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外國詩人泰戈爾簡介

外國詩人泰戈爾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57W 次

詩人簡介】

外國詩人泰戈爾簡介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作品】

  詩作

《野花》(1875)

《林花》(敍事詩)

《詩人的故事》(1913)

  詩集

《心聲集》 《金帆船集》 《繽紛集》 《吉德拉星集》

《暮歌集》 《收穫集》 《塵埃集》 《幻想集》

《晨歌集》 《帕努辛赫詩抄》(1884) 《畫與歌集》(1884) 《剛與柔集》(1886)

《剎那集》(《瞬息集》)

《微思集》

《故事詩集》(1900)

《敍事詩集》

《祭品集》(1901) 《回憶》(《懷念集》) 《兒童集》 《渡口集》(1906)

《吉檀迦利》(1910) 《獻歌集》 《獻祭集》 《歌之花環集》

《妙曲集》 《新月集》(1913) 《飛鳥集》(1916) 《園丁集》

《童年的濕婆集》(1922) 《普爾比集》(1925) 《隨感集》(1926) 《穆胡亞集》(1929)

《森林之聲集》

《通俗讀物集》(1931) 《總結集》 《再次集》(1932)

《五彩集》(1933) 《最後的星期天集》 《小徑集》(1935) 《黑牛集》

《葉盤集》(1936) 《錯位集》 《兒歌之畫集》 《邊沿集》(1937)

《晚祭集》(1938) 《戲謔集》 《天燈集》(1939) 《新生集》

《嗩吶集》 《病榻集》(1940) 《康復集》 《生辰集》

《兒歌集》

《最後的作品集》(1941)

  【作品風格】

  主題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羣眾喜愛。

其創作多取材於印度現實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制度、愚昧落後思想的重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出在新思想的衝擊下印度社會的變化及新一代的覺醒,同時也記載着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歷程。在創作技巧上,他既吸收民族文學的營養,又借鑑西方文化的優點,藝術成就頗高。特別是他的詩歌格調清新、詩句秀麗、想像奇特、韻律優美、抒情氣息濃郁,同時又飽含深邃的哲學與宗教思想、社會與人生理想,扣動着讀者的心絃。某些詩作,因受到《吠陀》與《奧義書》中宗教思想的影響而顯得神祕,但仍具獨特的藝術神韻。

  風格

泰戈爾在詩歌、體裁、語言及表現方法上能夠大膽創新,別具一格。體裁上把現實題材處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體裁處理為具有現實成分;體裁上,詩人創造出“故事詩”和政治抒情詩的形式;還致力於創造自由體詩。泰戈爾善於學習和運用人民生活中的口頭語言,使詩歌的語言清新活潑;在創作方法上,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是在抒情詩中,浪漫主義成分較重,在敍事性作品中,現實主義成分較多。

  女性形象

泰戈爾作品中的女性來自各種不同的種姓和階層,也有着不同的身份。如童養媳、守寡少女、陪葬寡婦、被騙失身的幼女、印度傳統家庭婦女、受過高等教育的名媛、擁有新思想的知識女性等,這些女性形象身份或單一呈現,或揉合紛雜,往往被塑造成傳統陋習的犧牲品、美滿愛情的追逐者和作者理想中的印度新型女性。

印度婦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慘處境是政、族、神、夫四權束縛的結果,是印度宗教社會造成的種種弊端的反映。泰戈爾以寡婦們獨特經歷的關注以及其中表露出的鮮明情感,化作犀利的筆刀,直接指向了充斥着童婚制、包辦婚姻、少女守寡、寡婦殉夫、嫁粧制度等種種不合理、不人道、歧視婦女的印度教傳統陋習,表現她們境遇的悽苦、經歷的曲折和反抗的無助,控訴這些傳統陋習的積弊和給廣大印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