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節氣芒種的微信文章

節氣芒種的微信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63W 次

導語:芒種的到來,預示着農民要開始忙碌的田間生活,所以“芒種”又稱“忙種”,下面是節氣芒種的微信文章,歡迎閲讀。

節氣芒種的微信文章

  篇一:節氣芒種的微信文章

今日是“芒種”節氣,農諺説:“芒種忙,三、兩場”,此時正是中原“三夏”農事最繁忙的季節。

農民們正在夜以繼日地勞作着,恨不得每天把時間和人都撕成八瓣兒來使喚。田野裏,麥浪滾滾,人歡馬叫,人們以最快的速度,收穫着一冬一春孕育而成的果實、播種着夏天黃金般的種子、耕耘着春天栽植下的秧苗、管理着秋天豐收的希望。

首先是“夏收”,也是“三夏”最繁重的任務。自從農村實行“大包乾”家庭聯產責任制30多年以來,夏糧總產佔全年總產的60%以上,保證夏糧大豐收無論是國家、集體還是個人都將是全年糧食生產,乃至“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業是基,糧食是本”。俗話説,“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夏季小麥吃全年,秋季豐收好花錢”是廣大農村農民生活的現實寫照!所以,夏糧豐產豐收、顆粒歸倉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每逢“夏收”時節,各地人力、畜力、物力、財力一起上,互幫互助、爭日搶時打殲滅戰。黨和政府也會牽頭,讓農業農機等部門打破區域界線,組織大型聯合收割機全國會戰:農機手千里沃野,轉戰南北,日以繼夜、協同作戰,農業機械化的巨大作用發揮到極致!過去麥收、打場需時半月甚至一月,現在最多一星期,場光地淨,顆粒歸倉,時代真的進步快啊,農民們豐收的喜悦啊甭提啦,由衷地感謝黨和政府的英明領導!

其次是“夏種”。農諺雲:“春爭日,夏爭時”,關鍵是突出一個“搶”字。在中原地區,搶種的大宗糧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大豆、水稻及小雜糧,大宗經濟作物主要是花生、芝麻、棉花、藥材等。麥收時節,往往會下大雨,有的年份也會陰雨連綿,或者只下小雨,所以,夏收過後必須立即搶種秋季作物,這關係着農民的全年錢袋子的大問題。只有趁墒搶種,保證一出全苗,才能為下步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過去由於全靠人力畜力,天不作美 的話,“夏種”需半月到20天時間,現在,機械化程度提高了,一週時間就可搞定,還能保證播種質量。

再之是“夏管”。農諺説,“三分種,七分管”。種是基礎,管是關鍵。“管”,主要是搞好田間管理。搶時種下的莊稼要耕耘除草、剔苗間苗、施肥澆水、整枝打杈,環環相扣,馬虎不得。“只有一分辛勤耕耘,才能換來一分收穫”。不是嗎?你看:在繁忙的夏季,農民們頭頂着烈日,腳踩着爛泥,肩扛着鋤頭,揮灑着汗水,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在廣闊的田野裏,在山腳的土塊裏,他們不管是颳風下雨,天陰天晴,還是日日夜夜,祖祖輩輩,像呵護自己的孩子們那樣,精心地侍候着莊稼苗兒。個個念想着,到秋季五穀豐登,家家都有個好收成;人人期盼着,到秋季碩果累累,户户都過上個好日子!

由此可見,我國流傳至今幾千年的二十四節氣歌是很科學的,這裏我不妨再贅述如下:“春(立春)雨(雨水)驚(驚蟄)春(春分)清(清明)谷(穀雨)天, 夏(立夏)滿(小滿)芒(芒種)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連, 秋(立秋)處(處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寒)大寒, 上半年六(每月6日)、廿一(每月21日),下半年八(每月8日)、廿三(每月23日), 最多不差一、兩天(指陽曆)。”而今日所云“芒種”,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按農時四季每個節氣都有自己獨特的意義,當前,對農村工作農業生產農民生活仍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此文旨在告訴世人不能忘記幾千年老祖宗留下來的傳家寶,明確每個“節氣”的意義,珍惜大好時光,抓住並充分利用好農時節令,為“三農”服務,為國家早日建成小康社會而鼓與呼!

  篇二:節氣芒種的微信文章

芒種有兩種含義,一是這時的麥類等有芒作物均已成熟,田野間呈現出“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景象;二是人們通常會在這個階段忙於夏收、夏種和夏管,俗稱“三夏”。也就是説,芒種的到來,預示着農民要開始忙碌的田間生活,所以“芒種”又稱“忙種”,農諺説,“栽秧割麥兩頭忙,芒種掌燈夜插秧”,很形象地説明了芒種的“忙”。

小時候,我們村的地是很讓外村人羨慕的。村北有坡地,可種紅薯;堤內有水澆地,可種小麥、玉米;堤外是河灘地,可種穀子、花生、大豆、棉花等,離河更近的地方還可種水稻,好像什麼都會種。可人們往往只注意收穫的幸福,而忘了耕種的艱辛。每年的芒種前後,特別是這時候下了一場及時雨,那種忙簡直讓人們走路都得快步如飛。

在眾多的糧食作物中,小麥、玉米是最重要,也種得最多的。以前是收完小麥後再種玉米,人們忙不過來,我記事的時候,不知誰發明了一種“A”字形的撐竿,是用兩根長竹竿做成的。它可以順着麥壟平插進去,把麥稈撐開,人們就可以很方便地種玉米了,這樣在收麥前玉米就已種好,減輕了收麥後繁忙的程度。由此可見,最偉大的發明還是來自民間。

種其它作物雖然沒有那麼麻煩,但為了以後吃、用方便,人們還會盡量種得全一些。收麥子都已經夠累的了,但人們捨不得喘息一下,就立即忙着備種,今天點豆、明天栽花、後天種花生……人們總是把時間排得滿滿的,常説的一句話也是“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啊!

就是都播種完了,接下來還要不間斷地管理,薅草、打藥、剔苗、灌溉等等,總之,芒種一到,還不僅僅是“忙種”,只不過管理不再那麼忙碌罷了。莊稼人要想清閒,只有到了秋收以後,冬小麥種上了,才可以在家裏享受一年的勞動成果,過幾天曬曬太陽,悠悠轉轉的日子,但有時候在冬天還要興修水利、加固河堤。現在想想,一輩輩的莊稼人在收穫季節得到的幸福是多麼地不易啊!

可是,短短三十多年過去,人們種地越來越多地使用機械,芒種變得不再忙了。特別是近幾年,我們村開始城鎮化建設,坡地建成了工業區,水澆地開發成居民社區,就是河灘地也蓋成了幾幢三十多層高的“某某花園”,引得不少城裏人來這裏買房。

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但“芒種”也只是掛曆上兩個平凡的字了……

  篇三:節氣芒種的微信文章

昨晚小戀和我説:“寒哥,推薦你首歌聽一下吧。”我問:“什麼歌?”“風吹麥浪。”沒想到今天晨起發現已經到了“芒種”節氣了。是啊,風吹麥浪,孫儷甜美的聲音伴着優美的旋律迴盪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這樣的時節聽這樣的歌曲最是應景了。想着這些,我不禁傻傻的笑了起來,似乎我總能把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聯繫到一起,並找出子醜寅卯來。也許性情使然,或許本心向善,而這也許就是我一生註定拋不開的信仰吧。

——題記

周禮》雲:“澤草所生,種之芒種。”這就是“芒種”一詞的出處了。“芒”,指代一些有芒的作物,諸如小麥、大麥等,而“芒種”,就是説這些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割,另外“芒”完即“種”,晚稻、黍、稷等夏播作物也將開始種植。一邊急着收,一邊忙着種,“芒種忙忙種”。春爭日,夏爭時,過了這一時節,就真正要“綠葉成陰子滿枝”了。而此時,梅子成熟,雨水漸多,江南一帶也真正進入了梅雨季節了。

宋人虞似良在《橫溪堂春曉》一詩中曰: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一把青秧趁手青,正是芒種之“種”,而白鷺飛來無處停,正是芒種之“芒”,“芒”完了只剩麥茬,白鷺找不到了棲身的落腳點,這一詩生動形象的展示了一番芒種之景。

一入芒種,天氣漸熱,夏倦便也開始了。

最近百無聊賴,什麼都不想做,便把《新水滸》重温一遍。魯提轄拳打鄭關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些經典橋段,雖是重温,卻仍然激情不減。往事的牽扯,被流年洗禮過的記憶,在經歷了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後,便更增一份愁誠。

花和尚魯智深,性情耿直,憨厚善良,但卻也是鐵漢柔情,粗中帶細。閒看之餘,不禁讓我再次聯想到《紅樓夢》中所提的那一曲《寄生草》--“漫揾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哪裏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魯智深出山門,雖有萬千愁,卻總不能言,就像不願當和尚卻當了和尚,不願出山門,卻不得已而離開,英雄的落寞情結,無可奈何但又不得不隨遇而安的境況淋漓盡致的表達在眼前。每一個堅強的人也總有脆弱的時候,打死鎮關西,五台山削髮為僧,當剃掉鬍子的瞬間,魯達的淚便流了下來。而身為觀眾的我,眼角也跟着酸澀起來。

林沖,堂堂七尺男兒,一腔熱血,卻被高俅陷害,家破人亡,直至忍無可忍的地步。帶刀誤入白虎節堂,野豬林幾番險命喪,牢城營記下一百殺威棒,洪教頭百般刁難,大火焚燒草料場,竟連掙扎着回家再見妻子的殘願也無法完結。水泊梁山受王倫排擠,偌大的天下竟無立足之境,可悲可歎。“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林沖的眼淚更多了歲月的無情,命運的多舛,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竟落得如此這般田地,真個要涕淚交加了。正像他在挑殺了陸謙、富安之後,發自心靈深處的那聲驚天地、泣鬼神的吶喊:“此乃天理昭然,護佑善人義士,因為這場大雪壓倒了草廳,讓林沖躲進山神廟,才救了林沖性命,山神在上,林沖實在不願意殺人害命,只是苦熬做夢掙扎得回來,屈沉在小人之下,林沖實在讓無可讓,忍無可忍,今日林沖何等揚眉吐氣,光明磊落!”

挑殺陸謙、富安,火併王倫,終於出了一口惡氣,讓人心情暢快,但卻也斷了自己的退路,這就是豹子頭林沖,真性情的熱血兒男,只是天地難容,讓人怎不惋惜感慨。

一夜北風緊,開門雪尚飄,大雪壓塌了草廳,封滿了山路,扯出萬千飛絮,一望無際的潔白,遮天蔽日的火焰,還有那灑在白雪中奸人的血污,強烈對比出林沖這一讓人無比同情和惋惜的英雄形象。那一曲“啦啦啦……”的旋律更是悽婉卓絕,讓人熱淚盈眶。

農曆二月二,花朝節上,人們要迎花神。到了芒種,已是五月,“芒種蝶仔討無食。”此時,百花開敗,蝴蝶沒有花粉可採了。所以,古時民間,人們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恭迎夏君,也是為了感恩,期盼來年與百花再次相會。《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描寫了這一尚古風俗。這天,大觀園裏的人們都早早起來,大家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幹旄旌幢”,而且都要用五彩絲線系,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得滿滿的,於是,“滿園裏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在南方,正月開花的梅樹,每到五六月,剛好結出梅子,此時,正逢雨季,“梅子黃時雨”,才有“梅雨”之説。而新鮮果梅,滋味酸澀,一般沒法直接食用,於是,古代吃貨們就發明了各種吃法。

《植物名實圖考》裏寫:“烏梅以突煙薰造,白梅以鹽汁漬曬。”清朝的食譜《調鼎集》中,記載的梅子製法,超過二十種。其中,煮青梅,成了民間習俗。採擷來的梅子與糖一同煮,或用糖與曬乾的青梅混拌,浸出梅汁。而我們最熟悉的酸梅湯,古已有之,南宋有“土貢梅煎”的説法。《武林舊事》中説的“滷梅水”,可認作酸梅湯的鼻祖。

在南京的溧水縣,人們還有泡青梅酒的習慣。每年4月底或5月初採摘青梅,把梅子放在家中陰乾,到了芒種這天,將清洗過的梅子泡在白酒裏,白酒一般選55度,以10斤白酒放3斤梅子、2斤冰糖為比例配方,泡一個月。這個民俗,和三國時,“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頗有映照。

梅雨季節,陰雨綿綿,連日不絕,這是典型的南方天氣。而芒種時節,這樣的雨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喜的是“種”,憂的是“芒”。種下的種子需要雨水的灌溉,而代收的麥子則需要晴朗的天氣,所以必須趕在雨前搶收,而收後田地裏種下的種子,卻也只需要適宜的雨水,若過多,也就氾濫成災了。

詩人范成大在《芒種後積雨驟冷》裏寫道:“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良苦吳農田下濕,年年披絮播秧寒。”這首詩繪出了陰雨連綿不止,河滿溝平的景象,農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種插秧忙的畫面。芒種時節,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旺盛,需水量多,適中的梅雨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梅雨過遲或梅雨過少甚至“空梅”的年份農作物會受到乾旱的威脅。但若梅雨過早,或過多,長期陰雨寡照,對農業生產也有不良影響,尤其是雨量過於集中或暴雨還會造成洪災。

24節氣在古時候主要用於農事上,為農民種植收穫提供參考,指導農業收成,“芒種”也不例外。而對於我這種來自農村,脱離了農業耕作的人來説,“芒種”的意義恐怕更多的就是對於小時候的一種追憶了。

而現在,這些節氣的更迭,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時光的老去,流年的斑駁。恰似這天空中飄灑的梅雨,淅淅瀝瀝地訴説那些不老的故事和在歲月中沉澱下來的一番感悟。而我在雨中惆悵,在晴朗的日子裏品茗,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對酒當歌,靜候歲月,默等流年,隨遇而安,信緣隨緣。

吳藕汀在《芒種》一詩中描繪了這樣的一番景象:“熟梅天氣豆生蛾,一見榴花感慨多。芒種積陰凝雨潤,菖蒲修剪莫蹉跎。”盎然生機,勃發生命的律動。我喜歡這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時光已走近六月,而杭城也將隨着這份律動進入更為多彩的時節。六月荷花水上排,西子湖的荷花已經鬱鬱葱葱,含苞待放了,楊萬里説:“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樣的景象很快就會來到,而杭城兩年,我也有幸能再次目睹這樣的尊容,品味楊萬里筆下的那份愜意情腸了。

走過西子湖的堤岸,漫步在杭城裏的大街小巷,我與杭城結下的這份不解情緣不知會在哪一天因為分離而散場。而我苦苦尋覓的那份期待又在何方?看《新水滸》的時候,我在簽名裏感慨着寫道:“若身逢亂世,我也願做一個飲酒吃肉,仗義豪俠的壯士,不去管世間的那些鳥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共敍一番兄弟情誼,聚義梁山,替天行道,剷除世間的所有不公。

可這終究是一個願望而已,虛無縹緲。想起了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正印證了這一説法。《水滸》讓人看到了世間的不公,《三國》讓人學會了權術,年少看到太多的不公容易走上歪路,年老還學權術便會更加的老奸巨猾了。所以,於我而言,能夠做到的,也只有煉心了,豁達看人生,平靜過生活。

金庸曾在作品中寫過這樣的偈語:葷血摒除唯對酒,歌鐘放散只留琴。更無俗物擋人眼,便有泉聲洗我心。所以,我便也學着這份閒適之情來開解自己的惆悵,靜候西子湖荷花的盛開。讀一遍元好問的《驟雨打新荷》,品兩杯濃郁芬芳的西湖龍井,便也算樂得自在了。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碧空雲捲雲舒。這恐怕就是我心的方向了。而這個節氣即將過去,但這個日子必將會留在我的記憶中。

農曆癸巳年四月廿七,芒種。