲毫看不見有任何悲痛的神色,有的甚至還在眉飛色舞地嘮家常。

如此的祭拜,只是形式主義,反正那些飯菜,死者也根本就吃不到,既然把掃墓當成了一種拖累,還不如不要來了呢,就連網絡掃墓,也大可以省去,因為,同樣只是形式而已,沒什麼意思。

我不由得想起陶淵明的名句,他説:“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有的時候,連死者的自己人,那些親戚們,都已經不再悲傷了,那麼,再繼續執着於一個掃墓的形式,又有什麼意義呢?不如豁達一些吧,把自己的身體,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不要去管他人的悲喜。

當然,更多的`時候,死者的家屬還是懷有一顆悲痛之心的。這個時候,就輪到這些死者的家屬需要一顆豁達之心了,畢竟,死者已矣,而活着的人,還必須努力地活着,為了自己和社會美好的未來而活着。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藉助那方小小的墓碑,把死者和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頭,同時,也把自己無限的傷痛刻在上頭,然後,轉而投入美好的人生。畢竟,如果那一抔黃土之下的那個人,能夠在天有靈的話,也一定希望自己的親人不要過於悲傷吧。

常聽世人口中説出“入土為安”這句話,或許,真正想追求心靈安寧的,其實不是死者,而是那些活着的人啊,為了寄託哀思,所以,人們才想出了“入土為安”這樣的説法,説是讓死者得到安寧,其實,是為了撫慰生者自己的心靈。

當年,詩人聞一多,在自己年僅四歲的長女夭折之後,將悲痛寫進了詩歌裏頭,“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那朝霞在花瓣上,那花心的一縷香,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詩人沒有選擇哭天搶地,而是選擇使用詩歌,表達着對於親人的哀思,於是,為那位小姑娘哀悼的,就不僅僅是詩人一個人了,所有讀過那首詩歌的人,都會在心底,默默為那個小姑娘哀悼,為詩人祝福。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聽蟋蟀唱得多好,看墓草長得多高,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相信,看到這樣的詩句,任何鐵石心腸的人,都會在心底流出一滴真心的眼淚吧。

西方有位哲人説:當我們活着的時候,死亡尚未降臨,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因此,死亡和我們無關。我要説,説這話的人,未免太自私了吧,沒錯,死,的確與我們本人無關,可是,它卻與愛我們的人有關啊。

弘一法師在逝世前寫下“悲欣交集”,讀來令人辛酸。人生之中,悠悠萬事,無論悲歡,在死亡面前,就都已經什麼也不是了。達觀一點看,生死之間,其實未必有那麼大的距離。也許人生就是一場夢,只有死了之後,才覺得睡夢剛醒,這個時候,恐怕人們還會後悔,人生這場大夢,做的時間實在太長了。

據説,西方一些國家,在教授學生生死觀念的時候,不是教人們學會怎樣生活,而是教人怎樣死,因為他們認為只有當人學會如何死,才會去愛惜生命,學會較為可行的生活方式。

他們的這種做法是否可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孔子説:“未知生,焉知死”,死後怎樣,沒有人知道,但是活着的那幾十年,我們要努力地把握牢。

人類,那短暫的幾十年的生命,實在是相當短暫的啊,正如樹上的葉子,剛剛進入茂盛的生長期,才過了夏天,便又開始慢慢變黃,凋落。

生命的流逝就像是用手抓海灘上的沙子一樣,你擔心沙子會從你的指尖流走,就把拳頭捏得緊緊的,可是,你抓得越緊,沙子,卻流走地越快。生命並不因為你珍惜它,就會更加長久。

然而,正是因為如此,每個人,我們每個活着的人,面對有限的生命,都要加倍珍視,這樣,才不枉費來人間走這一遭。不錯,人生是短暫的,足以讓人發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樣的感歎。生如螻蟻,人的生命短暫而脆弱,經不起風吹雨打。可是,這絲毫都不能妨礙我們燦爛地綻放生命的異彩。那就讓我們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吧。

想到這裏,我不禁微笑,從鄰家小妹手裏的《盜墓筆記》開始,我想到了墓地,想到了祭奠死者的方式,想到了生者應該如何面對死亡,想象力可真是豐富啊。

不過,不論我想了多少事情,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活着的我們,要積極地面對自己的人生。

我回頭,又看到了牆上掛着的外公、外婆的遺像,他們正對着我微微地笑着,我知道,他們一定是在對我説:“孩子,你想的一點也不錯。”

我突然想起,所有我見到過的墓碑,上面的遺像,都是微微笑着的啊,或許,這就是所有已經亡故的親人們想共同對我們表達的意思啊,那就是:“珍惜生命,好好活着。”

這,就是墓地,帶給我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